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指导。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大厦,必须依靠全体公民共同建设。实施这一工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我国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了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抓住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关键性的问题。这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支持、共同参与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如何观察身外世界,如何体验宝贵人生,如何审视过往历史,又如何创造美好未来,都与社会主义公民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历练息息相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公民道德建设,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公民道德建设,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使道德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工程,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指导。社会主义时代呼唤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造就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在现代化之路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追求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要求,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作用。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它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认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热爱,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邓小平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在谈到爱国主义时,常常把祖国和国家当做相同概念使用,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祖国”更突出民族性和自然属性,“国家”则强调政治性和阶级属性。
我们讲的现代意义上的“祖国”是把二者相融,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广的祖国,她不仅包括“祖先的国度”和“父母之邦”,还包括现代“国家”概念的基本内容。现代意义上的祖国,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自然要素,即本民族所赖以生存的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国土。二是社会要素,即由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社会心理和历史传统等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紧密联成一体的人民或国民。三是政治要素,即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起来的实施阶级统治的强力政治机构-国家。可见,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概念。既然爱国主义所忠诚、热爱、报效的祖国是国土、国民和国家组成的社会共同体,那么,爱国主义也就必然以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为最基本内容,所以说,爱祖国和爱国家是完全一致的。
爱国主义的特点
爱国主义有三个特点:一是社会性。爱国主义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包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为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为祖国独立富强的崇高责任感,积极参加祖国建设的报国之行等。二是历史性。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它受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是伴随着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三是阶级性。爱国主义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空泛的。任何国家都是具体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制度,爱国主义也总是指向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有的人对此认识不清,提出了所谓“爱国不一定爱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对此曾精辟地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今天讲的爱国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爱国”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说法。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就已经形成了爱国观念。远古时期,人类告别游牧生活,长期相对稳定地生存、繁衍在一方地域的水土之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依恋、热爱这片故土,热爱故土之上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亲人这样一种朴素的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形成了民族。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管辖一定疆域、居民的国家。同一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这时以往热爱故土、依恋亲人的朴素感情逐步上升为热爱民族和忠诚祖国、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在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并渗透到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之中。这样作为社会心理的爱国情感就上升为一种深刻、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代,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爱国主义是以维护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在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五四运动”,爱国主义是以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突出内容;在当代,爱国主义则是以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突出内容的。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早在远古时代,炎黄氏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统一的基础。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虽经历代王朝的分分合合,但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融合和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传统。各族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视祖国利益、民族尊严如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最突出的主题,同时,在扞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把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抵抗外来侵略者与向外国学习、炽热的报国之志与积极探索救国之路结合起来,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近代爱国主义集中体现的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性、救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民族的革命性,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中华儿女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品格。
现代爱国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同时克服历史上爱国主义存在的局限性,赋予它新的内容,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一开始就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社会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打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推翻了剥削制度,结束了逾百年任人宰割和凌辱的历史,把爱国主义先驱者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变成现实,开创了华夏历史的新纪元。
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和时代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愿望,是史无前例的爱国创举。当前,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把爱国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是:热爱和开发祖国大好山河,发展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始终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各民族的神圣职责,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扞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决反抗外来侵略者;反对民族压迫,追求民族平等、和睦;锐意改革进取,推动祖国不断走向进步。
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
热爱祖国作为公民道德准则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重要的价值载体和精神动力。正确认识热爱祖国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意义与作用,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热爱祖国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认同。热爱祖国在公民道德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还会不断增强。然而,不管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趋势如何发展,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热爱祖国始终是维系我国各民族群众的自尊心、归属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正如邓小平所说: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热爱祖国是由公民的一系列社会责任意识升华而成的一种行为必然性和自觉性。热爱祖国的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要从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感的培育开始,并逐步扩展到对邻居、同学、老师的责任感,直至扩展到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从公民道德体系的内在结构看,热爱祖国是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并且是贯穿于家庭、社会、职业的公民责任意识中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热爱祖国与集体主义相联系,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愿意奉献个人的一切,乃至整个生命。热爱祖国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主要体现在热爱祖国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就要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实践着的热爱祖国,爱祖国是与爱社会主义内在统一的。热爱祖国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对社会、本职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感上。同样地,爱祖国的美德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热爱祖国是公民责任意识中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最高风范。从热爱祖国在公民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热爱祖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公民道德中,最重要的美德就是理解、合作、团结。这是与慈善、关怀、主动关心、博爱、友谊、友爱相联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价值,其核心是愿意帮助他人。每临重大而危急的关头,我们这个民族总能表现出高度的无私关怀精神,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就是热爱祖国精神的体现。热爱祖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热爱祖国更是凝聚广大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社会基础、历史主题和具体内容。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爱国主义特征精辟的概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祖国整体利益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共同基础。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整体利益包含着个人利益。整体利益直接就是每个人共同的根本利益。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直接意味着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祖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影响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每个人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同祖国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利益都是同祖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见,维护祖国的整体利益,已成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祖国整体利益已成为广大爱国者的共同基础。
第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如果只爱国而不热爱社会主义,就会使爱国主义失去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而爱国主义一旦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行动的指南而成为一种盲目的热情,甚至有可能在“爱国”的口号下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讲爱祖国就意味着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离开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讲爱国便只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