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十六大以来理论成果(上)
36245500000008

第8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5)

在人类社会早期,伴随着钻木取火、打造石器、冶炼青铜等科学技术的发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逐步告别愚昧,走向文明。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到名扬天下的中国瓷器;从令西方望尘莫及的铁器生产到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从比西方早八百多年形成的数学知识体系到至今仍为世人称道的农学和医药学技术等,科学成就比比皆是。当然,世界各国的发展同样都离不开科学的引导。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发展史上掀起了五次大的浪潮,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科学进步逐步跃升为世界强国。

科学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的力量在于能够通过正确的分析和综合,帮助人们认识周围世界,了解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方法,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指南。人们通过科学的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从事社会实践,对周围世界产生认知,获得知识,探寻新的未知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着名论断,指出科学不仅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科学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科学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它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科学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特别是表现在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上,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发现,劳动对象的各种属性不断被揭示,劳动对象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了劳动者的智力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智力素质明显提高,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事简单劳动的人越来越少,从事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劳动者由体力型向知识型的转变,标志着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正在提高,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相互关系的变化。可见,科学既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强国”、“科技立国”等口号,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进本国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向科技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着名论断,并制定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力的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升空,也充分见证了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顺应世界的发展趋势,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必将更快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它是继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精辟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其次,它是我国治国兴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略;再次,它是推进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最后,它是在全社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亿万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2003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标志着我们党把人才强国战略放到了与科教兴国战略并重的位置,二者共同成为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谓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作为根本举措,依靠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包括:第一,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第二,这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第三,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第四,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五,这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落实好党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团结互助精神

团结互助精神是建立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是最坚强、最牢固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之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承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必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放异彩,必能促使全国人民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新型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于团体互助合作精神体现得更为广泛。在社会大家庭中,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既要靠个人的努力,更要靠团体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只有具备团结互助的良好素养,才能在参与社会建设中展现自身价值。

团结互助能增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营造出令人心情舒畅、斗志旺盛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宽松愉悦的环境。社会主义新型精神文明的建设,要求我们为其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在生活、工作、思想上互帮互助,全社会上下抵制腐朽思想、损人利己的风气,把社会主义的风气搞好。

团结互助是和谐社会道德基准。团结出战斗力,社会主义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中面对各民族素质日益彰显的竞争中,要向全世界展示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而且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千年统合的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民的强烈愿望。当前提倡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关系、维护内部团结的思想基础。包括平等待人、注重理解别人、与人相交态度要谦虚。二是真诚守信。真诚守信是取得他人理解信任、培养团结友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必不可少的。马克思说过,他最喜爱的品德是诚实,最讨厌虚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真诚守信,才能产生磁石般的影响,激起对方的信任和热情。包括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讲究信誉、恪守信诺。三是互帮互助。互帮互助是人民内部建立团结、融洽、和睦的同志关系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包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四是坚持原则。我们讲团结,不是无原则的团结。实践证明,不讲原则的团结不是真正的团结,也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团结。包括坚持五湖四海、破除老乡观念,尊重同志情谊、摒弃哥们儿义气,保持纯洁友谊、反对唯利是交,相信依靠政府、不乱拉关系。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的集体的价值,又重视个人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索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三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充分说明了其中的联系。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两者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为源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国家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群众集体利益的源泉和保证。只有在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集体才能富裕,人民生活才能有所改善。

在社会生活中,应坚持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以全局利益为重,以整体利益为重。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坚持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需要,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能靠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去捞取个人的实惠,在必要时牺牲个人的生命去保护集体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否定个人利益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人的思想动机背后是人的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人们改造自然、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取得并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毫无疑问,利益原则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合理地将人们的劳动付出同报酬联系起来,使人们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利益。邓小平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关系这个问题上,应该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这种统一,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个人同社会的辩证关系,这是促进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

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既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和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的做法。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的要求之一是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但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和生产目的都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尊重人的价值,并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这样,人们追求正当个人利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