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13

第13章 古迹名胜与北京街巷地名(5)

塔与北京街巷地名

中国各地的古塔,尽管形状,叫法不一,但追溯起来,它们皆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祖圆寂后,他的弟子为表示尊奉,将佛身舍利分成多分,建塔埋葬供奉,并将这种塔称之为“舍利塔”。随着佛教日益兴盛和发展,佛舍利供不应求,僧侣们就不得不用一些其他的物品来充当,并建塔埋葬供奉。佛经上亦有这样的明文规定:“若无合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作合利。”因此,我国各地许多的古塔,有的叫“合利塔”,有的叫“宝塔”。

塔的种类与功能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佛教建筑艺术大师们精心设计,我国亦修建了许多塔。从我国历史上来看,较早的时候,寺塔不分家,即在寺院中建塔。后来,渐渐出现了寺塔分家的现象,即塔不一定修筑在寺院内。不仅如此,而且还出现了不供奉佛合利、单纯为纪念性质的塔。如《旅游览胜》里记载:“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报他生身母亲的恩,在南京建造了报恩寺琉璃砖塔……”亦有寺院里的高僧死后,建塔埋骨作为纪念的。如南京覆舟山顶的“三藏塔”,据说就是将玄奘法师顶骨葬于塔内,以示纪念。

塔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逐渐具有了可登高眺望导航引渡、瞭望敌情、美化风景等多种用途。

塔的形式亦有发展演变,逐渐出现了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花塔式、覆钵式、过街塔式、金刚宝座式以及阙形、球形、钟形、圆形等形状的塔。从种类上来分,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琉璃塔等等。我国现存比较著名的古塔,有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陕西西安大雁塔、河南开封铁塔、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北京香山琉璃塔等等。塔的种类虽多,但在构造上基本由4个部分组成:(1)塔的下面往往有一个地宫,作为埋藏合利、身骨之用;(2)都有一个塔基;(3)各种不同层高和不同形式的塔身;(4)高大显著的塔刹(即“塔顶”)。

据统计,全国各地现存古塔,约有3000座以上,它们以挺拔壮美的英姿,装点着中国大地。北京地区,亦有许多古塔,这里仅仅举上几个例子说一说。

天宁寺塔(辽代·密檐式塔)

这座北京现存的辽代古塔,是我国密檐式塔中少见的珍迹之一。此塔,在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名为“光林寺”,隋文帝(杨坚)仁寿年间,称“宏业寺”,唐代开元年间,将宏业寺改称为“天王寺”。到了辽代,在寺庙后院添建了一座合利塔,即今日北京现存的密檐式古塔——天宁寺塔,坐落在寺院后面的中轴线上。天宁寺,金代时曾名为“大万安寺”,到了元末,寺院毁于兵火。明永乐年间,重修庙宇,到明代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改称今名“天宁寺”。

天宁寺塔是一座辽代八角形13层密檐实心砖塔,总高为57.8米,造型稳重挺拔,雄伟壮观。

从天宁寺塔的整体结构来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塔基、塔身、塔顶。

天宁寺塔的塔基是在一个方形台基上修建一个须弥座,上置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并以此承托13层的塔身。塔身为八角形,在塔身四面有半圆形的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法精美,栩栩如生。13层塔檐,每层檐下均施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拱。塔顶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为塔刹。据《京城古迹考》记载:(天宁寺塔塔檐上原悬挂)“有铃2928枚,合计10492斤。”到清代乾隆初,则渐次零落。

总之,保存至今的古塔一天宁寺塔,已历尽千年沧桑,虽然明代经过大修,但仍保持辽塔基本建筑风格,在全国来说,颇具有代表性。

良乡塔(辽代·楼阁式塔)

这座砖塔,位于京郊房山区良乡城东北燎石岗上。据《良乡县志》记载:“多宝佛塔在燎石岗之东。相传建于隋朝。五级玲珑,高十五丈,四面有门,阶级环上。”但是,《良乡县志》的这一记载,史书并无始建年代可以考证。据考证,这座砖塔为辽代遗物。

塔高36米,为五级楼阁式灰色砖塔,挺拔高耸,造型优美,外观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楼阁式砖塔。

塔身共5层,塔身外面每层之间有一尺高的塔檐,檐下施隐作斗拱,比例和谐,雕刻精致。塔的外形,底层较大,而上面则逐渐缩小,收分的建制法亦较明显。塔身内为空心结构,架梯可以出入,并有楼梯旋转而上,直至塔顶。登塔可以北望京城,南眺涿州,周围的山川秀色,尽收眼底。相传当年在宋辽交战时,此塔曾发挥过瞭望报警的作用。

塔身的第一层,其尺寸高于其他几层。正东南西北四面辟有券门,其余四面为方形的直棂窗。特别是塔身的底座很高,束腰部分雕刻有花卉、兽头等精美图案,内容丰富,手法细腻,对于研究辽代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妙应寺白塔(元代·覆钵式塔)

北京现存的妙应寺白塔(俗称“白塔”),位于今日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载:

远在1000多年前,这一带(指今“妙应寺”一带)是辽南京城的北郊。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这里曾建过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释迦佛舍利戒珠20粒、香泥小塔2千对、无垢净光等陀罗尼经5部。这座塔后毁于兵火,其形制已不可考。到了元代,这一带成为当时新建的元大都城内西部。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后,于至元八年(1271年)救令在辽塔的遗址上建造这座白塔。

妙应寺白塔,通高为50.9米,主要是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整个塔为砖构实心,其突出的特征是“外部粉刷白色(故被人们俗称为‘白塔’),以折角方形、圆形、圆锥体等组成形式优美和谐、造型稳重雄浑的巨瓶形制,统一中又富于变化”,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藏式喇嘛教覆钵形式佛塔。

塔座高9米,面积为810平方米,分上中下3层:其下层为方形护墙;中、上层为折角须弥座,平面呈“亚”字形,四角向内递收二折,上层设有铁灯龛。整个塔座上,以富有装饰特色的过渡性结构——一周华丽的浮雕覆莲座及承托塔身的五道环带金刚圈,将塔从方形折角基座平稳、自然地过渡到圆形塔身。

塔身直径为18.4米的巨型覆钵,上面加扣7道铁箍,使塔身十分坚固。塔身之上,是一层折角式的须弥座,用以连接塔身和相轮。

相轮的顶端承托着华盖(又名“天盘”),直径为9.7米,厚木为底,上包铜质筒瓦及铜板,四周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佛、梵文字的华鬟流苏和36个风铃。

塔刹华盖上,即白塔的最上部分一塔刹。塔刹是一座高5米、重4吨的鎏金铜质小塔,亦有覆钵和相轮,在高大洁白的塔身上金光闪烁,醒目壮观。

北京现存的这座妙应寺白塔,是由元初到中国的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的,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后,即迎奉释迦佛合利藏于塔中。同年,忽必烈又令以塔为中心修建“大圣寿万安寺”(俗名“白塔寺”),寺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成。从此,这里成为元代皇室宗教活动中心。元末,该寺毁于雷火。明天顺元年(1457年)宛平郭福清修之,改称为“妙应寺”。

阿尼哥的故乡在尼泊尔的帕坦。据《元史》载:阿尼哥“擅长画塑及铸金像”,他于元中统元年(1260年)应元帝国师八思巴之聘,带领80名工匠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他工匠总管的官职。他人仕元朝40年,参加了当时京城很多庙宇的建造工程。今日北京现存的妙应寺白塔可以说融合了中尼两国的建筑风格,是中尼两国工艺家和劳动者智慧的艺术结晶。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明代·金刚宝座式塔)

北京现存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在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迤东的长河北岸。这座古塔的特征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因此,人们习惯将真觉寺俗称为“五塔寺”。

五塔寺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大修过,当时因避雍正帝胤稹之讳,故被改名为“大正觉寺”。但这座寺已于清末被毁,仅存这座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的塔。

这座金刚宝座式塔,是按印度佛陀迦耶大塔的形制建造,在宝座上以中心四岔(或曰“四隅”)的布局方式建造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塔内部用砖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

塔座是一层平而略呈长方形的须弥座式的石台基。台基的外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纹饰。

台基上面,就是金刚宝座的座身,其特征是:分为五层,每一层的建制和装饰都相同,即每层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头刻出筒瓦、勾头、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四周设佛龛,龛内浮雕坐佛一尊,佛龛之间雕有花瓶、石柱以相隔,柱头砖雕斗拱以承短檐。金刚宝座塔的宝座南北两面各辟券门一座,以通塔室。拱门券面刻有金翅鸟、孔雀、狮、象、飞羊等图案,南面券门上嵌有“敕建金刚宝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石匾额。

塔室东西两侧,各有石阶梯44级,盘旋而上,可通达到宝座顶部罩亭内。

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两侧,各开券门通向台面。台面四周护以石栏,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五塔就建筑在此台面(宝座)之上。

五塔中央一塔略长,高约8米,有檐13层;四隅小塔高约7米,有檐11层。中央塔座南面的正中,刻佛足一双,象征佛迹遍天下,旁边衬刻莲花、八宝等佛教花纹。

那么,明代为什么会建造这座金刚宝座式的五塔呢?相传,明代初年,有一位印度高僧来到北京,向永乐皇帝进贡5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的模型。永乐皇帝在武英殿召见了他,并封他为大国师,赐给他金印,并为他营建了这座真觉寺。此后明成化九年(1473年),按照印度高僧带来的模型,修建了这座金刚宝座塔。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5尊金佛,就珍藏在这座金刚宝座式塔中。

这种在高台上修建有五塔的金刚宝座式佛塔,国内现存的除此之外,还有北京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云南妙甚寺兰若塔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灯寺金刚座舍利宝塔等为数不多的几座了。时间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还是要数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式五塔。

十方诸佛宝塔(明·楼阁式塔)

十方诸佛宝塔因塔前原有一座延寿寺,故又俗为“延寿寺塔”。虽然如此,但十方诸佛宝塔的确修建在前,而延寿寺建成在后,就是说,先有塔,而后才有寺。对此,《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有记载: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禅师年已70岁,再次还京于吉祥寺东与房营(即今马房寺村)买香火地七余顷建延寿寺,七年后发心重修此十方诸佛普同宝塔”。这里说的禅师,是指“吴姓,法名德山,号翠峰,别号荆壁老人的翠峰禅师。关陕西夏人。自幼长慕禅门,明弘治十一年(1428年)36岁时弃尘缘出家礼灵,拜海公和尚为师。”后来,翠峰禅师圆寂后,就葬在十方诸佛宝塔北数丈之处。

十方诸佛宝塔在今北京朝阳区王田营乡马房寺村外北角的菜地里。该塔是一座高约30米的八角九级楼阁式塔。这座塔的基本特征是:坐北朝南,塔座高2米多,拱型门洞;塔心呈圆锥形,直通第八级,下端直约1米,向上渐小;周壁光滑,无阶可登;门洞的正上方,刻有“十方诸佛宝塔”石匾至今。这座高约30米的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依然坚固,棱角分明,气势仍然很壮观。这座古塔因具有重要的保存和研究价值,1990年6月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银山塔林

塔林是僧人的塔形墓群,多修建在大寺院的附近,如河南登封市少林寺西侧的少林寺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塔248座。其形状有八角形、六角形、正方形、圆形、锥形等,建筑的年代有唐、宋、元、明、清等。

北京地区亦有著名的塔林——银山塔林。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家便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凡是修寺筑庙的地方,都是些山清水秀、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的地方,因此人们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事实的确如此,如我国著名的四大佛山均为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

北京地区著名的银山,又被人们誉为“铁壁银山”,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下庄乡海子村西南,离北京市中心约30公里。

“铁壁银山”的得名是因为银山从山脚到峰顶,大都由黑色花岗岩组成,层叠而上,直插云天,远观如同铁山壁立;冬日雪后,层积冰雪,阳光一照,白色如银,似戴银帽,故人称“铁壁银山”。

银山亦被佛家看中。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