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很难得的商机出现在你眼前时,你能不“赶紧把握住机会”吗?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不断“再三仔细考虑”的人,商机就有可能在你面前稍纵即逝。对于想赚大钱、想成功的人来说,应该要“边思考边往前冲”。
如同大家所熟知的,冢本幸一先生原本是日本京都一个小小杂货铺的营销专员,他之所以能扬名于世,其人生的转折点就是抓住了女性内衣的机遇。过去,日本女性的流行装扮皆是以和服为主,因此,女性们都是用白色的布将胸部绑住、压平。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形态犹如洪水猛兽般地席卷日本,例如,专为驻日美军及其家属建立的购物中心“PX”,被日本人当成梦想中的“百货店”。在此时,冢本幸一先生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事情——女性内衣,他灵机一动,即认定了“就是它”。冢本幸一决定以女性内衣为事业的起点。冢本幸一的“单纯想法”促使了他事业的成功。在那个年代,见过女性内衣的商人,应该不只是冢本先生一人吧!“那种东西,我老早就知道了。”有这种说法的人一定也不在少数,却没有人像冢本幸一那样去致力于从事“女性用品”的制造、贩卖。因为,事业初创时的艰辛和技术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有的人对此皆犹豫不决,没有人去真正付诸行动、全力以赴。只有冢本先生凭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很“单纯”地、没有考虑太多,就一头扎进这个事业中。当时的他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可供周转,他只是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去说服有制作女性内衣能力的工厂老板,请他们来当自己公司的社长,而自己甘心屈就副社长的位置,和社员们一样在裁缝工厂老板手下做事。虽然要受他人指使。但他却不以为然,只是“单纯”地想做好女性内衣事业。他甚至不惜以身试衣,只为做到最好。
冢本幸一就因为他这种“单纯的思考,积极跟进的行为模式”,才有今日的大企业华歌尔的诞生;机遇稍纵即逝,当你深思熟虑、犹豫不决的时候,商机早已全无踪迹地从你指缝中溜走了。
及时跟进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跟进。但是“灵机一动”在结果上真的变成“只是灵机一动”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难得有了不错的想法,但也必须倾毕生的精力,全心全力的去做。有时也常会因外在因素而困扰。例如:资金不足、人手不够、体力不支等等,以致半途而废。遇到这些情形时,是否能马上决定“到此为止”,就要视你是否能“及时跟进”了。只有那些不惧一切困难,充满必胜信念的人,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顺时而兴的牛仔裤
当你穿起时髦而潇洒的牛仔裤时,不应忘记法国牛仔裤大王吉尔博夫妇,是他们把美奉献给了广大的时装爱好者。
吉尔博夫妇成长于“嬉皮士”风靡全世界的时代,他们的爱情也同样源于这股热潮,但毕竟年长三岁的玛丽黛醒悟较早,在一次狂欢之后,她向吉尔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当跟嬉皮士告别!因为你我的一生总不能这样浪迹天涯!”
他们说干就干,不久在巴黎街头就冒出一爿名为“西屋”的小小时装店,暗含有崇尚美国西部之意。
从那时起吉尔博夫妻俩开始用家乡的粗蓝布亲自设计、裁剪、缝制、出售,用那些不起眼的粗蓝布做成了一件件潇洒漂亮的“501”牛仔裤,“501”牛仔裤能很好地显示体形,又有骑士风度,新颖、独特、挺括,很快就受到青少年们的欢迎。一时间,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纷至沓来,赞不绝口地买走了“501”牛仔裤。“西屋”的名声因此不胫而走,很快就红透了巴黎城。
由于美国西部牛仔影片的巨大冲击,不仅青少年喜爱,连一些巴黎名流们去美国时都要穿上牛仔裤,以示与时代合拍。可以说,当时许多人把购买牛仔裤当成办理出国护照一样,视为踏上美利坚合众国土地的必要手续。
创业艰难,不仅指创业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信心,而且指创业者能经受来自外界的狂风暴雨。当“501”牛仔裤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街头流行时,荷兰一家实力雄厚的服装集团以仿制为名向法院提起诉讼,“西屋”因势单力孤,只好“关门”了事。这是1975年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意大利米兰的一位颇具眼光的企业家阿尔多·齐阿瓦看中了吉尔博夫妇的才华,决定投资生产吉尔博设计的Closed系列牛仔服装。
吃一堑,长一智,吉尔博夫妇在新生产的每一件牛仔服装上都印上了以防假冒的标记。新的牛仔系列很快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市场上走俏,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位经销商阿兰·戈尔丹索性变卖了自己的商店,成了吉尔博夫妇的合伙人之一,吉尔博夫妇的生意越做越大,国际市场上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当玛丽黛述说他们的成功时,吉尔博的回答是:“高兴,但不满足。”
吉尔博夫妇分析了市场形势,深知牛仔服经营的成功在于投其所好,他们深深懂得青年人想什么,爱什么,然后在“投其所好”上做文章。
于是,夫妻俩挖空心思,加上聘请的时装设计师,呕心沥血,伏案苦战,设计出许多畅销全球的系列产品,每件服装虽然各有系列,但都有制作年份,都印有“投其所好”的字样。
除了在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吉尔博夫妇又向其他服装领域开战。主攻方向是童装和皮革。为此,弗朗索瓦·吉尔博与童年的一位好友创办了“山林公司”,专门经营皮革服装。童装是服装市场的后备军,前景广阔。只要牛仔服在青少年中有市场,在童装中也应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童装一上市,果然备受欢迎,又出现了争先恐后的抢购景象,而专营皮革的“山林公司”也是一炮打响,不仅在意大利,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后来,它的子公司还遍布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
面对辉煌的成功,吉尔博夫妇还是那句话:“高兴,但还不满足!”
“性感的牛仔裤”在占领美国和日本市场时,都有着曲折非凡的经历。特别是打入日本市场后,对日本服装业简直是一场革命,有三百五十多家日本公司都愿意参与合资经营,并最终使日本服装成功地打人了巴黎。
但令吉尔博夫妇心情不快的是,他们的牛仔服装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际市场上名气大,在家乡法国却没什么市场。为此,他们大力扶植家乡的濒临倒闭的纺织厂,决心为振兴家乡的服装业尽力,再把自己的产品重新打人法国市场。
弗朗索瓦·吉尔博与其妻玛丽黛,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向全世界先后推出一千多种款式的牛仔裤,打人了美国、日本、智利、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广大的国际市场,每年的销售额高达数亿美元。
解说:青年时代的吉尔博从小就对读书没有兴趣,教科书的纯理性往往使他头疼。但他和妻子玛丽黛一样。对服装设计有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特产——粗蓝布。并积极行动起来。
20世纪60年代,要想赤手空拳地在服装市场上打天下,真是势比登天。吉尔博夫妇想用出奇制胜的办法,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作一次逆水行舟的航行。
如今。吉尔博夫妇“高兴。但不满足”的创业精神已在他们的儿子奥利维埃身上完全体现出来。奥利维埃开创的时装公司一年之内就销出了“西班牙人”衬衣50万件,也可以说是初显身手吧。
吉尔博夫妇经营的牛仔服装每年出口高达几亿美元,这在法国出口贸易中地位举足轻重。迎合市场的多关公司
1970年,香港玩具产业实现了“世界第十”的目标,标志着香港经济新一轮起飞的开始。香港玩具业的兴盛却使一家日本玩具公司跌入了黑暗的深渊。因为1970年以前,这家名为多美工业股份公司的日本厂家,一直垄断着世界玩具业,50年代时的巅峰阶段,多美公司80%的产品出口海外。从6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下降,1969年降到出口率为10%左右,这家创立于1924年的老牌企业不甘示弱,但又无法与香港抗衡。香港是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又具有许多外贸优势。因此可以说,在玩具的出口方面,香港比日本的条件更为有利。多美公司深知,玩具产业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娱乐特性,要求选型奇特,设计新颖;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短,能连续畅销五年的商品实在罕见。针对这两方面,生产经营者就必须重视产品开发,“没有开发就没有玩具厂”一直是多美公司遵循的经营哲学。因此,与香港相比,多美公司又具有产品开发能力强,质量管理有诀窍这两大优势。多美公司想,如果能把自己的优势和香港的优势结合,扬长避短,那肯定会无往而不胜。
1969年11月和1970年4月,多美公司两次派员至香港考察,终于在1970年8月,建立了多美香港有限公司,投资5万日元,委托香港的玩具商生产,公司则提供技术和管理。从此以后,该公司便一发而不可收,1972年10月,设立多美新加坡有限公司,1973年3月,多美美国有限公司成立,1982年12月创立多美英国有限公司。至此,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多美公司共设立了8家海外有限公司及海外办事处,海外总资产达13.16亿日元,是日本国内两家母公司共4亿日元资产的三倍多,而在销售额上,规模则差不多达到同一水平。
要想成功地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外生产的优势。因为:第一,生产在海外,市场在海外,在客户身边生产,大大节约了运输费用;第二,在海外生产可以随时因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体现了营销的灵活性;第三,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如资源、劳动力等,降低生产成本。
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有个独特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公司内部确立“国际分工体制”。如果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既可以防止“产业结构空洞化”,又可以开拓国际市场。例如,把不适合日本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去,再从那里把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或返销日本。而日本国内则生产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进行产业结构的公司内部分工就可以基本上防止“产业结构空洞化”。
多美公司在跨国经营中,善于利用众多的海外据点开展全球性的协力竞争。该公司的海外据点不是各自独立行动的,而是相互取长补短,组成了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有一个中心,就是多美美国有限公司。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消费市场,多美公司在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和新加坡的子公司生产的产品还要销售到美国市场。因此,在美国设立子公司是顺理成章的事。美国无论从电子科技、原材料、生产率、管理经验上,胜过许多国家,当然也胜过日本人。而且,美国的纸张价格便宜,包装设计也很先进。考虑到这些,多美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就以美国的子公司为中心,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互相依存,协力竞争。如1982年美国子公司的1.2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85%来自美国以外的子公司的进口产品。销售额,当地生产只占15%。一般来说,小巧、轻便的机械来自新加坡或日本本土,而笨重外壳或大型商品则来自美国,最后的组装与包装都在美国。
各个子公司的销售市场一般遵循“就近覆盖”的原则,如多美联邦德国公司和多美英国公司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多美加拿大有限公司还可以出口一部分产品到中美洲,新加坡的子公司则向中东和澳洲市场出口。
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多美公司也从事不同的产品开发。以前主要是在日本国内集中开发,现在向美欧日三方共同开发体制转移。
解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多美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000亿日元。其中海外据点的销售额为450亿日元,重新崛起为玩具王国。在面临危机时,多美公司坚持“一意孤行”,经过认真分析论证,从而作出了“移师海外”的正确决策,可以说是企业在进行成功的市场营销时必须具备的素质,这种跨国经营是以退为进,进而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