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36393500000020

第20章 摩篇第一(3)

伍奢的大儿子伍尚就约弟弟伍员听从父亲的指示一起去见父亲。伍员是个有见识的武将,他估计此去是凶多吉少,劝哥哥不要上当。伍尚不听弟弟的劝告,结果到了郢都,和父亲一起被杀害了。

楚平王为了斩草除根,就派兵四处追捕伍员,在各个关口都挂了伍员的图像,悬赏捉拿。伍员乔装改扮,投奔吴国。路上,伍员昼伏夜行,历尽艰难困苦,走了十多天,才接近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官兵把守非常严,伍员无法通过。

伍奢的朋友东皋公非常同情伍员的遭遇。他把伍员请到家里,准备帮他出关。但是七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出关的机会。伍员非常着急,一夜间头发、胡子全变白了。东皋公看到这种情形,忽然想出一个办法,就对伍员说:“你的头发、胡子巳经变白,守关兵士很难辨认。我的朋友皇甫讷的相貌和你差不多,让他装扮成你的样子,如果他在关口被捉,你便可乘机出关。”于是按照这个办法,伍员混出了关口。

伍员匆忙赶路,来到一条江边,他怕追兵追来,就躲藏在芦苇之中。过了一会儿,见到一只渔船,他急忙喊道:“渔父,快来渡我!”伍员上了渔船,渔翁见他举止行为不像一般人,就问他到底是谁。伍员就告诉了他实情,渔翁十分惊讶。

到了对岸,渔翁要他稍等一会,给他找点吃的。伍员等了一会,不见渔翁回来,心中生疑,怕人来捉,又躲到芦苇深处。渔翁取来饭菜,发现伍员不见了,就喊道:“芦中人,出来吧,我不会出卖你!”伍员走出来饱餐了一顿,然后解下祖传佩剑送给他。渔翁向他表示,楚王悬高价捉拿伍员,自己都没有贪图,怎能接受宝剑呢?伍员问渔翁姓名,渔翁不图报答,就没有告诉他。伍员叮嘱渔翁,如果有追兵到来,请勿泄露。渔翁见伍员生了疑心,便投江而死,以此消除伍员的疑虑。伍员见此情景悲痛难忍。他只好继续逃亡。后来伍员有了势力,打回楚国,报了杀父之仇。

七、将帅王杰上疏

教匪炽盛,王杰上疏说:“贼匪剿灭起来很缓慢,是因为遭受贼匪灾害的民众穷苦无所依赖,地方官不能慰劳前来投靠的百姓而加以安抚,以致胁从日益众多,我军兵力日益单薄而敌军气焰日益炽盛。现在这个时候应当安抚良民以解除其从敌的念头,安抚官兵以鼓励其军队的志气。三年之内,川、楚、秦、豫四省杀伤不下数百万,其幸存而不从敌的,也都在战乱之余,男的来不及耕田,女的顾不上织绩。如果再按亩征收赋税,甚至额外加派,胥吏趁机勒索,百姓艰难困苦的情形无法汇报到皇上面前。请将被贼匪践踏过的地方的钱粮蠲免,不让官吏舞弊重征,有前来归顺的一概不穷治其罪,敌军声势或许可以逐渐削弱。至于用兵三年未能成功,实在是因为将帅有所依恃,玩忽职守,因循守!日,不尽是因为士卒不拚命。请求颁发谕旨,曲意加以怜悯体恤,有骄傲、怠惰而不服从命令者,由经略一概加以撤回,或者就近征调、召募,申明纪律,鼓励军队,以期人人有感到温暖的欢乐,大家有众志成城的意念。”又说:“教匪的蔓延,是由于两个弊窦所导致的:一是由于统领有名无实。勒保虽然为统领,而统兵大员名位相等,人人都能够专折奏事,于是敌军到了则畏缩不前,敌军离开了又谎报获胜。就象前年敌军进犯兴安,领兵大员有’匪巳渡江五日,地方官并不禀报’的奏报,其中畏避敌军的情形显而易见。又如去年敌军骚扰西安城南,杀伤数万人,官兵既不敢接近敌军,抚臣却没有一项措施,探明敌军巳经离开很远了,然后才虚张声势,名义上为追击敌军,实际上连敌军也没见着。最近听说张汉潮蔓延商、洛,高均德屯据洋县,往来冲突,如人无人之境。陕西如此,四川可想而知。实在是由于统领不专一、赏罚不明确所导致。一是由于领兵大员专门依靠乡勇。

乡勇阵亡,不需要向兵部报告,人数可以假报;凭借乡勇作为前锋,既可以免得官兵伤亡,又可以使将来的开销创造便利条件,这便是耗费公款而无法稽察的原因。我认为军务紧要,没有比去掉乡勇的名号而进行实际召募更紧急的,这有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民众穷苦无所依靠,多半从敌,以求苟延性命,将他们召募为士兵,就有口粮了,多一个当兵的人,就少一个从敌的人;二、隔省征调,旷日持久,就近召募,则旬月之间便可以完成;三、征兵远来,筋力巳经疲惫不堪,召募的人却不需要长途跋涉;四、隔省的士兵,不服水土,不熟悉道路,附近的人则不必考虑这些;五、乡勇不能抵御敌军时,则逃散无从惩治,召募的士兵如果退避,则有军法治罪。具有这五个方面的好处,为何不增募,一鼓作气消灭敌军?如果说兵多则费用多,唯独不考虑一万士兵吃十个月的粮食,与十万士兵吃一个月的粮食,其费用相等而可以早日成功。”奏疏呈上后,都一■并被米纳。

八、刘延寿见戎王

后晋天福末年(公元年),契丹与晋少帝石重贵断绝友好,契丹戎主委托刘延寿谋划向南进兵征战事宜,并答应将中原给刘延寿,让他称帝中原。刘延寿就引导契丹军,蚕食河朔地区。

晋军在中波投降契丹后,契丹戎主命刘延寿到晋军军营中去安抚军队,并赐给刘延寿龙凤赭袍,让他穿上去军营。戎主对刘延寿说:“汉人兵士,都归你所有,你应亲自去安抚慰问。”刘延寿到达军营,杜重威、李守贞及以下的将士到马前谒见迎接刘延寿。戎主进人汴梁时南北投降的军士数万人,都在陈桥野外宿营,戎主担心这些军士会发生变故,想要把他们全都杀掉。刘延寿听说后,赶紧请求进见戎主,他说:“我看见皇帝您千征百战,才将晋国收归己有,不知道皇帝是要自己治理晋国,还是让晋国被他人夺取?”戎主脸色一变说:“你说话太过分了,我因为晋人背信弃义,以全国的力量南征晋国,互相厮杀了五年,方才得到中原,难道不是为自己做中原之主,而是为别人吗?你有什么说的,快给我说!”刘延寿说:“皇帝曾知道过吴国、蜀国与晋国相互攻杀的事吗?”戎主说:“知道。”刘延寿说:“现在,中原南到安、申,西到秦、凤,沿边界数千里,都是两方军队守护的交界处。将来皇帝回契丹时,天气逐渐会变得酷热,如果吴、蜀两国一起人侵中原,不知这么大的世界,用什么兵马来抗击他们?如果失去防备,岂不是被他人所夺取么。”戎主说:“这一点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刘延寿说:“我知道北国兵将,在炎热酷暑的时候,袭击吴、蜀境地,是难于派上用场的。不如将在陈桥聚集的降军合并起来,另建一支军队,到边界防备。”戎主说:“我的这个想法在壶关、阳城时,也曾说过,但没有得以实现,以致于五年互相拚杀,现在我得手了,为何反而不灭除他们?”刘延寿说:“对晋军现在留下来的人马,以为还象从前在河南的晋军一样,这种看法实在不可取,我请求皇帝允许把这些军队和他们的家眷迁到镇、定、云、朔几州之间去安置,每年差他们轮流在黄河外沿边界戍守,这才是上策。”戎主高兴起来,说:“那就接受大王你的意见吧。”因而,陈桥的兵士得以免除了象长平之灾一样的惨祸。

九、言辞激奋的周敬心

周敬心是山东人,太学生。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朝政府诏告天下寻求懂晓天机运数的人,周敬心上疏极力劝阻,并且还评论到几件时事。他的上疏大略如下:

臣又听说陛下连年远征,向北出击沙漠,为的是以得不到传国玉玺为耻。当年臣听说国运长短取决于功德的厚薄程度,不在天机运数,三代之下,立国最长久的莫过于汉、唐、宋,最短命的莫过于秦、隋、五代。立国长久是因为有道,立国短是因为奉行无道。陛下承天应命,救乱诛暴,然勇武威猛有余,宽大忠厚则不足。陛下如果效法两汉的宽大,唐、宋的忠厚,讲授三代所以因有道才长久的规律,那么帝王的国运可以传到万世,何必借助于小道上的人呢?

楚平王时,雕琢了卞和献上的玉石,到了秦代才开始叫做玺,历代王朝相传递一直到后唐。但治理乱国复兴基业,都不在一块玉上。石敬瑭乱国,潞王带上它自焚,那就是说秦玺巳经毁了。石敬瑭进人洛阳,再采玉石做了一个,后晋灭亡后,这方玺落人辽邦,辽国灭亡后在桑干河又遗失了它。元世祖时,札刺尔者打渔时重新得到了它。现在元朝所奉的,就是这方石氏玺而巳。古代三代时不知道有玺,以仁义为玺,所以说:“圣人的大宝叫位,凭什么守位叫做仁。”陛下为什么忽视天下这块大玺,而索求汉、唐、宋的小玺呢?

现在差役过于繁重,赋税过于厚重,教化普遍但百姓不喜欢,法度严苛百姓不听从。过去汲黯对武帝说;“陛下对内欲求过大,但在外施行仁义,为什么一定要效法唐尧、虞舜的清明统治呢?”现在的国家都希望富庶,军队希望强大,城池希望高滦,宫室则希望它壮丽,土地则希望它广阔,人民则希望它为数众多。于是就多设军队。广泛地搜集财物,征战不休,建筑宫室没有限度,像这样统怎么统治国家,臣又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选拔天下官吏,十三年接连搜捕胡文庸案的余党,洪武十九年逮捕那些经年为害于百姓的官吏,二十三年又治那些妄加说教的人的罪。政府对官吏百姓大开杀戒,不管好坏。其中就真的没有忠臣烈士善人君子吗?从此可以看出陛下看轻德政而放任刑罚了。水旱连年,怎么会没有原因呢?

周敬心的上疏言辞激奋恳切。有关官员把它的奏疏上报了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