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②,说之也;说之者,资之③也。
饰言④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⑦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注释】
①权:本意是称砣,天平上用的砝码,可以衡量物量的变化。
②说者:道藏本为“说之者”,据乾隆本、嘉庆本改。以陶弘景注“说者,说之于彼人也”一句观之,也应无“之”字。
③资之:意谓要使他人接受,就要利用他人的思想情绪,借助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资,利用,借助。
④饰言:即修饰辞令,运用修辞、逻辑手段曲折表达自己的看法。
⑤益损:强化和弱化。强化语言力量,弱化心理障碍。
⑥符验:得到印证。此下嘉庆本有“言或反覆,欲相却也”之句,系以注文作正文之误。
⑦钓几:诱出心中隐秘。陶弘景注:“求其深微曰钓也。”
⑧戚言者,权而于信:这句意思是说,戚言就是以为人着想、策选进谋来求取诚信的名声。陶弘景注:“威者,忧也,谓象忧戚而陈言也。”
⑨疑:道藏本作“宜”,据嘉庆本改。
⑩先分不足:自己有所不足之处。
【译文】
所谓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劝说别人,就要凭借利用其思想情绪。
修饰言辞,就要借助例证充实言辞的力量。借助言辞,就要增减话语以适合对方心理。
回答对方的疑问和i吉难,一定要使用锋利的言锋;锋利的言辞,就是轻便灵活。
阐明主张的言辞要顺理成章,是为了便于人听懂。使人明白易懂,是为了与事实相符,用事实来验证。言辞或有反复使用的情况,是为了打消对方疑虑。诘难的言辞,是为了反驳别人的言论。反驳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对方说出心中所隐藏的机密。
用花言巧语说辞的,是想谄媚而得到忠心耿耿的美名;用阿谀奉承的说辞,是想炫耀说辞而得到聪明的美名;采取直来直去的言辞,是为了显出果决的样子,得到勇者的名声;故作忧愁的说辞,是想以装腔作势的方式得到忠信的名声;用稳重沉着的姿态说辞的,自己本有不足,想借助反驳别人来取得胜利。
在对方的意愿欲望还没有说出之先,就摸准了他的心愿,去迎合他、满足他欲望,这就是“谄”。言谈时博采辞藻来炫耀的就是“博”;精选谋略而进献策略的,就是“权”;进退果断,该说则说,该止则止,毫不犹豫地表示态度,就是“决”;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过来责备他人的缺陷过错,这就是“反”。
【感悟】
想说服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要用犀利的言辞陈述其中的利害,要让对方知道一意孤行的严重性,打动对方,使其自愿采纳自己的建议,按自己的意图办事。
【故事】
一、楚材晋用
春秋时期,公子归生(即声子)出访晋国。回国之后,令尹子木找他了解晋国的情况,令尹子木问道:“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大夫更贤能呢?”归生回答说:“虽然晋卿不如楚卿,但晋国的大夫却非常贤能,几乎每个人都有做公卿的才能。好像杞木、梓木、皮革都是从楚国运去的一样,楚国的一些人才都流到晋国去了。这就是说,虽然楚国有人才,但只有晋国在使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干。”
接着,归生举了很多例子。如,楚庄王元年发生子仪之乱的时候,析公逃亡到晋国,晋国把他安排在晋侯战车的后面,让他做主要谋士,在靡角战役中,晋军失利,打算逃跑。析公建议说:“楚军轻佻,很容易被动摇。如果齐擂战鼓,在晚上全军进攻,楚军一定会逃跑。”晋国人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又如,雍子的父亲和哥哥诬陷雍子,国君和大夫们都反对他主持公道,雍子只好逃奔到晋国。晋国人给他封邑,让他做主要谋士。彭城战役中,晋军与楚军在靡角之谷交战,晋军就要战败了,雍子向军队发布命令说:“年老的和年幼的都回去,孤儿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二人一起服兵役的,回去一个,精选步兵,检阅兵车,喂饱战马,烧掉帐篷,明天决战。”结果,晋军把楚军打败了。又如,灵子逃到晋国,晋国人给他封邑,让他做主要谋士。灵子抵御了北狄,让吴国和晋国和好,教吴国背叛楚国,教吴人乘战车、射箭驾车奔驰作战等等,给楚国带来了祸患。
又如,若敖叛乱中,伯贲的儿子贲皇逃奔到晋国。晋国人给他封邑,让他做主要谋士。在鄢陵战役中,楚军气势汹汹地逼近晋军,晋军想要逃跑时,贵皇建议说,楚军的精锐部队是中军王族,应集中力量攻击他们。晋军依计行事,结果大获全胜。
列举了这些事例之后,公子归生又谈到当前伍举被迫逃亡到郑国的事。令尹子木害怕了,连忙向楚王报告,增加伍举的官禄爵位,把他接回国内。
二、多谋善战的乐毅
乐毅是战国时候著名的将领,以多谋善战而闻名于诸侯。燕国燕昭王当政为了报齐国的仇,屈身下士,广招贤者,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征伐齐国。乐毅联合越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独自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非常感激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开始不信任乐毅了。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暗地里告诉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乐毅知道自己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劫,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非常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乐毅都婉言谢绝了。燕惠王只好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围全是邻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况且赵国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战,千万不能去招惹它啊!”
可是燕王求功心切,没有采纳乐间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结果燕军大败。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
从那以后,乐间也去了赵国,不再为燕王出谋划策了。
三、晁错改令
西汉时期,有个人叫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人。他聪明好学,学识渊博,被称为“智囊”。文帝非常信任他,任他为太子家令。
文帝后期,官僚、地主、商人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广大农民被迫逃亡,生活非常困苦。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晁错上书汉文帝,主张打击商人投机倒把的行为,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出注重粮食、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论贵粟疏》。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农夫一家平均五口人,其中应服徭役的壮男至少有两人,一年里有几个月不能在自己的田地上劳动。一家人齐心协力种田也超不过一百亩,收获也超不过一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采伐薪柴、给官府服徭役等等,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炎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严寒,一年四季,哪有喘息的机会呢?另外,还有其他的耗费,如送往迎来、吊死丧、问疾病、养育孤儿幼童也包括在内。他们不但勤苦至极,而且还要承受水灾和急征赋税的剥削。如此沉重的赋税,不分时间地征收,而且变化无常,早上的规定,到了晚上又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有粮食的只好半价出卖,没有粮食的只好借那种取一还二的高利贷。到头来他们无可奈何,不得不卖掉田宅、子孙来还债。”
四、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宋朝疆域,直逼京都。参知政事钦若主张迁都南逃,蜀人陈尧叟建议真宗逃往成都。真宗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说:“谁为陛下出这等主意,罪不容诛。如今陛下正当英勇之年,将相团结,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一定闻风而逃。”于是,真宗亲临澶州(今河南襥阳)督战。真宗把军事委托给寇准处理,寇准指挥果断,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辽国在战事上没有占到便宜,就派遣使者前来,要求订立盟约,寇准不答应。有人造谣说,寇准不想讲和,是为了拥兵自重,谋取政治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
由于宋真宗对战争早巳厌倦了,急于讲和。他派大臣曹利用到辽军谈讲和条件,答应每年朝贡给辽国银两,宋真宗向曹利用交底儿说:“每年朝贡给辽国的银两只要在百万以下,都可以答应。”寇准把曹利用召到军帐里向他交代说:“虽然皇帝作了交代,但是你谈判时,答应每年输送的银两不许超过三十万。如果超过三十万,我就杀了你。”曹利用来到辽国军营,按寇准的条件和辽国谈判,最终果然以三十万银两的条件签订了盟约。
五、拥为沛公的高祖
秦工世元年(公元前2o9年)秋七月,陈涉在蕲县起义,到了陈县,就自立为楚王。陈涉派遣武臣、张耳、除馀等人攻取了赵地,同年人月,武臣就自立为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