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36393700000046

第46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规范(2)

当今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行为规范的自律程度却越来越低。发泄不良情绪、无视小节都成了破坏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子。我们要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规范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不做有违道德之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做合格的社会公民。

全民清网,让罪犯不能逍遥法外——法律规范

一位哲人曾说:“人身上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一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主要是靠法律规范甚至靠法律惩罚建立巩固,假如没有严厉的法纪,天使也会变成魔鬼。当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已不能约束人们的恶意行径时,法律规范的作用就会彰显,法律规范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活动是社会的活动,不由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法律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作为国家调控工具,也对国家的市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法律规范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维持它的秩序,尤其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更是要有成体系的法律来维持它的秩序。古今中外,法律规范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赵高原是赵国国君的远亲,自幼受宫刑,长大后进宫当宦官。他曾经犯大罪,秦始皇命蒙毅去审理,秉公执法的蒙毅判赵高死罪。秦始皇因赵高办事比较干练,又精通刑狱法令,所以赦免了他。这时,赵高担心如果按秦始皇的遗命让公子扶苏即位,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恬、蒙毅兄弟就会受到宠信,对他不利。这个时候,扶苏成了赵高的最大敌人。为此,赵高决定把胡亥推上皇位。

法律,于古于今都是人类生存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命题。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法律规范。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律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两个寓言故事:

一篇是《狗熊照看蜂房》。百兽推举爱吃蜂蜜的狗熊看蜂房,结果狗熊监守自盗,把蜂蜜都往自己窝里搬。事情败露后,百兽罚它在窝里禁闭一个冬天。本来熊就要冬眠,蜂蜜又不用还,受罚的熊日子过得乐呵呵。

另一篇题为《狗鱼》。一条狗鱼罪大恶极,要对其进行审判。法庭由两只驴子、两只老马以及两只山羊组成,并任狐狸为检察官。没有谁能指出审判有什么不公正的地方,狗鱼实在无从抵赖,起初被判吊死在树上。这时狐狸检察官成了关键先生,它说对于狗鱼此种恶行累累的家伙,绞刑实在太轻了,应该判以闻所未闻的重刑让它在河里活活淹死!法庭接受了建议,改判为扔到河里淹死。

寓言是人类生活的折射,克雷洛夫在寓言中讽刺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年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曝光假冒伪劣产品,但假冒伪劣产品却此起彼伏,像韭菜一样割了又长出来。但是,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在市场竞争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或限制竞争,必然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制裁不正常竞争和垄断行为,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这就像球赛时,球员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没有规则,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就相当于比赛规则,它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

在英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初期,假冒伪劣产品不少,借钱欠款不还也相当寻常。但当法律得到认真严厉的执行,制假售假者被惩罚得倾家荡产还要成囚徒,借钱和欠款者不但要被抄家抵债还要进监狱,谁还敢藐视市场经济的规则?也正是这样,英国市场秩序才变得井井有条,依法惩罚造就了一个文明诚信的英国。在意大利,著名国际影星逃税多年一下飞机立即被捉拿归案,谁敢不依法照章纳税?在新加坡,吐一口痰要罚款五千新元,谁敢和神圣的法律去较劲?如果有法不依,法律便成为稻草人。

同时,由于部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现行法律尚无配套的比较完善的预防。但是,也有一些投机之人削尖脑袋想尽手段钻法律的空子,给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因此,政府在为市场做好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拿起手中的“大棒”严厉打击市场中的违法行为,从而为社会创造完美的社会秩序。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遵纪守法。

旅行固好,请记得入乡随俗——风俗习惯

电影《寻找刘三姐》中,美籍华人韦文德为给自己的硕士毕业作品加入中国音乐元素,回到故乡中国广西,由于不懂当地风俗做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因为凑热闹,他在当地传统的篝火相亲晚会上接受了当地姑娘的订情沙包,还在当地人的起哄下把沙包丢回去,他自己却不知道这就代表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样,由于他对音乐的热爱,拿起一位姑娘送给情郎的定情乐器演奏,惹来风波。最终韦文德为了向自己心爱的女孩表明心意,隔墙对唱山歌,最终抱得美人归。

因为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韦文德闹了笑话,又按照当地风俗,韦文德最终收获了爱情。

所谓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它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具有多样性,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 ”;而“俗”指的是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更因为人们的心理遵守而默契传承,一些当时代所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那些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移风易俗”。风俗的形成背景因素是历史,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而风俗习惯也因其多样性,而形成了世界的“百花齐放”。

中国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讲的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然而世界之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需要我们了解的太多了。在国际上,可以说举世皆知的一个风俗习惯就是“中国人过春节吃饺子,放鞭炮”。

中国的农历春节又叫年,是新一年的开始,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直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新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守岁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守岁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姓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卡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放进孩子的口袋里。

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如贴春联,看春节晚会,可谓样样是学问。春节是世界华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同样是一年一大庆,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则是圣诞节,圣诞节前夕,人们挂圣诞树,准备礼物,“圣诞老人”也在为平安夜忙碌,到12月25日,人们共同庆贺,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绿、白圣诞三色来装饰。常见的圣诞符号和活动还有: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柴,冬青,槲寄生和互赠礼物。

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法国人习惯每年11月1日去墓地祭奠,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英国人汽车行驶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相反,他们只会讲自己的母语,不愿意学其他语言;西班牙人注重个人信誉,宁愿自己吃亏也尽量减少公开犯错;韩国人崇尚尊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法国人对小动物宠爱有加……

人们默契地遵守着这些风俗习惯,在这个文化氛围中不亦乐乎。这些风俗习惯对一种文化中的成员的日常行为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样,人们也尊重其群体的风俗习惯。比如说,各民族对回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世界是个大花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百花齐放,出去旅行时先做好当地风俗习惯的功课,不同的地域风情和人文景观会让人豁达开朗,增长见识。出去异地,除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外,还要带上对当地人的尊重,这样的旅行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