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情真意切,扣人心弦
一、抒写真情实感技巧点拨
古人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可见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动人者,情也。“感情贵在真挚,贵在自然流露,只有来自灵魂深处的真情方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情假意是不可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振与心理共鸣的。
情感态度也许是人们最个性的表现之一。即使是大致相同的情感,细细体会也会有微妙的分别,这正是每个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情感历程的具体表现。只要将真实的情感具体而微地传递出来,每一篇作文都是具有个性的文章,都能闪耀创意的亮光。
那么我们如何用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万千的情感体验呢?下面介绍几种具体可操作的技巧,帮助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境界。
1.质朴真挚
感情质朴的文章更贴近生活,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要使自己的文章以质朴取胜,应注意:
在写作内容方面,要回归质朴生活。如果你写文章时,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去寻觅所谓的高尚的、伟大的人或事,缺少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那么你只会写出一堆空洞的文字。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写出最具真情实感的文章。
大爱至诚
目前,很多高中生的作文偏“小儿科”,缺少“大气”之美。要想写出“大气”的文章,在选材上就要视野开阔,能够心系天下,关注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当然不是临场发挥能够做到的,需要在平时养成“看四海云涛,观五洲风云”的习惯。切忌只关注“小我”的世界。
大气之文,在情感上必定要达到一种“大爱至诚”的境界。有一种爱叫博爱,它是相对于狭隘的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同窗之爱等更为广博、纯净、深厚的爱。它与“小我之悲戚”完全不同,大爱者,必定是关注苍生、关注弱势的悲天悯人之情。
如何在文章中凸显“大爱至诚”这种境界,则要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载体而定,不必拘于一格,定于一尊。
咏物抒情
“咏物抒情”,也称“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是抒情的手法之一。它是指通过描写某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思想观点等。
要运用这种手法写文章,就要掌握好“物”与“志向”、“物”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要具体明确,要善于将自己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进行渲染,从而使“意”自然表达,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细节传情
文章最感人的莫过于细节,有细节文章内容才充实,有细节文章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风韵独特,富有感染力。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古今中外许多名篇佳作无不如此。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记》对轩的摹写,对母亲与祖母的细节刻画,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勾勒都是“事细而情深”。作者用质朴的细节轻拨读者的心弦。要写好细节,就要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从自己切身体验的生活中去寻找曾经打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某一点上,并着力描画好这个“动情点”(即动情细节)。这个动情点,可以是瞬间的印象、感人的语言、特别的眼神、有意义的物件、动人的心理描写,等等。
在具体写作时,我们应该先为动情点的出现做好铺垫,并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活画出令人动情的感人细节,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真情。
言必己出
19世纪英国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把美人比做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做鲜花的人是个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做鲜花的人则是个蠢材。”这是对拙劣模仿者的讽刺。
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他人说一样的话,那么他的语言必定苍白无力。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作的时候,务必做到言必己出,情有所依,只有如此,作文才能突破千人一面的俗套。任何缺少自己独特思想、模仿抄袭他人的写作者,他们的文章都不可能流露出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做到言必己出呢?最好在写文章的时候多带有一些“我之色彩”,你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你所生发的种种情感也必将不同。只要说自己的话,真实地再现内心情感即可。
二、创意满分作文大讲堂
1.质朴真挚
山的那边
福建某考生
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于是,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地从寨子里浮起来,飘飘摇摇进了林子。
父子俩早早起了床。父亲手脚麻利,戴上斗笠,荷上锄头,“吱”地打开门,走了出去。儿子的动作显得嫩生了许多,慢慢摸下床,掬一捧清水洗了把脸,使自己清醒过来,水缸中一圈一圈漾着他惺忪的睡眼。然后他拎起灶上昨夜整好的干粮,朝着渺茫的晨雾中那个略有些佝偻的身影奔去……
这是一方好美的水土。是啊,来这里旅游的人都这么说。绿水环抱着青山,相环相绕,相厮相守,美了这里的风景,也美了这里的人。只是光着脚的儿子不懂,为何如此迷人的风景,留不住那记忆深处已有些模糊的母亲,让爹和自己成日守着那块巴掌大的地,还让自己光着脚丫子满山溜。只是这些疑问,似乎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儿子疑惑,山水也疑惑了。
那块巴掌大的地,是被当地人称作“坝子”的山间小盆地。不大,却隐藏着儿子童年所有的欢娱,锄草、浇水、施肥,甚至是看着太阳从山的那边落下。此刻,儿子和父亲正躬着背,劳作。
儿子累了,直起腰来。“爹,俺还得在这里待多久?”父亲一怔,“说啥?伢子。”“爹,俺老师说让俺回学校上课……”父亲没回话,双眉稍稍蹙了一下。
“爹,老师说了,上了学,有了学问,就能走出这片大山。山的那边可大了!老师说,出了山,就能让视野变大……”
“啥‘视野’不‘视野’的?俺只懂种地!”
儿子不还嘴了,他懂爹的脾气。他用稚嫩的眼,瞅了瞅云雾弥漫的青山,又低下头劳作。
而爹也纳闷了,“山的那边,真有‘视野’么?说不准有,要不他妈为啥死活不肯回来?不想啦,不想啦。”
正午,山雾揭开了面纱,山才笔挺挺地屹立于水中。父子俩歇下来,坐在田埂上。父亲黝黑的脸上沾满汗水,用手一抹,便又沾上些芳香的泥。
儿子又呆了,望着山的那边。
“伢子,又怔!快吃,干活。”儿子收回眼神,有些失落。于是,又是劳作。
红日西沉,天际再次被染红,不过,是金灿灿的,烘得儿子的心暖暖的。
儿子眯缝起眼,似乎在眺望着什么,脸颊红彤彤的,又有话要说:“爹,瞧!”
爹也直起身子。
“爹,看,太阳落到山的那边去了。那里肯定遍地都是金子,太阳也喜欢那边。”
爹倏然有了欲哭的念头。是呀!说不准伢子出了山,能找回他娘呢!想到这里,他心里不禁幻想出伢子他娘回来的情景,心里也就暖了。
“伢子,上学去吧!爹许了。”儿子脸上真的暖了。他能回学校了,能有“视野”了。
“记得给老师捎句话,让他记得给你们‘视野’……”山和水找到了答案,灵动在父子的心里……
创意点评:
本文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流露的不仅仅是一种泥土气息,更是一种真切的情感。“山的那边”,充满了诱惑力,“我”的母亲被吸引去了,“我”的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因为不能上学心里也不好受。这是一种情绪,这种深藏的抑郁与辛酸是一种情感,它感染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牵引着我们。
2.大爱至诚
他们
某考生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他们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创意点评:
作者抛开小我的世界,将视线投向生活在城市尽头的农民工子弟,以一种平等关爱的目光打量“他们”,感受这些孩子生活的艰难,以及昂扬上进的生活情怀。同时,作者用心去体会他们“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为他们的成长激动、落泪,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这种至诚的大爱使文章“大气”了不少。
3.咏物抒情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山东某考生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涌遍全身……
母亲啊,您可曾知道,您坐在门前编织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退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
还记得您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去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失利的烦恼,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偶尔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我看见一位老伯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稻草绳好熟悉!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子……
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内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手一颠一颠之间,稻草就被编成了草绳。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学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被我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居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
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母亲啊,您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是永不退色的记忆。
在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像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创意点评:
作者借助稻草绳再现了母亲编织稻草绳时的身影,那双“一颠一颠”、“永不停息”的手。文章写稻草绳,实际上就是写一位面对困境不肯低头,顽强而又执著的母亲,同时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爱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