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当20世纪刚过完一半的时候,一小片并不起眼但能够改变世界面貌的灯光,在美国爱达荷州阿尔科城的一段街道上被点亮了。这是美国科学家首次从一座实验性反应堆中引出的希望之光,核能破天荒第一次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3年后的1954年6月,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实用型的原子能发电站,并在第二年世界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上,骄傲地展示了这座5000千瓦的电站模型。
1956年5月,英国的比俄国发电能力大10倍的卡德霍尔原子能电站,使伊丽莎白女王春风满面。两年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从白宫向世界发出信号,他的希平港6万千瓦核电站的电流已经照亮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从此,把核能用于和平事业,从事工业发电,成了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核电站雨后春笋般地繁衍起来。
核电站一出世,便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令水力、火力电站只能望其项背的优势。高效能是它的第一特点。电功率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一年只需要30吨天然铀,而同功率的火力电站要烧350万吨煤炭。清洁也是火力电站无法与之相比的,每天“排泄”上千吨灰渣的火力电站,在核电站面前只能自惭形秽。核电站还有占地少电价低的优势,所以,它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火力电站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发展道路,成为当今世界电站家族中的佼佼者。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核电站。据统计,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426座和正在建筑96座核电站;到1995年,核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8%;预计到21世纪,将有5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总数将达1000座,占世界总发电量的35%左右。
全世界运行的核电站中,规模和数量上美国居首位,其次为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核电站占本国总发电量比重最大的是法国,约为80%。法国以前是个能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上帝却在欧洲这块贫铀大陆上,把占世界3%的天然铀赐给了法国,使她几乎绝处逢生,全力发展核电工业。现在法国不但有了67个反应堆在运行发电,而且拥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124万千瓦的超凤凰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污染最小的国家之一。
前苏联独具匠心,推出了一种“袖珍”核电站,用一部汽车或一架飞机便可以把它运送到任何一个能源缺少的地区,特别适用于偏远荒凉地带。这种“袖珍”核电站虽然功率不大,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供电、供热,不需要人工管理和操作,可连续运转、自动供电25年之久。这种电站已用于北极圈内、茫茫草原、荒野沙漠中科技人员住宅、牧人帐篷、零散人家的电热能源,被誉为造福站。
1991年12月15日,在杭州湾西岸海盐城东南11公里外的秦山山麓,我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开创了我国核能发电的先河。后来,我国又建成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电之光照亮了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
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把人们的思维带向了更广阔的海洋和天空,让核电之光在海上、在海底、在太空闪烁。
1978年1月,加拿大政府向前苏联提出抗议,要求对方因她的军用卫星“宇宙254”号在加拿大西部坠落造成放射性污染赔偿经济损失。一时,国际舆论哗然。原来,前苏联卫星上装有核反应堆,实际上是一座精巧的核电站,用以提供卫星的能量。
实际上,1965年美国人便在卫星上安装了第一台氢化锆慢化剂反应堆,它可以提供500瓦的电力。1963年,前苏联研制的“罗马斯卡”空间核电站功率已达800瓦。1971年又研制成功“黄晶”空间核电站,功率10千瓦。后来,美国又研制了功率为100千瓦的高浓铀反应堆,可以满足90年代空间飞行器的能源要求。可以说,空间核动力有比化学能更长的寿命,比太阳能更简单的设施,是空间技术的理想能源,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有长足的进展。
海底核电站、海上核电站目前还只是在设计阶段。随着海洋石油开采不断向深海海底发展,从陆地发电站向遥远的深海海底供电,不但需要很长的电缆,而且电力消耗也太大,所以建立海底发电站就成为海洋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早在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就提出了发电量为3000千瓦的海底发电站的设计方案。1978年美国几家公司也联合提出了海底核电站的设计方案。由于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海底核电站还未实施,不过,预计不久的将来,这种海底的特殊电站将会使人们耳目一新。
海上核电站的设计是在海上浮动箱上建造小型反应堆,由于人们担心海洋核污染问题,海上核电站迟迟未果。目前,像日本、新西兰等岛国已对海上核电站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从世界第一座核电站的建立到现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电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核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预计将来辽阔的海面上,必将镶嵌着耀眼的明珠——海上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