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36450600000026

第26章 情绪与情感的调节

■ 怎样进行应激的调适

情绪按其表现形式(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其中,应激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1.心境、激情与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并具有渲染作用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等。心境持续的时间较长,抑郁、忧伤的情绪可以延续几天、几月甚至数年。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事件的重要性,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越大,引起的心境就越持久。另外,个性特征也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心境持续的时间不同。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并不是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古人云:“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在心情愉快时,对许多事物都会产生欢乐的情绪,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悲伤时,则会感到月愁云淡、风悲雨凄。

心境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但有些原因通常是意识不到的。一般来说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是否成功,工作是否顺利以及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疲劳程度、环境事物、季节气候都可以引起心境的变化。

心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的心境使人情绪高涨,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并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情绪消沉,阻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并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从而保持积极、良好的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激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惊愕等。一般来说,激情的产生,是强烈而突然的,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体内活动和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狂喜时,手舞足蹈;发怒时,暴跳如雷;恐惧时,面如土色,有时则以一言不发、呆若木鸡、萎靡不振等极端形式表现出来。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与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有关。另外,意外的冲突和过度的抑制也会引起激情。例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就容易引发激情状态。

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价。但是激情可以在其发生前加以控制,运用自己的意志转移注意力,可以减弱激情爆发的程度。此外,加强对激情不良后果的认识,也有利于控制激情。但激情并不都是消极的,如战士为了正义事业去冲锋陷阵时需要激情,诗人写作时需要激情,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去拼搏时也需要义愤填膺的激情。

(3)应激

应激是指由于意外的刺激引起的紧张状态。在英文中,应激与紧张这两个词都是“stress”,它是指由于不良刺激引起的机体的不适状态。但这两个词的含义略有区别,应激主要是指应激源所引起的机体的超负荷状态,而紧张是指超负荷应激状态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紧张是应激的外在表现。应激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应包括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

应激是由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组成的,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机体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则警戒反应症状消失,开始进入应激的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在抵抗阶段,肌体竭尽全力抵御应激状态,并试图通过与应激状态的抵御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如果肌体的努力获得成功,肌体将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肌体将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

由于在抵抗阶段生理能量与心理能量均有大量消耗,因而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能量消耗相对减少,出现头昏、乏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调节与调整,极易引起身心疾病。

2.应激状态下的身心反应

应激是一系列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综合表现。从表面上看,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似乎是相互独立的东西,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1)生理反应

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其紧张反应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个肌体的综合反应。表现如下:经常体验到神经抽搐或肌肉痉挛,如肌体某一部位不由自主地跳动,眼睛和脸部发紧,并伴有肌肉有节奏的跳动等;经常清嗓子、抽鼻子、感到气闷,多余动作多;经常感到背部、肩部、关节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发紧、酸痛、缺乏灵活性与柔韧性,没有食欲;行为举止拘束、紧张、动作僵硬,人多时无所适从、不自然,经常摆弄手指或身体其他部位;皮肤经常无缘无故发痒,而且吃药也不起作用;全身无力,生理机能紊乱。

持续的应激会大大消耗肌体的高能物质,使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支持,体内生理平衡受到破坏,肌体免疫力也会下降。

(2)心理反应

应激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有时二者是同时表现出来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理反应主要有:心烦意乱、疑神疑鬼;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毫无头绪;情绪不稳定,常感到压抑、焦虑、慌张并且易激怒、易哭泣;心里空虚、缺乏自信、丧失兴趣、防卫心理较强。

心理反应通常是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如心烦意乱表现为急躁、爱发脾气;情绪压抑表现为沉默、行为退缩、行为减少等。

应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很容易引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理反应,例如失眠、脱发等。

3.引起应激的因素

(1)自然因素:火灾、瘟疫、海啸、台风、雪崩、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

(2)社会因素:战争、政治迫害、种族歧视、宗教冲突、难民迁移、经济萧条等。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人的压力因其重要程度不同而不同,如丧偶、亲人亡故、离婚、刑事处分等对人的压力就居于前列。

引起应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通常不能直接引起个体的应激。研究表明: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有许多中间因素,如生活体验、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应付能力、健康状况、理想和信念、社会支持等。

4.应激的调适

应激是机体面临紧张情境时产生的一种自主性反应,这种自主性反应的实质是自我防御,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但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就会引起肌体内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损耗,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调适方法,以应对应激。

(1)正确认识应激

应激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不经历应激。据报道,美国有40%的人服用安定剂。日常医疗工作中有50%~75%都是处理与应激有关的疾病,如头痛、高血压、意外事故、酒精中毒、溃疡病、心脏病及精神病等。

应激可造成恶性循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没有食欲,没有兴致,不愿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事情。营养不良会造成抵抗力下降,不与他人交往又会引起抑郁,令人身心疲惫。

但对于应激也要消除以下几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应激总是坏事。这是对应激最普遍的误解。事实上,应激常常能提高人们的活力。不论你是否喜欢,生活中不能缺少应激。没有它,人们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很多人就会选择休息而不去工作、学习。试想不工作、不学习,人类社会的很多伟大成就怎么会产生呢?应激本身并非坏事,是否有害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掌握。如果我们能控制应激,那么,任何应激都可被视为一种动力。

第二种误解:应激源都是灾难事件。有些人认为,应激来自于死亡、疾病、离婚、失业、地震、洪水等消极事件或灾难事件。其实不然,很多积极事件也会产生应激,如结婚、迁居、生育、升职、子女上大学等。这些事件虽然是生活中的喜事,但它可能会增添你经济上、精力上的负担,令你不堪重负。

第三种误解:应激会妨碍人们取得好成绩。很多人试图减少应激,以图事业成功,家庭和顺。事实上,应激也有积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活动中,如体育比赛中,适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增强活力,取得好成绩。

第四种误解:只有领导者才能遇到应激。有些人认为领导的责任重大,每天面临的应激事件也就多,一般人可免受应激之苦。事实上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员,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电话接线员,他们所面临的应激更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每个普通人都在不断面临应激事件,如下岗、生病、子女上大学等。

总之,应激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你如何调控它,调控得好可能成为好事,调控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坏事。

(2)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调适

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调适是消除应激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这里主要是指在营养、睡眠、运动和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自我调适。在营养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运动方面要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有助于消除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疲劳;在学习方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果身体不好,不要长时间学习,应先把身体锻炼好,否则既不能高效率学习,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 怎样应对挫折

1.什么是挫折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许多坎坷。常言道:“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对于大学生来讲,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也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经济紧张、情场失意、求职不成、理想破灭……这些事件都会使我们产生紧张、焦虑、失望、悲哀、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即所谓遇到了挫折。

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如士兵攻城不克,学生高考不理想。但心理学上的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动机或目标不能达到时的情绪状态。它强调的是主体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反应,如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表现出来的沮丧、悲观、抑郁、懊恼等情绪。因此,心理学上的挫折与我们生活中理解的挫折不尽相同,它更强调挫折的主观感受性。因为面对同一种挫折状况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一些人眼中的成功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失败,所以挫折情景并不一定能导致挫折反应,关键在于对挫折的认识和感受。

挫折有大有小,比如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同事间的摩擦,这些都属于不经意的小事,但积累起来却会消磨人的锐气。失去亲人则往往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人生的精神支柱,引发人生危机。

2.引起大学生挫折的原因

引起挫折的原因一般可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两种:

(1)客观环境因素

有些挫折并非由主观因素造成。如一个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学生,本人非常渴望读书深造,但由于父母无经济能力供其上学而不得不放弃学业。

客观环境因素通常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雪崩及人的生老病死等;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如学非所用、女大学生择业受歧视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家庭和学校因素引起的挫折在社会因素中占有很大比例。如父母离异、亲人病故或学校管理方面带来的挫折。

(2)个体主观因素

个体主观因素分为个体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动机的冲突两种:个体主观条件的限制是指个人智力、能力、容貌、身材、生理缺陷或疾病所带来的限制,如色盲的学生不能进入医学院或美术学院学习,身体有残疾的人遭到别人的歧视与嘲笑等;动机的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从而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拿大学生来讲,临近毕业时,既想继续求学深造,又想早日进入社会谋求职业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这样就形成了双趋式冲突;有的大学生既想谈恋爱,又怕谈恋爱耽误学业,就形成了趋避式冲突。

在现代社会,动机冲突是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内容也很多,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冲突;专业与兴趣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等。

3.挫折的情绪反应

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往往会伴随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其表现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愤怒的攻击

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发泄,便同时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攻击,另一种是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如大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就是直接攻击行为。直接攻击常常表现为怒目而视、辱骂对方或拳打脚踢。一般对自己的实力、权利或其他方面有自信的人往往采取直接攻击行为。

间接攻击是指个体受挫折后慑于对方的权势或实力不敢直接攻击,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间接攻击有三种形式:一是转向自己,当受挫者面对挫折感到悔恨、无能或自卑时常常责备自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甚至自残;二是转向他人,寻找“替罪羊”,这种人往往不敢得罪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如领导、长辈,便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自己的家人或弱者身上,如在单位受领导批评,回家拿妻子和孩子出气;三是转向不相干的人或事物,如摔盆打碗、翻桌砸椅等。

(2)不安

这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在情绪上表现出的不稳定、忧虑、焦虑等现象;同时在生理上出现头昏、心悸、盗汗、胸闷等症状。如契诃夫小说枟小公务员之死枠中的小公务员在将一个喷嚏喷到将军的脸上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担忧、顾虑、恐惧、悔恨等情绪就是典型的不安表现。

(3)冷漠

这是一种与攻击行为完全相反的情绪反应。它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在表面上表现出一种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反应比愤怒更可怕。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绝望心情。如二战时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或俘虏们最初对他们所遭受的非人折磨都表现出愤怒与反抗,并企图逃亡,但后来当绝大多数人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便绝望了,于是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奴役、饥寒、疾病与死亡。集中营里的幸存者们多年后仍未改变这种冷漠的情绪。

(4)退化

这是指个人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行为,也叫倒退。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当一个成年人受到挫折时,在情绪反应上像个儿童一样,满地打滚,又哭又闹就是退化的表现。

4.影响挫折体验的因素

面对同一挫折状况,每个人的体验不同。有的人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轻生;而有的人则投身于学习、工作之中,取得杰出成绩。影响大学生挫折体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抱负水平

这是一个人为自己的行为所确立的目标标准。标准越高,一般越易遇到挫折。在确立目标标准时,要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抱负水平过高,不考虑切身实际,好高骛远,结果不得不接受失败。如有的大学生永远追求第一,无论在学习成绩上还是在其他能力上都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由于目标过高难以实现,整日生活在担心失败的阴影中,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另一种表现是抱负水平过低。抱负水平过低,不经努力目标就可以轻而易举达到,会使目标失去激励作用。如有的大学生在学习上追求“60分万岁”,大学期间“不求成功,但求无过”,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

确立抱负水平应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确定目标。使确立的目标既有可能实现,又具有激励作用。

(2)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也称耐受力,即个体受到挫折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

面对挫折每个人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有的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长吁短叹,自艾自怜,颓废沮丧甚至精神崩溃;有的人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仍不低头,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直至胜利。大学生心理失常或轻生多因承受不起挫折打击所致。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对增进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①挫折的认知。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想法和观点。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识水平不同,即使挫折状况相同,但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却是不同的。面对饥饿齐人宁愿不吃“嗟来之食”而死,而韩信则能忍得胯下之辱;面对恩怨,有的人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而有的人则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面对恋人的分手,有的人抱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想法,沉湎于过去难以自拔,精神恍惚,寻死觅活,而有的人则能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理念摆脱失恋的阴影。

②生理条件。一个身体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要比一个疾病缠身、生理有缺陷的人高,这是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身体健康就可以更好地抵御疾病侵扰、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不易感到疲劳,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而体弱多病者面对挫折则更会增添他们身体的负担,甚至会产生意外。林黛玉与鲁智深相比显然后者更经得起打击。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体弱多病者在经历丧偶打击后的一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身体健康者高78%和300%。

(3)挫折经历

研究表明,一个人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及遭受挫折的频率会影响其挫折体验。如果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困苦艰辛的生活或遭受过挫折的打击,那么其挫折承受力就强。相反,一个整日养尊处优、一帆风顺、极少受挫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很难承受。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人。

现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差。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简单且顺利。在家庭中备受宠爱,除了学业外,不必为生活发愁,再加上昔日在学校曾有过的成功与荣誉使他们的自尊心、虚荣心过强,面对挫折往往很难承受。

当然,挫折并非越多越好,挫折频率也并非和挫折承受力成正比,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物极必反。如果“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接连遭受挫折反而会使承受力降低,甚至导致心理疾病。鲁迅小说枟祝福枠中的祥林嫂就是因接连遭受打击而导致精神失常的。

(4)个性因素

一个人的个性,如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都对挫折承受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就强;反之,性格内向、悲观、懦弱、自卑的人挫折承受力就弱。此外,一个人的动机是否强烈、兴趣是否浓厚、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都会影响其挫折承受力。如果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信念,那么就会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去实现其理想和目标。化学家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事故,弟弟炸死,父亲重伤,自己也多次被炸伤,险些丧命,但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这种挫折承受力来源于他坚强的个性。

5.怎样战胜挫折

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使人猛醒和奋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挫折呢?

(1)正确对待挫折

首先应该认识到,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因为人生活在充满着矛盾的社会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有127人一生中遭遇过重大挫折。世界上各行各业凡有巨大成就者都对成功道路上的挫折有着深刻体验。美国著名科学家、大西洋第一条海底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有两个字能代表我50岁前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

其次,还应该看到挫折并不是只有弊而无利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是不经历失败就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的。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应该看到,挫折可以增强一个人解决问题的韧性和能力。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失败可以让人积累经验,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继续前进。挫折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同时也能催人成熟。大学生正处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多愁善感阶段,过于顺利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很少能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与失败,在心理上表现出相对单纯、任性、冲动和过于理想化的特点。大学生在经历挫折或坎坷之后,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人生理想等方面会更趋于成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将会更理智、现实,同时还有利于塑造坚强的个性。

(2)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些挫折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比如交友不慎、麻痹大意、方法不当等。有些人因此心情沮丧、自怨自责、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其实,大可不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相同的错误,并且能很快改正错误。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英雄、科学家都犯过错误,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方式方法避免重蹈覆辙。作为大学生来讲,当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受挫时应及时察过醒非、重整旗鼓、振作精神、改变现状,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适当的时候可以调整目标,而不应固执己见,“不见棺材不落泪”。儒勒 · 凡尔纳曾写过一部小说枟倔强的凯拉班枠,其主人公凯拉班是一个极端固执的人。他宁愿克服重重困难,绕过整个黑海也不肯交纳一点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关税。旁观者清,在我们看来凯拉班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执拗而让自己绕那么大一个圈子。但固执的人总以“我乐意”、“我愿意这样做”等不可理喻的托词为自己辩护。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塑造自己,包括四个阶段:

①找出失败原因。美国学者海厄特将失败原因分为九类,以此为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自己。它们分别是:缺乏交际才能;个性、价值观念与事业、环境及合作者不吻合;害怕失败,不敢全力以赴;机遇与运气不好;不良习惯与自毁行为,不愿为成功而努力;精力过于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做事;性别与年龄歧视;管理不善;踌躇不前。

②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失败能为我们带来的最大转机是赋予了我们一个重新选择、塑造自我的机会。失败是对事件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自己、他人和社会对结果的一种解释。在你从失败中汲取力量,重新驾驭自己的生活时,不仅要客观地寻找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过去,从中找到成功的种子。

③重新认识事业目标。人生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失败有时并不是由于你的能力、学识不足造成的,而是由于你错误地选择了目标,而失败正是给了你一个重新思考、从错误中解脱的机会。肯德基的创始人一生从事了无数职业,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到了退休年龄时,开始搞快餐业,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了今天的霸业。

④扩大选择范围,挣脱羁绊。在失败的关头,要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选择的机会,扩大你的选择范围,一般可循环利用你的才能:变爱好为职业或重新创业。

(3)不苛求自己与他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很多挫折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过高要求。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与个性因素不同。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设置行为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要盲目攀比,苛求自己,这样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对他人要宽容,体谅别人的过错和难处,允许别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对他人过于苛刻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上的挫折。

(4)建立心理防卫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遇到矛盾、挫折,受到挫折后,人们往往会出现愤怒、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引起身心疾病。为了减轻和避免挫折带来的痛苦,可采用防卫式反应机制应对挫折。所谓防卫式反应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采取的防止或减轻挫折给心理带来的痛苦和不安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些方式对摆脱烦恼、恢复心理安宁与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其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①文饰作用(合理化解释)。文饰作用又叫合理化解释,这是指个体无法达到追求目标或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时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原谅自己或为自己辩解,用以达到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反应。而所谓的理由和借口往往是不客观的,通常采用贬低目标价值和抬高个人意识的方法来阐明现实状况的合理性和自己选择的自愿性,文过饰非,歪曲事实,给自己一个“合理化解释”,以减轻痛苦和责任,维护面子。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捡到个柠檬说柠檬甜;失恋者常说对方不值得自己去爱;学生考试不及格,常说考试题目太难。文饰作用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它能使个人保持心理稳定,免于心理失衡。这种方法适合偶尔及短期内使用,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化思维方式,往往会助长惰性心理,使人不思进取,如阿 Q惯用的精神胜利法。

②替代与升华。替代是指当某种需要和目标不能实现时,通过另一途径满足需求或改变原有目标,用别的目标取而代之,有时也称补偿。这是以一活动的成功来弥补另一活动的失败,以克服受挫心理的适应方式。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考不上大学就去参加自考等。升华是替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是指人受挫折以后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转移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崇高的活动中去。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自我防卫方式。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作者把内在的冲动加以升华,而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表现的结果。如屈原激愤而赋枟离骚枠,司马迁忍辱而成枟史记枠等。

③幽默。幽默是指当自己处于尴尬处境时,运用有趣、诙谐的语言或动作改变气氛。

④期望。期望是指受到挫折后寄希望于未来,努力奋斗为将来的成功做准备。如勾践的卧薪尝胆。

(5)增强自信,化逆境为力量

英国科学家贝夫里奇曾说:“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面对挫折我们要增强信心与勇气、迎头搏击、笑傲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挫折的错误认识。

“案 例”

轮椅上的大师

史蒂芬·霍金(1942~)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人们总是把霍金和爱因斯坦、牛顿相提并论,他现在是牛顿曾担任过的剑桥大学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74年,霍金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霍金一方面对艰深的宇宙进行着最为深刻的思考,另一方面一直努力进行着科普的宣传和介绍。他的科普著作枟时间简史枠将最艰深的理论问题与大众最普遍的兴趣结合了起来。这部著作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 2 500 万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科普读物。他的新书枟果壳里的宇宙枠获得2002年度安万特科学图书奖,该奖项是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图书奖之一。目前,霍金正在着手将枟时间简史枠改写成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版本。

探索宇宙时空的杰出科学成就,使得霍金成为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之一。但更具传奇性的是,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是在他患卢伽雷病40余年而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才真正是空前的。1963 年,由于患有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他不得不被禁锢在轮椅上,他全身惟一能动的是左手的3根手指和部分面部肌肉。近年,他又在一次手术后失去了发声能力,与人交流需依靠计算机合成语音。由于患病,他瘦弱得实在令人吃惊,总是斜着头,即使笑起来也特别勉强。枟时间简史枠的中文译者是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见到霍金时的情景:“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我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他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能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如此坚强的意志去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很难想象像霍金这样的残疾人,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却都要自己做,不愿意让人家帮忙。他坐着轮椅自己驱动,努力使自己像普通人一样。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使他的轮椅行走便利而特地修了一段斜坡。由于他意志坚强,所以他才会不断突破生命的一个个禁区,并取得巨大的成就。1985年,他因咽喉发炎,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手术后再也无法讲话了。医生当时说他剩下的时间没有多少年了,可是他一再突破这一预言,绽放他顽强的生命力。在医生预言之后,他写信给朋友说他很骄傲,因为他生了个儿子!尽管霍金身残如此,可他到处演讲、旅行,他的精力甚至超过了平常人。因为霍金坐轮椅,平时很难外出与人们交流。通过旅行,他就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更重要的是,他对学术活动一直很重视,也乐于做科普工作,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宣传科学思想。

一个身躯行动如此艰难的人,是怎样成功地攀上科学的高峰的呢?人们设法探寻霍金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残疾并不影响我的研究。”他说。霍金热爱生活,在科学研究之外,家庭生活和古典音乐给了他巨大的快乐。霍金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他的武器是乐观的生活态度。霍金念大学时的朋友诺曼·狄克斯这样评价霍金:我们可以相信,当他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那么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生朋友们,你的生命如果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剑”,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青春的“剑”更锋利些,就勇敢面对挫折的磨砺吧!

“问题讨论”

应激与挫折一定是坏事吗?该怎样对待应激与挫折?

■ 怎样控制不良情绪

1.如何平息心中的怒火

(1)化解

化解是东方人一种古老的修炼方式。它是通过对人生和自我的反省与觉悟,使愤怒自行消失,并逐渐变得很少对那些常引起一般人愤怒的事情生气。化解并不是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开心看作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消耗在应付这类事上。“相逢一笑泯恩仇”就是化解的一个最好注释。愤怒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当事者认为事物应该向自己期望的那样发展的心理定势而引起的。当事情的发展与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时,心中就会产生怒气。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某人对朋友真心付出,鼎力相助,而朋友对其所作所为却无动于衷,熟视无睹,毫无表示,即所谓“投之以桃”没有“报之以李”,这时心理就会感到不平衡了。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层地把握人性,更乐观地对待人生,并认识到“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就能够平静地接纳现实。很多事情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了。

(2)学会制怒

愤怒与悲伤不同,愤怒能给人以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人们常说“愤怒出诗人”,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就认为愤怒是健康的宣泄,根本不应加以控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的人因愤怒将情绪进行了升华,但更多的人是在愤怒的火焰中烧伤了自己,也烧伤了别人。极度的愤怒不仅有害身心,还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恶果。如很多人际矛盾、打架斗殴事件、刑事犯罪行为等都是由于不善于制怒而引起的。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制怒。具体方法如下:

①顿悟法。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好勇斗狠的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与地狱的意义,老禅师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时间跟你这种人论道。”武士恼羞成怒,拔剑大吼:“老汉无礼,看我一剑杀死你。”禅师慢慢道:“这就是地狱。”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气和地按剑入鞘,鞠躬感谢禅师的指点。禅师道:“这就是天堂。”顿悟是指人在情绪即将失控时,突然觉悟,化解了愤怒。当然顿悟与个人修养往往分不开,它与中国禅宗中的“棒喝”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冷却法。人在愤怒时,往往不可理喻,尤其是面对令人愤怒的情况时,怒火难以平息。这时如果能转移一下场景,让当事者转入一个怒火不会再被激起的场景,建立起另一个兴奋灶,愤怒就会慢慢冷却。如两个愤怒争吵的人,最好先分开一下,在冷却期间,发怒者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不去想引发愤怒的事情,如散步、看电视、看小说、听音乐、运动等。但大吃大喝则没什么效果,因为这时你可能仍在思索引发愤怒的事件,并使饮食失去节制。

“案 例”

林则徐和“急性判官”的故事

林则徐自幼好学、好强,从少年时代起就满怀爱国之情,一心想报效祖国。但他脾气急躁,遇事易怒,以致常常把好事办坏。为此,他父亲曾再三提醒他,后来在给他的家书中专门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

有一个判官,好孝,恶忤逆,每每遇到不孝犯人,判刑格外严厉。一天,两个外乡人扭着一个年轻人,要求判官严惩,说这个年轻人在家里动手打老娘,被他们发现扭来后,一路上还不停地骂老娘。判官闻说,怒火中烧,也顾不得听那年轻人申辩,就令杖吏对其重打五十大板,年轻人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正当此时,堂外传来一个老太婆的哭喊声。老太婆见了判官,跪倒在地,哭诉她家遇到两个盗贼,独子与他们搏斗,却被他们捆走。判官听后,心中一愣,莫非盗贼就是那两个外乡人?他急忙派人传唤,不料那两个人早已逃之夭夭。正当判官后悔不迭之时,昏死在地上的年轻人一阵呻吟,老太婆见那人正是自己的独子,失声痛哭。

林则徐读完家书,感触很深,他深知父亲用心良苦,决心改掉自己暴躁的坏脾气。他写了“制怒”两字,制成横匾,悬于自己书房正面的墙上,以后不论他走到哪里,横匾就带到哪里。即使后来做了大官,他仍经常同人讲起那个“急性判官”的故事,以此自警自策。火急性子的林则徐,终于改掉了暴躁的脾气。

(3)有分寸地表达愤怒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这能使别人了解当事者对事情或他人言行的反应程度,从而引导别人改变其不恰当的言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要注意,表达愤怒时应注意分寸及方式、方法:言论对事不对人;不翻旧账,只对眼前;不要涉及他人的家庭、种族、社会地位、外貌;不要限制别人发火,当你发火时,对方有回敬的权利;敢于为自己过火的言行向对方道歉;发火前,要找到对方过错的确凿证据;让别人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不要把事情做绝,在冷静下来之后,可以重新考虑,作出让步;给对方留点面子和台阶。要留给对方一条退路,不要得理不饶人。

(4)谅解

谅解是平息愤怒的最佳灭火剂,但这种方式只有在愤怒程度较轻时,才能奏效。如果当事者已勃然大怒,则会因其“认知无能”而失去效果。这时发怒者的反应可能是“那是他活该”,甚至恶语相向。

2.如何走出忧郁的阴影

忧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把社会看成一片灰色,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每天都沉浸在自责、自卑的状态中。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忧郁状态,不仅对身体不利,还会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引发抑郁症。那么怎样摆脱忧郁呢?

(1)参加各种运动

如果说愤怒是最难控制的,那么忧郁就是最难摆脱的了。处于忧郁状态中的人一般都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而缺少对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关心。因此,当一个人无所事事时,他便会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忧思之中。可见,摆脱忧郁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忙起来、运动起来,如跳舞、跑步、做操等。运动之所以能改善心情是因为它能改善与心情息息相关的生理状态。举例来说,沮丧时,生理处于低活动状态,而运动可以提升身体的活动量。同理,焦虑是高活动状态,放松身体有助于摆脱紧张。

(2)改善认识

当忧郁的程度较轻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改善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一,质疑忧思的内容是否有根据,努力朝着有建设性的积极方向思索。

第二,刻意安排较愉快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中医理论认为情绪是可以相生相克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可以采用“以情胜情”法,如“喜胜悲”。一个人愉快的情绪,会压倒悲伤的情绪。但一定要将注意力转移到真正乐观的事情上,避免无意间从事使情绪变得更低沉的活动,如观看悲剧。

(3)善待自己,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也是一种摆脱忧郁的良方。如泡热水澡、吃顿美食、听音乐、逛街、旅游等。女性通常通过大采购或吃东西来治疗悲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女生利用吃东西排遣忧郁的比率是男生的3倍,男生诉诸饮酒的比率则是女生的5倍。暴饮暴食或酗酒都有很大缺点,前者会令人懊悔不已;后者则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只会使人更加沮丧。

(4)学会幽默

幽默能使生活充满情趣,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的气氛。谁都喜欢与谈吐不俗、机智风趣的人交往,而不喜欢跟抑郁寡欢、孤僻离群的人接近。

“案 例”

萧伯纳的故事

据说,幽默大师萧伯纳一天在街上散步时,一辆自行车冲来,双方躲闪不开,都跌倒了。

萧伯纳笑着对骑车人说:“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点儿劲,那您可就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名垂史册啦!”

萧伯纳的诙谐幽默缓和了当场的气氛,俩人握手道别,没有丝毫难堪。

幽默轻松,表现了人类征服忧愁的能力;布笑施欢,令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困顿全消。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幽默的确不失为治疗忧郁的良药。

生活是美好的,大学生只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就一定会走出忧郁的阴影,迎接光明的未来。

3.如何摆脱焦虑的烦恼

焦虑是人在面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况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往往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无谓的或过分的担忧是焦虑的实质。大学生比较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对身体健康状况的焦虑和适应困难焦虑等。

对大学生而言,适度的焦虑,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对提高效率、发挥潜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过度的焦虑是有害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为焦虑症。

根据焦虑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正常焦虑与神经过敏性焦虑,神经过敏性焦虑来自受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它表现为焦虑者对于会进一步有损自尊心的情境产生的过度担忧的反应。

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个人素质、身体健康状况、认知水平、经验技能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大学生想摆脱焦虑的烦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科学地认知

认知评价能力,对个体的焦虑水平影响很大。拿考试焦虑来讲,一个人如果对某一次考试非常重视,那么他就会十分在意,焦虑水平就会提高。每位大学生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受过或轻或重的考试焦虑。前面我们讲过,适度的焦虑有利于考试,但若过度则适得其反。

(2)学会放松

焦虑往往伴随着紧张,紧张又增加焦虑。因此学会放松对减轻焦虑很有帮助。

情绪放松有以下几个标准:心率平缓而有节奏;呼吸慢而均匀;肌肉松而不散;四肢舒软且有暖融融的感觉;心境平和而舒畅;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自然、无拘无束;身体能从疲劳中得到恢复,工作和学习效率高。

情绪放松的方法很多,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方法一:深度呼吸法”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受时间、场所、条件的限制。其目的是通过深度呼吸,使身体组织器官与呼吸节律发生共振,进而达到放松的效果。

在放松训练开始前,应该选择最合适的姿态,或坐、或卧、或站。开始深呼吸时,全身放松,观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各部位的活动状况。注意自己的肺部在一张一合地呼吸,呼吸频率逐渐降低,呼吸程度加深,紧张部位在逐渐放松,当你感觉到身体的各部位不那么紧张时,请把注意力再转到呼吸上。你似乎在观察自己呼吸,似乎又没有观察,感觉在有无之间。然后再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均匀地呼出,呼气的时候平和而舒畅。继续呼吸,慢慢地、均匀地、深长地、平和地、舒畅地呼吸。接下来,请数呼吸的次数,从1数到10,你可以重复10遍、20遍。注意一下你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各部位的感觉在渐渐地与呼吸节律趋于一致。全身的毛孔随肺部的一张一合,有规律地开合。这时你开始感到不仅仅是用肺呼吸,而且是用身体进行呼吸。吸气的时候,似乎空气从全身的毛孔中吸入;呼气的时候,气又从毛孔中呼出。吸进新鲜的空气,呼出污浊的空气,渐渐地,你会感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很放松,很舒畅,仿佛整个身体融入大自然之中。最后请你慢慢闭上眼睛,静静地,不去想任何事情,过两分钟,你就可以做该做的事情了。

“方法二:静坐冥想法”

当你思维混乱、心情烦躁不能专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你可以闭上眼睛,静坐下来,收心摄念,做下面的训练:

先静下心来,静观一下自己在想什么,注意出现在你脑中的想法。一个想法出现了,不要理它。这时,你会发现,你不想它时,它自己就悄悄地溜掉了。一瞬间,你会觉得头脑中很空、很静,这时也不要去管它,随它来去。一瞬间,又一个念头出现了,这时,你仍像对待第一个念头一样对待它。这样,它会像第一个念头那样,一闪即逝了。如此反复,你会发现这些念头像行云流水一样,都从眼前飘逝了。当念头不再出现时,慢慢睁开眼睛,你会感觉思路清晰多了,思维也更敏捷了。

“方法三: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既可以用来调节局部紧张,也可以用来调节全身各部位的紧张,对其他情绪也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前苏联有个天才演员叫毕再佐夫,他平时老是口吃,但奇怪的是,只要他一上台演出就不再口吃。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就是暗示。这位演员上台时总是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结果使用这个办法还真灵!

运用自我暗示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暗示语要简洁,一般不要多于 5 个字,如“放松”、“清静”;暗示语要积极,如“我能行”、“我不紧张”,不能采用消极、否定的暗示语;暗示时,运用的意识要温和,不要带强制性;暗示后,就不要再去想暗示语了,过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自我暗示;每次暗示时,暗示语重复3~5次为佳;在一段时间内,最好只用某一个特定暗示语。

“方法四:意象训练法”

意象训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想象轻松、愉快的情境,如大海、山川、蓝天、白云、鲜花等达到身心放松、轻松舒畅的目的。意象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想象的生动性和逼真性,意象越清晰、生动,放松的效果就越明显。意象训练不仅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长时间训练,还可以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在进行意象训练时,你可以想象某一个特定的静态情境,如蓝天、白云、碧海、金沙……也可想象动态、有序的画面,像旅游一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最后,把想象从外部转向自己,如想象自己置身于鲜花丛中,芬芳四溢……这时,你的身心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放松感。

“方法五:身体放松法”

即通过从头到脚的一步一步放松,并结合自我暗示,达到消除紧张、调节精神状态的目的。

首先,闭上眼睛,让自己全身松弛下来。选择一种舒适的方式暗示自己“放松”,重复3~5次,再做几次深呼吸。先是头部的放松,然后依次是颈部、胸部、背部、肩部、臀部、腕部、手背、手掌、手指的放松,再次是腰部、腹部、内脏的放松,最后是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脚底、脚趾、脚趾各关节的放松,从而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几次、几十次,具体次数要结合自身情况来定。这种方法对减轻焦虑有一定效果。

(3)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等往往是自信心不足引起的。所以,要消除焦虑就必须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这种自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识、能力基础上。拿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来讲,如果自己平时能认真掌握所学知识,往往就不会害怕考试,从而消除焦虑心理。

4.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恐惧是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情景或人产生过度害怕的一种情绪。如害怕黑暗、害怕登高、害怕细菌等。大学生较常见的是丧失恐惧和社交恐惧。

(1)克服丧失恐惧

丧失恐惧的主要表现是害怕失去健康、失去爱情、失去学业等。如何克服丧失恐惧呢?

首先,应从强化信心入手。人生的机遇很多,丧失眼前的,还会有将来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追求,一定会有收获的一天。

其次,还应该认识到许多事是不能强求的。珍惜人间的宝贵东西,如健康、青春、友谊、爱情、荣誉是应该的,为留住这些美好的东西,自己付出努力也是应该的,但有时失去也是不可避免的,应认识到得失的辩证关系。

(2)克服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的主要表现是害怕见人,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或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往往显得紧张、焦虑,并伴有出汗、脸红、心跳,说不出话或说话僵硬、断断续续,形成令人尴尬的场面。社交恐惧对人的正常生活有很大影响,对大学生的身心伤害也较大,克服社交恐惧可采用系统脱敏法和满灌疗法(具体见第五篇)。

5.如何克服嫉妒情绪

嫉妒是一种混杂着悲愤与恐惧的复合情绪,其表现是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与优点,通过诋毁对方达到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嫉妒的实质是自信心或能力缺乏的表现。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嫉妒发生的原因是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如果别人的价值增加,便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产生痛苦的体验,尤其是当比较对象原来与自己不分上下甚至不如自己时,更觉得难以忍受。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成为对所比较对象的不满和怨恨,进而产生种种嫉妒行为:或寻找对方的不足将其贬低;或散布谣言诋毁对方荣誉;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毁物伤人。有的人即使控制自己不表现出过激行为,但出于防御心理的需要,往往在对方面前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难以接近的面孔,用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其实自己内心非常自卑。

轻微的嫉妒会使人意识到压力的存在,促使人去拼搏奋进,产生赶上被嫉妒者的动力。但严重的嫉妒所导致的更多的是焦虑和敌意,不是努力进取、奋起直追,而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觉得别人会使自己难堪。

在日常生活中,因嫉妒引起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事件不胜枚举。一些伟人及科学家在晚年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威地位,表现出的嫉妒心理给人类造成的遗憾和损失更是令人痛心。如牛顿嫉妒晚辈,压制格雷的电学论文发表;卓别林嫉妒有才华的导演,焚毁了惟一的一部“海的女儿”的电影拷贝;英国科学家戴维发现并培养了法拉第,但当法拉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时,戴维产生了嫉妒心理,一反常态地阻挠法拉第加入英国皇家学会……

大学生由于失去了以往的优越地位,也往往会对班级、宿舍中的同学产生嫉妒之心,伤害同学之间的情谊。嫉妒心重的人,从不去赞美别人,有的只是怨恨与傲慢,很难让人接近,人际关系往往紧张,自己也非常痛苦,既不利己又伤害他人。克服嫉妒情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一个人如果有充足的自信就不会产生嫉妒。自信来源于自己的能力,而增强自信的关键是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赶超别人,这样就可以减轻或避免由于失去自信而带来的嫉妒情绪。

(2)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嫉妒的产生往往是自我价值的确认与社会标准比较的结果。当一个人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与他人相比时,就容易产生嫉妒,而当一个人能够倾向于内在标准,即以自己的内在准则作为参照时,就能减少嫉妒。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大都是以内在标准为主,即自我定向。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如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只能徒增烦恼。

在交往中,不但要减少自己的嫉妒心,还应学会理解别人的嫉妒心。在他人面前尤其是在不如意者或嫉妒心强的人面前要采取谦逊的态度,有时也可以故意暴露一下自己的不足和苦恼,这样不仅能减少对他人的刺激,而且还能赢得他人的友谊。

“问题讨论”

你有不良情绪吗?如果有,该怎样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