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36450600000009

第9章 接受自我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方面构成的。在自我认知基础上,人们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不同的感受,它直接体现在对自己满意与否的程度上,对自己满意的往往表现为自尊自爱,对自己不满意的往往会自我否定、自卑自贱,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健康的自我情感的前提是必须接受你自己,喜爱你自己。

■ 始终捍卫自己的自信

归根结底,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请记住: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也不论周围的人与事如何变迁,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真正的依靠。你应该自始至终信任自己、珍惜自己、帮助自己、激励自己,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自信。

有自信的人并不是天生就自信,其自信来源于自觉地维护和积极地增进自信。缺乏自信的人也并不是天生就不自信,其不自信往往是长期缺乏自我肯定、自我激励以及被动接受外界消极评价的结果。真正自信的人首先有自爱,他知道自己有哪些长处,坚信不疑而且十分珍爱,引以为荣。不自信的人缺乏自爱,他并不特别了解自己的长处,相反总是盯住自己的缺点或者有意挑剔自己的不足,并且耿耿于怀;即使有好的地方,他也十分轻视它们的价值,甚至会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可见,自信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建立自信心呢?

你心里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征服畏惧,征服自卑,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

1.挑前面的座位坐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是在教堂还是在教室的各种聚会中,后面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满的吗?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练习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直觉地问自己:“他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就是要让你的眼神专注别人。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3 。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和缓慢的步伐跟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样,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的表白。

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像跑似的。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会在 15 分钟内成功。”

使用这种“走快25%”的方法,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己的信心在增强。

4.练习当众发言

美国学者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超的人,却无法发挥出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我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就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了,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所以,要多发言,这是信心的“维他命”。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也许是评论,也许是建议或提问题,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后才发言。要做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不会的。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见解。所以不要再对自己说:“我怀疑我是否敢说出来。”

5.学会笑对人生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自己很实际的推动力,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实在无法再对你生气。

咧嘴大笑,你会觉得美好的日子又来了。但是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没有什么用的,要露齿大笑才能见功效。

要想重新树立自信,首先必须有清醒的自爱。重要的是对自己少一点打压,多一点欣赏。

■ 摆脱自卑感的折磨

自卑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自卑是一种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时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自卑就成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说:“自卑和自我怀疑是人类最难征服的弱点。”具有自卑感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如果被自卑感所控制,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在生活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大学生,他们在事业上缺乏进取心,无所作为,也不求有所作为,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天生不如人”,“我能有这个样子就算不错了”等等;也有的大学生整天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落落寡合,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几乎断绝了与别人的交流与交往。

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心理原因,他们却都患有同一种“精神”病,这就是缺乏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因素会给我们造成“痛苦”而带来自卑感呢?

首先,最容易看到的是生理方面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谁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美的体型、俊秀的容貌、正常的身高等。但是,有的人由于先天不足,带有缺陷。如身有残疾或个子矮小,或五官不端正、口吃等等,而且这些残疾与缺陷是难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的,因此极易导致这些青年产生自卑感。解除这类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和事业上的强者。

张海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她五岁时双腿瘫痪,后来三分之二的躯体又失去了知觉,可她不向命运低头,顽强学习,乐观生活,不仅成为广大青年追求理想的楷模,也成为一个事业上卓有成绩的作家和翻译家。张海迪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她身体上虽是个残疾者,思想上却是个健全者。思想上的坚强,可以帮助有残疾的青年弥补身体的缺陷,焕发出更加辉煌夺目的生命力去攀登事业上的高峰。

其次,是由于选择职业带来的自卑感。大学生富有理想,喜欢憧憬未来,可往往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估计不足,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又往往估计过高。在这种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职业的选择低于自己的理想要求,便容易产生失望感;当他们再次发现即使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对自己的要求也并不简单时,又容易产生自卑感。解决这个矛盾,就应该在选择职业时或被职业选择时,自己要对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职业所具有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社会意义,也要认清自身的各种条件,如体力、智力、兴趣以及特殊技能等等是否适合该种职业。有了对职业和自身的正确认识,才会有自己对职业的热爱,才能较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坚定自信心,不懈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再次,是高考不理想带来的自卑感。每年都会有相当一批人进不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这些人产生一些消极、孤独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看轻自己,丧失前进的自信,却大可不必。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有所短,也有所长。高考不理想,仅说明在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暂时落于人后,而绝不能说明所有的方面我们都不行。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确定好自己今后奋斗的目标。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强化自信心和磨炼意志力,努力学好专业本领,同样可以作出了不起的成就。

最后,是爱情问题引起的自卑感。爱情在大学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爱情降临,会使大学生欣喜无比,甜蜜无比;可爱情一旦失败,就会使其陷入难言的痛苦之中,甚至会心灰意冷,丧失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消除爱情失败带给我们的失落感、自卑感,最重要的是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

歌德年轻时爱上了他朋友的妻子,这种爱的欲望又无法实现,他非常痛苦,把自己关到房子里不愿见人。几个星期过去了,一部世界名著枟少年维特之烦恼枠诞生了。歌德把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升华为一部小说。在小说里,他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能讲的话痛快淋漓地宣泄了出来,被压抑的爱情得到了释放,他获得了新生,并因此而成名。

应该说,今天社会的发展给每个人提供了同样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有所作为。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必须时刻准备着迎接失败。成功和失败同时存在,不经历失败,就不会获得成功。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变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就能够做时代的强者。

“案 例”

海伦·凯勒成功的一生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能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住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的世界里的海伦实现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枟我的一生枠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自己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和孤独的地狱中解脱出来。通过自我奋发,海伦将潜意识的无限能量发挥了出来,一步步地走向光明。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立起了颠扑不破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这个 20 岁的,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方式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另外,她著了7本书,且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又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辨别出你是美丽的、强壮的、体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被枟大英百科全书枠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最有成就的代表。

■ 换个角度看人生

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是否幸福,从来都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应该说,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因为我们事实上都在没完没了地追求那些大家普遍认同的来自于外面世界的各种诱惑———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时髦的衣服,有地位的朋友以及他们在事业上令人羡慕的成就等等。这些东西在带给我们某种满足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患得患失的忧虑、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情绪。

即使是能力水平再高的人也往往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因此,当你感觉自己“不如人”时,千万不要被这种情绪所击倒。你不是什么圣人,你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应该放下所有的包袱,重新审视自己。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许多可取之处,甚至优于别人、强于别人。所以,你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自己某个方面“不如人”而小看自己,甚至产生自卑情绪,要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有新的收获。

“案 例”

渔夫与哲学家

有一个渔夫,这一天没有去下海捕鱼,而是在岸上找了一个地方躺下,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有一位来此观光的哲学家看见了这位渔夫,像所有受文化知识熏陶的人一样,他看见这个渔夫睡在这里,觉得他很可怜,于是,他就走过去,结果惊醒了渔夫。那个哲学家和渔夫就攀谈了起来。

哲学家问:“你今天为什么不下海捕鱼呢?”

渔夫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了哲学家一个问题:“那你说说,我今天为什么就要下海捕鱼呢?”

哲学家可能觉得渔夫问的这个问题好奇怪,他就不假思索地说:“捕到鱼你就可以卖很多的钱啊!”

“那,我卖很多的钱又是为了什么呢?”

“你有了很多的钱,你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那个渔夫笑了,说:“刚才我就是在这儿无忧无虑地睡觉,是你来了打破了我的好梦!”

渔夫回答了一个哲学家并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即对生活的观念问题。这位渔夫并没有将自己盲目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过着一种恬静的日子,并且对生命充满了由衷的喜悦与感激。

其实,换一种活法,改变一下自己,我们也许就会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学会享受生活,让自己适当放松,你就能够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