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决定男人一生全集
36450900000015

第15章 二十几岁,要懂得塑造你的影响力(2)

如何让别人追随你的思想

二十几岁的男人,脑海里有很多的想法和创意。但是这些想法往往会被周围的一些老经验所压抑,最终沉寂在大脑之中。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所改变呢?以下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有效地提升影响力。

1.从思路开始

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这不能靠强制的命令来实现,而需要一些有效的技巧来一步步地影响他们。下面有几种方法值得参考: (1)问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是与开放式问题相对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等等,答案只是有限的几个选择。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有不一样的作用,封闭式问题可以用来得到你预先设想的答案,例如,你问对方“你有没有结婚?”对方的回答可能是“有”或是“没有”,这两个答案都是你事先可以预见的,你可以事先就想好如果他回答“有”,你如何继续提问;如果他回答“没有”,你又怎么继续提问。预先设计好的一系列封闭式问题,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导对方的思路。

(2)6+1法则。在沟通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6+1”法则,用来说明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在被连续问到6个做肯定回答的问题之后,那么第7个问题他也会习惯性地做肯定回答;而如果前面6个问题都做否定回答,第7个问题也会习惯性地做否定回答,这是人脑的思维习惯。利用这个法则,你如果需要引导对方的思路,希望对方顺从你的想法,你可以预先设计好6个非常简单、容易让对方点头说“是”的问题,先问这6个问题作为铺垫,最后再问一个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样对方往往会自然地点头说“是”。

(3)目的架构。目的架构式谈话就是在一开始就与对方明确这次谈话双方共同的目的,这会很快地将对方的思路引向真正有价值、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地方。例如,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车子都有了破损,两辆车的司机都很气愤,往往一下车就吵架。如果其中一位能使用目的架构,问对方:“这位先生,你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呢,还是吵架呢?”这个问题指出了两名司机重要的不是吵架,而是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那么双方的争吵可能会立即终止,因为目的架构将对方的思路完全从争吵的状态引到了解决问题上面来。

(4)提示引导。提示引导是一种语言模式,用来影响对方的潜意识,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转换思路。这种语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用语言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然后用语言引导对方的思考或是生理状态。例如,你可以说“当你开始听我介绍这个房子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住在这个房间里会很舒服”、“当你考虑买这辆车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带着你的太太和孩子开这辆车兜风是多么开心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提示引导的语言模式,其中“当……你就会……”是标准的句式,“当”后面是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你就会”后面是你引导对方进入的状态或思路。

让对方顺从你的思路,重要的在于引导。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自己的策略去接纳别人,再把对方引向你所希望的地方。这就是影响他人的一种策略。

2.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即使是一个没有野心、最保守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受人尊重,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对于这种感觉第一次对自己内心造成的震撼,迈克逊至今还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想受到尊重。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一旦这个信息植入你的思想,你会深刻地了解人为什么会作出某些事的原因。如果你把每一位自己所遇见的人,当做全世界最重要的人物来看待,那么你就会把对方当做你心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来与他沟通。

如果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在领导别人之前,你首先要爱他们。人们一旦了解你对他们是真心的关怀,他们对你的感受就会改变。

向别人表达关怀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帮助其他人,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就要保持笑容、分享、给予。倘若有人打你一巴掌,你还得把另一边脸颊送上去让他再打一巴掌。这是正确的待人态度。更何况,你不清楚在你自己影响力的范围内有谁会站起来,改变你和其他人的命运。

3.了解别人思考的内容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所思考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引导他的思考方向,并且影响他人。了解他人思考内容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保持空杯心态。它是一种理智和尊重对方的沟通状态。无论对方告诉你他的想法是什么,都要用最为冷静的态度去耐心地倾听,既不打断,也不做任何评论。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光,使自己的杯子空出来,才能更好地去装别人要给你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尊重,即使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可能为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保持空杯这一谦虚的心态,才能吸收到对方更多的思想和掌握影响他人的方法。

(2)耐心地复述确认。在耐心地倾听完对方说的话之后,简单复述一遍对方所说的重点。这是为了防止误解或曲解对方的意思。歧义经常会使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去复述确认既能够表示你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使术语、省略语、方言等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得以解除,使你所接收到的信息更为准确和完整。例如,你可以说“你说的意思是……对吗”,或者“让我来重复一下你的意思,你看看对不对?你的意思是……是吗”,等等。复述确认应该成为谈话中的一种习惯,它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同时,也为影响他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放式的问题是吸收对方信息的最好方法。好的问题往往能掌控一个人的思考,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问答过程。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像“你为什么这么想”、“你喜欢什么运动”,等等,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它们能打开对方的思路,使对方告诉你更多的想法;同时,这样的问题可以令对方更多地谈论他们自己,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是去思考一些他们可能很少去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影响他人的一种方法。

(4)不要臆测对方的想法。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时也是沟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对方的话来直接做判断,或者连对方的话都没有听完就做判断,那么误解对方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随意猜测对方话语的意思,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很有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因此,要时刻牢记:不要去臆测对方的想法。

了解对方的思考内容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这是引导他人思考必不可少的步骤。同时,了解对方的思考内容,可以为影响他人奠定基础,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

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因此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了。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在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利益,不注重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了。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想成功人士的必要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语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长上。你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保持思维的灵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系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30岁即拥有了几十亿美元的资产;32岁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系山英太郎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86位。他的赚钱秘诀何在?系山英太郎回答道:“不断学习是制胜的法宝。”系山英太郎一直信奉“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信念,碰到不懂的事情总是拼命去寻求解答。通过推销外国汽车,他领悟到销售的技巧;通过研究金融知识,他懂得如何利用银行和股市让大量的金钱流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后来年龄渐长,系山英太郎仍不甘心被时代淘汰。他开始学习电脑,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发表他个人对时事问题的看法。

即使年经已经很大,系山英太郎依然勇于挑战新事物,热心了解未知的领域。正是凭借不断学习新东西,系山英太郎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所以,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如果你想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就应该像系山英太郎那样,把不断学习新东西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讲方法地死读书,就算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任何价值,更谈不上取得成功。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兴趣法。“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就是说我们越喜欢某一事物,就越容易接近和接纳它。

兴趣是人们行动的一种动力。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它们,并会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推广、运用,从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前,首先要建立对它的兴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2.理解法。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有认识,就会很容易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需要花很多的额外工夫。比如“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象一只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身体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的,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

3.联系法。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营养成分。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草绝,则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则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与其相联系的事物来认识它。

4.联想法。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人有思维。有了思维,人在客观的自然和社会面前就不是无动于衷、无可奈何的了,而是能够积极地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而联想正是人类充分发展的一种象征。

在我们的学习中,联想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数字枯燥无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这些数字紧密联系的。因此记数字就可以与这些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就避免了数字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了双重效果。

5.对比法。在学习中,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时,我们往往容易混淆,而在这个时候,运用对比法就能够弄清楚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我们只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独具的特征。理解了这些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掌握了这一事物的相关知识。

6.复习法。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知识,那知识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十几岁的时候不应该忽视学习,如果每天能进步一点点,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如果你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话,你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却一生平庸,原因是他们不求进步。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能愈丰富,生活才能愈充实。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