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设计艺术家曾说过,让一本书有个皮儿很容易,可把它搞成一种艺术品,却相当的不容易,层次的高低及伸缩性太大了……。笔者经过近十年的体验和感受,认为事实的确是这样的。层次的高低和它的伸缩性,具体表现在对点、线、面、形、色、空间等的理解上,体现在对这些造型语言的抽象表现与变型表现的理解上,直观地表现在封面设计上,留给读者(观众)的应该是一幅独具风采的画面。从通常意义上讲,成功的学报封面留给读者的影响是很深的。如果闭上眼睛能展现或浮现出某家学报的封面,并且由此体现出这家学报的特色和地方特色,那么,这家学报封面设计就称得上是成功的。将地方特色或学校所在地的特征(如扬州师院所在的瘦西湖五星桥,湖南岳阳师专所在的洞庭湖、岳麓亭)纳入学报的封面设计,这一文化因素本身就是增加学报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师专一级的学报,这一特色更为明显。所以,在注重通常设计原则的同时,还应考虑每家学报所处的地域特色,即最能代表这一地方特色的象征和标志的图案和纹饰。地方特色最能体现学报的个性,凡是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学报的封面设计者,可以考虑将其地域文化的标志移在封面上。这样不但突出了刊物的个性,而且丰富了设计内容。从整个封面设计的整体效果讲,学报封面的文(字)、形(象)、色(彩)应是相得益彰,含蓄简洁,既有时代气息,又富有音乐旋律,能显出豪华气派,如同一个人一样,能显示一种风度或者一种精神。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超前意识”。超前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是封面设计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第二,应考虑刊物封面的简洁,空灵。这一点尤其重要。所谓简洁,并不意味着封面的图案、纹饰的简单或单一,而应该通过简洁、空灵的手法来表现一种意象,一种联想,一种情调。空灵,又和简洁相伴随。大红大绿绝对表现不出空灵来。眉目不清,怎么会表现出美呢?由装帧设计发展的趋势看,直观、具象的设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形式感较强的变形和简洁图案以及抽象的几何分割。只有用色块的对比,点、线的搭配,层次的变化,来在画面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才能表现出简洁的情趣,体味出空灵的意境来。从美学意义上讲,空间掌握得适度,是构成一个整体性艺术效果的最佳设计方式之一。
第三,错落有致与整体和谐,也是学报封面设计者创造性思维的宏观控制。一方面,错落有致的原则要求封面设计多样化,富于变化,另一方面,艺术创作中,抽象的点、线、面的处理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具象形态及艺术家头脑中理性与情感的渗透和积淀都在情理之中,必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浓郁与恬淡、夸张与简约的手法交替使用,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有一个完美的整体效果。所以,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审美效应的产生要求封面设计不应该是单纯的、直观的、具象的,而应注重对比和节奏,讲究韵律,以抽象形态结构来处理错落与和谐的关系。
第四,色彩效果。学报的封面能否吸引读者,在构图成功的前提下,色彩起着第一效果的作用。因此,要用色彩语言来体现图案的组合,体现刊物的气质和格调。色彩语言是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报封面的色彩布局又适宜于色块的衬托和对比,是学报封面设计的灵魂。故应将线条、色彩、色块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它的对比度和明暗度。色彩的运用得当,能激起读者的感情,所以人们将“色彩”视为感情的语言。学报的封面多以同类色处理,并巧妙地运用色彩的不同和明暗度形成对比,既出现层次,又达到和谐。
四、应突出整体效果
综上所论,无论封面上的字体,装饰与构成,色彩的选择与运用等,都应以纯装饰性的图案为设计的主要对象,这样宜于表现庄重、大方、典雅的调子,以显示出厚实、饱满的整体效果。同时,要突出刊物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色彩、线条和图案。这一切,集中体现了刊物的独特之处。此外,要在构图形式上、块面的处理上、色彩的调配上来显示这一独特的物化形态。这样,刊物封面设计的整体效果就能得到充分的显示,当然全方位的审美效果和情趣也就自在其中了。
高校文科学报与区域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的十五年,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变化,高等教育空前兴旺,高校学报的机制与编辑的观念亦随着改革大潮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对此,学报界同仁已陆续有专文论及。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就学报界来说,无疑是一场变革。如何办好高校文科学报,在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同时,凭借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优势,突出区域文化与经济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思路已推进了一步,并以此来显示刊物的社会效益,增强刊物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从目前地方文化与地方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势头看,整个文科学报都将担负着这一任务,并且随着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为此,笔者拟就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区域文化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用及其社会功能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高校学报所在的地域优势与研究现状
就地理位置与环境优势看高等学校的布局,都有一个地域性问题。无论是综合性大学,或是师范院校,基本都在省会一级,就是地域环境较差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它的所在地也坐落在有相当空间的地区级,且好多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这些地方都扮演过特殊的历史角色,丰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足以使后人瞩目的遗迹。同时,历史也造就了一代代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固原师专所在的固原地区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固原,历史上曾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草原文化交融的地带,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穿萧关古道而过,留下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融合的遗迹和实物。近年地下考古证明,历史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就历史人物而论,汉武帝曾数次巡幸固原,刘秀为取得最后统一,曾亲征高平(固原);“安史之乱”后,唐肃宗灵武即位,固原成为他拥兵带将的地方,成吉思汗、忽必烈在攻取西夏、统一南宋的过程中,以固原为后防大本营,并先后在六盘山设置行宫……。特别是“丝绸之路”,它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文化双向交流、经济繁荣发展的纽带。历史和现实都可在这里相撞。固原尚且如此,其他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氛围可想而知。
所以,全国的高校文科院校各自都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各自都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联姻,又是多元的。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俗风情,都将为高校学报所在区域文化研究与经济发展开辟和提供全方位的优势和广阔前景。
就目前研究现状看,一些学报开辟的区域文化专栏,在发挥地方特色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逐渐显示出刊物的风格和个性,但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过去所形成的共识——地方性,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形势发展,在提法上已经滞后。以“区域文化与地方经济”涵盖,内容宽泛而丰富。其实,对于区域文化的研究,从范围上已经超出了“地方性”,研究的刊物已不仅仅局限在高校学报这个范畴,研究人员已超出高校阶层,一些颇有造诣的专家也加入这一行列。目前,这种趋势仍在向横、纵的方向发展。二是从全国高校学报看,虽然已有不少学报定期或不定期开辟地方史(地方文化)专栏。但从研究内容看,还没有系统化,在与当地经济建设的衔接上还有距离,从研究专栏的频率看,还没有彻底形成占据学报一角的固定栏目,从作者队伍看,还没有形成阵容,缺乏雄厚的实力。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将高校学报区域文化专栏的开设、研究与地方经济的研究接轨起来。从新的更宽泛的角度讲,这种新的思路、新的观念,与整个高校职能的转变和调控亦有关系。
二、区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及其必然趋势
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科学。中国不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对于区域文化的研究,有的论者认为是一种“热”。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热”所能涵盖得了的,这是区域文化研究向具体化、细微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反映社会经济的历史现状和社会风貌的研究向纵、横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与文化联姻的必然表现。而高校学报的区域文化研究,正是这种历史的与现实的要求和体现。就其研究价值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地方文献资料看,被古代称为“四方之志”的地方志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的变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宝贵资料
集中研究一个地方的疆域沿革,山川形胜,气候水利,人口田赋,物产金石等,不但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也应是高校学报所承担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当然,从研究区域文化与地方经济的角度讲,并非一部地方志书就是一处区域文化史,它至少包括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这主要是从地域环境来划分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继承和演变过程,它是一方地域文化积累的载体。发掘、整理、研究和应用中国古代方志,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具体表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方志中大量的气候、物候的记载,对于今天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情况、探讨气候变化规律,进行预报,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我国着名气象气候学专家竺可桢,就特别重视、利用和研究地方志书中的这些材料。我国素以地大物博着称于世,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代地方志都有详细记载,更不要说那些文物古迹,秀山胜水。这些地上的动植物资源和地下的矿产资源无疑是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高校学报开展对这些地域资源的开掘与研究,对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和进行生产配置,特别是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参考价值。
(二)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所在地域的文化景观,也是高校学报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景观,本指地球表面上可见的事物。中外研究者认为:世间有两种景观,一是原始景观,即在人类活动的重大改革之前的景观,二是文化景观,即在原始景观之上由人类文化改变后的景观。因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界的直接折射。所以,研究文化景观是研究人类文化与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不同的地域,必然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延续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关键是深入分析地域文化类型,着重考察其语言、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系统、习俗和行为方式等层面。地域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是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原因。地域因素主要是指一种地理环境上的制约条件,它对形成区域文化传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存和巩固原有文化的作用。从这些意义上说,每个高校所在的地域,都有其丰厚的区域文化及其演化发展和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这些历史文化的积淀,应该并必然成为当今高校学报赖以开发和研究的渊薮。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是从文化的角度人手,还是从传统史学的角度人手,法国年鉴学派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他们重视历史文化侧面的空间位置。如寺庙文化,既是一种宗教建筑,宗教景观,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由此引申开去,可以涉及和了解许多文化与社会历史问题。最直观地看,通过庙会可了解传统社会基层商业及文化娱乐空间网络。现在的庙会文化是与经济联姻的。这种拓宽的思路和新研究角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学报来承担和完成的。
三、区域文化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
历史地看,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所界定的文化属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文化隔离机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就经济状况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地区、地方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走向也各不相同。反过来,区域经济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层次性、开放性、特殊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等,这些特点的体现,都是以各自的地域环境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开发区域经济的同时,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从文化中寻找出新生态经济发展的生长点,以此来带动和繁荣区域性经济网络。这种由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经济优势的形成过程中,当地的高校学报必须起中介和转化作用,其文化价值的体现与地方经济的研究,就是通过高校学报这个窗口来实现的。按常规解释和已形成的共识,人们一般只提一所高校学报是这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窗口。现在看来,尚有局限性。随着区域文化的开发和地方经济的起步及其联姻,我们对高校学报的定位从观念(或概念)上也应有所更新,即区域文化的研究与地方经济的腾飞,也应是高校学报这个窗口的研究内容之一。这种认识和提法与经济发展的形势是吻合的;同时,对学报的发展和走向新的世纪关系密切,也可在更大限度上发挥和实现高校学报的存在价值。
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宽泛,特别是区域文化,它是千百年在这一地区逐渐形成的精粹,其本身具有相当深厚的稳固性和深入人心的特点。如庙会文化,它是以庙会的形式与地方经济接轨,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庙会文化与经济的衔接更为直接,更为紧密。目前南方的各种庙会文化所显示的经济实力远选超过北方。所以,高校学报相对于地方经济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经济格局。这就必须从研究本土文化人手,扬长避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
以上仅就高校学报与区域文化和地方经济的密切关系及社会功能等问题作了宏观上的论述。而这种思路在理论上或实践过程中能否得以实施,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报编辑的观念更新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