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活学活用心理学
36463000000019

第19章 破译心理深处的学习密码(2)

第二,克服生理上的障碍,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第三,及时进行反馈,使自己知道学习结果和进程,并适当地调整学习过程,使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入。

第四,经过审慎、仔细的考察之后,可以科学地转换学习目标,一是可以暂时转移过于狭窄的注意力,“高屋建瓴”地“俯视”问题;二是可以避免钻入死胡同,徒劳无益。

记忆中的虎头豹尾现象——学习时变换开始的位置有助于记忆

经典案例

“余风!背诵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的课文《春》。”

余风慢慢腾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唉!讲完了一课就要背诵,烦死了!背诵对他来说真是天大的难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才流利地背了几句,余风的舌头就开始打结了,他紧锁着眉头,挠着后脑勺使劲地回想着。唉!怎么又忘了?昨天还会背来着!每次都是这样,开头之后就忘记了!

老师皱着眉头看着他。

“老师!我会最后几段!”突然,余风兴奋起来,接着,他的嘴就像上了膛的机关枪一样,“嘟嘟嘟”地喷出“珍珠”一串串: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老师!完了!”最后,他大声报告说。

看着他滑稽的样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心理课堂

对于这样的情形你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为什么余风不记得课文中间的部分,只记得开头和结尾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习材料的位置和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1961年,加拿大心理学家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了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铅笔、氧气、公园、蚂蚁、明星、火机、鼠标、剪刀……研究者先让被试按一定顺序学习这一系列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自由回忆,也就是说,不必按照他们学习的顺序回忆出来,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和最后学习的单词的回忆成绩较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较差。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出的曲线如下: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开始部分较好的记忆成绩称为“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记忆成绩称为“近因效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比开始部分的成绩要好。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这是我们刚刚记忆的部分,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与开始部分的记忆效果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毕竟开始部分记得最早,却还没有遗忘。显然,结尾部分的记忆机制与开始部分的记忆机制不同。为了考察这一点,研究者改进了上面的实验,让被试在看完单词系列后马上做30秒的心算,然后再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近因效应已经消失。见如下曲线图:

为什么做一个心算作业,结尾部分的内容就记不住了呢?其实,如果我们将记单词与心算看做是同一个任务,那么心算作业就是结尾部分,而原来单词的结尾部分就变成中间部分了。不过读者可能还是有疑问,为什么单词的结尾部分在30秒内就被遗忘,而开始部分却还一直记得?这种现象说明记忆内部是有差别的。从这个实验我们不难看出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时间来记住更多的内容。

心理视点

我们如何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个规律呢?至少有两点是我们可以从中获益的。第一,学习的时候,应该不断变换学习的开始位置。比如在背诵一篇课文时,不要每次都从起始读到末尾,有时也应该从文章的中间部分开始读起,这样才不至于只记得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却忘了中间部分。第二,学习的过程中留下一点时间间隔可以加强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完成某一部分学习内容后更应该留个5~10分钟的时间来休息。这样可以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同时也不至于太疲劳而影响下面的学习。

法庭上并非绝对公正的证人——回忆会因提问不同而异

经典案例

在法庭审案中,许多情况下法官和陪审团都是依照目击证人的证词来进行判断的。目击证人的证词被很多人认为是正确和可靠的。但孟斯特伯格对此很是忧虑。有关研究证实了孟斯特伯格的担忧,发现,目击者对时间的回忆会因为提问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一项研究中,被试者在看完一部有关一起撞车事故的影片后,被要求对事故中的车辆的行驶速度作出判断。结果发现,当问题是“车辆在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时,被试者对车速的判断是超过65公里/小时;而当问题是“车辆在接触时的速度是多少”时被试者对车速的判断只有50公里/小时。一周之后,主试要求被试者回忆在事故中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了,而事实上在影片中的车窗并没有被撞碎。结果是,以“冲撞”字眼被提问时被试者中有33%的人回忆说车窗玻璃被撞碎了,而在以“接触”字眼提问的被试者中,比例只有14%。显然,在提问时不同的字眼改变了被试者对目击事件的记忆。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行为;而在司法人员看来,它会对目击证人证词的法律提出疑问,并进而对司法公正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心理课堂

过去的事物和学过的知识再次出现在眼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叫再认。对事物的再认可能有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程度的确定性,这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对旧事物的识记的巩固程度。保持巩固,再认就容易;保持不巩固,再认就困难。

第二,当前呈现的事物同已经验过事物相类似的程度。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如果事物变化不大,就有可能再认;如果事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难以再认。

再认在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就会转化为回忆。这时,开始只是对目前呈现的事物产生的一种熟悉感,还不能确认这一事物同以前所经验过的事物是否一样。后来,通过回忆,发现了同先前的印象有共同特征时,就再认了这一事物。

再认要依靠各种线索(事物的部分、特点等)来进行,它的一部分出现可以唤起对其他部分的记忆。如再认一个人的姓名,是依靠记忆中他的姓名和他的面貌、举止、声调,乃至职务等形成的联系,于是,面貌、举止等就成为再认一个人的线索。

心理视点

人脑潜在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记忆的规律,每个人的记忆力都会大大提高几个档次。那么要通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有效增强记忆力呢?

第一,要培养和提高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的效果与记忆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依从关系。记忆目的明确可以为记忆指明方向,发挥记忆的潜在能力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力。现实生活学习的试验证明:有无明确目的记忆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自觉性是增强记忆力的内驱动力,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自我加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积极地提高记忆能力。

第二,要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意志能力。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具有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促使学习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记忆效果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兴趣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约束,兴趣会很快转移甚至消退。因而想要增强记忆力,还要注意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第三,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能力。提高记忆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我检查的习惯和能力,一方面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查,如提问、作业和考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检查的意识和教给他们检查方法,如自我复述,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等都是自我检查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都将有助于提高正确的再认和回忆能力,即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第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提高记忆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积极发展意义记忆(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另外,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和练习,对新学知识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可达到记忆能力在本质上的提高。

挣不脱的大象——打破思维定式,寻求新的思路

经典案例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

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正当父亲解说之际,马戏团里失火了,大火随着草料、帐篷等物,燃烧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动物的休息区。

动物们受火势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频频跺脚,仍是挣不开脚上的铁链。

炙热的火势终于逼近大象,只见一只大象已被火烧着,灼痛之余,猛然一抬脚,竟轻易将脚上的铁链挣断,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带。

其他的大象,有一两只见同伴挣断铁链逃脱,立刻也模仿它的动作,用力挣断铁链。但剩余的大象却不肯去尝试,只顾不断地焦急转圈跺脚,遭大火席卷,无一幸存。

心理课堂

原来,约束那些大象的并不是那个细细的铁链。而是它早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式。

定式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来的,思维定式或称心理定式是其中的一种。它指由先前的心理活动和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活动的趋势,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做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即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每一个人的思想上都可能产生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个体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是一个人创新、发展、获取新知识的天敌,是个仅凭已有的知识去推断一个新命题的想当然的结论,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往往是错误的。

思维定式既有利于我们利用已掌握的种种原则与方法,迅速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认识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们的思路,阻碍问题的解决与认识发展。因为,一个人如用某种思路解决了若干问题后,往往会促使他(她)以相同的思路去解决以后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心理视点

思维定式一方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又可能有碍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心理定式的有利因素,同时要考虑到它可能给解决问题带来的阻碍,一旦发现以往的知识、经验、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则应考虑寻求新的思路、方法,重新尝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先前做题经验的影响,去套用某些公式或者某些方法,结果常常是:或者没有新意,或者没用该用的简便方法而使过程烦琐,甚至张冠李戴导致错误的结果。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突破思维定式,敢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以下是一组摆脱思维定式的训练题。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探索事物存在、运动、发展、联系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以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

(1)广场上有一匹马,马头朝东站立着,后来又向左转了270度,请问,这时它的尾巴指向哪个方向?

(2)你能否把10枚硬币放在同样的3个玻璃杯中,并使每个杯子里的硬币都为奇数?

(3)天花板下悬挂两根相距5米的长绳,在旁边的桌子上有些小纸条和一把剪刀,你能站在两绳之间不动,伸开双臂双手各拉住一根绳子吗?

(4)玻璃瓶里装着橘子水,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喝到瓶里的橘子水?

(5)钉子上挂着一只系在绳子上的玻璃杯,你能既剪断绳子又不使杯子落地吗?(剪时,手只能碰剪刀)

(6)有10只玻璃杯排成一行,左边5只内装有汽水,右边5只是空杯,现规定只能挪动两只杯子,使这排杯子变成实杯与空杯相交替排列,如何移动两只杯子啊?

(7)有一棵树,树下面有一头牛被一根2米长的绳子牢牢地拴住鼻子,牛的主人把饲料放在离树恰好5米之外就走开了,牛很快就将饲料吃了个精光,牛是怎么吃到饲料的?

(8)一只网球,使它滚一小段距离后完全停止,然后自动反过来朝相反方向运动,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又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把球系住,怎么办?

参考答案:

1.向下。

2.一个杯子里面放1个,另外两个杯子摞起来,里面放9个。

3.既然是长绳,那么弄个角度好了(没说都自然下垂)。

4.把软木塞摁下去。

5.拿一桌子放在杯子下面(没说杯子悬空)。

6.直接把两杯水倒入两个空杯子就可以了。

7.直接走过去吃。

8.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