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活学活用心理学
36463000000009

第9章 解读神秘的心理效应(2)

王伟走到自己家门口时,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王伟家的狗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蹿出来对他汪汪直叫。一会儿,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王伟扑过来。狗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把王伟吓了一跳。他十分恼火,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狗眼,连我都不认识了!”然后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

这时,哥哥王军听到了声音,马上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王伟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然后他对王伟说:

“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王伟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不说什么了。那狗也似乎认出了王伟,不再汪汪叫了。

心理课堂

狗之所以没有一下子认出王伟,就是因为它对出门的王伟有一个刻板印象:王伟是穿着白衣服的。所以刚看到王伟时,天又黑,没看清楚,只看到来了个黑衣人,忠诚的狗当然要提高警惕了。

人们一旦对某件事物形成某种印象,就很难改变。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现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心理视点

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刻板效应的积极作用是,它把现实中的人加以归类,从而有助于人们加工社会信息。它简化了人们所面临的复杂社会,把人划分为群体,使得人们在获得少量信息时就能对他人作出迅速的判断,从而预测他人的行为。

但是,刻板效应也有其消极作用。虽然它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进行概括的了解,但如果这种归类不符合该群体的实际特点,或者只是对某群体的非本质特征作出概括,就会形成偏见。而且一种概括而笼统的印象,毕竟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有时难免“以偏概全”——难道坏人就一定要生得面貌狰狞?好人就一定显得慈眉善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人的认识就很容易产生偏差。

因此,我们要纠正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更新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一个笑话引发的思考——投射效应

经典案例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很长时间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向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心理课堂

上面这个笑话是说,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因为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

生活中,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都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用心理学的术语说,这叫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投射效应是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自己经常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心理视点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感情投射就是其中的一种。感情投射就是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别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一事物,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这就是产生投射效应的结果,导致对他人的认知障碍。

投射效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情况在恋爱期间较为常见。有人处在热恋时,常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男友/女友如何完美无缺;一旦失恋,又把对男友/女友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并言过其实。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喜爱的对象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对象是丑恶的。这种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交往对象身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交往中认知的客观性。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时候的投射是正确的。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些事情不同的人的确会产生相同的感受。但是,人和人也有不同,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任何时候都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主观想象别人会和自己一样,是经常会发生错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向一个国王进献了一只珍贵的小鸟。国王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小鸟,非常喜欢,就用金丝笼把它养起来,天天给它吃山珍海味,给它奏最好的音乐听,让人伺候它的起居,对它进行细心的照顾。没想到,没过多久,这只鸟竟死掉了。这是因为,人喜欢的,不一定也是鸟喜欢的,而国王却犯了以己度鸟的错误。

克服投射效应的关键是认清别人和自己的差异,避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第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第二,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别人。

在战鼓轰鸣中落荒而逃的元军——噪音效应

经典案例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势力,任命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和蓝玉一起随傅友德将军进攻云南。元朝梁王派达里嘛率领10万人马在曲靖抗击。

沐英为了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秘密迂回敌后,突然在山谷间竖起旗帜,擂响战鼓,铜号齐鸣,发出阵阵无节律的震耳响声。在这种噪音刺激下,敌军心惊肉跳,在懵然混乱之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心理课堂

明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功臣——噪音。

噪音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在这个故事中,噪音可以抗击敌人,本身就说明噪音对人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这种由于噪音对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刺激的现象就叫做噪音效应。

许多年前美国有个报道,一个男子因为不堪忍受他家附近建筑工地的汽锤的噪声,竟跑上前去,把脑袋伸到汽锤底下,结果脑袋被砸成肉浆。

这个悲剧的主人,很可能患有抑郁症,至少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也说明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严重影响吗?

许多作家之所以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写作,就是为了躲避城里严重的噪音。噪音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便属噪音效应。

心理视点

在科学上,噪音(噪声)是指波形量非周期性变化或超过85~95分贝的不规则声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欢快的锣鼓声、口号声、大喊大叫、鞭炮声,尽管超过85分贝,甚至有的也无规律,但不会引起参与者和欣赏者的心理烦躁,不构成噪音效应。这是因为参与者、欣赏者当时心理的一种快乐宣泄的需要,也即一种快乐的破坏欲的宣泄。反之,即使低于85分贝的声音,若不成规律,比如鸡鸣狗叫,也会成为某些人噪音效应的诱因。有人爱养蝈蝈,其阵发性的叫声能成为别人的噪音效应,却能成为另一些人的催眠曲。可见,同样的声音,因为个体差异的心情状况,有的可产生噪音效应,有的则不产生噪音效应。

嗓音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所以在医院疗养院和居民住宅区,应限制汽车鸣笛,一些大城市路口还设有分贝计数器,这都是为避免噪音效应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算命先生为什么说得很准——巴纳姆效应

经典案例

请你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心理课堂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就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心理视点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作出明智的决断。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坚持辩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别人都是这么做的!”——破窗效应

经典案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类似的情况: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