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师旷站在人民的立场,赞成卫国民众驱逐暴虐无道的卫献公的行动,提出了统治者应该尊重民意重视舆论的观点,这是《春秋左传》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原文”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予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译文”
师旷侍候在晋悼公身边。晋悼公问道:“卫国人赶走他们自己的国君,不也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或许是他们的国君实在是太暴虐无道了。一个好的国君就会奖赏善良的人,惩罚奸邪之徒,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抚养民众,象苍天一样覆盖他们,像大地一样容纳他们;同样,民众侍奉自己的国君,像对待父母一样爱戴他,像对待日月一样敬仰他,像对待神明一样恭敬他,像对待雷霆一样害怕他;这样的国君谁会赶走他?国君,是祭祀神明的主持者和民众的希望。如果让民众生活困苦,缺少对神明的祭祀,民众陷于绝望之中,国家也就失去了主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君还有什么用?不把他赶走还会怎样?上天孕育了人民并且给他们立下国君,让国君治理人民,不使人民失掉天性;有了国君之后,又设置辅佐他的卿大夫,让他们去保护辅佐君王,不让君王做不符合法度的事情。因此天子之下有公,诸侯之下有卿。之下设立侧室,大夫之下有贰宗,士有朋友,平民、工匠、商人、差役、放牧人、牧马人也都有与自己亲近的人,目的是他们彼此能够帮助扶持。做善事就要奖赏,做错事就要纠正,有患难就要接济,有过失就要革除。从君王以下无论哪种类型的人,都有父兄子弟辅佐,观察他们的过失。太史记载君王的言行,乐师写作诗歌讽谏,乐工诵唱歌曲劝谏、大夫规劝、士人传话以转告国君,平民倾吐怨谤之言,商人以及各种工匠各就自己的情况发表意见。所以《夏书》说:‘地方宣布政令的官吏沿着路摇着木舌的铜铃到处诏告人民,使各级官员彼此警惕、工匠用自己的技艺规谏君王。’在初春的正月,这时候就有宣布政令的官吏摇着铜铃出动了,这是为了让民众劝谏君王纠正在政务中的失误。上天对人民是非常关爱的!怎么会让国君一人骑在人民头上肆元忌惮,放纵他的邪恶欲望而抛弃天地的本性呢?绝对不会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