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36477600000030

第30章 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个话题抛出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是在温州,你能听到的答案估计都是差不多的,温州老板们现在更注重企业的精神层次的东西,他们在实践中明白了,企业做到这个份上就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也不仅仅是赚钱。有两个细节能够说明温州企业家们的这种思路:一是天正集团的职工生日牌;二是威力打火机大楼门前的“诚信”石碑。这些做法如果放在其他地方的企业也许看起来很“土”,但温州企业坚持这些却有特别的意义。

由于传统的温州企业都是家庭作坊起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低,温州的企业家们看到了自己的欠缺,他们把人才和知识看成了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现在的温州,有好多名企业家报名参加了各工商学院的MBA课程。而在更多的企业里,人才的引进更是重要的一项课程。王震是一名硕士,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法派老总彭星看中,结果彭星“打了半年的电话”,终于把王震感动,现在他已经是法派的总裁助理,全面负责企业管理。天正集团是引进人才最多的,目前已经引进MBA28名,硕士、博士若干。

现在,温州企业家们讨论最多的不是怎样赚更多的钱,而是“民族品牌”。这要放在过去,可能会有人笑温州人不自量力,但现在,温州的企业家的确有了放眼世界的实力。在温州的打火机企业,老板们谈论最多的是“我们把日本、韩国打败了”,温州金属打火机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0%,中国革命主宰了世界打火机市场。柳市的低压电器老板们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门子、ABB等国际巨头,他们从德国、日本笼络人才,他们的眼光已经不仅放在要在低端产品上打败对手,他们还要在高端产品上争取主动。对于温州的这些民企来说,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想到温州的企业能代表中国在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为国争光。对此,温州的老板们很自豪。

做大了的温州商人都有一种从政的情结,这一点肯定会令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但其实这也是有渊源的。温州的“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在提倡功利为先的前提下,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小的官。温州商人之所以现在崇尚政治,也许就是起始于叶适。在刚刚改选的全国工商联领导班子里,温州有三名企业家进入常委,并且当地媒体和所在企业都进行了高调宣传。在柳市这一个镇上竟有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全国政协委员,省级代表委员更多。温州企业家也很看重这些头衔,甚至暗地里较劲。据说,温州一些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会长选举竞争之激烈甚至到了白热化。温州企业大都组建了完备的党、工、团、妇女组织。

对于温州企业家来说,企业家的一个境界是企业的社会化、人性化。最典型的要数正泰集团。正泰老总南存辉在正泰的股份由最早的100%稀释至50%、20%,他宣称最后只留5%,把企业做成全社会的。在正泰,有一个口号“顾客是上帝,职工也是上帝”,他们把每一个员工都看作一个创造主体。内部的技术人员、有杰出贡献的职工都可以持股,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百万富翁。

温州正在打造着“国际轻工城”,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市场占有率方面:眼镜第一、打火机第一、纽扣第一、票证第一、低压电器第一、磁力泵第一、服装第一、鞋第一;企业经营方面:营销队伍第一、成本控制第一、速度效率第一、模仿能力第一、质量提高速度第一;创业素质方面:敢想敢干第一、务实敬业第一、吃苦耐劳第一、团队协作第一、变通灵活第一、创新能力第一……

温州是一个充满“第一”的世界,这背后是多达28万家的企业正在用这种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适合发展市场经济的“温州模式”演绎着神奇的温州。

温州企业家们用这一系列的“第一”演绎着他们自己心中的企业家“最高境界”,尽管每一个人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各不相同,但从温州经济的整体来看,他们都是一致的。

温州商人是华商中最优秀的代表,他们的兴衰将继续吸引我们的目光,成为中国商人走向世界的风向标。

财富镜子

林圣雄:从小包工头到大慈善家

捐资5000多万元,要在中国创办一百所希望小学,自己企业总部的办公场地却要租借;慈善名声遍及全国,却在家乡少有人知;一生的心血只想圆一个助学梦,却取了个名字叫作“圣雄”。林圣雄,这个温州平阳普通农家出身的年轻人,胸怀创业大志,常有济困善心。浙江青年以他为荣,将青年五四奖章挂到他的胸前;人民群众充分肯定他的不凡事业,选举他为浙江省九届人大代表。

有人说,林圣雄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但是,林圣雄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是温州人的精明和贫苦生活的磨砺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商人的条件。心地宽广、与人为善的品质则让他具备了做大企业家的气韵。

1966年,林圣雄出生在平阳腾蛟偏僻山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那个时代的农村,每一家的生活都是很艰苦的,要供养一个孩子念书,所需要的金钱更是一个普通农户负担不起的,于是,在他15岁快要初中毕业的时候,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地打工。由于年纪小没有什么手艺,他只能干一些体力活,到建筑工地打短工、卖苦力。别看林圣雄小小年纪,但他却天性机敏过人,他靠着自己山里孩子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很快在茫茫打工人群中脱颖而出。在有了一定积累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创业,他抓住机遇,成立了浙江圣雄集团有限公司。这个从农家走出来的孩子终于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一步一步闯了出来。

现在的圣雄集团,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小工厂了,现在的公司主要从事水利水电、交通、隧道、矿山井巷、公铁路建设等系列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和维修及房地产开发等。由于技术过硬,设备现代化,又注重科学管理,近几年施工的七个大型工程项目均达省部级优良工程,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并荣获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圣雄公司发展的每一步,都渗透着林圣雄的心血。1989年,林圣雄带着200多名公司员工及温州老乡,进驻西藏,参与建设满拉电站和沃卡电站。那个时候,西藏的施工大都是国家重点项目,林圣雄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如果做好了,以后再有国家的重点项目,自然会考虑圣雄集团,再一个,国家的重点项目,如果做出豆腐渣工程的话,对谁都交代不过去。为了做出漂亮的工程,林圣雄带领员工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认真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把工程完成地那么完美确实不容易,难怪一位中央首长到工地视察后,动情地说:“真不容易啊,哪怕只是睡在此地,也是功臣呀。”就是在这么不容易的环境中,林圣雄一干就是五年。此时的林圣雄还未满30岁,多么美好的青春岁月,他把人生最多彩的年华,献给了西藏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1994年,国家开始兴建三峡工程,林圣雄的公司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参与建设三峡永久船闸工程的机会。在建设此工程的六、七年时间里,林圣雄带领公司全体员工精益求精,艰苦奋战,当时,林圣雄对全体员工下的命令就是,把该工程做成一个典范,不光是圣雄集团的典范,也是三峡诸多工程中的典范。“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年毛泽东主席的豪迈诗句,如今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在林圣雄以及诸多三峡建设者的努力下,这里真的成了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了。而对于林圣雄本人来说,能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的一名建设者,他感到无比骄傲。

由于自己小时候是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在供养他上学,那种被迫辍学的遗憾长久在他心中萦绕,这种经历导致他无论在那里,只要看到有因为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他就非常痛心,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不能让孩子们再因为贫困上不了学。

1991年底,林圣雄准备回家过年,在成都机场候机大厅,他看到一位女教师和几位学生在为希望工程募捐,在当时,希望工程这个词还是刚刚出现,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因为听到的是什么工程,林圣雄还以为是与筑路有关的什么工程,出于包工头的职业习惯,林圣雄凑上前去看到底是什么“工程”。一打听,才知道此“工程”非彼“工程”。当他看到宣传画上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明亮的大眼睛的时候,当他了解到希望工程是为了帮助读不起书的孩子们重返课堂的时候,他的心灵立即激荡起了强烈的共鸣。他马上毫不犹豫地从准备回家过年用的1200元钱中拿出1000元钱投进了募捐箱。师生们对他的慷慨很感动,一再要求他留下姓名,执拗不过之下,他写下了“爱心人”三个字就走了。

从这时开始,他与希望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本杂志上,他读到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要实现捐建100座桥梁的愿望,那一刻,他的人生目标就确定了,他要在全国捐建100所希望小学。

温州商人的特点就是说干就干,首先他在自己的家乡捐资40多万元,建立平阳腾蛟圣雄希望小学,王光美同志为编号为001号的圣雄希望小学题写了校名。紧接着,他又捐资88万元在平阳县建立“圣雄奖助学基金”……现在,浙江、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几乎哪里都有他捐资建立的希望小学。2006年3月28日林圣雄再次向希望工程捐款400万元用于援建18所希望小学。至此,林圣雄圆满完成个人援建100所希望小学的心愿。林圣雄在积极参与希望工程之外,还热心资助贫困大学生。2001年,他在浙江大学设立圣雄奖学助学奖教基金。

1994年8月,17号特大台风肆无忌惮袭击平阳,造成一百五十二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十三亿九千万元。在这样一个非常时刻,平阳县政府先后收到了两张从长江三峡寄来的汇款单,两笔汇款有6万元人民币。但令县领导伤脑筋的是,这6万元的汇款单上找不到汇款人名字。任凭县领导如何打听,寄钱的好心人是谁仍是个谜。直到三年之后,县领导才调查清楚,有个平阳人正在参与三峡工程的建设工作,那笔钱就是他汇来的。他就是林圣雄!到目前,林圣雄共捐资了500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他的善心使他获得了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并获得“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很多人都会问林圣雄,为什么要这么热心于教育?林圣雄说:“我小时候家里一直都很贫穷。15岁时,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成绩一直不错的我不得不放弃学业。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父亲告诉我不能再供我念书时他的惭愧,当时他一直都没有抬头。而再过两个月,我就初中毕业了。后来我看到有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时,心里总会隐隐作痛。我发现如果我们去寻找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的差别在哪里时,教育的重要性便会马上凸显出来,增加一个文盲等于为社会增加了一个永远的负担,所谓‘百年树人’,这也正是我为什么特别专注于教育这一块的原因所在。”

如今,林圣雄的企业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了,再加上他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可以说,林圣雄到这个程度已是非常成功的了,但林圣雄还是像一个朴实的农民一样生活。在他看来,成功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对社会有所奉献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认为,我们能够留给下一代的,不是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超凡的精神财富。热心于公益事业,光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召和影响社会上所有有爱心的人,一起参与到救助贫困学生的行列中来。祖国的未来就在下一代的肩上,如果不能让下一代享受良好的教育,那么我们的国家的希望就不知道在哪里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伸出自己的友爱之手,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没有一个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求知升学之路,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林圣雄这么热心,这么爱帮助人,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小时候的林圣雄也是爱帮助别人的。每当他看到自己周围那些生活困难的人,还有素不相识的乞丐,只要他身上有钱,他都会很慷慨地掏给他们,不然心里总是感觉过意不去。

1981年,16岁的林圣雄在贵州承建—个路段的工程,住在当地农民家,那户家庭夫妻双双生病,花去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就在这里的工程即将结束时,林圣雄得知这户人家的孩子不得不辍学时,他给了那个孩子60元钱,而当时这个工程为他带来的净收入是100元。

在创业的早期,林圣雄总是在全国各地奔波承包工程,无论是在何地,林圣雄总是能发现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也总是能及时地把援手伸出去,及自己的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现在,连林圣雄也不记得他到底帮助过多少人了。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林圣雄是能帮多少帮多少,但对于自己的孩子,他却是严格又严格的,这种严格,也许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不能理解,但林圣雄自己认为是对的,是为孩子好,他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做。林圣雄的大女儿从小一直跟随着父母定居在上海,女儿上初一的时候,林圣雄决定将她送回到家乡的中学就读,妻子对此难以理解,认为林圣雄不爱护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环境不让她待反而要让孩子回老家的农村。女儿回老家后,成绩下降,这次妻子真的生气了,一向支持林圣雄事业和慈善行为的妻子与他吵了一架。但林圣雄还是固执地认为孩子成绩下降了,还可以再上去,但性格的塑造更重要。通过农村生活的体验,孩子对需要帮助的群体会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林圣雄的言传身教在女儿身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老家上学期间,林圣雄每月给女儿300元零花钱,但是女儿通常只花去50元,另外的250元女儿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还有一件事能说明林圣雄的女儿遗传了林圣雄的善良:在平阳,坐三轮车的车费是1块钱,但是女儿每次坐车通常会给车主5块钱,无—例外,对于此举,女儿解释说:“夏天这么热,骑三轮车的人汗流浃背,给1块钱于心不忍”。

在生活上,女儿也遗传了林圣雄的朴素,平时她都不穿名牌衣服,基本上都穿校服。那个女孩也爱美丽,林圣雄只要有出差的机会,一般都会给女儿买漂亮的衣服,有一次林圣雄从香港出差回来,给女儿带了一套衣服,当女儿得知这件衣服是1500元买的时,嗔怪道:“这么多钱可以买10套衣服了。”女儿不舍得花1500元给自己买衣服,但是,就在女儿回上海之前,她的一位任课老师的妻子突然生病了,女儿向他要了1500元从门缝里塞进老师的家。

不要以为林圣雄如此有爱心如此善良就以为他在商场上也是如此,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有好多跟林圣雄合作的商人刚开始也以为林圣雄在商场上也会心慈手软,所以就以为跟他合作会很顺利,甚至以为会从他那里占到一点便宜。但是,林圣雄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些人的“美好愿望”。林圣雄说:“在商场上,我是—分必争的,平时买设备,我一般要亲自出去定。进原料时,还被人叫过‘老狐狸’呢。”

“老狐狸”的称号是这样来的:有一次,他跟一位以色列犹太人作生意,对方报出的价格是一般市场价,在谈判过程中林圣雄强调了自己的厂子规模大,设备也好,双方的合作将是长期生意等等,想用这些条件从犹太人那里拿到最低价。林圣雄的这个策略成功了,他从精明的犹太人那里拿到了澳洲最低价,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第二次,那位犹太人刚一见到林圣雄时就说:“你是只老狐狸……”但让犹太人不太敢相信的是,林圣雄这次反而不还价了,而是按照犹太人给出的“挺高”的价格进了100万美元的原料,但这里面的玄机是,这样的成交量在业内是算低的,林圣雄此举的目的是,既不想让对方看成是“老狐狸”,又不想损失太多的钱,同时也让对方意识到即将流失这位大客户。林圣雄这次的策略又成功了,在接下来的时间,对方经常来电话,而此时的林圣雄就处在很主动的位置了。等到第三次进货,双方还没开始谈判,对方报出来的价格就比一般市场价低4个点,在此基础上,林圣雄又来了一番杀价,最后大批量成交。

对林圣雄来说,慈善是慈善,经商是经商,这是两码事。经商要讲诚信,但如果处处“慈善”,不追求双赢,生意将无法继续;同样的,做慈善中如果掺和商业利益的考虑的话,那么慈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现在,林圣雄是成功了,人们对于他的善行也是很敬仰的,但是对于林圣雄的议论也多了起来,有人认为,林圣雄之所以要如此乐善好施,是因为他要炒作,有作秀的成分;也有人把林圣雄当作“圣人”,时不时就有各种人来找“圣人”捐各种款项。不管人们是怎么看他的,对他来说,他只要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他说企业能办到这个规模其中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时刻需要钱的慈善事业在激励着他要不停地赚钱;这是一个很享受“虚荣心”的人,在他带给别人快乐和希望时,他毫不讳言地说自己比他们更快乐,那种企盼和尊敬的目光常常让他无法遏制地感动,想要给出更多;这是一个对“商道”和“侠道”分得很清楚的人,他就在精明和大度中不断地转换着角色,并且转换得非常成功。

林圣雄对于有些人把他当成“圣人”很是头痛,他说,自己并非一味地碰到慈善就捐,因为找他的机构实在太多,平均两三天就有电话要他捐各种款项,再善良再有钱的人也应付不了这么多的请求;但他算得上是英雄,他是把慈善当成另一种事业在经营,他说,当100所希望小学建成后,他的远期规划早就有了,建立长期的希望小学助学基金,帮助特困生们圆大学梦……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对于林圣雄来说,热心于慈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他说,自从确立援建百所希望小学的目标后,他对人生、对事业的追求,更充满了激情和向往,而这种激情和向往也带动他不停地奋斗。因为,让爱的阳光和希望的雨露洒遍大地,温暖无数善良纯朴的学子心灵,那该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动、肃然起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