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36477600000009

第9章 令人敬佩的“温州精神”

温州人“成名”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在这20多年的时间中,温州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靠什么精神发家致富的?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想要问温州人的,但一直没有一个机会,现在,我们就来谈就以下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的温州精神,也是让温州人持之以走遍天下的温州精神。

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你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温州精神的存在。不论是24小时经营的路边小商店,还是存在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中的闻名全世界的大公司,这些,都是温州精神具体的诠释。可以这么说,温州经济就是靠温州精神支撑的。

具体的“温州精神”是什么?可能每一个温州人的理解都不同,但如果把它总结归纳起来的话,不外乎这么几点:敢于冒险,自立自强,吃苦耐劳、永争一流。每一个温州人在自己的创业故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精神可能有好几条,但一定缺不了这四条。温州人总是在别人不敢干的时候去做他们认为能赚钱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情有多么大的风险,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是他们的敢于冒险精神在起作用;在他们为了一个赚钱的目标在努力的时候,无论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他们都不会说一句要打退堂鼓的话,他们自强自立,不依靠任何人,就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努力的向自己赚钱的目标前进;在他们的事业发展起来后,他们从来不会站在一定的成绩上沾沾自喜,他们的目标是超过所有人,让自己成为行业中的独一无二,这是他们的永争一流的精神。

敢于冒险换一个词说其实就是大胆,温州人的胆子大也是出名的。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温州人就曾经爆发出发展私营经济的势头,但可惜的是遭到了政策的打击。在政策不允许的情况下,温州人就像是“星火燎原”一样,从表面上的发展转到地下,开始偷偷摸摸进行私营经济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计划经济的桎梏刚刚松动时,温州人才开始大胆的浮出水面,家家户户开始从事家庭式的手工业,家庭作坊一时之间是遍地都是,各种现在被称为“基地”的小商品基地开始初具雏形。同时,温州人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开始被走南闯北的销售员们带到了全国各地。跟着这些推销员们的足迹,一部分温州人也开始走出温州,到外面的世界讨生活,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市级以上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温州人的身影,他们从事的大都是修鞋、理发、划皮带、弹棉花等职业。此时的温州和温州人,已经开始为后来形成的“温州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哈萨克牧区,牧民马靴遇雪水容易磨穿,需不断修补,一个温州修鞋匠被这个小小的市场吸引,竟然拖着打满血泡的双脚,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一路尾随着马不停蹄不断迁徙着的哈萨克牧民们辗转谋生。

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靠着兜里揣的两张字条,收购兔毛,成了那个时代的万元户。

“胆大包天”的王均瑶成了第一位农民包机的典型。

1988年,著名农民企业家叶文贵冲击公认的国际性技术难题——电动轿车,经过一年多的研制,第一辆玻璃钢车身四轮四座电动轿车终于上路了。

这种冒险精神也许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但就是在这种冒险精神的支持下,温州才有了亚洲最大的永嘉桥头镇纽扣市场;国内最大的柳市低压电器市场;著名的徽章之乡苍南县金乡镇。才有了“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电基地”、“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等一系列的称号。

而现在,遍布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温州人,也是在这种冒险精神的支持下才有了创业的冲动和韧劲的,现在,全国至少有160多万温州人在各地经商、办企业;有至少50多万温州人漂洋过海,在那里书写自己的创业传奇。

在温州,随便问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碰到困难,你是首先找别人还是靠自己?98%的温州人给你的回答都是这个:靠自己!温州人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打下一片河山,他们不会等别人给自己送上一块肥肉,也不会靠别人为自己开通好路子自己才去走,更不会伸手向别人要经验、机会、成功。自强自立,是温州人的又一个立身之本。

在我国别的地区,年轻人读完了大学后,一般情况下都会想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能多稳定就多稳定,但温州人不是这样的,温州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是从别人手里要来一个铁饭碗,而是自己去创业,自己制造铁饭碗。

在温州,就算是那些现在已经很成功的大企业主的孩子,毕业后也不会直接到父母的公司去上班,而是要自己创业,一部分不自己创业的也要先在别的公司锻炼一下,等自己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后才会去父母的公司就职,而且职位也必定是最底层的。

广为流传的“五千五万”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挣得千金万银”,能够很形象的说明温州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赚钱,他们不惜一切他们能够付出的,不论多苦多累,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为自己的创业传奇添砖加瓦。世界屋脊的西藏,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去,硝烟弥漫的伊拉克,他们也是眉头都不皱一下地去了。只要能赚钱,怎样都可以。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当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地高举“文革”大旗呼喊政治口号的时候,温州已经出了无数的“养蜂部落”,上万温州养蜂人乘坐火车天南地北地追花逐蜜。但你若以为他们只是在为养蜂业而居无定所地漂泊那可就错了,因为那小小蜂箱里藏着的可是赚钱的大秘密。当时国家重视农业,各行各业都服务于农业。养蜂属于农业,铁路部门对运输蜂箱有巨大的价格优惠,善钻空子的温州人看出了这里面的市场空间。他们灵机一动,搬着几十箱蜜蜂赶火车,奔云南,赴新疆,利用蜂箱偷偷贩运紧俏物资,把云南的烟运往新疆,又把新疆的葡萄干贩到天津……

“康奈”的董事长兼总裁郑秀康就是在租借来的狭窄的卧室里,利用床前仅3平方米的天地,开始创业的。郑秀康的创业从1500(其中还有借来的500元)元起步,经过20多年努力,今天已拥有了4亿元的资产规模,年产值超过10个亿。现在,知道“康奈”的人远比知道郑秀康的人多。

温州大虎打火机厂创业时,是周大虎用妻子的5000元下岗费,租了200多平方米的一处废弃房子办起来的。

如今,拥有数亿元资产、年销售收入几亿、几十亿元的奥康集团、正泰集团、荣光集团、瑞立集团、德力西集团、报喜鸟集团、森马集团等民营企业,都是经过了艰苦奋斗,在企业家们的拼搏中建立起来的。

我们无数次的提起过,温州人天生就是要做老板的,他们生存的使命好像就是要做老板,要创一番事业。他们绝不会选择在别人的手底下打工,看别人的眼色,他们要自己做主,哪怕就是一个很小的小商店,他们也要自己开。温州人之所以会这样,总结起来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骨子里的永争一流的决心。他们永远要做第一,不要做第二,哪怕是副董事长,他们也不做,就是要做董事长。

永争一流,听起来像是一个口号,但这四个字在温州人那里却不是当口号喊的,温州人把这四个字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在做事业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把永争一流刻在事业的碑石中。

在南存辉和胡成中成立“求精开关厂”的时候,全国上下正处在一片打击温州货的热潮中,南存辉知道,要想把事业做下去,并保持在该行业中的第一位,质量就要放在第一位。10年后,南存辉创立了正泰集团。如今的正泰的总资产已达60亿元,销售额达到了150亿元,正泰的实力已经在低压电器产业里跻身中国第一、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正泰集团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高新科技企业,在美国“硅谷”注册成立了科研机构。主要生产成套电气设备、低压电器、通讯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电器、建筑电器、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等100多个系列,5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现拥有6大专业公司,40多家成员企业,800多家协作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大洲的500多家销售机构,为全国同行首家无区域性集团。“正泰”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国内20多个省、市技术监督部门列为免检产品。

正是南存辉的这种永争一流的精神,才使得正泰由了今天的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品质、一流的企业。

现在,温州已经拥有了太多的荣誉,但是,温州人并没有把这些荣誉套在头上坐享其成,他们继续用他们自己特有的精神捕捉并把握住一次次商机,书写了一个个让中国也让世界震惊的神话。为了明天能挣更多的钱,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着。

财富镜子

王振滔:梦想是走出来的

“梦想是走出来的”这句广告词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广告中看到,这句广告词就是奥康的广告,奥康的董事长王振滔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梦想成真的一幕,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去做,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王振滔出生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人们都处在一个贫困的状态下,王家也不例外。王振滔有四个兄弟姐妹,贫寒的家境导致他不能圆自己上学的梦。在他刚刚读到高中一年级时,不得不退学以减轻家庭负担,此时的王振滔刚刚十六七岁。辍学以后,王振滔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他谋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着堂舅学木工。堂舅是一个“游方木匠”,王振滔就跟着他天南地北地走,过着一种居无定所、食无守时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少年王振滔来说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磨炼。正是这个时期的磨炼,使得王振滔具备了日后成大事的一种素质。

在走南闯北的生涯中,王振滔增长了见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湖北见到了不少温州老乡,这些人都在推销电器、服装、皮鞋,收入是自己的几倍,温州人天性中想要挣大钱的基因让王振滔决定改行做皮鞋推销生意。王振滔勤奋、聪明,靠着自己的努力,他的推销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转眼到了1987年,就在王振滔兴致勃勃推销皮鞋的时候,一场围剿“温州鞋”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温州鞋堆积成山。杭州的武林门广场上,当众一把火烧掉5000多双温州鞋……温州鞋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火烧“温州鞋”的风暴,给了王振滔很大的启发,他没有像一般的人一样退出皮鞋市场,他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全国上下一片喊打声中,他以“产品体现人品、人品决定产品”的质量观念,办起了“永嘉奥林鞋厂”。当时的温州,几乎所有的皮鞋厂都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王振滔决定用“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办厂准则,走出温州众多鞋厂靠仿“名牌”起步的圈囿,创出温州的品牌。从此,火烧“温州鞋”的这个耻辱,成了激励他奋力前行的动力,他也顽强地等待着为温州鞋雪耻的那一天。

1999年,等了12年的王振滔在杭州市郊中村点燃了第二把火,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已经使奥康赢得市场美誉的王振滔和浙江省、温州市领导把从全国收缴的假冒温州鞋用一把火付之一炬,为温州鞋正了名,也为温州人正了名。王振滔用自己的信念给温州鞋一个历史性的翻身机会,这把火已经载入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史册,2001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以“新鞋子旧鞋子”为题,彻底宣告了温州制造的胜利,王振滔作为唯一的业界嘉宾对亿万观众发表了自己的“缴假”信念。

王振滔的经营思路比其他的企业家都先进,1998年,他率先在鞋业界导入连锁专卖特许经营制,把奥康的专卖店开到了全国各地,到2003年,他已在全国成功开设2000多家专卖店,并刮起了中国皮鞋业实施连锁专卖特许经营的旋风,也为中国皮鞋营销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温州产品质量的原因以及温州人“蝗虫”的形象,个别温州企业不敢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温州生产字样,在销往外地的产品外包装上都写上上海制造等之类的。这种耻辱也让王振滔铭记在心,奥康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后,王振滔为温州产品正名的愿望再次激励了他,他高举温州制造这杆大旗,挺进了上海滩。2001年3月,王振滔在素有中华第一街之称的上海“南京路”上开出了温州鞋业的第一家连锁专卖店,在上海引起了极大轰动,为温州企业进军上海做出了榜样。

在他艰苦的努力下,“温州制造”洗去了以往的假冒伪劣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在驰骋国内市场的同时,王振滔看准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意大利是世界鞋都,要尽快与世界接轨,就要从意大利开始。1999年,王振滔在意大利设立设计中心,将最前沿的鞋业资讯以最快的速度带回中国;2000年,他在意大利、荷兰等国设立分公司,将奥康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当年9月,近万双奥康皮鞋运往悉尼,奥康皮鞋随着悉尼奥运会走向了世界;2001年,他以百万年薪的代价,将意大利设计名师请到中国,担任奥康首席工艺师,加速了奥康产品与世界潮流的接轨;2002年,他将奥康专卖店旗帜插在了美国纽约,现在奥康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开设专卖店近20家。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中国,要看中国的企业家怎样度过这个关口,此时,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品牌的附加值,成了每个企业家面临的大课题,王振滔也在思索这个问题,最后,他还是坚持与国际一流品牌强强合作的策略。2003年2月14日,他与意大利鞋业第一品牌GEOX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从2003年起,GEOX公司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推广由奥康全权负责,GEOX公司销往亚洲和欧美市场的产品和辅助设计由奥康负责,同时,双方销售网络资源共享,这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第一次得到允许进入国际一流品牌在全球55个国家的50000个销售网点。

随着国家开发大西部的政策的出台,王振滔看到了这其中的机会,他以一个企业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投入了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他多次深入西部进行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西部企业经营理念有待更新,制鞋业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为此,2003年1月9日,奥康集团与重庆市璧山县人民政府签订联手打造“西部鞋都”的协议。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计划用地2600多亩,总投资逾10亿元,两年内工业园初具规模,建成后将引进100多家制鞋企业,达到年产皮鞋超亿双的生产水平,建成西部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同时也将创下东部企业西部投资之最。

之所以会选择璧山,王振滔是看中了当地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希望通过建设西部鞋都,提高璧山鞋业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实现东部和西部联动发展。工业园建成后,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环境优美、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国西部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集鞋业科研、培训、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化的鞋业产业基地。王振滔的这个决定目的在于促进奥康的产业升级,打造东西结合、联合发展的经济格局。王振滔的此举不仅是奥康的一个大动作,同时也拉开了东部企业家投资西部建设的序幕。

王振滔的梦想绝不止仅仅局限于温州制造、中国制造、西部鞋都,他的梦想更为远大。2004年6月16日,由王振滔倡议、温州九家不同行业的领袖企业共同注资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无区域性的财团——“中瑞财团”挂牌营运。正是由于王振滔的梦想,“财团”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王振滔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源自于奥康的高速成长,虽然奥康的发展很顺利,但在这种繁荣中,王振滔却敏感地发现,温州先前一轮的先发优势已经开始弱化,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能源、资源的紧缺和人才的匮乏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温州人面前,他觉得,要想打破这种局限,温州企业只有联合起来,因此,王振滔提议成立一家跨行业的投资实体。王振滔的主张很快得到温州很多企业家的赞同,经过一轮轮谈判,最后形成每个产业1家,共9家企业入盟的格局。于是,便有了以“融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一体”为发展目标的投资控股型企业——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正式揭牌。

中瑞财团成立后,王振滔被推选为中瑞财团副董事长兼新闻发言人,在解释中瑞的运作时王振滔说:“中瑞的未来是搭建一个庞大的金融平台,金融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当然,这需要国家政策、法律的支持,也许要相当一段时间。”同时,从中瑞财团各位股东的表述中,也不难勾勒出中瑞的发展构思:通过打造一个透明的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组成的产业群,最终真正进入金融领域,完成企业王国的建造。

财团的成立,在中国实现了民营企业经营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中瑞财团可整合的100亿运作资金,让民营企业可同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发挥同等重要作用。

少时的失学,让王振滔深深认识到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他一直希望能为孩子们的学习做一些贡献,2002年6月,他与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订协议,捐资1000万元建立浙江省大学生助学专项基金,以资助浙江省全日制本专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这只是一个起点,此后,数不胜数的奥康班,奥康资助生一个一个出现,这些爱心助学的故事体现了王振滔对教育的深刻重视,也体现了他骨子里的善良和朴实。

善举是没有终点的,2004年,王振滔又在筹备成立2000万元的“王振滔慈善基金会”和200万元的“浙江中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基金会”,他想用自己的力量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每一个企业家都有他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经营思路,王振滔的经营思路在奥康的宗旨中能看到:“质量是基础,品牌是生命,人才是根本”。王振滔重视质量和品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的,但是对于“人才”的重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的。在王振滔看来,不仅具备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才叫“人才”,普通一线员工也是“人才”,因为只有他们以辛勤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和热情的服务态度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并推向市场,让消费者认可,他们是企业的主体。为了体现自己对于企业员工的重视,王振滔在没有修建集团总部行政大楼之前,就为员工建起了漂亮的职工宿舍楼。又花近3000万巨资按照三星级标准建起了现代化的员工生活小区,能一次性安排3000人入住。包括5幢员工宿舍、1幢干部宿舍、食堂、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球场、浴池等,占地达30余亩,环境优雅。为了激励员工创新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奥康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和规章制度,评先进模范,搞“奥康专利”发明,每年拿出20万元,奖励那些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和营销工作提出新思想、好点子的员工。

王振滔想尽办法让员工有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天雷打不动的早上集训、质量宣誓;常规化的军事训练、技能培训;长期性的“奥康论坛”讲座、商学院“奥康班”学习;以及经常性的党团组织活动和企业“爱心基金”的真诚扶助,这些都让奥康的员工感受到温情、责任、进步以及“团队”的意识。

王振滔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现在做事情已经不是为钱,而是为了体现一些自己的价值。至于钱,只要够用,100万和1000万是没有区别的。”王振滔就是用这种信念来经营奥康,目光不局限在赚钱上,才能看的更为远大,有了远大的目标,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现在,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奥康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亿元资产,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的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业集团之一,主导产品奥康牌皮鞋连续四届蝉联中国真皮鞋王的称号,并荣膺中国名牌称号。王振滔的创业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功,也是数万浙商的一个榜样,王振滔用他自己的行动,强有力地诠释了“梦想是走出来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