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36496400000007

第7章 行走在“治世”与“乱世”的官场——为官的哲学(2)

一枚铜钱断了范晓杰的政治之路,让他在还没有起飞的时候就先折了翼,归根究底不是那一枚铜钱有多厉害,而是他不会做人,人都没做好,又如何能做好事情呢?做不好事情也做不好官,这就是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的核心。通篇读下来,我们能感受到孔子知人论世的准确、深刻,同时更感受到这些只有人生经验很丰富的人才能有如此体会。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它的意思,在小事情和小细节上如果不能忍耐,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这样的人多半性格急躁不能宽容,“大谋”就会因此而被破坏。中国人是最擅长“忍之术”的一个民族,更有人说为官之道就在于一个“忍”字。在这方面清朝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曾文正公就是一个典型,他一生奉行“忍”的为官处世之道。也因此他才能官居高位,一生都较为平顺。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却没有被淹没,最终得享天年。如果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历史就会发现,笑到最后的人几乎都是有“忍”之海量的人,开创清朝升平之世的康熙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根据祖宗的惯例,康熙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大权独揽。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帝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

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好忍痛。虽然表面上一个要杀,一个不准杀,谁也不肯让步,但实际上还是鳌拜势力更大。

鳌拜一气之下,袖子一拂,扬长而去。满朝文武,人人惶恐,没人敢说话。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一家人。

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后,气得两眼冒火,决心要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但是,康熙心里清楚:鳌拜羽翼丰满,并且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及朝廷内外。而且其身高力大,武艺高强,平时行动总是戒备森严。康熙帝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变,那么,他这皇帝的位子也就莫想再坐了。

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帝最后定下了铲除鳌拜的计策。

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帝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昨天那场争执。

鳌拜心里却暗自得意:皇上到底是个小孩子,你一厉害,他就软下来了。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帝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为的是最终的胜利。

没过几天,康熙帝给鳌拜晋爵位,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

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角力摔跤。康熙帝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鳌拜进宫奏事,见一伙小太监们练习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认为是小皇帝瞎折腾,闹着玩。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机智,沉默忍耐,康熙确实有过人之处。所以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赖,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向鳌拜下手。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是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扯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

鳌拜很快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急得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将他制伏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颜厉色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

鳌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只能像待宰的羔羊那样,任人宰割!

识时务者为俊杰,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当自己力量还比较薄弱时,切莫意气用事,为逞一时之快而犯下以卵击石的错误。

看了历史故事再观察我们自身的得失,不得不暗自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正是为什么《论语》得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之故。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圣人之所以能被称为圣人,不是因为他的理论有多么高深莫测,让普通人参不透它的玄机,而是由于它贴近大众的生活和心理,才得到众人的认可和景仰。

让人惧不若让人敬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孔子在春秋时代的影响非常大,他周游列国的时候虽然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是一些权臣和国君对他和他弟子的德行与才能还是很钦佩,所以经常会有人向他请教治国等问题。今天是哀公问孔子怎么服众的问题。哀公就是鲁哀公,他是孔子自己母国的国君。哀公说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我的领导呢?注意这里的“服”有两个层次,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是这样的:要人不敢反抗,这种服气是低层次的,是运用权术的霸道;另一方面是用德政让人心服口服,这是上古所讲的王道。

鲁哀公拿这个问题问孔子,孔子不好直接批评他的国君,他很婉转地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就是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毛病而来。举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的,“举枉错诸直”,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这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他,就好像说当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未免太笨了。

看起来孔子的道理并无什么过人之处,就是你我也能说出一些道道来。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对他的国君建议呢?这里就要配合我们的人生经验来谈。一个人如果真的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他的内心也不是不想“举直”,只不过人们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任用自己看着顺眼的人。有时候你的一个老朋友或什么亲属来求情,你给不给他面子呢?你也许会担心一旦拒绝就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你不得不为他谋一个职位。这个时候其他人肯定就要有意见了。谈到这个问题,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注意自己的度量,能够做到用真正有才华和德行的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当中可能需要你割舍你自己喜欢的人,有时候用的人也许是你的政敌,也许是你非常不欣赏的人。但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领导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气度,敢于用自己不喜欢的人。当年林肯总统有一个“死对头”名字叫斯坦顿,他一直和林肯唱反调,他甚至公然攻击总统的人格。但是林肯没有因为这些而“打击”他,反而在自己当上总统以后请他来做国家的国防部长,要知道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林肯的做法。但是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气度,最终林肯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当他被枪击后,守在他身边的斯坦顿说:“这里躺着的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统治者!”还有什么更能说明林肯的伟大人格呢?这样颂扬的话语竟然出自一个曾经那么讨厌自己的人之口,这是世上最难得的褒扬!

不仅在美国有林肯这样卓越的领袖,在中国也同样有一群优秀的领导者。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一片等待论功行赏的气氛当中,却只先分封了20多名功劳不大的部将。其他在他眼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部将,如何分封都还在斟酌考量中。

那些自恃功劳不凡的部将无不伸长脖子,望眼欲穿,而且生怕论功不平、赏赐不公,天天红着眼珠,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焦虑难安。不仅同僚之间钩心斗角,与刘邦之间也衍生出相当紧张的气氛。

刘邦非常苦恼,于是便唤张良前来,想听听他的想法。

张良有些沉重地回答他说:“陛下来自民间,依靠这些人打得天下。过去大家都是平民百姓,平起平坐。现在你成为天子之后,先分封的人大部分都是世交故友,所诛杀的都是关系较疏远的人,不然就是得罪你、让你看不顺眼的人。这样下去,难免会有人心生反意。”

刘邦听了之后,面色凝重,便问张良如果真有这么严重,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一下,便先反问刘邦说:“在这些一起打天下的部将当中,你最讨厌的人是谁?这个人不被陛下喜欢的原因,最好又是大家所熟知的事。”

刘邦回答说:“雍齿常常捉弄我,他是我最讨厌的人,我想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

张良马上提出建议:“那么,今天就先将雍齿封为王侯。这样一来,我看就可以解除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安定大家的心了。”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立刻宣布将雍齿封为“什邡侯”。

这件事果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些人看来,连皇帝最讨厌的人都有糖吃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自然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张良的建议也正是孔子对鲁哀公的建议,世人知晓张良的多谋善断,却不承认我们的圣人孔子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人。通常我们都认为领导很有威严,其实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与其让你的下属惧怕你,不如让他们敬重你,这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服众”的两个含义。当领导不容易,当一个好领导尤其难上加难。表面上看起来八面威风,个中滋味,不是个中人则难以体会的。

君使臣以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鲁定公问孔子政治领导术,他说:做君主的就该使用臣民,而做臣子的义务就是要辅佐、侍奉君主,对吗?鲁定公的意思其实就是我是你的领导,我平时用你是应该的,你不能有怨言,这是你应尽的本分。孔子不好直接反驳他,但是回答了他的问题。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话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就是:你用他们是对的、可以的,但是要讲究方法,你对你的臣民们也要有一颗宽容和谦恭的心,这样他们才能甘心情愿地听你的使唤。另外,作为人臣子的理应辅佐君主以忠心,对君主的忠诚是一个臣子所应该具备的道德。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没有人能比另外一个人高贵。你对我用之以礼,我对你则报之以忠。人们常说爱是两颗心互相撞击的结果,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外一颗心,这样是产生不了爱的。同样如此,作为管理者如果对下属没有真诚的心,到处讲权术,那也不会得到下属的敬重。这才是孔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他等于是在提醒鲁定公,你不要犯了这样的错误啊。如果你希望你的臣民们能对你忠心耿耿,你就需要对他们很友爱。用现在的话来讲很直白:你要用我可以啊,但是你不能对我吹毛求疵,动不动就大呼小叫,摆一副领导的臭架子,这是不行的。反过来,你尊敬我,我就对你死心塌地。这样的领导不是讲权术,而是要领导人自己有政治道德。

人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定会用自己的德行来感染下属,而非依靠自己的权势。

范文程的曾祖父曾任明朝的兵部尚书,1618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时,范文程去拜见努尔哈赤,表达了投效之意。努尔哈赤故意考问范文程说:“你为大明名臣之后,本该为大明效忠,为何却叛明投我呢?”

范文程回答道:“明君无道,百姓苦难,我不是腐儒,自不肯愚忠一世了。”

努尔哈赤和他谈话之后,见他见识过人,机智多才,十分爱惜。他对各贝勒说:“夺取天下,范文程这样的才俊当有大用。他不以我等为叛逆,说明他独具慧眼;我等征服中原,也不能视明人都是逆贼,这样才能争取民心。这个道理,是范文程教我的,你们都要善待他。”

皇太极即位后,对范文程更为器重,让他随侍左右。1631年,清军招降了守城的明官兵,其中已投降的蒙古兵又起叛心,想要杀害他们的将领,事情未果。皇太极震怒之下,想要把那些蒙古兵一律诛杀,范文程在旁边提醒说:“陛下以武力让他们暂时屈服,他们不真心归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再次叛乱,早将死亡置之度外,陛下杀他们泄了私忿,而对收取人心却害处太多,此事不可以做啊。”

皇太极气犹未消,说:“征战沙场,杀人不可避免,若只施仁义,人不畏惩,岂不叛者逾多,士不奋战?”

范文程争辩说:“明人不知我大清仁慈,反抗是当然的。陛下若能广施恩德,少杀多惠,人心渐渐就会归附于我。宽恕他们只能让敌军阵营分化,传陛下之美名,以此征伐天下,有百万大军之功效,陛下不可小视。”

皇太极听了直点头,赦免了那些蒙古人的死罪。消息传出,坚守西山的明军斗志瓦解,范文程单枪匹马去劝他们投降,结果他们全都放下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