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27

第27章 精细沪商:海派文化造就的实干家(2)

实业救国是那个年代大多是民族资本家共同的愿望,刘鸿生也不例外。1919年,河南、苏北大水,大批难民涌入上海、苏州等地,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而水灾引发的逃荒还会引起灾害性的瘟疫。刘鸿生看到满街凄惶的情景,于心不忍,琢磨着如何帮助安置难民。经过朋友的提醒,终于想起了办火柴厂可以雇佣大批工人,至少能解决一部分灾民的温饱问题。于是在第二年初,他邀请了苏州当地的一些商人集资,创办了他的第一个企业——华商苏州鸿生火柴公司。

“鸿生火柴”的创办基于四个考量,首先能安置难民,利用民工;其次火柴是家家户户必用产品,效益可观;再者苏州一带火柴厂稀少,必能成为行业大头;最后,刘鸿生想要做出像洋火一样的安全火柴,因为那时国人自己生产的黄磷火柴特别容易走火,而且不易保存。

刘鸿生的前三个考量没有顾虑,但最后一个考量却成了他办火柴厂最大的难题。因为国内的生产技术落后,和洋人的火柴竞争怎是易于。一开始刘鸿生便因为火柴的质量问题而亏损大笔的钱财,根本无力与瑞典、日本等国的火柴比拼。后来他不惜亲自去日本考察,重金聘请中外专家,购买高级生产设备,终于制出了自己的火柴化学配料秘方,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带起了国内其他火柴厂的生意。此外,刘鸿生还曾用当时的上海明星头像作为火柴盒上的广告图片,也为火柴的卖售大助威风。

瑞典火柴见状不好,竟然开始以倾销的形式以本伤人,日本火柴也紧随其后,势必要搞垮中国火柴业。

面对这种局面,刘鸿生立刻联合荧昌火柴老板朱子谦等人,成立江苏省火柴同业联合会,联合向国民政府上书,要求限制瑞典火柴的进口数量。为了配合上书的效果,联合会组织罢工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降低火柴捐税,保证诸火柴公司有足够的本钱与瑞典抗衡。但瑞典却变本加厉,甚至打算以高额贷款诱惑国民政府,换取中国火柴专利权50年。如果国民政府答应这个协议,那么中国的火柴产业将永难翻身。虽然在民意的要求下,国民政府与瑞典未达成协议,但瑞典火柴的倾销行为令中国火柴业陷入困境,许多大型火柴公司亏损完败。

为了共同抵制瑞典火柴。刘鸿生以“产销联营”方式与瑞典火柴竞争。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先后兼并了长江沿岸“裕生”、“燮昌”、“大昌”、“耀华”及杭州“光华”等7家中小火柴厂,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垄断了长江流域、苏浙地区的火柴业。“大中华”一成立,不但节约了劳动力及生产成本,提高火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一次再不拍与瑞典火柴进行竞争。火柴大王凭借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倔劲儿,硬是将洋火挤出了中国。

此后,刘鸿生不但涉足煤业、火柴也,还办起水泥、毛织厂,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开始构筑自己的托拉斯(俄文,翻译为“商业信托”,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梦想。

1930年,刘氏托拉斯雏形以“刘鸿记账房”名称公开于社会,刘鸿生还在上海的四川路上建造了“企业大楼”。除了涉猎以上所述行业外,刘鸿生还建立了律师事务所、医务所和总账房。

刘氏的天下建立起来,但终究没有抵过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大国的经济被拖垮,更何况刘氏的商业帝国。加之抗战打响,又逢内战,刘氏企业被国民党四大家族的金融游戏玩弄得接连损失惨重。

解放之后,刘鸿生在国家的鼓励下回到上海,但那时的刘氏商业帝国已经萎缩,而刘鸿生也追随国家政策搞“公私合营”,遂安度余年,死前捐出了所有的财产。沪上的奇才就这样出奇平静的隐退。

马云说过的一段话似乎更适合形容刘鸿生。马云曾言:“雇主分为三类,一种是生意人,生意人无所不为;一种是商人,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试图改变社会形态。”刘鸿生就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家。无论他搞煤业、搞火柴公司,还是搞水泥、搞毛织,他的一切托拉斯梦想,都有实业救国的目的在背后支撑。他想用商业来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一直不断的抵制洋货,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争。不管刘鸿生是成功还是失败,他凭借着灵活的头脑、过人的胆气,创造出在那个时代无人企及的商业奇迹,其卓越将永远是沪上商圈的美谈。

【商海大事记】

1.1914年—1918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

2.1920年,刘鸿生陆续成立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苏州鸿生火柴厂。

3.1924年,刘鸿生收购其岳父叶世恭所创办的苏州燮昌火柴厂,成立鸿生火柴公司。

4.1927年,成立中华码头公司,把周家渡、北栈两处划为煤炭专用码头,南栈码头供杂货装卸,并建有钢筋水泥三层仓库一座,其他仓库11座,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中华码头公司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在黄浦江畔拥有码头最多的企业。

5.1929年,刘鸿生在浦东周家渡创建章华毛纺织厂,聘请英国黎士毛纺织学院毕业的张训苹任总工程师,同时延聘从日本学成回国的纺织专业留学生担任车间技术指导。

6.1930年7月,鸿生、燮昌、中华三家大型火柴厂宣告正式合并,改名为大中华火柴有限公司,由刘鸿生担任总经理。

7.1932年,成立华东煤矿公司。

8.1930年,刘鸿生在四川路6号(今四川中路33号)建造的八层高的企业大楼正式落成。这是我国民族资本家营建的第一幢办公大楼,矗立在四川路和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转角处,是刘氏全部企业的大本营。

9.1956年,刘鸿生将资产总值2000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

【商道妙语】

1.我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我一生有两个最得意的投资,一个是工矿企业,一个是子女教育。

董竹君:和磨难一起成长

一个是人间最贫穷的佣女,一个是社会上层的富商,二者有着云霓之别,但董竹君却让二者站在了同一条线上。女佣也能成为富商,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式阿信”董竹君就是其中的一例。

由三幢欧美式建筑组成的锦江饭店,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的淮海中路、茂名南路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绿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在两座花园的衬托下尽显高贵典雅之气。从开业至今数十年来,这里已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近30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商贾巨富。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著名花园式饭店,得到了世人广泛的肯定。而锦江饭店的创始人、首任董事长,正是被称为“中国的阿信”的一代商业奇女子董竹君。

董竹君的名字相信已经不在鲜为人知的一列之中,她的人生奋斗历程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而她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书籍。她本是江苏海门人,但出生在上海,一生也几乎都在上海度过,可是说是地道的上海人。老上海的繁华注定了这个城市百年来风波不断,屡出传奇。在这里生长的董竹君,一生自然也极富传奇色彩。其实,说董竹君是“中国式阿信”,只肯定了她的辛苦人生和经商之路,却并没有道出董竹君所经历的、并非女性所能承受的磨难。

从小就是佣人家庭出身,董竹君随父母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在她12岁那年,为了给父亲治病,迫于生计沦为堂子(青楼)里的卖唱女,一开始以为仅仅是唱京戏,后来才认清堂子就是火坑。为了跳出火坑,她在两个好心的老鸨帮助下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在被逼她破身的前夜逃出虎口,与正被通缉的夏之时结婚,随他一起避走日本。而日本成了董竹君接受文化熏陶的摇篮。

四年之后,她随着夏之时到了成都,风光地成为四川省都督夫人。然而,夏之时却因仕途不顺利而意志消沉,终日沉湎于鸦片与麻将之中,对她经常恶言相向。那时的董竹君早已经受不了夏之时的大男子主义,而丈夫的变本加厉终于使她忍无可忍,最后毅然与夏之时离婚,放弃了华贵、富裕、悠闲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四川奔赴上海。至此,上海滩不但是许多商人、黑帮、军阀的肆意发展、享尽荣华的地方,也成了董竹君事业发展的平台。

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正式在上海挂牌营业,那时候,董竹君手执借来的两千大元,将自己的一生都堵在了这座饭店上。她之所以在上海开设开川菜,其实事先早有一番考量。一来是她对川菜(特别是成都菜)的做法非常熟悉,二来是她对市场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

当时上海的酒菜业闻名社会,但能得到上海各界人士、旅客和外侨等赞扬的,只有广东菜、福建菜,四川菜次之,其中尤以广东餐馆声誉最好。不过,这些菜馆的经营管理方法保守,陈设、用具陈旧,格调庸俗,缺乏美感,清洁卫生也差。菜肴方面,无论是煮、蒸、炖、烩、焖、烘、烧、卤、烤、熏、腌、糟、炸、煎、炒、熘、拌,以及色、香、味、形、刀法装配也一样是走老规矩,并没有根据上海人和外来人的饮食习惯和审美习惯来改变菜的口味和调配。就连最火的广式菜馆“新雅”和“杏花楼”,也是千篇一律。而当地的四川菜由于麻辣过重,滋味太浓,不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很少有人光顾。

这些现状都令董竹君感到经营饭店的人一定要有品味,无论是在饭店的装修、餐具的外观和菜肴的设计上,都要有观念性的转变。她打算将成都菜以全新的方式引进上海,独树一帜,驰名中外。话是这样说,但做起来有困难,有朋友善意地泼她的冷水,说她“店还未开,计划、希望一大堆”。不仅如此,那时的上海,没有政客做靠山,没有流氓做兄弟,干什么都难。困境就在面前,董竹君非常清楚,可还是满怀希望。最后,她从朋友那里借来两千元,开始置店、装修、采购、聘人。

锦江菜馆的刚开门,营业状况就叫人大为满意,不但座无虚席,甚至经常有顾客在外排队。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和政界人士都把锦江当做聚餐、集会的地方,三教九流在此均有出没,就连一些外国人也慕名而来。卓别林到上海的时候,也在锦江川菜馆品尝过香酥鸭子,对之赞不绝口。饭店坐落的法租界华格泉路(今宁海西路)原本冷冷清清,也因为锦江菜馆的开设,整个街道都火了起来,许多饭店纷纷在这里设置起来,为了争得锦江菜馆剩余下来的客人,此处更成了川菜一条街。

由于锦江菜馆生意太火,地方却很小,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也是这里的常客,却总因为排不上位置而发火,最后干脆出手帮忙董竹君。就这样,在杜月笙的“关照”下,锦江菜馆越建越大,还吸收了日式和西洋的建筑风格,终于在华格泉路成了颇具规模建筑小群体。几经周折的董竹君,借着锦江菜馆在上海滩的稳健发展,锦江茶室也随之诞生。

但好日子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地继续下去,任何经历过四十年代动荡的商人,在那时都有过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感觉。董竹君先是到菲律宾时被当做日本间谍抓起,流亡海外多时。好不容易回到上海时,锦江两店又被人“霸占”,她费了好写周折才再次将锦江的控制权拿到。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令上海市一直陷入了紧张,人人自危。直到解放之后,董竹君遵照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的指令,以锦江两店人员为班底创立了锦江饭店,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至此诞生。另外,董竹君还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和花园住宅捐给了国家。此后,锦江饭店终于能安静地发展下去,而董竹君也随着中国跌宕的几十年而或喜或悲。

1997年,与整个20世纪互相搀扶着走过百年岁月的董竹君在北京辞世,享年97岁。这位“中国式阿信”依靠善良、勇敢和顽强的性格,凭借着勤奋、真诚、坚韧的优良品质,善于学习,一手打造了中国酒店业的经典事迹。董竹君的故事虽然结束,但锦江饭店的故事仍在继续,只要象征着锦江的那末“竹叶”店徽还存在。

【商海大事记】

1.1930年,董竹君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

2.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在上海正式挂牌营业。

3.1936年初,继锦江川菜馆之后,董竹君创办了锦江茶室。

4.1940年冬,董竹君被困菲律宾,于1945年初回到上海,重夺锦江菜馆的经营管理权。

5.上海解放后,董竹君遵照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指令,以锦江两店人员为班底,创立了锦江饭店。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诞生。

【商道妙语】

1.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2.久风要止,久雨要停……当风止雨停,晴空万里,雨后的晴天特别清新。

刘长乐:冒险式创新,专业精神也疯狂

半个山东人、半个上海人的刘长乐,在香港成就了凤凰传奇。他被称为做新闻的疯子,但他自言即便是“疯”,他也是有理智的疯子。他以凤凰卫视打造了中国新闻界的奇迹,他为所有在凤凰卫视工作的人创造了自由发挥的平台,也为国人的舆论制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收发环境。刘长乐常说:“我们的特立独行是不可复制的,但不能成为孤芳自赏,更不能成为不可一世……永远要夹着尾巴做人。”

“现在恐怖分子已经向我们冲过来,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

“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

“现在有几个人都躺在地下。”

“我现在看不出来。我现在趴在地上。现在已经打伤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