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34

第34章 尚文徽商:儒学布施下的徽州传奇(3)

在他看来,在富士康,内地员工不被重视,内心有落差。但王传福与郭台铭不同,他平时内敛温和,做事不拘小节。比亚迪也没有给人约束感。管理人员可以与普通职员同吃简单的饭菜,不搞特殊对待,明白了这些,挖角事件的解读,或许会有新的答案。

但不管怎么样,风云已经流转。王传福已经成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忽视的对手,其中就包括郭台铭。不管他怎样谩骂、鄙视,王传福确实是通过此种另类的商业智谋打通了自己的商道帝国。

每一个想在商海博弈中获利的人都要明白,没有独门绝技,就很可能永远无法赶超对手。而适时的无视固有游戏规则,走出特立独行的几步,就可能找到了克敌制胜,推动自己迅猛发展的“法宝”。商海里的另类,或许就是财富的源泉。

【商海大事记】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总经理。

1995年2月,王传福辞职,和表哥吕向阳一起创立比亚迪,逐渐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

1997年,比亚迪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

1998年12月,王传福成立比亚迪欧洲分公司,开始向海外发展。

2000年,比亚迪公司成为MOTOROL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2001年,比亚迪成为NOKIA的供应商。

2002年7月,比亚迪在香港上市。

2002年7月,与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王传福成立全新的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建立北京比亚迪工业园。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2005年4月16日,王传福宣布比亚迪首款新车F3正式下线。

2006年6月,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9年7月,比亚迪成功收购湖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商道妙语】

1.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2. 做汽车,还是要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击垮竞争对手。因为汽车的绝大部分工序还是靠人去做的。

3. 我相信这个产品可以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甚至可以把国际油价打下来。

4. 中国想成为制造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是名不副实的。

5. 作为企业家,我的天职就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为企业扩张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当我发现汽车业这块中国市场潜力最大的蛋糕之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

6. 我不认为管理一个企业很麻烦,只要把研发和销售抓住,企业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7. 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8.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

祝义才“蛇吞象”:成功是扛出来的

200元起家的祝义才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傲视同行的亿万富翁。

而从小生于贫苦人家的他也不会知道,30岁那一年,一颗子弹会摆在他的桌子上。

一切都是源于一次收购。

他把收购看成积累,有的人却看成对他们的毁灭。

1997年5月的一天,不知什么人把一个信封放在了祝义才的办公桌上,他打开一看,眉头骤然皱了起来:一颗子弹出现在他的面前。

当年5月,祝义才成立仅3年的雨润食品有限公司收购了曾经是国家一级企业,却停产3年负债超过7000万元的南京罐头厂。此事一出,整个南京炸开了锅,甚至还惊动了中央,人们称这件事为“蛇吞象“。

当时,祝义才的雨润食品公司虽仅成立3年,年产值却已经过亿。但像其他民营企业一样,雨润公司仍然面临厂房建设以及土地批文难批的问题。而此时的祝义才其实早已经注意到这家停产的国企。

“先进的设备,一千多名员工,这都是资源啊。”

按祝义才的想法,如果买下这家企业,不但可以盘活它,还可以解决自己公司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更能为政府减轻负担。但这个想法,当时没有几个人支持。

直到南京市政府领导拍板,事情才有转机。面对各方压力,市政府一周之内连开三次常委会,最后一刻才决定,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以零资产收购破产的南京罐头厂,偿还所有债务,安排1400名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所有人都以为,质疑和反对都已经过去,其实,真正的暴风雨还没到来。

祝义才的收购小组进驻罐头厂第一天,就被堵在了大门口外。那里,是早已聚拢起来的黑压压的罐头厂职工,他们高喊着“我们不欢迎资本家”、“个体会滚回去”的口号,阻止祝义才进厂,他们还拿封条将门封上。据祝义才事后回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工厂被封了5次。”

那时候,罐头厂职工无法接受祝义才的心情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这些在国企长期工作,有的一辈子都奉献给国企的人,无法接受企业的陨落,更无法接受堂堂国企被一个民企收购的事实。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怒火中烧。所以,他们喊口号,打标语,封厂房,以至进厂第一天,是在市领导的紧急压场下,祝义才才安全进驻。

众怒并没得到完全平息,有的职工到市政府门前静坐,有的老职工甚至给中央写信,说他们“不想为资本家打工”一家资产5000万的企业收购资产超过7000万的国企,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外部质疑声不断,内部也开始有不同的意见,“以前大家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收购一个烂厂?”

局势越来越复杂,祝义才的脸也黑了起来。

现在他才知道,生意场上的资本积累没有想象中简单,他还是决定迎接挑战,再难也要挺过去。

祝义才不知道的是,若干年后,这次收购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如果他退缩,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在面对罐头厂职工众多质疑的同时,祝义才顶着巨大的压力召开了一次干部内部会议。

“同志们,收购罐头厂是雨润自创建以来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我当然可以新建厂房,这比收购国有企业简单得多,但是国家多年重复建设闲置下来的厂房设备也是资产啊,能忍心看着它白白烂掉?盘活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干得好,是为国家分忧,我们企业再上台阶也指日可待;干得不好,你们就跟着我丢人吧。”

一位参加过那次会议的干部说,“祝总从没像那次那样严肃,他的压力,所有人都感觉的到。”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祝义才就亲自到了罐头厂,他知道,到了他主持大局的时候了。为了安抚职工,他在进厂一个星期内连开5次职工大会,坦诚的面对会上的任何刁难。最后,他郑重给出三条承诺:一是对企业负责,除垃圾外,不拿走企业现有的一草一木,企业投产后所创利润全部用于自身发展;二是对员工负责,原罐头厂职工一个不少地接收,而且保证职工工资高于南京市国企职工工资平均水平;三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原罐头厂拖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费经核实后分批下发。

说的好,还要做的好。会后,祝义才在第一时间报销了20个职工拖欠已久的70余万元医疗费。并投入巨资进行厂房改造,他在用行动,消除着人们对他的不满。

为了尽快改变原厂的满地狼藉,祝义才像普通职工一样亲自上阵,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仅清理出来的垃圾,就运了200大卡车,而每辆卡车的载重足有5吨。

看着渐渐清晰起来的新厂轮廓,祝义才常常地舒了口气。

“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资本路,就要付出不同于常人的代价。”

到1997年底,新厂在投产五个月的时间内的销售额达到9600万,而南京罐头厂的年销售额才是7000万。无怪乎,在当年的茶话会上,一位老职工手握着祝义才表达自己深深的感谢和敬佩,而半年前,他就是反对祝义才进厂的人之一。

一个成大事的人,只有经过大事的荡涤,才知道成大事有多难。而祝义才这个生在一户贫苦人家,凭借200块钱创业的商人,正是通过自身经历验证了“真金不怕火炼”的人之一。

在创业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市场同样是个大火炉,但既然打定主意深入其中,就要顶住它的压力。同时,祝义才的故事还给我们这样的新思路:不要畏惧那些看似强大的企业,如果它是个自身存在问题,而对你有价值可用的时候,为什么不大胆的将其归入自己门下?壮大自身实力的方法有很多种,祝义才的“蛇吞象”,值得每个想有大作为的人去学习。

【商海大事记】

1989年,祝义才从安徽省交通厅属下的海运公司辞职下海,做水产贸易,掘得第一桶金。

1992年底,祝义才到南京创立雨润集团,主营低温肉制品加工。

1996年,雨润收购国有企业南京罐头厂。

2001年,祝义才介入房地产行业,并首次入选《福布斯》杂志中国百富排行榜。

2002年,祝义才收购南京河西房地产开发公司。

2002年4月,祝义才开始大规模收购;到2003年底,祝义才并购了20家国有企业。

2005年10月,雨润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实现了与国际资本的真正接轨。

【商道妙语】

1.作为一个经营者也好,作为一个人也好,最要紧的就是懂得“舍得”二字。没有“舍”就没有“得”,做企业追求个人享受,企业就做不大。

2.鼓励敢于创新的人适当犯错误,反对守旧的人说假话。

3.“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这是食品企业必须始终坚守的生命线。“真诚如雨润万家”则是我们经营的核心理念。

4.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排名并不很重要。如果10年后我们能与国外巨头共舞市场,那才称得上是企业家。现在我还只是小学生,需要克服自满,不断进步。

5.企业一定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社会先受益,企业再受益,这样的企业才能做成一流的企业。

6.民营企业家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做人和做事。我的财富就是企业的财富,而民营企业的财富也不是老板自己的,这些财富得用来继续投资和发展,继续为社会创造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家也是人民的公仆,因为他必须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民企其实就是民族的企业,担负着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

7.人都有惰性与欲望,选择了企业,就必须舍得放弃个人享受,并用毅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张近东:营销也是一种奇袭的智慧

从身无分文到身家过亿的过程常常被人称为传奇,传奇有些令人捉摸不定,但在张近东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看的见摸得着致富绝招,营销术就是不得不说的招数之一。

《一个和八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中国电影屏幕上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八路军战士感化八名囚犯的故事,里面更多的是血泪深情,看了无不感动心肠。在苏宁总裁张近东身上,也曾经发生过一个和八个的故事,只是,这故事发生在现实中的商场,硝烟并不比荧幕上少去多少。

1992年下半年,南京的高温并没像空调商想象的那样持续多久,整个空调业的销售也随着天气转凉陷入低迷。唯独张近东的苏宁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当年的营业额突破1.07亿。为了再接再厉,在1997年春兰的订货会上,张近东大手一挥签下4800万元的货物:他的想法是:先屯粮,以免被人堵后路。

粮食预备充足了,张近东就开始出自己的绝招:广告营销。

为了将囤积的货物销售出去,张近东发动了一场罕见的“奇袭战”。

1993年初,古城南京的各大报纸上出现了“要想夏天过的好,去到苏宁买空调”的广告。其铺天盖地的架势,让人觉得苏宁像龙卷风一样席卷而来。而为了发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媒体营销攻势,张近东拨款50万,限令四个月内花完。

在那个广告意识淡薄的年代,一纸宣传单就能拉来不少顾客,何况是一掷千金的广告。当年前四个月,苏宁的空调销售就已经突破9000万,占据南京市场的七成,成为名副其实的空调大鳄。

那几个月,是张近东最畅快的时候。但是,就在他痛饮初战告捷的庆功酒时,八个强大的对手正向他的背后慢慢靠近,他似乎感到了丝丝寒意。就在他回转身的时候,强悍的对手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

“南京市场发生最火爆的一场战事,发生在苏宁家电公司和南京8大商场之间。”

说这句话的人是格力总经理董明珠,当时是格力南京办事处经理。董明珠本身就是个强悍的人物,能被她认为是“最火爆”,其程度就可想而知。在董明珠看来,这场大战之所以能够爆发,是因为南京8大商场并没把当时的苏宁放在眼里,“它只有十多个职工”。但当年年初,苏宁就投入大笔资金,在街头、报纸、电视,对南京的空调市场进行狂轰乱炸,给不可一世的8大商场一个重重的下马威。

同时,张近东在南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大标题广告“炎炎烈日无需东奔西跑,买空调只需到一家。”这“一家”当然是苏宁。此外,张近东还打开了价格战,所有产品一律以最低价销售,有的竟然比市场价低七百块钱。

此招一出,果然奏效。大批的顾客涌进苏宁当时仅仅200平的店铺,仿佛生抢一般,苏宁的销售额又创了一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