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同样都是成长,但不同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他们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吸收周围环境、成人施加教育影响的不同,使有的孩子发展得快些,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发展得慢些,可能属于大器晚成。
所以,有些事是急不来的,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要忽视孩子天然的成长规律
1.白纸论或空瓶子论传统教育观念是错误的
白纸论或空瓶子论等传统的教育观念都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认为孩子可以任意被塑造,而忽视了孩子天然的成长规律;
第二,过于重视大人的塑造,而忽视了孩子才是自己成长路线的决定者。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规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神胚胎,0~6岁期间是它的关键发育期,到了6岁时,它基本发育成型,而这个孩子的人格和智力也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从这一点来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空瓶子。既然这个精神胚胎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规律,那么,成人可不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塑造”孩子呢?
不能这么做!精神胚胎的成长,大致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但是,每个孩子的精神胚胎的具体成长,却是千变万化,不可能有一个非常固定的程序。这就产生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谁最能了解这个精神胚胎的具体成长的具体需要?答案只有一个:每个孩子自己!
精神胚胎的发育,必须经过一些非常具体的活动。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它称为“实体化”过程,这里我们用另一个词——肉体化。就是说,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脚、自己的口、自己的“肉体”的各个部分,还有自己的头脑,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个儿童的精神胚胎就在“肉体”的这些非常具体的活动中不断成长。
和我们的习惯思维不同,儿童的行为并不是随意的。他们自发选择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满足这个精神胚胎的成长需要。可以说,作为精神胚胎的载体,儿童最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儿童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都有其宝贵的价值。
作为成人,最重要的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去塑造孩子,而是理解孩予行为的:卷义,并在最少干预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一些基本的帮助就可以了。
2.孩子的成长有固定规律,家长不要随便干涉
辛辛4岁的时候,O~10的数还不会数,母亲有些着急,于是有一段时间,每天她就哄儿子,试图诱导他多去操作数学模具。她常对儿子说:“辛辛,妈妈听老师今天夸你了。”
“夸什么了?”辛辛问。“妈妈听说你今天进班里操作数学模具了。你真优秀呀!”她说。“没有,”辛辛想了想回答说,“我今天操作的是拼车和拼房子。”
显然,诱导失败了。于是,母亲又换了一招,有一天说:“辛辛,听老师说你没别的小朋友聪明,你数学模具都不会操作。妈妈不相信,妈妈觉得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咱们去操作操作。”
这一招发挥了作用,辛辛跟着妈妈去操作了一次,但结果是,接下来几个月里他都不愿意碰数学模具。后来,妈妈再哄他,辛辛就反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强迫我操作数学模具?”幼儿园的老师也对妈妈说辛辛很烦那些数学模具。
辛辛的这种烦,辛辛妈妈知道是怎么回事。她说:“儿童会根据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去自发安排自己的活动,但成人的干涉打破了他们的这一发自内心的需要,所以让他们很反感。”道理归道理,她仍然像普通妈妈一样,担心儿子的数学学不好,直到有一天,她才发现,原来儿子对数学是那么敏感。那是辛辛5岁的时候,家里有一个钟,有一天,他忽然对妈妈说:“妈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发现什么秘密了?”
“你看嘛,那个11、12.下边肯定是13、14、15、16、17、18、19.对不对?”钟上自然没有那些数字,全是辛辛自己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辛辛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24小时计时法,而这也是三角中的“任意角”的记法。辛辛的这一发现,让妈妈感慨万千,她从此不冉担心儿子的数学能力。
3.尊重孩子的自由探索
与成人们教的知识相比,孩子们自己的发现要好上一百倍,一万倍,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教来的知识是僵化的,是死的。相反,如果孩子们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知识乃至整个世界运转的奥秘。
很多孩子,尽管脑子里装了无数知识,但因为都是别人灌输给他的,所以这个孩子严重缺乏创造力。实际上,很多这样的孩子,他的精神胚胎根本还没怎么发展,就是说,那些知识全是别人的,而没有变成是他自己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自由探索,也必须给他时间和空间,而不要占用他太多时间,让他根本没机会这样做。
4.让孩子自己发现会让其快乐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辛辛观察了好几天,才推理出了24小时计时法。,但是,如果是成人教他的话,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
那么,是不是成人教的话,效率会更高呢?
未必,因为精神胚胎的发育,必须经过孩子的“肉体化”过程。“肉体化”得来的知识,看上去和成人教给他的知识一样,但其价值相差太远了。
成人可以观察到,如果孩子自己发现了什么,他会特别兴奋,但教给他的知识,就很难导致这一结果。譬如,小女孩文津,她5岁进了幼儿园,当时对数字一点儿不知道。6岁时,忽然有一天她惊叫道:“9 4=13.8 5=13.7 6=13……都是13.你们快看嘛!”当时她正在操作教具数塔,她又接着摆出9 3=12.8 4=12……
显然,文津的这种发现,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胚胎健康发育所带来的快乐,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快乐。假若这种快乐越积越多,那么一个孩子就会爱上学习,爱上知识。相反,一个孩子只是在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拼命学习,那么他就很少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只能强迫自己学习。
不同的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期不同,有的孩子的数字敏感期来得很早,3岁就发现数字中的奥秘了,有些孩子,则要到5岁后才对数字变得很敏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3岁发现数字奥秘的孩子要比5岁才发现的孩子聪明。因为,精神胚胎的发展有着很多偶然性,0~6岁的孩子,如果没有成人干扰他们的话,他们其实一直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如果对数字不敏感,那么他一定有另外敏感的事情。
哈佛女生的家教启示
19岁的上海女孩汤玫捷,上的学校是上海的一所普通中学,但是却成为2005年国内惟一一个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更获得了哈佛提供的每学年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个在400名学生中成绩排名仅在百名左右的普通女生,究竟具有何种魅力,居然让世界名校为她敞开大门!哈佛究竟看中她什么?来看看她的解释:哈佛的老师讲了三点,第一点,汤玫捷这个人很严谨,有很好的学术背景,而且在许多比赛当中,获得了让哈佛认可的奖项。第二点,汤玫捷上高二时。曾作为上海惟一一名巾学生赴美学习过一年,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汤玫捷给美国当地学校和所有与她交往过的同学、家长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美国的历史老师更是在推荐信巾夸奖说:“汤是一个热情、勇敢、自信、不太一样的中国学生……”第三点,进哈佛也要经过一系列考试,完成一系列申请材料,在这些方面,汤玫捷都做得很好,毫不逊色于其他的申请者。
其实,汤玫捷的“勇敢、自信”,正是来自她不一样的个人经历。汤玫捷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工人。夫妇俩对女儿惟一的要求是:“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状态。”因此,他们从不把女儿按在题海之中,从不过分关注女儿的分数、排名,也从不认为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是在浪费时间。小学时,汤玫捷就以全票当选了中队长;从初中起,她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担任小理事,还做过小记者、校刊主编,办过网站,出过指导小朋友上网的小手册……那些大大小小包括“上海市十佳少先队员”、“上海市青少年溜溜球比赛第三名”等76个市级以上的奖项,都从另一个方面映衬出汤玫捷多彩的青春年华。对此,她深有感触地说:“在我成长的经历中,自己好像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就一定会去做!”
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汤玫捷和一个好朋友计划独自去安徽自助旅游。由于知道父母肯定不会支持,于是她俩就隐瞒了真相,把这趟出游说成是一次夏令营活动。结果没等回来事情就彻底穿帮了,她还被爸妈责罚一个多月不准出门。对此,汤玫捷却毫不后悔:“我觉得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与其说要帮助一个人提高素质,达到未来的某种成功,倒不如让他从小就学会选择。”
汤玫捷和同学的这次私自出游虽然受了罚,却也证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离开大人半个多月,没缺胳膊没少腿,就连旅行袋和行李也都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了,不但先前自己担心的“钱被抢了”、“包搞丢了”之类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而且看到女儿这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还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以后也就不再过多地干涉她了。后来,女儿远赴美国进行一年的学习交流,父母几乎就没担心过,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的确,美国学校之所以最终确定了她,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而汤玫捷也是抱定了“和万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国的。
美国希德威尔私立巾学是华盛顿地区一所著名的巾学,云集着t流社会的子弟,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就曾经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学校每年都会招收两名中国留学生。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却给美国孩子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不爱说,不爱笑,更不爱户外运动,整天就知道埋头傻学,学得像木头桩子一样;数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物理课上有出色表现又能怎么样?要是有种的话,就跟我们去体育场,和我们比试比试。
所以,希德威尔中学校长到上海复旦附中挑选交流学生时就提出要求:最起码来交流的这个孩子得能说话,千万不要来了又不说话,呆上一年就走!既然是交流嘛,美国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满足他们对中国的好奇,更希望你给他们带去自己国家的不同文化。
汤玫捷在美国学习了9个月后,彻底扭转了全校师生和当地居民对中国孩子的印象。到美国后,汤玫捷就渎于11年级。但是,她所选修的课程却跨遍了所有年级,有些甚至还是大学的内容。在国内,她的英语还算不错。可是到了美国,立刻就显出了差距。不过,这可难不住自信的汤玫捷,聪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英语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国家庭中,女主人是个学历史的自由撰稿人,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遛狗的习惯。所以每到那时,汤玫捷就会放下手中的事,风雨无阻地陪着这位“临时妈妈”每天遛狗一个半小时,还陪着她养鱼、喂猫……你可千万别小看每天的这一个半小时。“收获也许是在‘新东方’里呆几周都不能达到的。”汤玫捷这样说。
就这样,只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她就出色地过了语言关,那发音,那语调,听起来都相当的“美国化”了。正如希德威尔中学希望的那样,汤玫捷不但爱说爱笑爱交流,而且在运动场上也时常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打篮球我会抢着第一个运球上篮,冲浪时我也是第一个踏上冲浪板。我并不知道冲浪有很多危险,甚至我还不会游泳!但是,如果我想做一件事,就会对事情的结果有个大致估计,然后便坚决去做!曾经有人说,我被哈佛录取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实要我说,倒不如说哈佛觉得这个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上手快,掌握得也快,体现了一种勇敢和自信,以及百分之百的投入热情。”
而她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性格,是她父母从小放飞了她的心灵——做到你自己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