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话术:一看就会的说话指导手册
36545000000007

第7章 完美说话的必修原则

当我们不再活泼率真,背负着成长的压力变得沉默寡言;当我们不再盲从轻信,收敛着思绪变得深沉成熟;无论是在课堂上、单位里或是在生活中,我们不愿意再轻易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担心不被认可。无论是面对老师、上司还是面对佳人,我们也不愿意再轻易的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为害怕不被理解。

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心态,导致我们出现了少言寡语、表达不清,说话不够得体等现象,“哑巴沟通”的现象使得培养表达交流能力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好在,一个人的口才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完全可以后天形成。

语言学家认为,克服语言表达交流障碍,练就好口才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明晰的思维与良好的心态、生动的语言和勤奋的实践。

首先是要有明晰的思维和良好的心态。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者,一定得思维有条理、周密、敏捷。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打好思想的基础。正如一些语言专家所提到的:人们应该打造自己的“精神的底子”,思想空洞怎能思维敏捷呢?克服思想的贫乏有一个途径,就是让自己多读书,学习,思考,大量的积累材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大脑有很多想法。然后把这些想法串联组织起来,就能形成明晰的思维。至于心态,则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交往逐渐完善。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说话者的“情商”,让他们在控制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是要用生动的语言。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该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呢?这就要靠语言的运用了。如果语言贫乏,表达必然枯燥无味,相反,妙语连珠,文采飞扬,则会让对方被你的热情甚至激情深深吸引,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老舍先生曾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这是无可分离的、统一的东西。”如果说既能注意到生活当中的种种失言、又能够在脑中储备大量的资料时,说话者的语言就一定让人很愉快吗?不一定,同样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甚至会起到“天壤之别”的效果。

语言若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方式就要出色,最好是出其不意,又能令对方心花怒放。如果说话者的语言像科学公式一样死板、枯燥,即便是说话人的态度在诚恳、内容再充实,听者也会觉得疲倦。对方不是电脑,你对他耳朵的“输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时不时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或身边的情境给他适当地“刺激”一次,这样就不会令自己的语言过于干涩。想要语言生动,首先应积累丰富词汇,把它们作为语言的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充实丰盈的“语库”,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使用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为什么很多学者有着令人惊叹的口才?除了他们的丰厚的社会阅历和儒雅的气质风度外,他们的“语库”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都说天才是一分的天赋和九分的努力,说话高手也是如此。没有吩咐的遣词造句能力、没有大量的社会常识和文艺素养,想要单凭简单的经验,是无法练就出卓越的口才的。

看看那些高手们的演讲或日常交流,就不难发现他们的讲话素材非常多,而且他们能够做到信手拈来的熟练程度。这就是知识的作用。平时不加留心生活、不注意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到了真正沟通的时候才产生莫大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这令多少机会白白流失?除了这些世纪的知识外,遣词造句、对文字的把握也是决定语言是否精彩的因素。小时候作文课老师不就讲过实用越多的同义词越好吗?没错,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当中总是充斥着一个词或句式,那么即便他的语言再美妙,听多了也会觉得说话者“江郎才尽”、“半斤八两”,不会令听者感到信服和敬佩。所以说,当说话者能够意识到生活当中的种种禁忌并时刻提醒自己恪守时,还应当注意提高自己的“语库”,让自己的语言不再干巴、枯燥。这样,你就离一口出色的口才不远了。

再次是要勤奋的实践、勤说多练。尽可能的给自己提供锻炼表达交流能力的机会。利用已经扩大的词汇量来表达自己已经变的更加丰富深刻的思想,需要勇气和毅力。在学校中,演讲辩论必不可少,课堂小组讨论发言未尝不是好机会。故事会,戏剧社团等活动整个过程都能给学生以锻炼机会。在社会上,尽可能的利用闲暇时间,与同事、朋友逐步沟通,不要错过舞会或郊游这样的交流机会。回到家中,不要吃过饭后就闷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适当地和爱人、孩子多出去走走散散心,一起讲讲笑话、吹吹牛皮。这些途径对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都是极为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