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细说经络按摩
36547200000001

第1章 阴阳五行与经络息息相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相应关系,说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其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都是我国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贯串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在按摩治病方面,可以根据五脏所属五行的特点,及其生克的规律来分析和诊断患者所得的疾病。而在治疗上应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采取顺逆补泻的方法,从而达到协调平衡,愈病保健的目的。

一.阴阳学说与经络的关系

阴阳学说与经络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对立是相关与统一的结果。主要表现在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消长。正是这种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在维持着自然界的动态平衡,使事物有所发展变化。如果阴阳的统一体没有对立和消长,就不能得到统一,其对立运动也就终止了,事物也会消失。中医学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

2.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当中,是在一定的限度和时间内"阴长阳消"、"阴消阳长"的相对平衡过程。就人体生理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意思是说子夜至日中的时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到子夜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人体也是在这种阴阳的互为消长过程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种平衡受到破坏,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人们便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

3.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与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来讲,阴阳转化都发生在事物变化"极"的阶段,所谓"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无论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还是人体生理或病理发展的过程都是如此。阴阳转化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阴有"重"的条件就会转化为阳,阳有"重"的条件就会转化为阴。条件是主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内在因素便不起任何的作用,也就不会发生转化。

二.五行学说和经络的关系

五行学说和经络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所能概括的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是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通过普遍而广泛的各种联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之中维持其协调平衡。

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借以说明人体内的结构、生理、病理上的整体联系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主要的表现的方面有: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特性是古人对金、木、水、火、土认识的抽象概念,是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1)金:"金日从革"指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肃、收敛属性的事物皆属于金。

(2)木:"木曰曲直"指树木的生长特性,枝干曲直,舒展向上不拘,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舒畅等特点或性质的事物皆属于木。

(3)水:"水日润下"水具有滋润、趋下的特性,从而引申为具有滋润、寒凉、向下属性的事物皆属于水。

(4)火:"火日炎上"如同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从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特性的事物都属于火。

(5)土:"土爱稼墙"土具有播种、培养和收获的作用,从而引申为具有生化、长养特性的事物都属于土。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事物的属性,它将各种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归属事物的五行属性。以人体的五脏五行所属为例,肝主升发柔韧,属性为木;心主神明,温煦周身属性为火;脾主运化,为后天长养之本属性为土;肺主治节,清肃敛降属性为金。肾主封藏,阴精属性为水。属于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从而把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事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系统。对人体来说,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和功能,归属为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的系统,并阐释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关系。

2.五行的生克

五行学说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将事物简单划分为五行,而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五行相乘的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环无尽。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此相克,往复无穷。

相生与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事物关系的正常情况,也是人体生理活动关系的正常现象,并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无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无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关系的协调与变化,生中有制,克中有生,自然界的生态乃至人体生理都是在这种不断地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维持着运动变化的动态平衡。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特性及其生克关系和变化规律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属性、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作用,以及其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联系等,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在生理结构上主要是说明人体脏腑组织属性,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其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以脏腑配属五行,并通过经络联络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结构与功能活动现象,从而把人体看作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系统。

(2)根据五行生克变化的规律,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3)通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4.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以说明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用以阐释其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影响他脏病变,这种病理上的影响称之为传变。以五行阐明脏腑疾病的传变主要有相生关系的传变与相克关系的传变。

5.用于疾病诊断与按摩治疗保健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便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从而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异常变化。根据五色、五音、五味等五行五脏的归属,从而分析五脏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