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细说经络按摩
36547200000041

第41章 高血压

成年人的动脉血压持续超过140 / 90毫米水银柱的时候就被称为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叫症状性高血压,由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的叫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把后者称为高血压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与肝肾两脏阴阳平衡失调或痰湿壅盛有密切的关系,其治疗原则应从滋阴潜阳、平肝着手。

一.肝火型  1.症状表现: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眼红咽干,尿黄便秘等。

2.治疗原则:主要是要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3.取穴重点:百会穴、太阳穴、行间穴、太溪穴。

4.穴位说明:

(1)百会穴又称巅上、天山等,在前发际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有平肝、升阳、熄风等的作用。

(2)太阳穴在眉外梢与目外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能祛风、清头、明目。

(3)行间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的缝纹端处。能清泄肝火、疏肝利胆、熄风潜阳。

(4)太溪穴别称吕细。在足内踝与跟健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尖处。能滋阴补肾、平肝熄风等。

5.按摩手法:

一手扶着患者的头部适当的部位,用另一手的拇指肚或指端,按压其头顶正中的百会穴,接着用两个拇指肚分别推揉其左右侧太阳穴,有酸胀感放射到头项部时的效果最好。再用手拇指端和其他四指相对,按揉患者左右足背上的行间穴,然后改用手拇指端和食指端相对,捏揉其左右足跟部的太溪穴。

二.痰湿型  1.症状表现:眩晕、胸闷痰多、恶心呕吐、头重肢麻等。

2.治疗原则:能化湿祛痰、解郁降压。

3.取穴重点:风池穴、肩井穴、血压点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太冲穴。

4.穴位说明:

(1)风池穴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侵之所,为搜风要穴。能解表清脑、豁痰宣窍等。

(2)肩井穴在肩上,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属足少阳、阳维之会。能通经理气、豁痰开郁。治头项强痛、气塞涎上等。

(3)血压点在背部正中线,第六、七颈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2寸处。刺激此穴能清热解表、促进气血通畅、调节血压等。

(4)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的中间。属手厥阴心包经、通于阴维脉。主治的功能也较广,能宽胸利膈,治胃、心、心包以及气机阻滞所致的脏腑、器官等疾病。

(5)足三里穴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能宽中开郁,散寒化湿,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6)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即胫骨前肌和伸趾长肌之间。是痰证要穴,能祛痰和胃、降浊安神,治湿聚生痰等。

(7)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的骨缝凹陷中。属足厥阴肝经,能平肝利胆、泄热理气,治胸满胁痛、头痛目眩、气化病和与肝经有关的脏腑器官病。

5.按摩手法:

医者用手指把患者耳廓拨向前方,由耳廓背侧根内上方斜向下方用中指端反复掐压,再改用拇指肚从项后风池穴推压至血压点和肩井穴,指力要缓慢、均匀,使其头部有轻松感。接着用手拇指和食指肚相对,分别按拿患者左右内关穴。然后用手拇指肚依次推揉其左右下肢足三里、丰隆和足背处的太冲穴,下肢和足部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三.阴虚  1.症状表现:头晕胀痛、耳鸣健忘、虚烦失眠、眼花咽干、腰酸腿软等。

2.治疗原则:滋阴壮肾、舒肝降压。

3.取穴重点:降压沟穴、曲池穴、神门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4.穴位说明:

(1)降压沟穴在耳朵背侧,耳轮脚所形成的沟状处。血压高引起头重脚轻、耳鸣心悸、烦躁眩晕时,刺激耳背处的降压沟,能起到调和脏腑阴阳、引血下行、舒肝泻热、降血压的作用。

(2)曲池穴别称阳泽、鬼臣。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屈肘横纹头上外端凹陷处。能理肠胃、调气血、解表清热、利水除湿,治上肢偏瘫、腰腿酸软等。

(3)神门穴别称兑冲、锐中等。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键的桡侧缘处。治疗范围较广,如失眠、健忘、癫痛、痴呆、心烦、头晕、目眩等。

(4)三阴交,别称太阴、承命、下三里。在下肢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是保健穴之一。能健脾疏肝、通经理血,治腹胀等。

(5)涌泉穴也称地冲。在足心前1/3的凹陷处,也是保健穴。能泄热、滋阴补肾、调养脏腑、强身健体等。

5.按摩手法:

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揪住患者的耳朵往脸方面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甲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上下反复掐压其降压沟穴。再用同样的手法,掐压患者另一边耳背处的降压沟穴,指力要掌握好,以免掐伤皮肤。

接下来让患者屈肘,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对拿其左右肘部的曲池穴,捏拿左右腕部神门穴。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的左右下肢三阴交穴和两足心涌泉穴各,然后两手掌相对搓热,用鱼际擦左右脚心一会儿。

经络感悟:

高血压患者除了坚持治疗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要养成测量血压的习惯,只有对自己的血压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治疗的进程掌握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