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想要有所收获,就是要有勤勉实干的精神,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只有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才能后劲十足。一味地靠走捷径与投机取巧是成不了大事的。虽然当今社会上一夜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但这些成功者在富裕之前,默默耕耘的辛劳又有几个人看到呢?他们的成功也是靠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走出来的。
要想有收获就要肯付出辛苦
把成功想得很容易的人是不肯付出辛苦干事的。但天才出于勤奋,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肯吃苦、能吃苦、吃得苦,世上没有不付出就得到的好事,成功者之所以能够“鹤立鸡群”,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勤奋的法宝。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有勤奋耕耘才有好收获。哪个人的成功没有辛勤耕耘的身影?虽然辛勤耕耘不一定会有好收获,但不耕耘就一定毫无收获。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是华罗庚教授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他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他们学数学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而华罗庚教授自己的经历就是“勤奋出天才”的最佳范例。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只念过初中,20岁时左腿因病致残。但他不畏艰难,勤奋自学,终于走进了金碧辉煌的数学殿堂,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世界“绝对第一流的数学家”。
1929年对于华罗庚来说,是生命旅程中最不寻常的年头。这年他在金坛县中学当会计兼做数学教员,又娶了秀丽端庄、勤劳贤惠的妻子吴筱元,全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谁料想,厄运也在这时悄悄地向华罗庚逼近。
这一年,金坛县瘟疫流行。华罗庚也不幸染病,几度垂危,幸亏妻子精心照料才逐渐好转,但由于伤寒病菌侵袭了他的关节,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了。年纪轻轻的华罗庚,就这样成了瘸子。
他拄着妻子为他找来的一根拐杖,迈着按他自己说是“圆和切线的运动”的艰难步履,开始了新的也是更漫长、更艰辛的人生之路。
病后的华罗庚,从妻子愁苦的面容、女儿饥饿的啼哭中,察觉出了家计的窘迫。于是,他拖着瘦骨嶙峋的身子,重新回到学校授课。然而,屋漏偏逢连天雨。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状,说校长任用没有学历的华罗庚做教员是个错误。校长为此愤然辞职离去,华罗庚的教员自然也做不成了。好在新校长是位很通达的人,继续让他留在学校做会计。华罗庚一如既往,白天勤奋工作,晚上不顾残腿钻心的疼痛,在昏黄的灯光下遨游于数学的王国中,决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功夫不负苦心人,1930年的一天,华罗庚收到上海寄来的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他急忙用颤抖的双手翻开,《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大标题和“华罗庚”三个字赫然映进他的眼帘,顿时他热泪盈眶。这是他病前写的一篇论文,也正是他第一次发表的这篇论文,对他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久,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论文,如获至宝,立即四处寻问作者的身世经历。
1932年秋天,华罗庚应邀来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上了数学系的助理员。从此,华罗庚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后来华罗庚又经历了两次磨难,但他都凭着一股勤奋、努力、执著的精神,坚强地挺了过去。靠着勤奋,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教育家,所写名著《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连爱因斯坦也写信说:“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头。”华罗庚已经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个数学伟人之一。
辉煌来自于耕耘,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华罗庚只有初中的文化,最后却成长为第一流的数学家,可以想象得到,在这辉煌的光圈背后,华罗庚付出了多少辛苦。勤出成果、出智能,无数实践证明:惟有勤奋者才能得到成功。可以说华罗庚之所以能成为第一流的数学家,就在于他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习的时间越长,下的功夫越深,所学的也就愈精。华罗庚不是天才,只是他用勤奋换来了天才的称号。
人并非生下来就是成功者,所有的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天才也需要后天的磨炼。生命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勤奋可以换来累累硕果。对于一桩成功的事情来说,勤奋的功用是有些默默无闻,太平实了,但它就像大厦的桩基,潜隐而又重要,无声无息地驮起伟岸的形象和耀眼的华丽。世人往往肤浅和势利,总是赞美伟岸,簇拥华丽,却将平实忘却。
胡适先生说过:“用血汗苦功到了九十九分时,也许有一分的灵巧新花样出来,那就是创作了。颓废慵懒的人,痴待‘灵感’而来,是终无所成的。”可见,勤奋虽不是绝对成功的法宝,但也是走向成功最平实的大路。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你肯付出辛苦,只要你愿意不断刻苦学习,成功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拒绝懒惰,让勤奋浇灌成功的花朵
我们都知道,懒惰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是勤劳的人居多呢?因为勤劳的人都知道:只有挺住懒惰的诱惑,才能用勤奋浇灌出成功的花朵。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说你不肯做那些辛苦却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怕累而不从事体育活动锻炼身体;虽然对自己的发展有想法却不愿动手去做;日常起居极无规律,无要求,不讲卫生;常常迟到、逃避责任且不以为然……都是懒惰的表现。而引起懒惰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
面对这种懒惰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因为他们知道,惟有克服了懒惰的行为,自己的事业才能成功。
说起懒惰的故事有很多,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懒媳妇”就是其中一个:
某人娶了个懒媳妇,一次要外出数日,他给媳妇准备了大饼若干,怕其懒,故而将饼套在她脖子上,回来以后媳妇还是饿死了。原来她只将前面的饼吃了,而脖子后面的却没动。
而关于勤奋的故事,那就更多了,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其中两个比较典型的: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由于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会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大师。
从上面几个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到懒惰的人和勤奋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懒惰的人常难有出息;而勤奋的人则用自己的努力打通成功的通道,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说到懒惰,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谁都想让自己远离这个坏毛病,让自己变得勤奋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一点。那么现在就开始从难度小或者自己爱干的事情开始,给自己定些小目标争取完成,用工作挤压懒惰的时间,一点一滴地培养勤劳的作风。
只要你这样坚持努力一段时间,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会因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而感到遗憾。你还会发现,以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情绪,脚踏实地地实践着由易到难、不断更换目标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克服懒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种坏毛病一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决心与懒惰分手,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持之以恒。那么,灿烂的未来就是属于你的!
不要让懒惰支配你
懒惰的习惯让人一事无成,让人总是等待机遇而不是主动追求,有了行动也主动放弃;懒惰的习惯令人厌倦几乎所有的事情,对任何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的动力;懒惰使人总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庸庸碌碌度过自己的一生。
米哈伊·德·蒙田曾说过:“非凡的才华,也会被懒惰扼杀。”有一个人活到二十几岁就死了。阎王在生死簿上发现这个人应该有1000两黄金的财运,并且可以活到60岁。到底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他的命运,吞噬了他的财富呢?阎王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去调查此事。
阎王叫来财神。财神说:“我看这个人的文学天赋不错,写文章一定会成名,所以就把1000两黄金交给了文曲星。”
阎王叫来文曲星。文曲星说:“这个人虽然文学天赋不错,但武略的潜能更好,我就把1000两黄金交给了武曲星。”
于是阎王又叫来武曲星。武曲星说:“这个人文才和武略都不错,但实在是太懒了,我不知道怎样让他拿到这1000两黄金,只好把黄金交给了土地公。”
阎王再宣土地公。土地公说:“此人懒得出奇,我怕他拿不到黄金,就把黄金埋在他家的庭院里,他只要去庭院里挖上一锄头就能挖到黄金,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挖过,活活地饿死了。”
阎王听完汇报,说了声活该,就把1000两黄金充公了。
贫穷不是罪,但因懒惰而导致贫穷则是一种罪。懒惰让我们失去目标,失去热情、失去机会,即使是天赐良机摆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对它视而不见。这样懒惰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住美丽的人生呢?
达·芬奇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如果一个人懒惰一天,那便是浪费了一天的光阴,可能浪费了一个绝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一个人懒惰一生,那就是毁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带着失败的烙印走向死亡。
每个人都有允许自己偷懒的时候,但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对待偷懒行为的不同方式。成功者在心里有一个目标,也有一条准则,准则督促着自己不要懒惰,要向目标不断迈进。而失败者则放纵自己懒惰,并任由懒惰成为一种习惯,仿佛在享受一种闲适,其实是在虚度自己的人生。克雷洛夫告诉我们:恶劳好逸,人之常情。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不断鞭策自己。
或许有的人会说,自己天赋不错,比起其他人来说有懒惰的资本。别人忙碌一周的工作我只需要一天就通通搞定。但是如果你仅仅将标准放在那些天赋不如你的人身上,总有一天,他们也将超过你。因为你变成了龟兔赛跑故事里那只空有一身本事却傻乎乎地睡了懒觉的兔子。
张溥,是明朝有名的才子,小时候的他天资较差,常常过目即忘,自己对未来也没有信心,但有一次,他在读书过程中偶尔发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心想:人家读一篇文章,有个七八遍就能够背诵了,而我读了一二十遍却还只能断断续续地背个大概。或许因为我记性不好,这差异不能不承认,可是,我再怎么笨,只要多背几遍,保证每篇文章都读一百遍,不也就能行了吗?从此,他就开始这么做了起来。如此坚持苦读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这使得他异常高兴。
之后,通过长时间地观察日常刻苦学习的效果,张溥又发现手抄背诵能帮助记忆,他就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重复六七次方休。后来,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七录”,他把读书的屋子也取名为“七录书斋”。
原来天资较差、记性不好的张溥,靠着这种读书“七录”的扎实功夫,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学识,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著书立说,思路敏捷,文笔流畅,内容深邃,颇得众人的好评。
爱因斯坦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懒惰足以让所有的优势损失殆尽,而勤奋则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才能一旦被懒惰所支配,它就一无可为了。所以,千万不要让懒惰支配你,一时的偷懒能让人轻松,心情和身体都能得到解脱,但当懒惰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成了一种腐蚀生命和才能的毒药,让你永远也无法靠近成功的彼岸。只能停留在原地兜圈子,甚至还有倒退几十年的危险。
克服懒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种坏毛病一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决心与懒惰分手,持之以恒,那么,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像富兰克林所说的,懒惰会使铁块生锈,而钥匙却总是闪闪发光。
走好脚下每步路
我们当中总不乏有些人在做事前先要费尽心思地盘算能不能偷工减料,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小窍门、小技巧,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可事实证明,越是自作聪明的人,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若有些小聪明是好事,但是我们不应当将所有的希望,将事物的成败都寄予我们的“小聪明”上,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去努力,而不是依靠投机取巧。
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正和他的学生走在马路上。这名学生是柏拉图的得意弟子之一。他很聪明,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领会老师的意思;他很有潜力,总是能提出一些具有独特视角的问题;他也很有理想,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老师一样伟大,甚至比老师还要博学的哲学家。所以他常常自视聪慧,不愿意在学识上多下功夫,自认为聪明能敌过他人的努力。
但是柏拉图认为他还需要生活的历练,还需要更加刻苦。柏拉图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这名学生说过一句话:“人的生活必须要有伟大理想的指引,但是仅有伟大的理想而不愿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奋进,那也就不能称为完美的生活。”
这名学生知道老师是在教导自己要脚踏实地,但他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总能用一些技巧轻易地解决问题,自己的理想也比别人的更加伟大,所以只要自己想做的,总能轻易地取得成功。
柏拉图也相信这名学生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是他却只看到大目标而不顾脚下道路的坎坷以及自身的缺点。柏拉图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他的这一缺点。一天,柏拉图看到他们前面的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土坑,这个土坑周围还有一些杂草,平常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绕过这个土坑,但柏拉图知道他的学生在赶路时经常不注意脚下。于是,他指着远处的一个路标对学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行走的目标,我们两个人今天进行一次行走比赛如何?”学生欣然答应,然后他们就开始出发了。
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他步履轻盈,很快就走到了老师的前面,柏拉图则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柏拉图看到,学生已经与那个土坑近在咫尺了,他提醒学生“注意脚下的路”,而学生却笑嘻嘻地说:“老师,我想您应该提高您的速度了,您难道没看到我比您更接近那个目标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柏拉图就听到了“啊!”的一声叫喊——学生已经掉进了土坑里,这个土坑虽然没有让人受重伤的危险,但是它却足以使掉下去的人无法独自上来。
学生现在只能在土坑里等着老师过来帮他了,柏拉图走过来了,他并没有急着去拉学生,而是意味深长地说:“你现在还能看到前面的路标吗?根据你的判断,你说现在我们谁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呢?”
聪明的学生已经完全领会了老师的意思,他满脸羞愧地说:“我只顾着远处的目标,却没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看来还是不如老师呀!”
一个人拥有智慧的头脑是值得骄傲的,但是聪明并不代表着一切,聪明是天赋,是先天的优势,但是成功却等于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倘若你比他人有天赋,那也并不代表着成功,如果仅仅想要依靠聪明天赋来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愿意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做事,那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是无用的,因为成功还必须有付出和努力。
莫以事小而不为
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很多心高气傲的年轻人都是这样,到头来,小的错过了,大的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人不明白,小至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企业,它们的成功发展,都是来源于平凡工作的积累。因此不要看轻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人可以是一步登天的。当我们认真对待并做每一件事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来。
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与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侯,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大事小事可能很有关联,小事积成大事,关键在做事者的认识能力。某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也是很难成功的。
先哲们常教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因为先哲们明白:“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人人都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就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长城就是强硬的。
有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公司上班,只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琐碎而单调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扫卫生,中午预订盒饭。一段时间后,女大学生便辞职不干了。她认为,凭她的学历,不应该蜷缩在厨房里,而该干更重要的事。可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普通的职员,即使有很好的见解,通常被重用前也要有一段让人认识你的时间。
一般人都不愿意做小事,但成功者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愿意做别人不乐意做的小事情。懂得成大事要从小事做起、要当经理就得从扫地开始的道理。只要我们每件事都多做一点,每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我们都自愿地去多做一点,我们的成功率一定会高于那些摆空架子的人。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如此努力宣扬公司声誉的职员,我要见见他。”于是,洛克菲勒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阿基勃特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实在是小事一件,甚至有人会嘲笑他。可是这件小事,阿基勃特却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他却升任为了董事长。可见,任何人在取得成就之前,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努力,不断做好各种小事,才会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呢?恰科是法国银行大王,每当他向年轻人谈论起自己的过去时,他的经历常会唤起闻者深深的思索。人们在羡慕他的机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银行家身上散发出来的特质。
还在读书期间,恰科就有志于在银行界谋职,但接二连三地碰壁。有一天,恰科来到一家银行,“不知天高地厚”地直接找到了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雇用他。然而,他刚与董事长一见面,就被拒绝了。对恰科来说,这已是第52次遭到拒绝了。当恰科失魂落魄地走出银行时,看见银行大门前的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针,他弯腰把大头针拾了起来,以免伤到路人。
回到家里,恰科仰卧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直发愣,心想命运为何对他如此不公平,连让他试一试的机会也没给,在沮丧和忧伤中,他睡着了。第二天,恰科又准备出门求职,邮递员送来一封信,他拆开一看,正是银行的录用通知。恰科欣喜若狂,甚至有些怀疑这是否在做梦。
原来,昨天就在恰科蹲下身子去拾大头针时,被董事长在楼上看见。董事长认为如此精细谨慎的人,很适合当银行职员,所以,改变主意决定雇用他。正因为恰科是一个对一根针也不会粗心大意的人,因此他才得以在法国银行界平步青云,终于有了功成名就的一天。
于细微处可见不凡,于瞬间可见永恒,上面说的都是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但不一定人人都愿意“举手”,或者有人偶尔为之却不能持之以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该把从小事做起养成一种习惯。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执著于小事是一种远大的抱负,因看不起而不去做小事就是一种无知了。
成功无捷径,别总想着投机取巧
聪明并不代表智慧。很多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些小聪明,但却难以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一个人如果把心思过多地用在小聪明上,他必定没有精力去开发和培植他的大智慧。聪明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慧有益无害,聪明益害参半,把握得不好的小聪明则贻害无穷。
拥有太多小聪明的人,往往乐于追逐眼皮底下的急功近利,看不到长远的根本利益。相反地,具有大智慧者很少会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更不会自作聪明地干一些实际上愚蠢至极的事情。真正的聪明者不需要通过投机取巧来加以表现,自作聪明者常常反被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所累。
从前有个小男孩,非常聪明,但在长久的夸奖声中,他渐渐地开始偷懒,想靠投机取巧来获得成功。
这天,小男孩有幸和上帝进行了对话。
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
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100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
上帝回答说:“相当一元。”
小男孩对上帝说:“你能给我一元钱吗?”
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请你稍候一分钟。”
一位哲人说过:“投机取巧会导致盲目行事,脚踏实地则更容易成就未来。”我们的成功需要智慧,更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人要站的牢才会走得稳,投机取巧走捷径或许在一时能得到好处,但是因为没有厚实的基础,脚步太过于轻快,导致的结果只会是在长途跋涉中落后于别人。作为一个渴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我们的眼光永远看向前方,但是前进的道路却在我们脚下,只有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走得更远。
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很少,绝对愚笨的人也不多,一般都具有普通的能力与智商。但是,为什么许多人都无法取得成功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于投机取巧,用小聪明来替代所必须要付出的心血,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应的努力。人们都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可是一旦摊上自己做事,马上就又回复到“投机取巧”的“捷径”上来了。
投机取巧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会令人退化,只有勤奋踏实地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乐趣。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够摒弃“投机取巧”的坏习惯,无视那些小聪明,用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是好事,但要用在适当的地方,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聪明只能把你带入失败的深渊。
赶走浮躁,认真做好每件事
不管做什么样的人,穷人或富人,官员或普通百姓,都不可有势利气,就是说不要折屈自己的人品去趋炎附势。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从艺还是经商,务农还是做工,都不可有粗浮心,就是不可有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浮躁不踏实的心态。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说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浮躁心态,可以使一个百万富翁很快倾家荡产。相反地,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追求精确与完美,是成功者的个性品质。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皮货商订购一批羊皮,在合同中写道:“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注意,其中的顿号本应是句号。结果供货商钻了空子,发来的羊皮都是小于4平方尺的,使订货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经济损失惨重。
“粗心”、“懒散”、“草率”,这样一些评价送给生活中成千上万的失败者毫不为过。有多少人,包括职员、出纳、教师、编辑,甚至大学教授,都是因为粗心马虎而犯下错误。
相反地,做事认真,则能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法国作家大仲马有一个朋友,他向出版社投稿经常被拒绝。这位朋友就来向大仲马求教。大仲马的建议很简单:请一个职业抄写人把他的稿子干干净净誊写一遍,再把题目做些修改。这位朋友听从了大仲马的建议,结果他的文章就被一个以前拒绝过他的出版商看中了。再好的文章,如果书写太潦草,谁会有耐心去拜读呢?
美国著名演员菲尔兹曾说道:“有些妇女补的衣服总是很容易破,钉的扣子稍一用力就会脱落;但也有一些妇女,用的是同样的针线,而补的衣服、钉的纽扣,你用吃奶的力气也弄不掉。”做事是否认真,体现着一个人的心态。只有那些有着严谨的生活态度和满腔热忱的富有敬业精神的人,才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这样的人也往往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为自己打开成功之门。
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亨,他的老搭档克拉克这样评价他道:“他有条不紊和细心认真到极点。如果有一分钱该归我们,他要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洛克菲勒对数字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他常常在算账,以免钱从指缝中悄悄溜走。他曾给西部一个炼油厂的经理写过一封信,严厉地质问道:“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石油要花1分8厘2毫,而另一个炼油厂却只需9厘1毫?”这样的信还有:“上一个月你厂报告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给你厂10000个。本月份你厂用去9537个,却报告现存1012个。其他570个下落如何?”类似这样的信据说洛克菲勒写过上千封。他就是这样从账面数字——精确到毫、厘位,分析出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弊端所在,从而有效地经营着他的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在年轻时养成的。他16岁时初涉商海,是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他说:“我从16岁开始参加工作就记收入支出账,记了一辈子。它是一个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用掉钱的惟一办法,也是一个人能事先计划怎样用钱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不这样做,钱多半会从你的指缝中溜走。”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做事细心、严谨、有责任心、追求完美和精确,是认真;做人坚持正道,不随波逐流,不为蝇头小利所惑,“言必行,行必果”,也是认真;生活中重秩序、讲文明、遵纪守法,甚至起居有节、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也是认真的体现。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
步步为营步步赢
即使自身具备再优越的条件,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然而,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步入社会后,却把这么简单的道理忘记了。他们总想一步登天,恨不得第二天一觉醒来,摇身一变成为比尔·盖茨一样的成功人物。他们对小的成功看不上眼,要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会觉得很丢面子,他们认为凭自己的条件做那些工作简直是大材小用。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又缺乏踏实的精神,最终只能四处碰壁。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靠空想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尝试、去体验,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不管你拥有过怎样知名学府的毕业证书,也不管你获得过怎样高的奖励,你都不可能在踏出校门的第一天就获得百万年薪,更不可能开上公司所配的“宝马”跑车,这些都需要你踏踏实实地去干,去争取。如果你不能改掉眼高手低的坏毛病,那么,不但初入社会就容易遭遇挫折,以后的社会旅程也会布满荆棘。
上世纪70年代,麦当劳公司看好了中国台湾市场,决定在当地培训一批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最先选中了一位年轻的企业家。让那个企业家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上班,总裁就先让他去打扫了厕所。后来他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看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后才知道,麦当劳公司训练员工的第一课就是先从打扫厕所开始的,就连总裁也不例外。
创维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大松曾经说:“年轻人只有沉得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无论你多么优秀,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或新的企业,刚出校门就只想搞策划、搞管理,可是你对新的企业了解多少?对基层的员工了解多少?没有哪个企业敢把重要的位置让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来掌管,那样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毕业生本人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所以,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先去掉身上的浮躁之气,培养起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基础打好了,你事业的大厦才可能拔地而起。
戒掉浮躁之气并不困难,只需把自己看得笨拙一些。这样你就很容易放下什么都懂的假面具,有勇气袒露自己的无知,毫不忸怩地表示自己的疑惑,不再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培养起健康的心态。这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处理业务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能给上司和同事留下勤学好问、严谨认真的好印象。
拥有笨拙精神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控制自己心中的激情,避免设定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会凭着侥幸去瞎碰,也不会为了潇洒而放纵,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并能时时看到自己的差距。
认真扎实地去做基础工作,是培养务实精神的关键。越是那些别人不屑去做的工作,你越要做好。工作能力是有层级的,只有从基础做起,处理好小事,才能打好根基,培养起处理大事的能力。
你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地去面对一切。如果小有成就,也不需太得意,如果遇到挫折,也不要消极失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会使你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并集中精力做好它。
此外,还要切忌急于求成。事业的成功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急于求成可能导致功败垂成。
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不是任何文凭、学位可以缩短或替代的,否则就会出现断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一句歌词,也是一条真理。“随便”是指空想、浮躁,只有去掉这些,发扬务实的精神,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初入社会是一个人的品质和生涯定格的时期,如果你能在这个时期树立起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练就基本功,那么还有什么能阻碍你成功呢?
不管你从事哪一行哪一业,成功都自有其既定的路径和程序,一步一步地来,步步为营步步赢,成功自然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想一步登天,成功就会跑得比你更快,你永远都追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