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关键时刻敢出手,天不怕地不怕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强打硬冲,除了因为他的胆略和勇气之外,还由于他有可以依赖的资本:过硬的真本事。敢揽瓷器活儿,必有金钢钻。李云龙的金钢钻包括过硬的军事素质:战场上风云变幻中的判断、决策能力,带好战士的管理能力等。有了真本事做事就硬气,亮剑时自然也有底气。李云龙如此,任何人都是如此。
如果说李云龙是一位勇于亮剑走天下的剑客,那么他所带的队伍——独立团就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剑。本来,独立团的战斗力并不强,自李云龙任团长后,却逐渐成长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生力军。李云龙挥着这把利剑指东打西,成为日军的天敌。李云龙也藉此在晋西北闯出了一片天地。李云龙借独立团成就“一番事业”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没有一把得心应手的“利剑”是不行的。
1.练好内功什么剑都能运用自如
没有独立团这把利剑,李云龙纵有天大的本事靠自己单打独斗也难成什么大气候。“锻剑”是李云龙的一项大本事,无论多么熊的队伍到了他的手里,都能脱胎换骨。这种功力让他在两军对垒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面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力”,应包括专业知识、工作规划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兵器”显然都不是三两天就可以锻造出来的。每一个人在一开始肯定都会地位低下,能力也不强。但只要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扎实“马步”,练好“内功”,那么他各方面能力必然能很快得以提高。只要迅速地行动起来,想要的就会在前方。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在沙堆里的时候,无论你使多大的劲,总没有你在结实的路面上跳得高、跳得远。其实,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这样会使你越发能干,同时你的心智功力也会成长,就像拥有了削他人兵器若朽木的快刀利剑,可以争取到更大的胜利。
如果一个人好高骛远,那就在生存的方向上犯一个大错误。不要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如果你只空怀大志,而不愿为理想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不能脚踏实地者首要的失误在于不切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不能正视自身,没有自知之明。你该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长去比人之所短。
脱离了现实便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脱离了自身便只能见到一个无限夸大的变形金刚。不能脚踏实地,只能在空中飘着,那所有的远大目标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事业成功与工作态度,就像车身与车轮一样,如果你不让车轮着地,汽车就永远不可能驶向远方。
俗话说:“勤能补拙。”在学校,会经常听老师念叨此话,当你走上创业之路之后,这句话更要谨记在心。
首先要认定自己是“巧”还是“拙”。也许你感到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是那么渺小,你原先学到的一点东西也确实是沧海一粟。当然,刚刚走上社会之后,承认自己“拙”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是天才,至少也是个有用之才。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一步冲天的年轻人其实少得可怜,有的不仅冲不起来,还跌下来摔了跟头。为何?一是知识不够,二是能力不足。就像一个冲上了战场却没有武器的士兵,这显然只会得到不妙的结果。
其实,对于这两种不足,都可运用一个办法加以补救——“勤”。
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那么为了生存,也只有通过“勤”才能补救。如果每天痴心妄想,不仅不能脱颖而出,恐怕连保住饭碗都很难!对能力真正不足的人来说,“勤”便是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不怕苦不怕困难,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向成功迈进。
其实“勤”并不只是为了补“拙”,即使是聪者智者也不能离开一个“勤”字。
如果你看看李云龙这样的“高手”的故事,就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机遇与天资外,真正离不开的还有一个得心应手、与身体合而为一的好“兵器”。而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就在于在一开始就扎实马步,练好内功,并且将它贯穿整个修炼过程。
2.抓紧最厉害的那把剑
一个剑客最厉害的剑是哪一种?这里惟一正确的答案是,没有什么最厉害的剑,只有最厉害的用剑的人。李云龙成为最厉害的疆场“杀手”,是因为在心中藏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剑。
在一部著名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独裁者问雇佣军中的少校:“请说出你最喜欢的武器。”
少校回答:“才智!”
的确,“才智”可以称得上是所有武器中最厉害的武器,但“才智”是买不到的,要获得“才智”,惟有通过学习。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别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但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大家对学习有了反感。许多人大学一毕业,就把那些书都扔了。这就等于在离开学校后,学习就画上了一个句号,表明学习结束了,我再也不学习了。其实离开学校,是一个人学习的开始。因为学校的学习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到了社会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
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步。意味着自动地丢弃了那种最厉害的兵器。我们只听说过成功者喜欢学习的,没听说过不喜欢学习的人能成功。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典范。他少年时因战乱没有完成学业,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因此他决定做生意赚够100万后,就重新回学校念书。但当他赚到100万后,由于已经拥有了一个企业,要对员工负责,所以没办法回学校念书了,他就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这养成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书的习惯。他说为了避免晚上看书入迷忘了时间,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书时,他都要设定闹钟。
正是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使李嘉诚成为别人眼中的超人。他在经营塑料工厂时,订阅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塑料工业杂志,从中了解世界市场和新产品技术。一次他在杂志中发现美国研制出一种新的制造塑料产品的机器,但价钱要2万美金,他买不起,他就决定自行研制。
他勤奋地学习有关知识,36个小时不眠不休,最后成功地制作出了同样性能的机器,但成本却只有美国机器的十分之一。这部机器制造出来的塑料产品为工厂赚了不少钱,从此李嘉诚工厂的资产以每年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这就是热爱学习为李嘉诚带来的好处。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榜样。大学期间别人热衷于谈恋爱,他却热衷于电脑软件和看关于财经的书籍。他认为看书比谈恋爱更好玩。
比尔·盖茨喜欢学习,学习使他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使他不仅在软件方面有独特的贡献,而且在企业管理上也创出了一套适合现代企业的方法,这就是期权制,让主要员工获得公司股票的期权。不是说微软创造了上百个亿万富翁吗?现代很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微软的管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尔·盖茨在管理方式上的贡献比他在软件方面的贡献更重要。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学习才开始走向成功的。终生学习,就意味着终生剑不离手,终生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比如像电脑方面的知识,几年不进步,就会面临淘汰。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的知识才智在何种层次上。李云龙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知识,不管从哪里来的知识,知识的武器能改变命运,这是永恒的真理。
3.要有自己的独特秘器
李云龙在不同的阶段都不忘准备一两件独特的秘器,比如打鬼子时的大刀连,比如解放后亲自组建的特种兵分队等,这些独特的秘器常能在关键时刻大展神威,帮助他扭转局势。
在许多武侠小说或电影所营造的“江湖”中,也往往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综合的武功层次上,根本入不了高手之流,但在实际的对决中,却往往能克敌制胜,甚至置一些顶尖高手于死地。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拥有自己的独门秘器,且风格怪异,令人防不胜防,制之无方。
如果我们把现实社会也看成一个“江湖”,那么,要想从中获得成功,显然也要有一种特殊的“兵器”在手才行。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那么你肯定就能在此行业有所建树。
《庄子》一书中,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
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著名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是独精一门技艺,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
再看匠石,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石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石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人生道理。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有个国王游兴大发,带着女儿乘船出海游玩。突然天色骤变,狂风怒吼,海浪冲天,一下子把他们的船刮到了老远的地方——一个陌生的国家。他和女儿上岸后,就向见到的人述说他们的身份及不幸的遭遇,可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话,加上他们又没带一文钱,最后,竟落得没人理的地步。为了生存,国王只好去找活干,别人问他有什么技艺,他说什么都不会。没办法,最后他只好给人家放羊,成了牧羊老人。
过了几年,当地国王的王子出外打猎,碰巧遇上了牧羊老人的美丽俊秀的女儿,他被眼前这个姑娘迷住了,发誓要娶她为妻。他回家后,便和国王、王后说了这事。国王、王后都不同意,认为一个王子娶一个牧羊女做妻子,简直是辱没自己的门第。可王子执意如此,国王、王后只好委派一个大臣去找牧羊老人提亲。
没想到,牧羊老人一点儿也不感到吃惊,反倒问:“王子有什么一技之长吗?”
大臣感到非常意外地说:“牧羊老人,你的女儿是嫁给王子,王子会什么一技之长啊!再说他要一技之长干什么用?普通人学点技艺,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是国王的继承人,有的是疆土和财宝,他要一技之长干什么?”
牧羊老人却说:“他没有一技之长,我不会把女儿嫁给他的。”
大臣只好回去如实禀报。国王又派了一个大臣来游说,牧羊老人照旧这样回答。
为了娶到牧羊老人的女儿,王子决定去学一门技艺。他喜欢制作陶器,于是就开始学习制陶术,最后,王子掌握了这门技术,制作出最精美的陶器。他带自己制作的陶罐去见牧羊老人。
牧羊老人问:“这个陶罐你能卖多少钱?”
王子说:“两个小银币吧!”
牧羊老人说:“今天两个,明天就是四个。很不错。我如果有一技之长,就不会放牧了。”他答应了王子的求亲,并向王子述说了自己因没有一技之长而遭遇的种种不幸。
这个故事中的牧羊国王,当海上一阵狂风把他和女儿从自己国家的地盘刮到闻所未闻的陌生国家的领土之后,他拼命地向别人解释自己是某某国国王的时候,他被别人耻笑,以为他是一个有狂想症的疯子;当他发现自己的兜里没有一文钱的时候,他为了生存寻找活路,他突然发现,没有人对他的过去感兴趣,没有人对他的国王地位感兴趣,所有能够帮助他的人,其实,都只对一个问题感兴趣,那就是“你有什么本事,你有一技之长吗?”
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说:“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会之人最劳。”这段话和前面的故事所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立足于社会,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春秋战国时的公孙龙就很看中人的一技之长。他曾对他的弟子说:“没有特长的人,我一概不收他们做弟子。”一天,一个身穿粗布衣服、腰系麻绳的人来见公孙龙,想拜公孙龙为师。公孙龙问:“你有什么本事?”来人说:“我的嗓门很高。”公孙龙问他的弟子们:“你们当中有谁比他的嗓门高吗?”弟子们回答:“没有。”于是公孙龙收他做了弟子。几天后,公孙龙一行要去游说燕国,来到黄河边上,而渡船却在对岸,这时,公孙龙要那个嗓门大的新弟子呼唤船家,那弟子只喊了一声,渡船就划了过来。倘若公孙龙没有这么一个嗓门大的弟子,还不知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把渡船等来呢!
看来,即使一个人在现有条件下衣食无忧,也要试着想一想,自己是否拥有一件特殊的技能,是否有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有用的独特秘器。这个问题,也许在平时显得很突兀,但有一天当你不再是“国王”时,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去寻求你的人生价值了。
4.手里有看家利器才能让自己举足轻重
在解放战争中,本来属于中原野战军的李云龙部在一次与华东野战军的协同作战后,被粟裕将军留下归入华东野战军的建制。一个一般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团长能成为高层首长“争夺”的香饽饽,说明李云龙自有其过人之处,这就是他手里的看家利器:高超的指挥能力和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看来,手里有利器,才会有立足的资本,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必须承认的。
让别人重视你的最好做法,就是用实力来撑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让自己举足轻重。
在不久前曾被广泛报道赞誉的劳动模范许振超,曾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他凭借苦学、苦练、苦钻,练就了一身绝活儿,成为数万人的港口里响当当的技术“大拿”,进而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之所以创造这种操作方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许久的船主、货主们迸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手“利器”。这些“利器”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手里的“利器”愈来愈多了,这也使得他能不断地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少人下岗,其中不乏中专、大专学历者,而许振超以一个初中生的学历,硬是靠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绝活儿成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员工楷模。
李云龙借独立团成就“一番事业”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没有一把得心应手的“利剑”是不行的。所以,要想真正在人生战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地猎取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手里握有掷地有声的“利器”,只有拥有了这种实力,才能获得别人的充分重视和肯定。这样,你也能成为像李云龙、许振超那样走到哪里都不可缺少的香饽饽。
5.别把木剑当成有用的武器
木剑是用来比划花架子的,如果把它当成武器拿到战场上,就只有挨打的份了。李云龙有时候显得看不起读书人,实际上他是看不起卖弄空洞理论的人,空洞的理论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与木剑无异。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进入社会的最初阶段里,往往也会先耍花架子,他们常常忍不住把书本上的“理论”通过嘴巴讲出来,给人形成这样一个错觉:只要自己一张嘴,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面对实际问题,“理论”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木头剑,真的把它当成武器使用时,十有八九难以发挥实效。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定“理论”。但你要首先认识到这一点:“理论”是虚的,“办法”才是实的。“理论”要有价值,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且必须以行动来支持。只长叶不结果的树通常是无心无髓,人要分清哪种树结果实,哪种树只能用来遮荫。
年轻人都急于表现自己,一有心得就想发表出来。以为同事都是毫无主张的庸才,只有自己抱有真知灼见。但是你的理论是否妥善,这里包含有两种意思,一是理论本身是否正确的妥当,二是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的妥善。
当你开始思考“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时,显然就会有形成“理论”的可能性,但在提出你的理论之前,首先应收集许多正确的情报,然后整理、分析,这样才能获得认可。有时候自己精心想出来的应对方案可能会被一口回绝,此时就应当想到该如何把虚的理论转化为实的办法。
另外,有了自己的方案以后,不能就自以为是地把结论丢给上司,而不提供一些正确的情报,也不能任性地觉得只有自己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对于别人的话一概不听。
当自己提出的方案和上司的决定有出入时,你要慢慢去体会上司的思考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了解上司的想法,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更周到了。这是年轻人磨练实力的最好办法。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会目中无人(包括上司和同事)地夸夸其谈,甚至已脱离了他所针对的问题。但整个说辞空洞无物,不但徒然浪费口舌,而且也让人感到一无可取之处。这样的人难免会被人冠以“理论家”的“美名”,但遗憾的是,他们的工作是要求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人显然就是犯了把木剑当成真刀真枪使用的错误,而这在“实战”之中往往是很危险的。李云龙的经验告诉我们:漂亮的木剑,远远不如一根货真价实的棍子更有用。
6.有利器在手才能让自己无可替代
将军、士兵或者伙夫,都可以做到让自己无可替代,只有无可替代的人才算拥有了削铁如泥的利剑,当你亮出这把剑时,才能挥洒自如,击退强敌。
这样的利器李云龙、丁伟、赵刚拥有,每一个欲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拥有。
几乎每一个已加入现实逐鹿群体的人,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但有些人的却发挥不了作用,而另一些人的则时时处处都派得上用场,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显得异常重要。
巴黎一家著名酒店的餐饮部有一个平凡的小厨师,他名叫贝尔蒙多,长得不漂亮,憨厚的样子,谁都可以说他两句。他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做不出什么上得了大席面的大菜,所以他在厨房里只当下手。但是,他会做一道非常特别的甜点:把两只苹果的果肉放进一只苹果中,那只苹果就显得特别丰满,可是外表上看,一点也看不出是两只苹果拼起来的,果核也都被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特别香甜。
一次,这道甜点被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夫人发现,她品尝后十分欣赏,并特意见了做这道甜点的贝尔蒙多。这个一直不被人重视的憨小伙儿激动地表示他将再接再厉,以不辜负贵夫人的赏识。
贵夫人虽然长期包租这套最昂贵的套房,可是一年中加起来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儿度过。但是,她每次来这里,都会指名点那道贝尔蒙多做的甜点。酒店里年年都要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经济低迷的时候,裁员的规模会更大。不起眼的贝尔蒙多却年年风平浪静,像有特别的后台和背景。后来,酒店的总裁告诉他,那位贵夫人是他们最重要的客人,而他,可爱的贝尔蒙多,就成为酒店里不可缺少的人。
其实,“利器”本身有时并不显得锋芒毕露、威势逼人,但在关键的时候,它却能以其重要性而让人无可替代,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农夫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和一头会干活的牛,除这两件东西外,他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了。一次,牛从田地干活归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刚一进院,便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它已疲惫不堪。鹦鹉见状,十分感慨地说:“老牛呀,你那样吃苦受累,可主人说你什么呢,说你干活慢,有牛脾气,你呀,可真是受累不讨好呀,真可悲。你瞧我,不用干活,还让主人伺候着,主人还经常表扬我,说我真会说话,会学舌,太可爱了,你说我是不是比你聪明多了?你知道自己是个大傻瓜吗?”
老牛说:“我知道自己傻,但我相信主人不傻,所以靠漂亮话只能得宠一时,不能永远得宠。”
鹦鹉听了老牛的话感到十分不悦。于是双方便都沉默了。
夜里,农夫家里来了一伙强盗,抓住了农夫,他们逼迫农夫交出一件值钱的东西,否则就要杀死农夫。鹦鹉看在眼里,心想,农夫最不喜欢老牛了,他肯定会把老牛交给强盗的。
可结果恰恰相反,农夫将鹦鹉交给了强盗。
鹦鹉不服气,它问农夫,为什么不把牛交给强盗?农夫说:“其实这道理很简单,没有牛就不能耕田,我就得挨饿,甚至被饿死,而没有你,只不过少听一些漂亮话而已,无关紧要。”
这个道理确实很简单。对于农夫而言,牛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只要还能另有选择,他是绝对不会放弃这头宝贝疙瘩的。
牛因其自身先天性的条件而“牛”,它似乎无可凭恃,这种认识其实不对。可再看一看贝尔蒙多,这个看似平凡的人,之所以能让自己无可替代,关键就在于他把足以让自身分量大增的利器紧紧抓在了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