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谁说爷爷奶奶不会教孩子——60招教出好孩子
37237800000020

第20章 家教安全行

1. 教育孩子,不要唠叨个没完

有些老人教育孩子时,事无巨细,事事叮咛,但是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虽然要耐心地加以指导,但不要事事总唠叨个没完没了。

11 岁的友卉正在读小学六年级,她很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也一直都不错。最近,友卉喜欢上了看课外书,不仅在家的时候经常看,而且上课的时候也忍不住偷偷地瞄几眼。

一天,友卉下午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本儿童小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时候奶奶走过来,看到友卉没有写作业,正在看课外书,于是有些生气地对友卉说:“卉卉,你应该先写完作业再看课外书,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友卉心虚地对奶奶说:“奶奶,我再看5 分钟,把这几页看完就写作业。” 奶奶答应了友卉的请求。

过了没2 分钟,奶奶又忍不住想要催促友卉写作业,但是奶奶想到曾在一本家教书上看到过家长不宜总是唠叨孩子,并且自己已经答应了孙女的要求,奶奶便忍了忍,没再唠叨。

漫长的5 分钟终于过去了,这时候友卉也把刚才那几页看完了,她自觉地把小说放了起来,拿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

由于奶奶没再像以前那样唠叨,友卉看课外书的时候比较专心,写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

祖辈要像友卉的奶奶那样,教育孩子时也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常常在孩子耳边唠叨。从友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种教育方法效果不错,祖辈不妨学习。

2. 孩子说话时,不要打断

很多老人都有打断孩子说话的习惯,如当孩子讲述一件事的时候,老人总忍不住评价几句,或者趁机数落孩子。一打开话匣子,老人便会滔滔不绝地向孩子唠叨。

这种现象在隔代教育中很常见,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十分不利,因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要杜绝这种习惯。

志泽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一天,志泽带着小伙伴到家里玩。

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志泽的外公外婆在一旁陪着。几个小孩子聊天聊到了上周刚进行的小测验,一个孩子说道:“我觉得测验成绩并不重要,只要是最后的期末考试能考好就行了。”志泽说道:“我觉得也是,就像这次的小测验,试卷太简单了。”

这时志泽的外婆忍不住插话了:“你们可不能这样想,得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啊……”外婆忍不住唠叨起来。外婆的话让大家觉得很不自在,几个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要离开。

细心的外公发现了这一细节,外公连忙对志泽的外婆说:“孩子说话,你就等孩子说完再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外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礼,便没再说话。于是,小伙伴继续讨论起来。

志泽的外公能及时制止外婆打断孩子聊天的行为,让孩子们尽情谈话,这一点非常好,不仅利于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容易让孩子从心里接受老人的教育。

3. 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教育孩子

正如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祖辈也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因此很多祖辈为了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常常不辞辛劳地在孩子耳边千叮咛万嘱咐。但祖辈的唠叨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转变“唠叨”的教育方式,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引导孩子。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教子的故事影响深远: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为了让两个儿子好好读书,苏洵多次进行劝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并抓紧时间阅读起来,竟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他俩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从苏洵教子的故事可以看出,苏洵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采取家长惯用的教育方法——唠叨成“高压”来教育孩子,而是巧妙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加以引导,让孩子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事实证明,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小技巧,祖辈不妨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