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取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想要让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爷爷奶奶首先就要有意识地转移家庭生活的焦点,取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爷爷奶奶不必事事以孩子为重心,也不要让孩子享受特殊待遇,减弱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
宁宁以前是家里的“小皇帝”,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他变得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十分专横。
由于是家里的独生子,宁宁常常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比如看电视的时候,遥控器总是由宁宁“霸占”着,他只会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从不考虑别人的喜好。
后来,奶奶从一本教育书上得知这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于是,奶奶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处以孩子为主了,应和家人一起帮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一天下午,宁宁放学回到家后,发现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边看电视边吃水果。奶奶并没像以前那样忙着给他摘下书包,帮他削水果,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乖孙子放学啦!过来和我们一起吃水果吧。”宁宁迟疑了一下,便自己摘下书包,洗了洗手,走过去和大家一起吃水果了。
从那以后,爷爷奶奶不再刻意地替宁宁做这做那,而宁宁也渐渐地学会了理解别人、关心别人,逐步改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祖辈要像宁宁的爷爷奶奶那样,转移家庭生活的重心,不能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努力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2.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六七岁的孩子是需要友情的。但是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孩子没有直系的兄弟姐妹,在学校又因为功课紧张而减少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想让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围城,爷爷奶奶还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懂得分享,懂得合作,懂得体谅他人。
7 岁的苹苹正在读小学二年级。苹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和孩子的父母一样,老人也很重视对孙女的教育。
奶奶知道现在的孩子普遍受到家长的宠爱,如果教育不当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奶奶平时就经常教育苹苹要多为别人考虑。生活中,奶奶也从不让苹苹“吃独食”,水果、零食等总是让苹苹和大家一起吃。
为了更好地教育苹苹,奶奶还经常鼓励苹苹参加集体活动,有意地让苹苹多和小朋友接触。周末的时候,奶奶也经常鼓励苹苹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或者让苹苹去同学家里玩……在集体活动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苹苹明白了凡事不能只想着自己,还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苹苹的奶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用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孙女的教育,而且还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
3. 为孩子树立一个乐于分享的好榜样
让孩子学会分享是打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爷爷奶奶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大方、乐于分享的好榜样,慷慨待人,多为别人着想。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学会慷慨待人,不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孔融让梨的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教育观念。
孔融,东汉文学家。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孔融4岁时,就已经能背诵许多诗赋了,并且非常明礼,父母非常喜爱他。
孔融的祖父六十大寿时,前来拜寿的人络绎不绝。有位客人带了一盘梨子,放在了寿台之上。客人走后,孔融的母亲让他把梨分掉。
孔融按照兄弟长幼的顺序分梨,最后自己得到了一个最小的梨。这一过程被孔融的父亲看在眼里。
父亲惊奇地问他:“别人都得到了大一点儿的梨,只有你得到了最小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孔融从容地回答:“树有高低之分,人有老幼之别,尊老爱幼才是做人的道理。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所以应该让弟弟吃大一点儿的梨;哥哥比我大,我是弟弟,所以应该吃小一点儿的梨,让哥哥吃大梨。” 父亲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华传统教育中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爷爷奶奶不妨拿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孙子、孙女。当然,爷爷奶奶还要为孩子树立一个乐于分享的好榜样,并为孩子提供一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