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37434100000018

第18章 挑战心理压力(7)

许多人称由于工作忙,根本抽不出空余时间锻炼身体。这显然是一个偷懒借口罢了。因为运动一不需要特定的场合,二不需要指定的器材,到运动场锻炼固然不错,可在家里照样也能舒展筋骨。

我们提倡大家锻炼身体,但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像运动员们那样艰苦。只是有规律就行,强度则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千万不要超负荷运动,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你感到人生乏味,灵感枯竭,意志消沉,并且愈来愈加重,只好去看医生。在对你身体做了全面检查后,并没发现任何异常。于是医生建议你出去做一次旅行,到你少年时代最喜爱的地方去度一次假。度假期间,不要说话、读书、写作以及听收音机。然后医生给你开了四张处方,吩咐你分别在度假那天的上午九点、十二点、下午三点和六点打开。

依据医生的吩咐,你来到海边听海浪声、鸟声,不久又听到许多从前未注意的声音。你一边聆听,一边想起小时候大海教给你的耐心、尊重以及万物息息相关等观念。你逐渐听到往日那熟悉的声音,也听出沉寂,心中逐渐平静下来。

中午,你打开第二张处方,上面写着“设法回顾”。于是你开始从记忆里挖掘点点滴滴的快乐往事,想起那些细节,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

第三张处方上写着“检讨动机”。这比较难以办到,因为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在追求成功、受人肯定与安全感的驱使下,于是你不得不采取某些举动。可最后仔细想想,这些动机并不完全恰当,这也许正是你陷入低潮的原因。回顾过去愉快满足的生活,你终于找到了答案。悟出了下面的话:

“我突然感悟到,动机不正,诸事便不顺。不论邮差、美发师、保险推销员或家庭主妇,只要自认为是为他人服务,都能把工作做好。若是为私利,就不能如此成功。这是做人真理。”

第四张处方上写着“把忧愁写在沙上”。你俯身用贝壳碎片写了几个字,然后转身离去,甚至连头也不回。你知道,潮水马上会涌上来。

面对压力,冲破自我樊篱

有了毅然的决心,不舒服和不安的感觉将只是短暂的。“成为不好不坏的二流人物,并非一件美妙的事。”你如能记得此话,那么这段焦虑、眷恋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了。舍弃使你平凡、忧郁或失望的生活形态,你可以更成功。看完下面的推论,你将更了解潜意识中,那个顽劣不拔、害怕改变的个性。

你的“自我”就像一位怪异又年老的城堡守护者,他日以继夜地守护着你“下意识”地城墙。他的工作是监视你的行为,确保你没有做任何改变。对他而言,不改变代表着一切安好。

你的守护者严密地看护着城堡,看你是否依照往年的习惯去做每一件事,除非他判定你的行为有例可循,否则他是不会允许你去做的。他的信念是绝对的,即使你旧有的生活使你的人生一败涂地,他还是要求你继续过那种不成功的生活。

这个守护者——你的自我——在梦中告诉你:“如果你改变,将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听我说,这些年来,我不是都让你很安全吗?虽然日子是有点儿糟糕,但至少你仍活着。”

“注意!如果你改变……你会死!”

“看看你现在,事实证明了吧!你不是已经感到恐惧不安而不舒服吗?搞不好还会梦见你自己或你所爱的人死去的景像呢!所以,你若真的改变了,一定会发生事情。更糟的是,你将失去忠实诚挚的协助者——我!理智点,照以前那个熟悉的老方法做你想做的事吧!”

如果你对他的话提出异议,并向他抱怨你是失败者,而且受了很多苦却得不到快乐时,这位老人会拍拍你的肩膀,回答说:“我知道你的生活一直没有起色,你觉得不妥当、没有价值,但这些年来,你不是用这种方式活下来了吗?听我的劝告,和我一起留下来过安全的日子,你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子,但是不知道改变后会怎么样?为什么要冒险去做无法预期的事呢?这太危险了!”

使你害怕、使你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你下意识的守护者。他的工作是教你害怕,永远不要改变。所以,不要听他的话,不要管他的警告。一旦你的守护者发现他无力阻你改变,而你的新行为又已稳固了之后,他便会放弃无止境的喋喋不休,并加入你的行列。

当你抛弃没有价值和不适当的过去,开始接受赞赏时,这位老人会觉得紧张。他会使出最后一招来使你害怕而回到失败者群中,他的法宝是让你头痛、反胃、手心冒汗、脸红或是使身体各部分疼痛。只要他一想到自己将失去工作,便会使你痉挛呻吟。

因此我要你明白,当你刚步上胜利之途时,都可能产生这种生理上的短暂不舒服,这些都是你对害怕改变或对成功紧张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证明你有胆量不服从守护者,而朝胜利迈进。

当你展开行动,并使你的内心知道将有更多快乐来临时,对成功的压力便会消失,其他的生理症状也将一并消失。但是你还是要注意那位年老的守护者,记住,他想回到他熟悉而舒服的古堡,和你要朝成功、自由、愉快迈步的欲望,是一样强烈的。

面对压力,解脱墨守成规

你为何要固守这些“惧怕未知”的行为,而不到那奇妙的未知世界去漫游呢?也许认为那样确实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这些“好处”是你固守这些行为的强大心理支撑力,例如:由于你一直墨守成规,生活单调,你就永远不必独立思考。既然你已经有一个计划,那么遇事只要看看计划就行了,而不必动脑筋思考。回避未知也有“好处”。你是如此惧怕未知,那么你只要固守熟悉的事物,就不必担惊受怕,尽管这样会大大有碍于你的个人发展与成就。跟在人家的后面走路总是保险的。然而,你可以想想哥伦布,当时,别人都告诉他,他的航海探险将彻底失败,然而他最后成功了。墨守成规总比冒险探索来得容易。毕竟,未知是一种挑战,未知隐藏着某些风险,挑战与风险总会构成某种威胁。

你可以说,你在推迟自己的快乐,并认为这样做是“成熟的行为”,从而固守熟悉事物并以此自慰。这样,似乎推迟快乐是“成熟”的“大人行为”,但实际上你固守自我、因避未知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你疑虑未知,惧怕未知。

你可以为自己做对了某件事而感到了不起。你一直是个好孩子。只要你以成败为衡量标准,总可以把做成某件事看作自我价值的提高,并因此自鸣得意。然而在这里,“做成了某件事”仅仅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

努力选择并尝试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恋着熟悉的事物。如尽力接识更多的新朋友,多多置身于一些新的环境,尝试一些新的工作,邀请一些观点不同、性格不一的人到家里来做客。多和你不大熟悉的客人交谈,少和你熟悉的朋友交谈,因为对他们已经太了解了。

不要再费心去为你做的每件事措借口。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时,你并不一定要说出可信的理由,以使别人满意。其实,你决定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很简单——因为你想这样做。

试着冒点风险,使你解脱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如,上班时不一定非得要乘坐同一种方式的交通工具,每天早餐不一定总是吃同样的东西等。设想一种美妙的情景——你可以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如想像自己拥有一大笔钱,足够在几年内怎么也花不完。这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原来设想的计划几乎都是可以实现的。当然你不会去要天上的月亮或海底的珍珠,而是希望获得一些十分简单的东西;如果你不再惧怕面对未知世界,你同样可以获得这些东西。

试图做一件可能使你的生活发生剧变、但将对你有极大好处的冒险事情,如婚姻、工作或学习上的重大选择等。每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回避未知事物时,问问自己:“如果我真的接触了这些未知事物,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样?”仔细一想,其实并没什么,你对未知的压力,往往大于探索未知而产生的实际后果。试着做一些看似愚蠢可笑的事情,或一些你觉得“不应该去做”的事情。当你真正做完之后,你也会这样发现这样并没什么愚蠢可笑和不该之处。常常提醒自己,惧怕失败往往是惧怕别人对你的否定或讥讽。如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便能够用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别人的标准——评估你的行为。你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将不是你的能力是否高于或低于别人,而是你的能力不同于别人。

试着去做你一直以“我做不好”为借口而回避的事情。你可以用一个下午来绘画,让自己得到充分享受。即使你画出的画不很好,你也没有失败,因为你至少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下午。你可以在家里尽情地唱歌,尽管你唱得并不太好。你可以到野外去拍照,尽管你并不懂得很多摄影技巧。

接触那些你认为使得你惧怕未知的人,主动同他们谈谈话。向他们明确表示,你打算尝试新的事物,看看他们反应如何。你会发现,他们的怀疑态度曾是你担忧的因素之一,因而你总是在这些否定态度面前陷入惰性。既然现在你可以正视这种态度,那么你便可以发表你的“独立宣言”,摆脱他们的控制。

放弃对自己任何事情尽善尽美的信条,让你和你的孩子选择那些喜欢或重要的事情,并努力做好;至于有些方面,只要敢于去做就行了。将每一件事做得最好是不大可能,也无此必要!人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

不要让自己不正确的观点阻碍个人的发展。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我们往往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并力图坚持,但也许你的某些看法并不正确,如果遵照行事,就会产生阻碍。在评估自己的行为时,不要根据你的观点,而应根据现时的具体情况、根据你现在的经历来衡量。

面对压力,不要自我否定

别人能做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你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你的任何目标。牢牢记住这一点,每当为保险起见而回避未知时,都提醒自己一下。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在回避未知时,马上自我警示,在内心里进行一场自我对话。告诉自己:在生活的具体关头不知道正在往哪儿走,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要改变一种习惯,首先必须对其有所意识。

故意在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失败。如果你输了一场网球,或画了一幅糟糕的画,你的个人价值是有所减少呢,还是没有变化?你是不是仍然可以从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乐趣?经历这些小小失败,你也许会找到一些更新更深的体验。

如果你无法给自己选择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那就很可能陷入一种自我贬低的误区之中,下面列举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容易出现的典型性的自我否定行为,并努力改正。

回绝别人对你的赞扬。如,“噢,这没什么……”、“这并不是我聪明,只是运气好……”;解释你的漂亮仪表,如“是理发师手艺好,”、“主要是这衣服给我增色了……”、“绿色挺配我……”;当你作出成绩时总是归功于他人,如“多亏了杰克,没有他,我真是无从下手……”“这工作都是玛丽做的,我只不过在旁边指点了一下……”;你不敢走进某家豪华的饭馆里,不去点你想吃的那个菜,并不是因为你吃不起(尽管你也许以此做理由),而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配吃那个菜。

不给你自己买些东西,因为你总想到应给别人买些东西,尽管并不需要这样做;或不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你觉得自己不配;不买自己喜欢的鲜花、烟酒等消费品,因为你觉得这是一种浪费;在一个聚集满人的公共场合,有人冲你叫道:“哎,傻瓜!”你马上应声回头。

以贬义绰号自称,而且也让他人对此称呼,如笨蛋、呆子、甜点心、宝贝(大人的绰号)、怪脸、矮子、胖子或秃子等等,你感到这样无所谓;你的一位朋友或情人送你一件珍贵礼物,你心存感激之余则想:“他一定给别的人也送过如此贵重之礼”;别人说你气色不错,而你则认为“要么他在胡说八道,要么是想让我感到舒心”;有人请你吃饭或看电影,你却想:“刚开始他会这样,可一旦发现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他还会这样吗”;你与女友约会,她同意了,可你反过来觉得她是为了不伤你的心才同意你的请求。

上面所列的各种现象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你或许以为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小些微小之处,可以看出你的一种自我摒弃的思维方法。你不自不觉地让自我否定行为成了你的第二个天性,因此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你无意中会表露出大量的自我否定行为。每当你做出某种自我否定行为时,便进一步加深了别人已经给你带来的压力,并减少了生活中爱的机会——无论是自爱还是对他人的爱。现在,你要相信,你是有价值的,不应总是贬低自己。

承受高度压力

通过对各业出类拔萃人物的研究结果显示,当我们面对压力,我们的行为既不必是紧张急迫、充满攻击敌意的紧迫型模式,也不必是忍耐、被动的无为型模式。

颠峰型行为模式者——在压力下保持颠峰表现的人,能采取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行为。所有这些佼佼者都能稳定地显示三种性格特征—投入、信心与自制力。如何让每个人将潜在的这三种特性加强,使它们相互协调配合。

凯伦,一名大公司的总经理,拥有一间市中心的办公室,受同事们的爱戴。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后,她却决定退休了。她希望工作有弹性,工作的环境也更能自由地发挥她的创意。她计划与理想结合,创立自己的顾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