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37434100000029

第29章 挑战孤独和恐惧(3)

身体障碍和疑病症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应激反应包括各种身体反应,若这些反应持续存在,则会感到明显不适,并导致身体障碍。

身体障碍的出现,往往表现一个人遭受了过度的应激。常见的身体障碍有:失眠、胃肠功能紊乱、头痛、血压升高、哮喘、恶化、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泻。

应激既可以导致身体障碍,又可使之持续存在。一个孩子由于学习压力造成了应激,出现恶心和腹泻,这些身体障碍可引起孩子的担忧,从而加重他的反激和疾病。一位男士发现自己患了高血压,由于过分的担优和紧张,反而加重病情使血压上升。

疑病症是惧或相信患有某种严重疾病的一种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患者总是提心患病,对正常的身体感觉他们却有异常的反应,或对轻微异常的感觉却有强烈或夸大的反应。

尽管疑病症患者已多次得到了没有得病的保证,但他们强烈的提心掉胆恐惧心理,还是难以相信这一切。这种强烈的安全的需要阻碍了他们学习,阻碍了他们消除对身体的恐惧感。疑病症的长期存在还与病人反复求医、重复各种检查有关。一般来说,我们身上的不适感大多数是没有危险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诸如头痛、背痛、皮肤斑点等。如果一个人不断地注意这些症状,并想竭力消除的话,这些症状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从而引起了他们对症状的恐怖和不安。

掌握机会,克服恐惧

恐惧——如果有,你便会被挤到没有要机会的死水中。恐惧心会以各种不同的“像”呈现,譬如害怕有所改变、害怕而对未知的事物、害怕失去、害怕失败,等等皆然。其实,凡世间众人皆有恐惧心,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在同时发生,它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因为恐惧是来自自已的想象,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便能将之克服。若能了解于此,接下来的就只有如何去克服问题。如果你能再达成下列几种心理建设,则剩下来的问题也将烟消去散。

每当面临一个新的机会,在斟酌得失之间,恐惧便会在你的内心里悄然出现,阻扰你致胜的决心。这虽然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变化,但若不趁早加以克服,便将慢慢累积扩大,当它爬满你的心,且进而侵蚀你的骨髓时,就难以救治。如果你正抱持着维持现状较轻愉快的观念,即应早日医治,阻止病菌继续蔓延,并从而将残留在体内的病原完全根除,以象到头来后悔不已!

至少消除恐惧的方法,只有从正面迎击,别无他法。因为恐惧一旦被姑息,便会常留在你的身边,把机会从你身旁逼走。因此,为能获得机会,就必须先消除恐惧。完成这个步骤,接下来忙不完的工作会迎面而来,多得使你不得不从中选择的机会,会让你没有时间去考虑害怕的问题。

请牢记,对自己绝不可放纵,你应正视自己的问题,从正面去尝试解决。譬如你害怕在大庭广众前发表意见,就应有大庭广众前与人交谈;如果你为了加薪问题想找上司谈判,但因心生胆怯,事情一拖再拖,一直无法获得解决。建议你不妨一鼓作气走到上司面前,开门见山地要求加薪,相信结果一定比你想象的还好。

因此,如果你现在心里有尚未完成而需要完成的事,切勿迟疑,赶快开始行动吧。

孤独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有时候我们免不了会感到孤独,这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是,极度的孤独或长期的孤独——与他人远离隔绝,却是失败的象征。

这类孤独的形成,是由一与生活隔离、与真实生活远离。远离真实的生活的人,将自己与生活的基本“接触”完全隔开。孤独的人时常制造恶性循环。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孤立,所以人际的接触并不能使他满意,甚至使他成为社会的“隐士”。这样一来,他切断了自我发现的途径,使自己孤立于与人相处的社交活动中。

大家一起享受,一起做事,可以帮助我们忘掉自己。在兴奋的谈活、跳舞、玩牌或一起为共同目标工作时候,我们对事情产生了兴趣,而不会再维系自己的虚伪与作假;在认识别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无需矫饰,自己反而“解了冻”并且觉得更自然。我们愈是这样做,愈能够远离虚伪与作假,愈觉得自己是原来的自己而更加惬意。

孤独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但与人接触——特别是感情关第——却也因此而断绝了。它是保护理想的自己以避免暴露、受害、受辱的一种方法。孤独的人虽害怕人,但又时常抱怨没有朋友、抱怨没人跟他为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这种悲观的态度使他不经意地用孤独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他要别人来找他,要别人采取第一步的行动。要别人知道他有抱负,却不认为自己应该主动地对社会有所贡献。

不要顾虑自己的情绪,而要强迫自己加自入人群。刚刚加入人群,也许会觉得“冷”,但是你持续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热烈起来而且显得愉快。

培养社会的技巧,可以增添他人的快乐,如跳舞、桥牌、弹钢琴、打网球、聊天等。一个古老的心理学公理告诉我们:经常暴露在惧怕的事物下,可以免于惧怕。孤独的人要是常常强迫自己与别人建立社交关系——主动地,不是被动——他会渐渐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友善的,而且发现自己也受人欢迎。他的害羞、胆怯会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别人面前也会感到更加泰然自若。

犹豫不决也是一种孤独现象

一个人易犯的大错,就是怕犯错。犹豫不决是避免责任与犯错的一种“大法”,它有一个谬误的前提:不做决定,不会犯错。希望做到至善至美的人,特别惧怕犯错;他从没犯过错,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完善,如果他对不起这幅完善的图像,强劲的自我就会被击得粉碎,因此,他认为做决定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这种人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尽量不要做太多的决定,而且尽量拖延决定。另一个方法是:找一个现成的代罪羔羊。使用第二种方江的人会他捉地做决定,但他所做的决定都不成熟,而且一定半途而废。这种人所做的决定不会给他带来困扰,因为他是完美的,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出纰漏,因此,何必考虑事实与结果?只要自已相信那是别人的错。要是他的决定出了错,反正他还是同样能保有他原来的假想。

显而易见,这两类型的人都错了,第一类型的人根本做不了事情,因为他一点也没有行功。第二类型的人时常类冲动与考虑欠周的行动之间自寻麻烦,总而言之,采用“犹豫不决”的方法是毁灭你内心自我的原凶。

你站着不动,你就无法修正路红;不做事,你也无法改变或矫正。你必须考虑情势的明显事实,预想各种行动方针的可能结果,选择你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并且大胆地下个赌注,一面前进一面矫正你的方向。

克服犹豫不决的另一个方法是认识自尊,并认识自尊在犹豫不决中的实际保护作用。很多人怕做错事而丧夫自尊,所以他们犹豫不决。要利用自尊,不要使自尊成为绊脚石,因此你必认清一个事实:大人物是伟人都会犯错并且勇于认错,只有小人物才怕犯错。

不经过无数的大错,一个人是无法伟大起来的。我们从失败中比从成功中能得来更多的智慧,我们常常在不想做的事情中,找到要做的事,从不犯错的人却不可能有任何的发现。

爱迪生夫人说:“如果有人问爱迪生是否因为太多的途径不通而感到泄气,他一定答道:‘不!我才不会泄气’。每抛弃了一种错误的方法,我也就向前跨进了一步。”

挑战人性的孤独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战胜自已的孤独感。

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孤独,往往往产生于这些虽有肉体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夫妇。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也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或者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地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战胜孤独的秘诀何在呢?

因为自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你必须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组成的茧。

其实,大可不必为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优心重重,人人都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只要你自信一点,钻出自织的“茧”,你就会发现跟别人交往并不是一件难事。

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一个长年在山上工作的气象员说,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人家,可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他就用写信来满足了自己的这一要求。

当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翻一翻你的通讯录,也许你可以给霜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写封信;或者是给哪一个朋友挂个电话,约他去看一场击末上映的电影;或者是请几位朋友来吃一顿饭,你亲自下厨,妙上几个香喷喷的菜,这都别有一番情趣。

跟朋友的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要知道,别人都跟你一样,能够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跟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的十倍,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跟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你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气氛里面,你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中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冷落。

要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惟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够为人家做点什么,这很有好处。记住: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一些习惯了孤独的人,懂得充分地享受孤独提供他的闲暇时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活动,都是充满了乐趣的,而孤独使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这种福分,不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可以享受到的。

许多有过痛苦经验的人都说,当你们遭到厄运的袭击,而又不能够让人倾诉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走到江边去,让清爽的江风吹着,心情就会渐渐地开朗。有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孩子说,她常常跑到最热闹的街道上去,她感得只要置身于不息的人流,就会忘掉自己的寂寞。

芮薇莉以前在杂志上也写过文章,有些人看了她的文章以后曾经写信给她,所以她也结识了一些读者。这回文章登出来以后,上千的读者告诉她:“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有些人的情况比较轻微,他们总是逃避社交活动,除非是老朋友和非常信任的朋友,否则很难和别人交谈。有些人几乎整天呆在家里,由配偶或孩子帮他们买东西。只有在天黑以后才出门,或车窗摇上以后才开车出外。有些人是不敢去开门,甚至电话铃响了也不敢去接。

芮薇莉太太发现,这些人大部分都有另一种恐惧——不管什么理由,在任何情境下他们都觉得害怕。他们随时都想离开周围的人,可是又害怕单独一个人。

用什么方法治疗才有效呢?芮薇莉太太发现心理分析几乎没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不等于提供了解答。许多病人喜欢利用分析的结果作为借口,不去面对现实。“除非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否则我无法出去见人。”最后,他们反而变得更恐惧也更依赖。

要克服恐惧,就得不再做增强恐惧的行为,只有停止将恐惧付诸行动,才能不再增强这份恐惧。尝试去参加宴会,要求房东重新油漆你的屋子,或进行一连串面试找个更好的工作——尽量去做那些你本来害怕而不敢做的事情。虽然芮薇的恐惧非常严重,似乎不可能克服,但她还是做到了。她现在会劝告别人:“你必须强迫自己去扩大生活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