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37434100000042

第42章 挑战腐旧观念(1)

切莫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除了时间的流逝之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观念的变化。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超越自己,难就难在必须时时更新观念,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谁就是英雄和成功者。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看待你周围的人和事,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有人说: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但你千万不要以“我”为中心。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为人态度,正确地树立人生观,才能在人潮的冲浪中永立不败之地。

孔子曾说过:“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不担忧饥寒,物质生活已满足时,才能辨别荣誉和耻辱、礼仪与规则。

这是古人做人的态度与原则,也是为政者施政的一种基本精神,当人民丰衣足食,就能辨别礼节与荣誉,社会秩序就能被遵守;如此国家才能繁荣,人民才能幸福。因此,建立一个光明正大、强而有力的政治,提高人民生活是首要的。这句话之所以在数千年后,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含有超越时间、空间的人性与真理。

那么,现在的人是不是都能懂礼节、守秩序,社会规范是否无懈可击呢?其实不然,今天的中国,不但不能说是“衣食足则知荣辱”,反倒该说为“衣食足则礼节乱”了。

若“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正常状况,那这就是异常的状况了。这种异常可以任其存在吗?当然不行,而且条必要把它恢复到正常状况来,那该如何呢?

可以借教育或国家之力。无论如何,为使异常恢复正常,每个人都务必先反省:自己是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例如,为政者在认真考虑国家繁荣,为人民谋利益之前,是不是更重视自己家庭的利益及个人本身的利害关系?

各界的领导者亦然,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他们所嘱的领域,以致无法从大处、远处做正确的判断。此外,国家之间,也是只顾一已的利害关系,而对其他弃之不顾。

个人也是如此,在所属的公司或企业时,在考虑“我应该做什么?”之前,就先考虑自己能做从那里获得什么。

总而言之,要使社会恢复正常状况,呈现欣欣向荣、人人幸福的景象,每个公民,都必须检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行动,是不是过于自我为中心了。彼此之是也应当互相提醒,互相勉励,坚决杜绝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理解即是沟通

一个人能得到别人的理解,这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快乐的事;一件事,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最有成功的希望和可能。

一个人要让别人理解不容易,一个人要理解别人也不容易。

“理解万岁”反映了人闪的一种迫切要求,一种希冀和憧憬。因为人们太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了,也因为生活中不被人理解的人和事太多了。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性别、年龄、性格、志趣、追求以衣知识结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工作经验等诸方面各不相同,这就很难要求每个人都能同你一样有共同的思想、看法的行为。也就是说你的想法,你的所作所为,很难为每个人所理解。所以,理解是相对的,不理解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被人理解的人和事,不同的时期还可能出现的不被人所理解的事,当然不被人所理解的人和事,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转为被人理解。

能被人理解是好事,不被人理解也无须过于痛苦和烦恼。人活在世上,并不是为了追求别人的理解。一件事,一个想法,如果是正确的,是符合大众利益、愿望的,即使一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赞同,也应该坚持。而一件事、一个想法,如果是错误的,是违背大众利益、愿望的,即使有人理解的赞同,也是不能干的。所以能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赞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一件事是否正确的标准。有时真理的少数人手里,有时群众还没完全认识和觉悟。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但人不仅仅是为了让人现解而活着。

遇事武断,从不萎缩

果断用事,与果断处事,都是一种面对事情,敢站起来说话的英雄主义。

一个人在大义当前,需要站在“射靶”前时,那是多么令人起敬的事。谁也不愿站在危险的“射靶”前。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当中,有些好奇的,或冒险味道浓厚的人,觉得有趣,而愿意站在射靶之前,其本意还是不太愿意的,那么其意义就不太大。只是,在某种场合下,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恶势力而不屈服乃不愧具有男子汉、大丈夫之本色。而这种敢做敢当的精神,所激发的“正义感”,在今天的社会里,是特别需要的。

这种敢做敢当、遇事绝不退缩,勇往直前的人,在危难的关键时刻,能迅速作出英明的决断,帮助他人度过难关。人海茫茫,此等英雄人物今安在?

自幼培养锻炼遇难不怕死敢做敢当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仍是令人起敬的。死,从佛学的角度讲,是一种解脱。但谁都不原意视死为美好的事情。虽然“死”不好,便能在遇大义当前,舍身而取义,这种精神是伟大的。

现在很多的武侠小说、电影使青少年盲目地崇尚侠客“死亡”,实乃近乎愚蠢,也是不可取的。但今日之情形,“视死为野蛮原始人愚蠢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全民性”的正义死亡,人皆不齿,恐怕就值得我们深思、反省了。不过,在我的思想根底里,仍然留存有“不怕死,敢做敢当”的因子。

茫茫人海,世事不平,我们应为“正义死亡”者高唱赞歌。

跟着感觉“走”

所谓跟着感觉走,就是顺潮流而行之。

放眼看世界,细察万物,我才明白这是“随大流策略”在作崇。其实“随大流策略”古也有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流必湍之”,“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天下先”,“德高而毁来”……我们祖先于多年来反复奉劝人们要随大流,如果此举要申请专利的话,非我们的祖先莫属。远在魏晋时,许多有识之士就身体力行“随大流策略”。阮籍为了避“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灾难躲进酒楼每日大醉,“管它春夏与秋冬”,清代的郑板桥唯恐偶尔忘了装糊涂,亲贴“难得糊涂”的条幅于中堂,以省察自己罢聪明拾糊涂。

可惜,无数蠢人总是不听“金科玉律”。商鞅变法,于是遭五马分尸,王安石改革,结果被削为平民,谭嗣同维新,落得断头菜市口。至于地民主主义革命先烈,似乎也忘了随大流策略,否则,也许他们现在还活着呢。

我们再细究历史,却又教人不能释怀。一次次农民起义,一次次封建变法,一次次的革命战争,众多仁人志士由于不遵守“随大流策略”而英勇牺牲了,但社会却在不断进步。奇怪的是,有些熟练掌握“随大流策略”的智者,却往往逃脱不了厄运。

这样看来,对“随大流者”,我们已经得到了对他们的一些认识,当在锐意改革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对此抱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以攻为守,化敌为友

化敌为友不但交了新朋友,多了事业上的支持者,而且少了个敌手,少了个在你成功道路设置障碍的绊脚石;化友为敌,则失去了昔日的友谊,失去了一个支持者,多了一个让你时时担心的敌手。

化敌为友,彼此心中都有一番内疚、亏欠、都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友情,尊重彼此的友谊,并讲求以心换心,从内心深外出发去帮助这个难得的朋友,这类朋友因为长久与你对峙,长时间研究你,对付你,因而在成为你诤诤良友后,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过失,言他人所不能言,给你提出宝贵的建议,促使你更快更好地发展。

化友为敌的人原来也许是你的老部下、老同事,和你是青梅竹马的人,他和你长期相处过,成了你的对手、敌人,必是长久的积怨,一朝反目,一定是恨上加恨,抓住你别人不知的习性、弱点,次次出击都击中你的要害,没有把你打败,也会把你折腾个半死。

要打倒你的敌手吗?只消取他的下堂妻,要找出你最要命的分家吗,那就是你昔日的枕边人。

金钱多是一笔财富,知识多是一笔财富朋友多也是一笔财富,人生拥有这三笔财富足矣。

愿我们每个人巩固原来的老朋友,再化敌为友,多交新朋友。

“死”是可怕得吗?

我们每个人都怕“死”,因为我们既不能了解它,也不能克服它,更无法避免它。凡是能令人联想到死,或把我们带向死亡的事物都会让我们特别害怕。

我们怕鬼,是因我们认为鬼吃人;我们怕打仗,是因为战争会带来死亡;我们怕癌症,怕爱滋病,是因癌症、爱滋病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我们最终怕的还是“死”。

虽然我们人人都怕死,死却是公平地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怕死也没用,该死时得死。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怕死,自古以来却有很多视死如鸿毛的人,死不仕周的伯夷、叔齐;拒不仕异族的文天祥、史可法;以死谏君王的屈原……历代忠臣、烈士、豪杰、侠女为朋友、国家、民族而死的看作是太多了,虽然他们死时的地位、身份各有不同,但死的价值却同样伟大,所以古人曰:“功业有大小,死节无轻重。”

死本是人人害怕的,为什么这些忠臣、烈士们却能视死如归呢?因为人人怕死,是由于对死一无所知,认为死之后就什么都消逝了。而那些忠臣烈士却知道以死求义、求仁、求万世之英名,以身换取精神的不灭,这时的“死”对他们来说不是灭亡,而是延续;不是消失,而不不朽。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死,就看你怎么对待死。为大众、为集体、为国家、为人民而死,死得壮烈,死得英雄,历史会永远记载他们的;为个人私欲而死,轻如鸿毛,会遭受世人遗弃的。

进一步海阔天空

人在危急时首先想到的是退,佛曰:“退回你来的地方”,中国哲人有“等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西方有“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但我们想过没有,困难、危急只是暂时的,只是一个隘口,一个结,一个需要超越的点。

在这个分秒必争的时代,我们争取机会,创造机会还唯恐不及。怎么容得等待和退一步呢?

在这里我提倡“抢片时风平浪静,进一步海阔天空”,“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我敬佩“没机遇,创造机遇也要上”的创业精神。

这量个真理与邪恶斗争的时代。恶人强就奋力抗之消弱它,再围追堵截它,退却不是个好办法,何况你又能退到哪儿去?难道你想丧失你最后的一片立之地吗?真理在前,重雾迷漫,千万人困惑之中怎容我们以消极的退让等待来对待呢?

消极的等待、后退是没有用的。

进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柳暗花明。

道德与物质的联系

所谓道德,正确的道德行于人们之间的话,一定是物质的精神两面合在一起表现出来。道德的本意也应该如此。

伦理、道德的衰退已经很久了。人们也曾尝试使伦理、道德观在心中复活,可是,没有什么实效。这实在是令人忧虑的一件事。其原因或许有许多种,不过,最根本的,是因为人类没有不断地检讨物质的精神的繁荣,也没有不断地追求伦理、道德进步的缘故。

但是,一般人并不认为道德是和物质连结在一起的,当然,也不这么教导人们。一般的观念,则认为道德就是付出牺牲,因此很贵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但却使得父母烦恼,自己也受到损害的话,这也是不道德的了。所谓道德,是以“实行道德的人也好,收受对象也好,都是幸福快乐的”为前提的。

过去认为首德就是牺牲。因此除非是相当高尚的人,否则一般人只要看到有损于自己,就不干了。的确,乍看之下,道德就好像牺牲一样。可是,我认为这就像投资事业一样,投下资本时,由外表上看来,好像是损失了;可是过一段时间,会变成相当大的利益回本。只投入资本,并不能成为投资。同样的,只付出牺牲,并不是真正的道德。亦即,道德并非所谓的以私奉公,而是彼此共荣。

有人说,战争年代的道德之所以比现在好,就是因为那时人们具有纯朴的爱国心。现在道德沦丧,就是因为没有战争,没有爱国心了。显然这种观点偷换了道德的概念,把道德的范畴缩小了,简单地等同于爱国心。

道德无论是任何时候都是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如果加以正确使用的话,会给人类带来幸福,给国家带来富强。综合地说,是与实际利益相关联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咱正确的道德观,并好好地引导这种道德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