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37434100000009

第9章 挑战抱怨的烈火(2)

被人喜欢是内心的快乐

我们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和被爱。我们希望别人看重自己,觉得自己受重视和被珍爱。我们都希望有谈得来的朋友,可以彼此分享快乐和失望。

许多书籍和文章告诉我们怎么取悦别人,以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喜欢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讨人喜欢。所以,你必须顺从别人,不要攻击别人,并且多说别人想听的话。和同事相处的时候,要表现得比较世故;和老乡亲相处的话,则力求平实。

但你的行为总是会增强这个行为背后的意图。那么你这样做是什么意图呢?这个意图就是怕别人不喜欢你。所以你带着羞怯和歉意,似乎告诉世人:“大家听着,我知道自己实际上并不这么好,所以我想做得尽量符合你们的要求。”

你每一次将这个意念用于行动都加强了它,而且也增强了你的恐惧,认为自己实在值不了什么。结果会发生非常奇怪的事情:你使自己变得交游广阔。最后却觉得非常孤独。

别忘了自己真正的样子

单单是被别人喜欢还不够,你必须“感到”喜欢——喜欢自己真正的样子。许多告诉人们如何帮助自己的书都没有提到这一点。这些书只劝你去研究别人需要什么,然后就像提供日用品一样,给予他们。这种行为将彻底摧毁你喜欢自己的感觉。

“书上说的都是为你好”,有位作者这么说。所以你应该“把墙上的书架排满”。想想看,别人会给一个年轻女孩子什么样的劝告呢?有人告诉她,好男孩都喜欢文静、温柔、爱读书的女孩子——所以她只好以欺骗来吸引他了。

不管这个策略是否成功——不管别的男孩是不是更喜欢她——她只有愈来愈不喜欢自己。由自己的行为表现,她会使自己认为,对她所喜欢的男孩子而言,她实在不够好。

即使有哪位男士真的爱她,也爱她那坐拥书城的沉静,她还是不可能觉得被爱,因为她根本分不清楚他到底是爱她,还是爱她的书。

这种事情到处都可能发生。我们为了和别人相处得更愉快,往往给自己戴上一层假面具,把真正的自我掩藏起来。我们把自己伪装成另一种人——看起来很直爽、乐于助人、非常优雅。这样下去,不管别人对我们反应多好,我们也就得无动于衷了。因为别人根本不知道我们真正的面目。如果我们戴了太久的面具,可能连自己真正的样子都忘了。

如果我们不断努力使遇上的人都喜欢我们的话,我们也会增强自己被人喜欢的需求。这样下去,繁当我们碰到陌生人的时候,都会产生一股讨厌的焦虑。就算是碰过几回面的熟人,如果无法透视他们对我们赞许的程度,我们还是会感到焦虑。

有时候,这种力求别人喜欢的策略,可能还会招致与预期相反的不利后果。当我们全力使别人重视自己的时候,可能会使自己看来微不足道,因为我们缺乏个人的冲劲,无法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别人可能会说:“唉,他呀——他太紧张了,老是急着讨好别人。”就算不发生这种后果,即使我们的一贯方法大为成功,我们还是可能增强了一项最糟糕的信念——没有人会喜欢我们真正的样子。

培养自己喜欢的特质

要被别人喜欢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培养些自己喜欢的特质。这些特质对你而言是相当珍贵的。如果你真的希望某个人作你的朋友的话,他就应该喜欢你的这些特质。好好培养某些特质,只为了这些特质本质和你自己而培养,千万不要为了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而培养。换句话说,是否讨别人喜欢只是次要的问题,如果你把这些当成主要的目的,你不但会摧毁自己成功的机会,还可能失去享乐的能力。

培养什么特质呢?下面提到的也许会令你非常惊讶。这些特质和许多教你如何帮助自己的书中,建议你培养的特质完全不同,诸如美貌、迷人、地位和影响力等。这些东西本身没有一样是好的,除非你懂得怎么驾驭它。别人可能会喜欢你,也可能会讨厌你——完全看你如何驾驭这些资产。我们认识很多并不艳丽出众、也不富有的人,但他们却比别人拥有更多亲密朋友。这些人究竟拥有什么令人喜欢的特持呢?说穿了非常简单,他们几乎都拥有让自己喜欢的特质,而不计较外界要求什么特质。

它们不但可以使你更喜欢自己,也可以让别人更喜欢你。

学习如何自处

这可能是最令人惊讶,也最有用的建议。

但它真的让人这么惊讶吗?想想看:如果你和自己都不能好好相处的话,还能期望别人什么呢?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怎么为自己分配时间的话,别人一定会意识到你这种强劲的力量。

很多人都害怕孤独。他们不知道自我创造的后果,所以犯了极大的错误——认定自己绝对不能孤单。他们每一次尽量让自己避免孤单的时候,都让自己再度感受到恐惧的侵袭。恐惧什么呢?就像有人说的,“我单位一个人的时候,简直觉得自己一无可取。”

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喜欢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在电话中聊上半天,或偶尔探问人家的私事,或在别人忙的时候坚持要去看他。或在团体里太注意自己,好像怕别人会看漏了你或忘记你似的。你可能会要求别人帮你做一点小事,以确定别人真的喜欢你。很多人都这么做,结果却愈来愈不喜欢自己,别人也觉得他不成熟。无法自处,往往使你显得有点幼稚。

享受孤独的时刻

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时刻,那么你找朋友的意图将完全出之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晚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你将变得更可爱——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

练习一个人自处。如果你已经习惯和别人一起的话,刚开始打破这个习惯可能会使你觉得不舒服。如果你觉得不愉快的话,就探测自己的感觉。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呢?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你是不是厌烦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做——以克服独处时的恐惧。但不要觉得独处的时候,一定得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才能掩饰单独一人的怪异行为。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点机会——譬如一个月里找一两个下午独处,你将更能享受独处的乐趣。

敢于向自怜挑战

自怜也是抱怨,是一种沉默的没有言语的抱怨。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上许多实际的困扰,但有些人的遭遇却令人同情。我们都知道很多人真正成了环境的牺牲者,譬如有些人生了病,有些人失去了所爱的人,失去了栖居之所或工作;有些人有生理上的缺陷,而有些人运气不好等等。你不能因为他们稍微对自己有一点自怜就责备他们。

你能不责备他们吗?你对那些整天自怨自艾的人作何反应?很可能你对他们的同情很快就消失了。你希望他们好自为之,赶快恢复正常,或许你就干脆弃之不顾了。

自怜引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烦扰别人。人家可能会暂时同情你一下,但迟早会觉得厌烦。亲朋好友可能会一直随侍在侧,但你很容易看出来,这都是出于义务。别人则可能开始逃避这些老是自叹倒霉的人,因为和他们讲话实在太沉闷了,而且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

人们讨厌听自怜的话并不是因为无情,他们只是对事实反应而已。这项事实正是自怜引起的第二个大问题——自怜等于把自己赶进一个死胡同。它只会让你呆呆地想:“我为什么会这么倒霉呢?”而不去找一条最好的生路。因为你对一切事情都抱着无助和被动的态度,所以自怜才得以继续存在,并得到增强。你认为每件事情都发生在你身上,而你一点也没法帮助自己。

这种想法并不真确,对你也没有好处,你实在可以帮助自己,但首先一定要停止自怜的想法。

用下面几个方法测验自己一下,看看你自怜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在三个星期内:(1)不要向任何人谈论你的困扰。(2)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批评任何人或任何事情。(3)一句话也别提别人比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在这同时,多和别人谈谈令你愉快的活动。

如果你能轻易地做到这些事情,那么你根本就没有自怜的烦恼。如果你觉得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的话,你可能已经陷入到退缩的痛苦中了。这表示自怜确实严重地影响着你的生活。

怎么会变成这种样子呢?通常,孩童时期是造成自怜的主要时期。譬如有一个女孩,她在7岁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并留下明显的后遗症,走路异于常人。每个人都为她难过,包括她的父母、老师和姊妹。她听到他们在说:“这个可怜的女孩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呀?”

学校里的小朋友可不像他们这样富有同情心。她因为不能跑或走的快一点,所以他们可能没法让她一起玩游戏。她的父母为了补偿这一点,只好买昂贵的玩具给她,使别的小孩都非常羡慕,或为她举办一个隆重的生日宴会。

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已经作了两项结论:第一,只要她提起自己的缺陷,一定可以从家人身上得到足够的爱;第二,只有别人为她难过,或她有什么别人想要得到的东西的时候,别人才会爱她。

这个女孩得了小儿麻痹症,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创伤,因为她的生活起了变化,但这完全是由她和家人促成的。他们认为一个跛足的女孩子根本不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这种信念通过他们的行为而得到增强,最后终于变成了事实。她一直到30岁还是抱着这种想法,认为自己根本完全不望。

刚开始的时候,自怜可能确实是由一件不幸的事情引起的,就像上面例子的情形一样,不过也有比较不同的情形。

自怜是你自己亲手造成的

有一个学生在运动方面并不擅长,他觉得别人一定会因素笑他,所以他决定跟别人一起笑自己。他变成了班上的小丑,但他每一次戏谑自己的时候,都增强了同一个意念,就是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如果不好好表演的话,可能就没有人喜欢他了。

有的孩子每次生病的时候,他的父母总是小题大作,显得非常担忧,其实他得的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大病。他为了得到饼干和同情,就开始夸大自己的症状,最后他变成了一个自怜者,时常担心和怀疑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并且非常善于自怜。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觉得“不太舒服”——赢得别人的同情,对他而言是莫大的满足。

不过这个孩子觉得这样还不够,因为别人还“不够”关心他,别人对他的痛苦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他每次做出想赢得别人同情的行为,就愈需要别人的同情,这种需要变成了无底洞,再也不可能填满了。同时,他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争取别人的同情,再也没有余暇顾及其他的事情了。

像上面几个例子一样,每个自怜的人都觉得自己有一项无可弥补的缺陷,并且会因这项缺陷而失去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资格。

这些障碍有些是真的,有些则多少是想象出来的。但不管是真的还是想象的,它们的作用都完全相同,而且这些障碍都是你亲手造成的。如果你真的有什么缺陷,譬如失明、少了一条胳臂或生了重病的话,你变得自怜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你会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但这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而且也不是最好的结果。

克服障碍的方法只有依靠行动

如果你是个自怜的人,就得勾勒出你认为自己存在的障碍。很可能你已知道自己的障碍在哪里,并常常谈到它。停下来,不要再谈自己的缺陷,在三个星期中,检查一下你心中想的是什么可怕的“事实”。一旦你知道自认为有哪些缺陷,就能让这些缺陷不再左右你的生活。

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只有依靠行动,尽可能把自己表现成一个没有缺陷的人。因为每次你采取旧的行为方式,把自己表现得很无助或一文不值的时候,都加强了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十分可怜。

你要特别注意并避免下面的六种习惯,尤其是你觉得自己的障碍无法克服的时候。

不要让别人攻击你或利用你。比方说你没有工作,整天都呆在家里。这时候,千万不要让你的配偶或父母说你这样对他们多不方便,或者说你非常幸运,可以依靠他们。

“是呀,”你也许会说,“可是如果我生病了。真的变成了每个人的包袱怎么办。难道我不应该补偿他们吗?”

不必,这些人只是关心你而已。要求他们不要违背你的意愿而使你一直维持现状——这只是暂时的情况而已,并且绝不是你的过错。如果他们无法同意这一点的话,就尝试换个生活环境。但不管怎么样,千万别试图和他们妥协,表面上装得很愉快也很合作,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否则,你会使自己认为,你所遭遇的大难,将贬低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而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不要削弱自己的抱负。也许你本来有个理想或抱负,但因为你觉得家里很穷,或自己聋了一只耳朵,就认为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也就不再努力尝试。这又增强了你认为自己无能的感觉。

你可以扭转这种情势。下次你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管是去学知识,到别的地方,或找个好工作,一定强迫自己尽力而为。这是使自己从自怜变成自重的第一步。

不要为自己的障碍或不便觉得抱歉。不是说不需要存感激的心情,而是要恰到好处。过度的感激,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你和别人的关系。

不要变成家里的奴隶——整天不停地洗衣烧饭、带小孩。这样做的前提,是你认为自己不够好,只要不被踢出门外,就算谢天谢地了。每次你这么做,都使这个前提愈来愈明显。

不要攻击自以为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