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说话高手
37434800000040

第40章 说“不”的艺术(1)

引言:说“不”与说“是”,是人际语言家族中一对难兄难弟,它们时而和平相处,时而打得头破血流,时而握手言和,时而反目成仇,演出了一幕幕是是非非的历史悲喜剧。说“不”的性质和情结千差万别,说“不”者同样有万别千差。有人凡事都以“我”划线,对不合我意的,一律说“不”。有人谨言慎独,有不同意见时,只是委婉地表态:“我不敢苟同!”等。如此种种说“不”的人,都体现了社会生活中,是需要“不”的。

对知心朋友也要说“不”

可以说,这世上没有比友谊更珍贵的了。金子可以用钱买到,而友谊呢,难道可以用钱买到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是文物,越古老越珍贵。

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汗,有的人用血,还有的人用钱。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露宿。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

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友谊的大厦倾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使得昔日的友人反目成仇。

鲁迅和林语堂早年是一对老朋友。北大时,谁都知道周氏兄弟与“现代评论”派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而林语堂就是周氏兄弟“语丝派”的一员干将。北洋军阀枪杀刘和珍、杨德群之后,林语堂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写下许多激烈的文字,向当局进行强烈抗议。为此,他们都“荣幸”地列入当时京城50名最激进教授的黑名单。

林语堂受聘厦门大学时,没有忘记他曾共患难的兄弟,经他推荐,鲁迅也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那儿的理学院院长刘树杞为人十分小气,经常排挤鲁迅,使他连搬了二次家,搞得林语堂不安得很,而鲁迅却半句怨言都没有。

后来在上海时,他们之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摩擦。一些作家想办书店,请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人吃饭,想获得他们的支持。谁料到,鲁先生和林先生在桌上起了口角,鲁迅说林语堂有意“讽刺”他,林语堂说鲁迅是“神经过敏”,各不相让。

老朋友之间闹点小冲突本是平常事儿,谁知道扣来还有更大的冲突!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人世间》、《论语》、《宇宙风》几个刊物,很受欢迎。这一来,林语堂竟成了中国“幽默大师”。这是由于林语堂在刊物上提倡“幽默”,主张“闲适”,抒发“性灵”。这本来也挺正常,可是,那时候正是左翼文坛独领风骚的大好时光,林语堂和他的小品就显得有些不合调了。鲁迅就写了一封信给林语堂,让他放弃这些“无聊玩意”,别去钻“牛角尖”了,多翻译英美名著。林语堂的回信其中有一句说:翻译之事,要到他老了后再说。

鲁迅看了火冒三丈。为什么,当时鲁迅比林语堂大十四岁,并且十分推崇林的翻译之功。林语堂的话不是明显在讽刺他吗?好心没得好报,鲁迅自此之后不再搭理林语堂了。

对于鲁迅和林语堂后来交情的断绝,人们唯有深深的遗憾。他们可以尽量不接受彼此的文艺观念,但他们完全可以继续他们的友谊。值得庆幸的是,鲁迅批评林语堂,只限于他的文章和文艺观念。而几十年来,林语堂仍然视鲁迅为现代文学的大作家。

拥有一个知心朋友,对自己而言,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资产。友谊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植物,砍伐它只需要一斧一瞬,培育它则需一世一生。仿佛也有像泡桐一样快速生长的友谊,但它也像泡桐一样,算不得上好的木材。当然,也有在刹那间酿出友谊的醇酒的,但那需要极严酷的环境,或是泰山压顶,或是血刃封喉,于平常人是不大相干的。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去珍爱。正确地讲,友谊是没有链的,有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小环。它为我们度身而作,就像神话中的水晶鞋,换一只脚就套不进去。它是一种纯粹个人栽植的情感树,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作“信任”。

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和仇恨一样,让人没齿难忘。搭建一座友谊之桥吧,让我们以最美好的心境,走完这段最美好的人生旅程。

当面对爱情的时候

曾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相爱后却没有结果,真可谓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台湾一位著名诗人说:“曾经相遇,曾经相爱,曾经在彼此的生命中光照,即使无缘,终是无憾。”这就是说,既然爱过,就应该没有遗憾。

人世间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美满的结局,只要曾经爱过,也曾经被爱过,就可以了。那就证明你有过美丽的浪漫与忧伤的孤独。那么,尽管没有结果,也依然会留下一份安慰给自己。

在情感的世界里,我们不必去刻意地追逐一个结果。只要彼此有过我解你情、你知我意,只要有过心心相印、魂牵梦绕,只要有过离愁别绪、难舍难分,只要有过“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觉,就足够了。

爱情,是一种不能用公式去分析、不能用逻辑去推理,甚至也不能用道理去解释的不可理喻的情感。爱情,只有在不依附任何条件的时候,只有当你甘愿为心爱的人奉献一切而不求获取的时候,才是幸福的、充实的。当此之时,即使贫寒的陋室也会变成瑰丽的宫殿。相反,如果为了某种欲望而对爱情挑三拣四,爱情被商品化,即会失去它原来那灿烂的光辉。自己酿下的苦酒,只有自己一个人独饮了。

在一个春风沉醉暮霭迷离的夜晚,晓琳小姐来到奥迪饭店参加一位老同学的婚礼。忽然,身着西装、脸含微笑的他挽着一个袅袅婷婷的女郎出现在她的面前。莫非他已经结婚了?晓琳的心犹如小兔似的狂蹦乱跳,无所适从。幸亏此时新郎、新娘忙于接待分至沓来的宾客,人群冲散了她视线,她才从窘态中回过神来。

酒席终于散了,晓琳一个人跑到黄埔江畔,伤心地哭了。她预感到,他已经属于别人了,刚才正是她一生中经历过的最尴尬的一幕。因为他是她一生中深深追求的人。

他是晓琳大学时的辅导员和助教。晓琳在作毕业论文时才与他有较多的交往。他高雅的情趣、细腻的感情、充溢的才气,早已掩盖了他那长相平平、皮肤黑黑、憨厚的外表。接着,晓琳和他相爱了。

在一个夜晚,他向她说了早就想说的话,并率直地谈了他家里的情况,他出生在苏北农村,这一夜,她失眠了,想了很多很多,难道从少女时代起心里描绘了千万遍的“白马王子”就是他这个“黑马王子”吗?她犹豫了,她不甘心。她担心自己中心“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邪了,于是暗地里请大姐去打量她。谁知大姐一见就讨厌,竭力反对,说他是个十足的“苏北佬”,还说像我们这种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有才有貌的姑娘,压根就同他不是一条路上的人,如果同他结婚,那是太丢人太失面子了。晓琳的思想混乱了,她爱他,但她更“爱”她自己,后来,当这个十足的“苏北佬”向她求婚时,她委婉拒绝了“乡巴佬”的爱情。

晓琳的年纪一年年地大了,关心她的人也渐渐多了,“媒婆”几乎踏破她家的门槛,虽然都是门当户对,但都是庸庸碌碌,没有一个比他强的。多少次,她心血来潮想再去找他,可当她一拿起电话,重似千钧,她的手又软了。她岂不是太软弱了吗?最使她痛心疾首的是,她平时口口声声讨厌庸俗的尘世,但在世俗的偏见面前,她却甘心败北。

夜深了,晓琳独自徘徊在江边,谛听江涛拍岸之声,她后悔自己当初不该拒绝那个“乡巴佬”的求婚,以至于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现在,唯有向江水默默地倾诉着内心那迟到的独白。

爱情,是对爱的对象的全部接受和爱,包括对方的身体或心理、才能、出身等各方面的不足,爱应该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爱情,虽然不能说付出多少就一定能得到多少,但是,不打算付出肯定是得不到的。在人一生中,借助外物,可能得到丈夫,可能得到妻子,可能得到钱和权,但是得不到满意的爱情。

爱是一种创造——重新发现对象又重新发现自己。这里不是简单的1+1=2的公式,而是1×1=1的法则。当你唤醒了他或她身上的全部童真、激情、创造力的时候,也就创造了一个爱的世界。

树立你的自信

自信力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简直是奇迹。有了它,你的才能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力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有成功的机会,这样长期失败下去,最终只会使自己一钱不值。

据说拿破仑在战场,士兵的勇气可以增加一倍。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大半来自士兵对将帅的信仰中。如果将帅显露出疑惧张惶,则全军必然陷于混乱、动摇;将帅的自信,可以增加他部下的勇气。

人的各部分的精神能力,也应该像军士一样信赖其主帅——那就是“意志”。

如果一个人有坚强的自信,往往可以使平庸的男女成就神奇的事业,成就那些天分高、能力强以及疑虑与胆小的人所不敢染指尝试的事业。

天下决没有不尽力去想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

有一个士兵从前线归来,将战讯报告拿破仑。因为路程远,赶得太急促,所以他的坐骑在半路上就倒地气绝了。拿破仑当即下一手谕,交给这士兵,叫他骑了自己的战马火速驰回前线。

士兵看了看那匹魁伟的战马和宏丽的马鞍,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不,将军,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士兵,不适合骑这匹太高贵、太好的战马。”拿破仑回答说:“对于一个法国的士兵,没有一件东西可以称为太高贵、太好!”

生活中,有许多人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他们是不配有的,以为他们不能与那些高贵的人相提并论。然而他们不明白,这样自卑自抑,自己抹杀自己,会大大减弱自己的生命能力,也同样会大大减少自己的成功机会。

有许多人觉得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与自己无疑;这些好东西,只是那些幸运宠儿所独享,对于自己则是一种禁果,想都不能想。他们沉迷于自己卑微的信念中,那么他们的一生,自然要卑微以殁世;除非他们一朝醒悟,敢抬头要求“优越”。生活中有不少可以成大事,默默无闻度其平庸一生的男女,就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估计太低的缘故。

自信是比家世、亲友、金钱、势力更有助于自己成功的东西。它是人生追求成功最可靠的资本。它能使人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它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

随意说“不”会惹是生非

相信不少人都吃过“祸从口出”的苦头,往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无心的一句话经过别人的嘴一说,就有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引起莫名的误会,同时还可能招惹是非使自己成为受害者呢!

“祸从口出”这简短的几个字里,直接指出口为祸之门,那么舌头往往就成为腰斩自己的利刃。当然,它同时也提醒人要口有遮拦,尤其不要随便乱发议论,轻易说“不”以免遭来不妄之灾。

所谓“不知者无罪”,除掉那些纯属于玩笑性质的戏谑外,如果真的恶意中伤就更容易使别人受到伤害。

同样的一张嘴,同样的一个“不”字,有人能利用它来拯救一国之难,也有人因它而遭来杀身之祸,一切都由各人掌握。但若因无意的一句话而导致悲剧的产生可就太不划算了!所以,我们在公开的场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孔融向来对曹操的许多政策持讥刺、反对的态度。曹操同袁绍官渡大战前夕,曹操为了稳定后方,曾下令对在建安五年以前的诽谤言论,从宽赦免不予追究,以后再有诽谤的,“以其罪罚之”。孔融以才自恃,根本不予理睬。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支持战争,曾全面下令禁酒。孔融反对禁酒,并写了一篇专以讲饮酒好处的文章,以与曹操唱对台戏。公元208年,孔融还当着孙权使者的面,当庭诽谤曹操,使曹操非常难堪,大丢面子。曹操深感孔融妨碍他的统治,盛怒之下,找个借口把孔融杀死了。

《后汉书》在评论孔融时,说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常言说:“沉默是金。”如果真的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它就是历经开口后的一种最完美的最让人回味以及无穷的遐想的选择。“沉默是金”的许多好处,正确地说明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忽视性。孔融的悲哀,就在于他自恃才高八斗,处处与曹操搞对抗。不该说“不”时说不,最终使孔融丢了脑袋。

自作聪明的“不”,会害人害己

在我们平时说的话中,有大话、空话、假话、废话、真话。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没有假话。

仔细想想,谎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有着多种用途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是不希望让别人知道的,一个无伤大雅的小谎言,能使生活过得更顺畅,也能免却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现代步伐紧凑的大都会,每个人都希望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没有太多时间去反省,没有过余地精力去解释所有的东西。

但是,谎言还是有其恶果存在的,丰都城的十八层地狱,人死后因为说谎而被小鬼割下舌头的血淋淋雕像,就是古代人借用神话告诫世人:说谎话的恶果是永远也没有办法躲避的。

即使是小谎言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