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37440000000001

第1章 “顺”服君王(1)

直言进谏,据理力争诚然可贵,然而投其所好,顺水推舟,“顺”服君王又何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呢?

顺水推舟以谬止谬的晏子式的说服方式

说服人人,有时候刃直上并不是件明智的事,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与顶撞,尤其是掌握着他人生杀大权的君王。所以,这样的时候,如果能“顺”着他人的“意思”用以谬止谬的方法去说服对方。绝对不是一个坏主意。

春秋时期,齐景公所喜爱的一匹马突然暴病而亡,齐景公惋惜不已,把一腔怒气全发在养马人身上。他命令手下人操刀,准备对养马人施行肢解的酷刑。

这时,晏子正好在齐景公身边,见那刽子手执刀而进,晏子赶紧制止他们,命他们且慢行刑。晏子回转过来对景公说:“请问,古时候尧、舜肢解人的时候,是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开始?”

尧、舜是古人所说的至高无上的圣人,怎么会随意妄杀无辜呢?所以景公惶恐地说:“尧、舜是圣人,是绝对不会肢解人的。如果真有国君会下令肢解人的话,那肯定是要从我开始。”于是取消了肢解的命令。

然而景公仍心有不甘,另下命令:“将他判处死刑!”

晏子听了,知道景公是不肯罢休的,然而再要强行进谏,恐怕不会奏效。于是晏子灵机一动,想了个法子。装着赞同景公命令的口气说道:“这个马夫死到临头,恐怕还不知道他犯的罪是多么的严重。让我来为君王把他的罪状一条一条地宣布,使他明白自己的确犯了十恶不赦的死罪,然后再将他处死。”

景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说:“可以。”

晏子就对养马人诉说罪状:“你共犯了三条罪名。君王令你养马,结果马没养好,反而被你所杀,这是你犯的第一条死罪。”晏子故意把马自己病死说成是被马夫杀死的。晏子接着说;“如果是普通的马,倒也罢了,偏偏你杀死的又是主上最喜欢的马。这是你犯的第二条死罪。使主上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必定要怨恨君上;诸侯知道了这件事,也会耻笑、轻视齐国。你杀死了主上的一匹马,使主上被百姓怨恨,国家也因此削弱而被邻国欺负,这是你犯的第三条死罪。所以现在定要处死你。”

景公听了,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好不尴尬。最后连声说道:“放了他,放了他。”

晏子在此则故事之中,并不是直接求情,而是顺着景公之意,推论出景公也觉得不妥的结果来,从而达到说服对方改变决定的目的。这种归谬之法,当真是用得精妙无比。

在说服人人使用归谬法之时,一定要注意归谬之法是以对方的论点为前提,将其推论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性。

例如,鲁讯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驳斥“文学作品的质量越高知音越少”的谬论时,用的就是归谬法: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显然,这个结果是非常荒谬的,因此“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的荒谬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归谬法犹如一面显示谬误原形的放大镜,能使人们对错误的论点或论据看得更清楚,从而有力地说服对方,显示出说服的力量,因而常常为人所采用。

顺水推舟是孟子进巧的方法

借梯上楼,通过古人或有威望的人的事便来编织一个“圈套”,让你所说服的对像“钻”进去,你也就达到了你预期的目的。

齐宣王向孟子道:“别人都劝我拆掉明堂,是拆呢?还是不拆?”

孟子答道:“明堂是国君接见诸侯、发布旨令的殿堂,大王如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拆。”

齐宣王说:“要怎样去实行王政呢?可以听听吗?”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歧周时,对耕地的农户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对做官的人赐给世代相承的俸禄,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收税;池沼鱼塘不挂禁止捕鱼的禁令。对犯罪的人,刑罚只施及他本人,不牵连他的眷属。年老独身或死了妻室的的男人叫鳏夫,年老死了丈夫的妇女叫寡妇,年迈而膝下无儿无女的人叫独老,死了父母的孩童叫孤儿。这四种人是社会上穷苦无依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时,一定要优先抚恤这四种人。《诗经·小雅·正月》说:‘富人享乐,欢乐融融,孤独受罪,穷苦飘零!’”

齐宣王说:“这话说得好!”

孟于说:“您既然认为好,那为什么不去实行?”

齐宣王答道:“我有个毛病,我贪钱爱财。”

孟子答道:“从前周王朝的创始人公刘也贪钱爱财,《诗经·大雅·公刘》篇说:‘聚粮于庾,贮粮于仓;包装携带熟食干粮,熟食干粮,装满橐囊,周民和睦,为国增光。张设弓箭,全副武装,干戈戚扬,扛在肩上,开始出发,迁徙远方。’所以,要做到留下的人仓里有积谷,走的人橐囊里装有干粮,然后才可以出发,要是大王贪钱爱财,与百姓一同享用,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贪爱女色。”

孟子说:“从前周王朝的先人太王也贪爱女色。非常宠爱他的妃子。《诗经·大雅·绵》篇里说:‘周人先祖,古公禀父,策马疾驰,早早赶路。从那分西水滨出发,急急忙忙来到岐下。古公禀父偕同姜女,察看地势,筹建房屋。’在那时,家中无找平到丈夫的怨女,外面无找不到妻子的男人。大王如若贪爱女色,但如能满足百姓在这方面的要求,那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困难呢?”

孟子的“仁政”(或曰“王政”),其内容是什么?本故事具体地告诉人们,他是要国君仿照周文王的做法,实行薄徭、轻赋、宽刑,对鳏寡孤独者进行抚恤,然而,这就势必要影响到执政者的收入和享受,故而齐宣王只是说好却并不想实行,并近似无赖地说自己“贪货”、“贪色”以为推托,孟子则顺水推舟,并不正面批驳,还是运用《诗经》,劝说齐王学习周朝开国君主,与百姓分享“货”、“色”,满足平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孟子所谓“明堂是国君……”其实就是预设的圈套,齐宣王心气平和地钻了进去。

孟子所谓“明查是国君……”其实就是预设的圈套,齐宣王心平气和地钻了进去。

颜率假给九鼎引齐王上当

人都有“贪”念,有“贪”心,这是人性的弱点,假使能够抓住你所要说服的对像的“贪”处的话,再利用你的计巧,就会引导对方的思路跟你走,从而获得说服的成功。秦国派军队进逼周朝都城,索取国宝九鼎。

周王很是担忧,臣子颜率说:“大王不必犯愁,我东去齐国请救兵。”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国不讲道义,竟派兵要逼周天子交出九鼎。周朝群臣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秦国还不如将它送给齐国。大王若能出兵救援周天子,不但能在诸候间博得好名声,更可获至周朝国宝九鼎,岂不一举两得?所以恳请大王出兵救援。”

齐王听了大喜,便派兵五万驰援周都,秦军只好退兵。于是,齐国便倚功向周天子索取九鼎,周王又担忧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忧心,我自有妙计解决。”

于是,颜率又来到齐国,对齐王说:“周朝靠了齐国的道义,君臣父子都保全了性命,因此,很愿意兑现诺言,献出九鼎,只是不知从哪条路运到齐国为好。”

齐王说:“可从韩国借道而过,运到齐国来。”

颜率说:“不可。须知韩国君臣想得到九鼎已谋划了好久。九鼎到了韩国,一定会给扣留的。”

齐王说:“那向楚国借道。”

颜率说:“不行,楚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

齐王说:“那我应该走哪条路才好?”

颜率说:“这正是我为您大伤脑筋的事,九鼎不是酒壶酱瓶,可以拎着到齐国来。当初周朝替换商朝时,动用了八十一万人来牵拉九鼎,今天即使有这么多人,但又应从哪条道路运输才安全呢?”

齐王懊恼道:“原来,你从头到尾都在骗我,你就是不肯把九鼎给我。”

颜率道:“我不敢欺骗您。只要您从速决定从哪条道路上运输,我们的九鼎随时等您来拿。”

齐工叹了口气,只好罢休!

古人说:“胸中有甲兵十万。”是说智慧运用得当,运筹帷幄可制胜千里。秦国派重兵进犯周朝索取九鼎,可谓志在必得,颜率早就谋划在胸,凭三寸不烂之舌诱得齐王派出五万兵驰援解了周天子之危。而对齐王的索取,颜率又强调借路扣留九鼎的危险以及道路、运输的种种困难,使得齐国想得到九鼎的愿望落空,等于白白为周朝出了一次兵,颜率的智慧加上善于表达的口才,这种说服的力量岂不是胜过甲兵十万?

魏征顺势投缘论剖腹藏珠

一天,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商人只要得到美丽宝贵的珍珠,就剖开自己的身体把它藏起来。有这回事吗?”

侍臣答道:“有这回事。”

唐太宗感慨地说:“唉,这太愚蠢可笑了。像他们这做法,人们都认为他们只爱惜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由此看来,官吏们受贿犯法与帝王贪求奢侈享乐而致使国破家亡,与那些愚蠢可笑的西域商人剖腹藏珠相比,真是没有什么不同。”

魏征听了便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道:‘有个患健忘症的人,在搬家时竟将妻子忘掉了。’孔子接嘴道:‘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呢,桀与纣他们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忘掉了。’”

太宗笑道:“说得好。我要同诸位臣子同心同德相互帮助,治理好国家,这样大概就可以避免被人讥笑为剖腹藏珠了。”

这是一个充满风趣而蕴意深刻的舌辩故事,舌战的对象很特殊:不是当时当地的人,而是远在西域的商人和已经死了的古代昏君桀和纣。唐太宗李世民与谏官魏征两人,一吹一唱,竭力对舍本逐末、剖腹藏珠的愚人愚事给予讥刺和抨击,造成了自我告诫、谨慎施政的气氛,可谓具微言大义效果的君臣之辩。不过,李世民是以比拟直接讽刺贪官和昏王,而魏征则引用古例进一步附会太宗的观点加以引伸发挥,从而使君臣趣话所含的政治性真理显得更雄辩有力,而之所以达到这个效果,就是因为魏征能从观点一致的问题谈起,引起太宗共鸣,从而因势利导,达到目的。

因此,当我们与人谈话时,不要一开始就讨论意见相左的问题,要以意见相同的话题作为开头,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一直讲些对方同意的见解,使得他没有机会说:“不。”

欧佛斯屈特教授曾说:“‘不’这个答案是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不’以后,即使想反悔,也得为先前的自尊付出代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将对方导入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让他持否定的论点。”

一个有技巧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而回答一连串肯定的答案。这样会使他的心情松弛,就好比撞球,只能依着球杆的力量前进,而无法倒退。

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而欲采取抵制态度来防卫外力的干扰。但是一个人说“是”、“对”的时候,却是处于松弛状态,它能以开放的胸怀接受新的意见。所以,我们愈能使对方说“对”,就愈能达到说服的目的。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但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好像事实上要与人唱反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这有什么好处呢?只为了自己高兴?也许你会为此而沾沾自喜,但别梦想它会为你带来任何帮助。

下次,当我们要批评别人时,赶快先想想在一开始交谈时,立即就让对方说:“是的,是的,”他就会忘掉争执,并很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一再昭示:为人处世要懂得温文柔和。所以如果你想要说服他人,那么,就应该先从观点一致的问题谈起,使他同意你的看法而连连称是,待其放松戒备后,再引导他逐步接受你的要求,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顺势而攻与正反实说的进谏之策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回他狠狠责备一番:“我原以为你能力很强,才放心将东阿交给你治理,没想到你搞得一塌糊涂,我非重重处罚你不可。”

晏子说:“请再给我三年时间,我会彻底改变方式来治理,到时候如果还不行,我愿意被处死。”

景公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结果才经过一年时间,年末政绩考核时,景公一听晏子回京城来述职,就马上亲自去迎接:“了不起了不起,你果然没骗我,这一年的政绩真是好极了。”

晏子说:“以前我治理东阿时,禁绝一切的关税贿赂,天然的鱼盐之利都开放给贫民,东阿的百姓没有一个挨饿受冻,却被您责罪;这一年来我换个方式,关税贿赂一概接受,鱼盐之利完全由权责之家垄断,并且增加税收来伺候你身旁的亲信大臣,东阿现在有一半的人民正在挨饿受冻,反而我却得到嘉许。这么荒谬的结果,我实在无法再治理东阿了,请允许我退休,将职位交给比我能干、有办法的人吧!”

景公一听,赶快向晏子谢罪:“我知道自己错了,请勉为其难再帮我治理东阿吧!往后我绝不会再听信谗言,干涉您的治理了。”

人们都说:“实践出真知”。晏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受到责难时并不针锋相对的与齐景公争辨,而是顺着齐景公的意思,以亲身的实践,用事实来说话。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了晏子说服策略的对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料搜集工作的重要性。

兵家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谈判中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因此,谈判前的资料搜集工作非常重要。

能不能掌握充足的资料,不仅关系到己方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也关系到谈判桌前能否说服对方,掌握主动权。

所以,谈判前必须努力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