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37440000000017

第17章 “曲”服帝王(2)

人类有一个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通性,那就是保护自尊心。一个人损害另一个人的自尊心,等于打击他的生命。如果你这样,不但你永远无法使你和别人的争辩获胜,同时你可能遭到更多的人和你争辩。人与人之间争论一件事情,在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属于理智上的事,但实际上,却是与感情有密切的关系。说服他人时的道理也和争辩时的一样,要在说服他人时获得胜利,除了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还必须懂得说服的艺术,要掌握、运用好说服他人时中的口才。

避实就虚——陈平答问一石二鸟

劝说他人时,在回答地方的问题时是一个你是否能说服对方的关键之一,这时,就要惟“曲”字为原则,避实就虚,从而从另一种角度用另一种方式回答问题的同时,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汉孝文帝登上皇帝宝座后,以为太尉周勃率领士兵诛杀篡权吕氏家族大有功于汉朝,有意提拔他。当时担任右丞相的陈平猜度皇帝的意思,也想让贤给周勃,便告病在家。孝文帝很奇怪,自己刚登位,怎么丞相就生病了,便追问他。陈平说:“高祖皇帝在位时,周勃的功劳不及我。但诛杀吕氏家族,我的功劳却远不及周勃。我想让出右丞相的位置。”孝文帝认为可以,便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置第一,陈平则改任为左丞相,位置第二。

过了不久,孝文帝对朝廷政事渐渐熟悉。有一次上朝时询问右丞相周勃道:“全国一年的官司案子有多少?”

周勃抱歉地答道:“我不知道。”

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钱粮的收支情况如何?”

周勃面红耳赤,背出冷汗,答道:“不知道。”

孝文帝便转而询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答道:“这些事有主管官员负责。”

孝文帝问:“主管官员是谁?”

陈平答道;“皇上要了解案件,便要问廷尉;要了解钱粮,便要问治粟内史。”

孝文帝有些惊异,问:“如果这些事各问主管官员,那你们丞相干什么事呢?”

陈平恭敬地答道:“皇上不嫌我无能,让我担任左丞相之重职,我很惭愧。我以为,做丞相的人,对上要辅佐皇帝做好调理阴阳、和顺四时的大事,对下要抚育万物,对外要治理诸侯及周边民族,对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并让文武百官各得其所,尽力尽职。”

孝文帝听了连声赞好。

周勃听了却大为惭愧,走出宫门便责备陈平道:“您为什么平时不教我一些如何应对皇帝问政之道呢?”

陈平大笑道:“您担任右丞相的职位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吗?再说,如果皇帝询问长安城里小偷强盗的数目,您能够回答吗?”

周勃回到家里思量再三,觉得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及陈平。过了不久,他便主动告病在家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想位,皇帝同意了,陈平就成了唯一的丞相。

陈平是刘邦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以巧设奇计,善出点子而著称于世。此则故事一方面显示了他善于应对的辩才。

即使不知道,他也能适当地表明自己的相法,并让皇帝觉得言之有理,这比之周勃屡次简单地回答“不知道”,实在是要巧妙委婉得多,这种方法,既不是强辞夺理,也不会让皇帝产生失望或是轻视的情绪,真可谓是妙矣!

老师对学生最感失望的莫过于当他问道:

“你的看法如何?”却得不到积极主动的回答。

许多人常常这样回答:

“眼前面讲的人一样。”

这种回答方式令人失望。即便是意见相同,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示出来。

一个人若不能回答别人提问,可能表示你没有什么意见,也可能是想不出适当的话来回答。对于上司的提问,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意见,就很难把工作向前推进。但若你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却又不合上司的想法,则无法达到能受上司信赖的地步。过是两难的局面,应付它的较好方法,莫过于平时注意培养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后发制人——王叔文说服太子

后发制人,在他人散尽之后,与你所要说服的对象进行沟通,而不是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讲道理,这样一种换一条路的做法,不但给了对方一个比较适当的环境,同时也使你的说服不是那样直接,而却能从这“曲”中取得真意。

王叔文因擅长下棋被选入翰林院待诏。他略略读过一些书,喜谈论治国施政的道理,唐德宗便让他到东宫去侍奉太子。

一次,太子与左右的侍读议论施政之道,谈到了宫市的弊端,太子说:

“我见到皇上,要把这些意见毫无遗漏地讲出来。”

侍读们听了都称赞太子贤明,惟独王叔文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侍读们离去后,太子对王叔文说:

“刚才大家议论宫市,你为什么不发表意见。”

王叔文说:“太子侍奉皇上,除了服侍皇上用餐和问安之外,不宜干预政务、发表施政见解。现今皇上在位已久,万一碰上小人奸臣挑拨离间,说殿下您想藉此来收买人心,那时候您怎么解释清楚?”

太子听了,连连向他道谢说:“如果不是先生,我怎么能听到这样忠心诚恳的话!”

从此,皇太子十分器重王叔文,东宫里的外务往往都听凭王叔文来裁断处理。

王叔文任太子(顺宗)侍读时得到信任,在太子即位时,被任为翰林学士而执掌朝政大权。在他执政的几个月内,他厉行诸如减免民间积欠官府的旧账、取消宫市、惩治贪污等若干政治改革措施。并策划夺回宦官的兵权。应该说,这是振兴渐趋衰落的唐朝政权的中兴之举。但由于他原是一名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望的小官,骤然执掌大权施政,当然引起了老资格的朝臣们的忌恨和反对,加上他急于求成又缺乏应付复杂局势的才能。终于随着顺宗病重被逼退位而给逐出朝廷,导致他短期改革的流产。本篇记叙了他在顺宗做太子时对太子关于注意韬光养晦、严防小人离间的劝说,可说是他与太子应付朝廷复杂政治形势的一种最佳选择。他不在侍读们高谈阔论宫市的弊端时发表意见。却在人们散去后单独劝说,显示了他特异的“舌才。”

弦外之音出奇制胜的说服力

弦外之间,即是说服者所说的话里所表露出来的相关的更深一层的意思。这种曲折说服的方法,可以给被说服对象留下颜面而又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死后,安葬在昭陵。唐太宗很想念她,就在宫中搭起一座很高的楼台,暇时便登台眺望昭陵,以表达他对这位助自己定天下的贤淑皇后的哀思。

一天,唐太宗带宰相魏征一同登楼眺望昭陵,他问魏征看到陵墓没有?

魏征看了很外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

唐太宗便用手指给他看。

魏征问:“这是昭陵吧?”

太宗回答说是。

魏征说:“臣误以为陛下是问臣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呢!如果是看昭陵,那臣早就看见它了啊。”

唐太宗一听,知魏征话中之意:不要因为恋念一个皇后而忘了先帝大业。他内深感惭愧,立即下令拆掉了那座观陵楼台。

怎样说服别人?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是一种方法;出奇制胜,巧妙点化,曲径通幽使人豁然开朗,顿时领悟,也是一种方法。

叶剑英同志曾用出奇制胜的方法,以很短的几句话,说服了一批人。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都普遍不安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才够味儿。

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运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突然出现的奇兵,以奇取胜。

叶剑英劈头一句“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发语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精巧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铲除了。

芦沟桥事变后,举国上下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此期间,陈毅同志在江西大余与当地国民党代表谈判。他舌战群顽,要求国民党军给北上抗日的南方游击队让开通道。可对方却话中带刺地说他们“兵太多”。

陈毅同志相讥道:“你们兵多不愿北上抗日,还要游击队陪着吗?”

这话出奇制胜,使对方无以作答。

出奇制胜也包括用奇妙的类比、反问等等。

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民主运动,逮捕了“七君子”。沈钧儒先生在法院受“审判”时,其中有段舌战是这样的:

法官问:“‘抗日救国’不是共产党的口号吗?”

“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沈先生答。

这段话,以“吃饭”作类比,反驳了对方认为凡是共产党做过的事别人就不能做的荒谬主张,驳得法官哑口无言。

运用出奇制胜法,必须了解对手的意愿。出奇制胜的对策,不是出于主观臆断,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巧妙适应。

在运用这种方法说服他人时,要注意这一规律。

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的说服原则

说服他人,有时并不一定要说得明明白白,而只要点到即可,这也算得上是说服他人的一个原则。因为如此,所产生的说服力反而会更好。

当乾隆皇帝驾崩,乾隆的儿子琰亲政后,大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形势就显得特别严峻。面对晚年乾隆留下的危局,嘉庆帝琰一执政便首先逮捕了权奸和糰和尚书福康安,没收了他们的资财以充国库;并整治吏狱,挽救政治危机。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嘉庆帝还决定为在乾隆时代被和糰之流打击迫害的官员恢复名誉,平反昭雪。另外,又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作出突出贡献而因被和糰等人排挤的官员。

有一天,嘉庆帝想起了父皇生前最宠信的重臣纪昀来,于是他便想就破格提拔官员一事征求一下这位智谋过人的老臣的意见。当时纪昀任武会试的正总裁官,正在主持考试。嘉庆帝等不及考试结束,连忙派人从考场中请出纪昀,嘉庆帝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告诉了纪昀,纪昀听后没有直接对此事作可否的表态,只是对嘉庆帝说道:

“陛下,臣蒙先帝重思,为官数十载,未有敢以礼贿我者,何也?但用臣生性并不贪婪。然,若亲友有丧,臣为之点主、作铭,其所馈礼金,不论厚薄,臣无敢却之。”

嘉庆听毕,沉思良久方点头一笑,心领神会到:纪昀所说表层语义是在感激乾隆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歌颂自己的清廉品质;实际上表层语义不过是个诱导刺激物、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带出语篇重音,暗示自己意欲破格提拔为先帝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官员的设想,原来是在为祖宗推恩,不必顾忌什么。这正如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收金而不却,以让死者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是一样的。

之后,嘉庆便大胆破格提拔了一批曾为父皇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官员,吏治整顿出现了新景象。

纪昀向来以能言善辩而著称,而在此则故事中却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方式不同,却是各有千秋啊。

“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人是情感动物,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既要醒心,又要甘人。

古人乐羊子外出求学七年不归,家贫,乐母偷别人家的鸡,宰了吃,乐妻却不下筷子一起吃,而且掉泪了。乐母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自伤居贫,使食有他肉。”乐母大惭,端着煮好的鸡肉去失主家认错赔礼。

在这里:“道是无情却有情,说话甘心又醒心。”

乐妻没有当面指责婆婆,反而责怪自己不勤劳,以致家庭贫困。

然而在这当中她达到了批评婆婆的目的。

所以,她给了婆婆一把梯子。如果她只是一味指责,那家里就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战乱情形了。以上二故事,其实就是很诚显的“圈套”,一不小心就会躲过,但也很有意义。

如果说站在人生高度回眸人生,会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的话,那么,当我们在说服别人时的一句得体的话,一个温馨的举动,不也会令我们倍感亲切吗?

说服也要拐弯抹角从而曲径通幽

说话“拐变抹角”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恰恰相反,有些时候能够正确运用这种以“曲”代“直”的说话方式反而会有良好的说服性,达到一种曲径通幽的境界。

春秋时期,陈国发生内乱,夏征舒谋杀了陈灵公。楚庄工趁陈国内乱,入侵陈国,以弑君之罪杀了夏征舒。楚庄王还想借此机会一举灭掉陈国,将陈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