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37440000000019

第19章 “曲”服帝王(4)

为了对顾客负责,为了弄清症结所在、当听到李先生投诉时,便当机立断,陪李家父女去医院检查,取得有力的证据。

最后,“有理让人”,厂长向李家父女解释清楚误会后,不但没有丝毫责怪李家父女的意思,还向他们继续赔不是,赢得他们的好感。

因此,顾客“上帝”也往往搞错。发生的误会又该如何处置呢?

首先,仍是耐心听取顾客投诉,我们绝不能直截了当地对他说:

“不,先生,那是你误会了,绝不会有这种事?”

或者:“先生,您有没有搞措啊?我们公司怎么能让这样的产品出厂?”

这样的话,更会加深误会与不满,扩大顾客的愤怒情绪。如果顾客发生这样的对抗心理,就糟透了。

所以,“有理让人法”对因误会而投诉的顾客具有普遍意义。

柔言慢道,绵里藏针刚柔并济的说服之术

柔可以克刚,因为柔中可以带刚与到刚硬时用柔来对待,用绵里藏针的刚柔并济来说服他人,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刘邦率兵入函谷、破咸阳,灭亡秦朝,“彼可取而代之”的宏愿就要实现,不禁忘乎所以。他入秦宫,见宫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尽其数,便想留在宫中,享受一下当皇上的快乐。樊哙气冲冲地说:“沛公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公急还坝上,勿留宫中。”刘邦大为反感,不听。这时张良赶来,对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你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节俭为本。现在刚进咸阳,如果又象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您听樊哙的话。”刘邦幡然醒悟,退出秦宫,还军坝上,从此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樊哙、张良讲的道理一样,为何效果不同?原来刘邦先破关灭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正在志得意满之时,虚荣心、享乐主义正在膨胀。虽然樊哙对他忠心耿耿,但说话直杠杠、硬棒棒,正在做着皇帝梦的刘邦自然听了分外刺耳,产生了“抗药性”。而张良在表达方式上却委婉文雅,他从分析秦亡汉胜的原因入手,为刘邦总结经验教训,接着说明贪图享乐的严重后果,每个字都敲到点子上,最后又重申了樊哙意见的合理性,使刘邦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由此要见,那些正处在得意之中的人,在顺境中的人,获得了某项成功或取得了某项胜利的人,头脑发热,虚荣心强,往往愿听顺耳的话,如果直截了当指出他的错误想法和作法,犹如当头泼了一瓢凉水,扫了他的兴致,他就会不高兴,自然也就不乐意接受劝说。因此,最好用委婉的方法,陈述利害,使之醒悟。

借题发挥,巧其一点宋玉说服楚王

古时候,成功的说客都是善于借题发挥的,而且他们还能够抓住进行说服,从而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拯救时局,显出说服的力量,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大夫登徒子对楚王进谏说:来玉这个人虽然一表人材,但油嘴滑舌,又是好色之徒,劝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和妃子们接近。

楚王立即召来宋玉问话,宋玉则借题发挥,以悖论悖,自卫反击,既保护了自己,又驳斥了对方的诡言——

宋玉:我长得仪表堂堂,那是受惠于天;能言警辩,那是由于老师的教导;至于好色,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楚王:你不好色,有根据吗?有根据,可以继续留在王宫;拿不出根据,就请你马上离开!

宋玉:天下之佳人没有比得上楚国的,楚国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我家乡的,我家乡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我东邻那位姑娘的。

楚王:你东邻的姑娘美在何处?

来玉:我东邻的那个姑娘身材苗条适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署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她的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足以使得阳城、下蔡的花花公子见后神魂颠倒。

楚王:那你一定是瓜田李下先得月喽。

宋玉:她这么美丽的一位姑娘常常攀上墙头来偷看我,这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我至今没理会她。而大夫登徒子就不是这样,他的妻子头发蓬乱,耳朵倾斜、嘴管裂开,牙齿外露,走路一瘸一拐地;还长了一身疥疮,像这么一个丑陋无比的女子,登徒子都有耐性,同她生了五个孩子,更何况漂亮的女子。请大王明察,谁才算是好色者呢?

在这里,宋玉一方面以“整整三年了,可我至今没理会她”为梯子,使自己从“好色”的“丑誉”上顺利地“滑”了下来;另一方面,为了反击谗言攻击者,不管登徒子原来的道德品质如何,也不管对方有没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仅仅根据他“同面貌异常丑陋的妻子也能生下五个孩子”。断言登徒子是好色之徒,这是典型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说服方法。

利弊取中——东郭牙说服桓公

把握好利与弊的相互关系,并充分用二者的关系来进行说服,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这样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桓公和文武百官议事,议题是尊管仲为仲父之事。他命令群臣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同意的人站到门左边,不同意的人站到门右边。”东郭牙却在门当中站着。于是,引发了一段对话——

齐桓公:我尊管仲为仲父,下令说,同意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的人站到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在门当中呢?

东郭牙:主公,您是否认为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

齐桓公:是的。

东郭牙:您是否认为他的果断能够做大事呢?

齐桓公:是的!

东郭牙:如果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果断能够做大事,主公您因而把国家的权力都交给他一个人。这样,凭管仲的才能,借着您的威望,以此来治理齐国,主公您难道不危险了吗?

齐桓公这才恍然大悟,回答道:“东郭牙说得对。”于是,他令隰朋掌管国家内政,管仲负责外交,以此来互相牵制。

东郭牙在这里运用的就是权衡利和弊的圆,然后取其中。他把同意和不同意处理成反对关系,提出了言之有理的第三种意见,齐桓公自然也就采纳了。

所谓利弊取中法,就是指根据事物的利和弊的因素进行分析取中。当你被夹于对某事物的看法非表态不可的境地时,你为了使此事物不往任何一方倾斜,你必须进行利和弊的取中,这样,才能使事物的发展结果走向合理的圆和。

柔言相劝也能金石为开

柔能克刚,有时候柔言相劝胜过千万名强说道理。

北宋赵普担任宰相后,以推荐贤才为己任,而且荐贤惟能。一次,赵普推荐一个人做官,连续两次,太祖均不准奏。第三次赵普仍推荐那个人,太祖大怒,折断了他上奏的简牍扔在地上。可赵普像没事似的,脸色不变,一言不发地跪下拾起简牍回到府上。过了几天,赵普补缀好了奏事的简牍,又继续上奏,仍然推荐那个人,并说道——

此人当初被人推荐到为臣府上做事,也是一波三折,臣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轰他出门,后来在师爷们的再三努力下,才留在府中。现此人在为臣府中有口皆碑,现推荐给皇上,完全是为国家着想,请皇上三思。

在赵普柔言相劝下,宋太祖由感动而省悟,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由上例可知,当了宰相的赵普也有失意的时候,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力:虽然他向宋太祖柔言荐贤遭了拒绝,但并不气馁,更用柔“行”进行弥补,以此感动了宋太祖,这就是精诚所至,言行并用的以柔克刚的妙处所在。

这是典型的以柔克刚的一种方法。其意是指不但言要柔,而且行要柔。当对方固执己见时,有时候仅靠柔言还不够,你不妨先用自己的行为去证实自己柔言的正确,以此来感化对方。这要凭借耐心和恒心,需要时间来验证,同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一俟对方现出恻隐之心,你再柔言一回,你的目的就不难达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再刚强的人,在这样的言行并用的温和态度下,也不可能不动心。

婉言喻讽说服魏王

比喻,用例来婉言揭示,所要说出的道理,使被说服对象被理所服。庄子说魏王就是这样的例子。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坏,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有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梓树或樟树上,它们则攀援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逄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悚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庄子这席话,讽刺有力,入骨三分:其一,通过辩析贫穷与潦倒的区别,暗中讽刺了魏王目光短浅,所看到的只是自己表面上破衣烂鞋,所表现的贫穷,而看不出自己满腹才学却难以一展宏图的潦倒;其二,通过追究贫穷与潦倒的原因,巧设比喻,揭露了昏君乱相的时代根源、说得入情入理,大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伟丈夫气概。

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又曰:“言者多则易于取厌,言之激则难于乐受。”

委婉的讽刺不同于赤裸裸的谩骂,它是以表面上的柔和似水潜藏着对讥讽者深深的嘲弄和深深的蔑视。这种说服法独特处在于“藏锋处,鬼神莫测其渊;露锋处,天下莫挡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