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37440000000034

第34章 “情”服帝王(2)

等到各地义军蜂起,他便举兵夺取了河西。起义军又西上贾胡堡,隋朝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屯驻于霍邑,阻挡义军。正遇上连绵阴雨,义军军粮吃完,高祖(李渊,李世民之父)同将领们商议,想率军返回太原再作打算。

太宗便劝谏说:

“原来我们大举义兵是为了拯救百姓苦难,我认为应当先攻进咸阳,这样才可号令天下;今天,遇到小股敌人阻拦就退兵,恐怕随从我们起义的人,一听见这个消息就会顷刻解体、一哄而散。那么我们回去坚守太原一座城池,又有何用?说不定连保全自己生命的方法,都没有了。”

高祖不采纳他的意见,令他带兵返回太原。

太宗于是便在军营外号陶大哭,声音传入营帐内。

高祖召唤太宗进来,询问缘由,太宗答道:

“现在军队凭藉正义的目的进军,进攻、战斗必定胜利;如果不战就退了兵,大家一定要散伙,一散伙,敌人就要趁机追击。敌人在后追击,我们却无力加以抵抗,败亡是必然之事。因此,我悲伤而哭。”

高祖猛然醒悟,便立即下令停止退兵。

自古以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大丈夫用情至急也会流下英雄泪。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目的是推翻隋朝,建立王霸之业。统帅军队的是智勇双全的李世民,当时二十岁不到,可在战斗中“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深受将士们信任。李渊素质平常,应变能力差,遇到敌人阻拦和军粮用完的问题就想退兵,李世民第一次劝阻,陈述退兵的弊端,李渊执迷不悟;紧急之际,李世民哭谏,情理并茂,尤其是讲到退兵关系到起义军及李氏身家性命的命运时,李渊才猛然醒悟,认识到:起义军是四方会集之师,气可鼓而不可泄,初战失利势必顷刻解体,于是停止退兵这一错误之举。

世民哭谏的成功,表明了情感在劝说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口才艺术的眼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遇到默默无闻而且异常呆板的人,他们并非才疏学浅,有的甚至是满腹经纶,但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和他们谈话,如同面对一台会说话的电脑,你问什么,他答什么,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而且面无表情,死气沉沉。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缺少说话的欲望与热情。

热情、活力,这是口才的血流,有了他们,语言才会有生命力,人们之所以需要语言,就是因为人类需要凭借语言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当人们因为听了你的说话而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并不仅仅因为你的言辞如何美妙动听,而是因为你的语言中包含的真情实感激发了他们的共鸣,几乎所有演讲中的经典名篇都离不开这一条标准。那么,现在你所要了解的必然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剧界有一句名言:“要想使台下观众流泪,台上的学员必须先流泪。”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真诚地面对他人,去体会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心情,同时,把你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当你不得不面对无话可说的尴尬的时候,不要以“我对他就是提不起精神”,或者“我实在是没有说话的情绪”来为自己开脱。试着按下面的方法去做,它会帮助你打开情感的闸门。

真诚地面对听众,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相似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产生的心理感受是互相理解的基础。不要隐藏自己的经历,或者害怕它们过于朴素而拼命堆砌华丽的词藻,名人轶事或者格言警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别人怀疑你的诚实。例如,林肯在和道格拉斯进行竞选辩论时就是以真诚赢得了胜利。据说,在那场辩论接近尾声时,所有迹象都表明他已失败。最后一次轮到他演说时,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脸孔,他那深陷下去的忧郁的眼睛和平常一样,似乎满含未曾流下来的泪水。他把自己的双手紧紧并在一起,偏偏它们已经太疲倦了,然后,他以他独特的单调声音说:“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期法官或我自己被选入美国参议院,那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今天提出的这个重大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过任何个人利益和任何个人的政治前途。”说到这儿,他停下了,听众们屏息以待,惟恐漏掉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和燃烧。”替他写传记的一位作者指出:“这些简单的话,以及当时他真诚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

表现热烈。当你开口说话之前,应是满心企盼的神态,而不是像个要登上行刑架的人。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告诉别人你要说什么,不要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那样只会给你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或者让人家看起来觉得你在忸怩作态。只要是你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总会激起别人的共鸣。丘吉尔在当他当选英国首相后的施政演说中说道:“……我要向下院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丘吉尔的强烈情感激发了英国人民的斗志,他的声音也响彻了整个世界,其演说也成为经典的名篇。

记住:真诚、热烈的情感要比空洞的大道理更具有说服力与生命力,当别人因为听了你的说话而情绪激昂甚至痛哭流涕时,他们不是被你说服了,而是被你感动了。

煸情动感郭舍人智救奶娘

利用他人的情感上的弱点,在关键的时刻出言以激,同样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汉武帝奶娘的家人在长安街道施暴于人犯了法,主管的官员请求武帝下令将奶娘的家室全都流放到边疆去,武帝只得批准。

奶娘将要入朝面见武帝辞行。她先去见受武帝宠爱的宫廷演员郭舍人,向他哭泣求救。

郭舍人说:“这样吧,你入朝拜见皇上后马上就告辞离去,走得快一些,并且要屡次回头看皇上。”

奶娘便按照郭舍人的吩咐,面见武帝告辞后很快离开,并且屡次回头看武帝。这时,郭舍人突然大声斥骂奶娘道:“喂,老太婆,为什么还不快点走,陛下已经长大了,难道还需要吃你的奶过活吗?为什么还不住地回头看!”

于是,汉武帝动了恻隐之心,可怜奶娘,就格外下旨不要流放、迁徙奶娘。

郭舍人跟优旃一样,都是古代宫廷御用戏子中善良而具有幽默口才的仁人。他们“舌谏”的巧妙高明几乎如出一辙,相比之下,郭舍人似乎更胜一筹,因为他看透并抓住了武帝从小受乳娘养之恩而不忍看她被流放的深层微妙心理,成功地导演了这一出连奶娘也蒙在鼓里的激发皇上怜闵感情的“好戏”,使得武帝终于下决心赦免了奶娘。其实,说到底。郭舍人的“舌谏”对象不是武帝,而是主管奶娘家人案子、依法判罪的官员,郭舍人的“舌辩”不过是教唆皇帝以情徇法罢了,可发一笑!但其中所用的手法,却值得借鉴。

动之以情,泣谏君王

古人劝谏君王的时候,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惟歌唱的形式较为有特点,而且再加上真情实感的泪水,可以使对方被你的感情所动,再适时说之以道理,就可达到劝谏的目的。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景公修筑长舍、正要美饰它,便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来了。景公与晏子一起进入里边坐下来饮酒,将宫里的乐工招来助兴。酒兴正浓,晏子唱起歌来:“禾苗有穗啊不得收获,秋风吹来啊全部飘落。风雨吹拂摇散它啊,上天凋敝生民啊!”唱完歌,回头看看而泪水直流,又舒展双手向上挥舞。景公靠近晏子而劝止他说:“今天先生因我赐酒而告诫于我,是我的罪过。”于是废弃饮酒,停止工程,最终没有美饰长舍。

以唱歌的形式进谏是古人的一种发明,齐国宰相晏子曾几次运用此法劝说君王,效果都很好。虽然,歌词并未直言所谏内容,但它运用比喻或隐语的手法,加入忠君之情营造一种独特的气氛,使对方感悟,纠正错误。

无独有偶,歌谏的效果不错,泣的力量也不小。

《左传》载:吴军伐楚,楚昭王出逃。楚臣申包胥为了复楚大业,前往秦国去求救兵。秦哀公认为,秦僻在西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安能为人?申包胥说,楚、秦连界,楚国受兵而秦国不去救援,吴消灭楚后,必来进攻秦。如果你去帮助楚国,亦是固秦也,你救了楚国,楚国一定会情愿世世代代贡献于秦。哀公意犹未决,安排申包胥在馆驿住下。申包胥认为,楚昭王逃亡在外,我不能安心住驿站,请秦王速派兵。但是哀公仍不肯发兵。于是包胥不脱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如此七天七夜,勺饮不入口。秦哀公被他爱国忠诚所感动,为之赋《无衣》之诗。秦王认为,楚国有此贤臣,吴国还要灭它,秦国无有此贤君,吴岂能相容?于是秦国接受包胥的说服,派兵去援楚。

泣谏,蕴含其真情感人。悲情恸人,揣情激人,因而被许多朝代的大臣用以谏君。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因晋献公听信受妾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立幼子奚齐为嗣,重耳曾出奔在外19年。后来由秦国送回即位,是为晋文公。

当初晋文公进入晋国到达黄河边,命令臣下抛弃随身带的竹筐、木盘、垫席之类的器物,让脸色青黑,手脚长茧的人走在最后。随行的朝廷重臣、文公舅父咎犯听到这个命令,在半夜放声痛哭。晋文公问:“我出逃19年,现在回国了,你不高兴而痛哭,是为什么呢?”咎犯抹着泪说:“竹筐、木盘、垫席之类那是途中用来供吃饭和休息的东西,您却要抛弃它;脸色青黑,手脚长茧的人,那是用来操劳服役的,您却让他们走在最后边。我听说国君摒弃贤士,无论什么忠良也不会任用;大王摒弃交游,无论什么忠直的朋友也不会结交;现在回到了晋国,我就在被摒弃之列了,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哀痛,所以哭泣。”

晋文公解下身上的玉壁,对着滔滔黄河祷告:“祸福利害,如果不与舅父共同承受,有河水为证。”说完将玉壁沉入河中。表示盟誓。

楚文王攻打邓国,途中宿营,命王子革和灵一起去采摘野菜。革、灵二人见有位老人背着一只筐路过,便向老人乞讨,老人不给他们,于是就殴打老人夺下筐子。楚文王知道了,命令将两人拘押起米,将要杀掉他们,大夫进言罪不当死。那老人就到军门说:“邓国干出些无道的事,所以你们才攻打它。现在君王的儿子殴打我,还抢夺了我的筐子,这比邓国还要不讲道义。”说完呼天抢天地嚎哭起来。军士将老人的那番话传告楚文王,文王召见老人说:“讨伐有罪的人自己却要蛮横地抢夺,这不是禁止暴行的办法,仗恃力气虐待老人,这不是教育年轻人的办法,爱自己的儿子却放弃法令,这不是保住国家的办法,对这两个儿子徇私情,毁灭以上三种德行,这不是治理国政的办法。”于是在军门外斩杀二子,来向老人赔罪。

《反经》载,西汉时,梁孝王把朝廷通缉的羊胜等罪人隐藏在自己的王宫里。内史韩安国哭泣着劝说孝王道:“大王你自己思量,和当今皇帝的关系与太上皇的关系,以及当今皇帝与临江王的关系相比,哪种关系更亲呢?”孝王说:“我与当今皇帝的关系是兄弟关系,所以比不上太上皇与高祖皇帝。”韩安国泣不成声说:“当今皇帝与临江王是亲父子关系,然而高祖皇帝都说,手提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是朕,所以太上皇最终不能当政治理天下,只能闲居栎阳(今陕西临潼)的宫殿里。临江王是当今皇帝的嫡亲长子,由于说话谨慎,再由于宫廷内部的家事而在中尉府中自杀,这是为什么?治理天下的君王,不因家事妨害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才有这样的古语:虽有亲儿郎,怎么知道他不是凶残的猛虎?虽有亲哥哥,怎么知道他不是狠毒的豺狼?如今大王你位列诸侯王,喜欢听奸佞之臣的谗言,冒犯皇帝,违背法度。当今皇帝因为你有太后宠爱的缘故,不忍动用法律手段制服你,而太后日夜哭泣,盼望你能悔过自新,可是你却毫不觉醒,假如有一天太后去世,你又能依赖谁呢?”话还没说完,梁孝王便把羊胜等人交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