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当他在公元219年被吴将潘璋、马忠斩于临沮后,370多年姓字不彰。在《世说新语》等魏晋南北朝的野史杂记中,记载故事最多的人物是曹操、诸葛亮等,基本上没提到关羽。公元593年,天台宗智岂页大师前往荆州玉泉山,因感关羽之事,对提高关羽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自此以后,关羽之名逐渐为人所知。公元1014年,关羽、出生地解州盐池水减盐少,一伙臭名昭著的奸臣相互串通,搬弄出的一场装神闹鬼的闹剧,却使关羽的地位蒸蒸日上。同时也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皇帝对关羽名声的重视,历代统治者纷纷敕封关羽。这期间所谓关羽的书信、手迹等,也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加“苍天常生好人,原人常行好事”这类的篆文等。又有关羽《忠义经》十八章刊刻流行。此后,元朝、明朝统治者也对关羽倍加崇奉。到了清顺治九年,统治者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统治者之所以对关羽崇拜现象如此提倡,是因为民间关帝信仰日益深入人心。于是他们认为有机可乘,就因势利导,借对崇拜关羽的提倡,而误导人民对他们统治本身进行崇拜、信仰。
对关羽的崇拜不但一开始就与宗教迷信交织在一起而且与统治阶级意志和目的交织在一起,最终成为统治者统绐人民的一个工具。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空前发展,但是社会力量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不可捉摸和难以应付的。特别是面对资本这样一种盲目的势力,就更令人感到困惑和恐惧,就更是让人神化的异已力量。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英雄崇拜心理和金钱崇拜心理存在和发展更深刻、更根本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英雄崇拜心理、金钱崇拜心理可以说达到了顶峰。英雄崇拜和金钱崇拜心理却使社会的通货膨胀骇人听闻: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一个时期,资产阶级政府为了把战争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于是大量发行货币,引起不少国家的通货膨胀。其中德国纸币马克甚至到了连印钞的纸费都换不回来的地步,数以亿计马克还买不了一把胡萝卜。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中产阶级和工人艰辛一生所得到的积蓄都化为乌有,人民忍饥挨饿,怨声载道。纳粹头目希特勒趁机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窃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成为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纳粹总头目希特勒,就是靠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而爬上独裁的宝座,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崇拜心理的社会根源往往与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兴趣密不可分。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对个人英雄和金钱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就与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的逐渐上升紧紧相连,而又与本阶级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性直接相连。
崇拜心理的社会根源又与认识根源紧密相连,互为因果,两者的共同作用使人类形成了崇拜这种社会心理。而在阶级社会中,认识根源往往带有阶级的烙印,这是决定崇拜心理内容、对象和方式的重要因素。
崇拜心理与类似心理之比较
崇拜心理与羡慕心理比较
为了多方位、立体化地对崇拜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将崇拜和羡慕进行比照认识是不无补益的。
羡慕,按照一般的解释是: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但是也有另一种解释,《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则是:“羡慕[动词]:对(另一个人)的幸福、成就、名望方面的优越性或拥有同样的好东西,希望自己拥有(另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不管是哪一种解释,崇拜与羡慕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心理状态不同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某种综合的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好比心理活动的背景,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要受主体当时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的表现规律有所不同。心理状态兼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它既不像个性差异那样持久、稳定,也不像心理过程那样流动、变化、起伏,它一经产生就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甚至几个月或几年。心理状态具有完整的结构,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从心理状态的持久性、稳定性来说,如果羡慕心态能持续几天或几个月,那么崇拜则要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续时间上起步。也就是,崇拜的心理状态从一起步就要在持续时间上比羡慕要长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二者在持续时间上根本不可能相比,没有可比性。
就综合的心理现象来说,崇拜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被崇拜对象的综合心理认识基础之上的。被崇拜的对象不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上的优越而受到崇拜的,而是从综合的整体上受到崇拜的。羡慕则根本不同,只是由于被羡慕者在某几个方面,或是某一个方面,甚至是一时的突出之举也能引发羡慕者产生羡慕之情。而且,羡慕者同时还具有被羡慕者羡慕之处。羡慕者和被羡慕者的地位是随时(有时是同时)可以互换的。二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互相羡慕对方的长处,而取得共同进步的结果,即互惠互利。而崇拜者和被崇拜者间却永远不可能有这种关系,崇拜者和被崇拜的关系和地位是不可能变换的。这种心理状态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崇拜和羡慕本质上的区别。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有时人们容易将崇拜和羡慕相混淆。这主要是因为二者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如羡慕和崇拜在心理状态上同属于肯定心理,即对所羡慕心态又是崇拜心态的基础。虽然羡慕和崇拜是建立在同一心态基础之上的,但二者并不表现为程度的不同,即并不表现为羡慕心理的累积而转化为崇拜心理的过程,而是具有本质不同的两种心态。这是认识羡慕与崇拜二者之间区别的最关键一点。
心理机制不同
羡慕和崇拜的心理机制也是截然不同的。羡慕的心理机制在于使羡慕者对被羡慕者的优越之处产生兴趣,引起学习的欲望,产生一种竞争的心理,从而赶上或超过被羡慕者的优越之;或者是仅仅引发对被羡慕者优越之处的兴趣,或是欣赏的心情。而崇拜者的心理机制则根本不同。由于崇拜者和被崇拜者之间的不可预知的遥远距离感,使崇拜者对被崇拜者产生一种永远的尊敬,或是无条件的尊敬和钦佩。其中也有向被崇拜者学习的心绪,但却只能是学习而已,不能缩短二者之间的相差距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遥远的距离感,很可能产生消极、失望的感情。这种消极、失望的感情不是通过沮丧、悲观表现出来,而往往是通过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的极度崇拜行为表现出来。由此产生将被崇拜者神化、偶像化的情绪。
当然,随着崇拜心理的世俗化,如将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传媒英雄的崇拜,一方面使崇拜者的心理机制朝着现实化的方向发展,试图将崇心理转化为羡慕心理,但是崇拜心理终归是崇拜心理,即使崇拜心理再世俗化,也只能是停留在崇拜的心理层面上,而一旦冲破这一层面,崇拜也就异化为羡慕了。
随着人类心理功能的不断发展,人们即需要一种与长时、稳定的心理状态相适的心理机制,也需要一种与短时、变化的心理状态相适应的心理机制。崇拜心理的世俗化(当然是取其现实化、实际化的含义)、羡慕心理的崇高化二者的有机结合,也许能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心理,但绝不是二者简单的算术相加,而是科学的有机结合,而且将与羡慕心理、崇拜心理并存的一种新的社会心理。但这将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科学的高度进步,及人类心理、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情绪、情感细腻化的程度。
心理功能不同
崇拜和羡慕相比,在心理功能方面也是截然不同的。
崇拜心理的心理功能是为人们在行为中树立一种规则和指南。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崇拜心理是在客观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调控,而羡慕则是在微观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精细调节。通俗一点说,羡慕只负责一时一事的心理调节和把握,而崇拜则是对人的一生或是对几代人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原则性导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或者是某种角度上说,崇拜是对羡慕的一种导向,而羡慕则要受崇拜的引导。崇拜和羡慕各以其独立的社会心理功能相对存在,各司其职,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各行其事。
根据上述所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崇拜心理和羡慕心理是两种有质的规定性的不同社会心理。其中的主要区别是:崇拜心理是成长时的、稳定的心理,而羡慕则是短时的、处于变化中的心理,二者具有一定互补关系,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心理功能。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请看下面这段实例:
叶健民在《信念》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述:“在这次战斗中,我有两位党员同乡英勇牺牲了。失去好同乡的悲痛引发了我被逐出敢死队的屈辱,悲痛和委屈一齐袭上心头,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连用拳头猛捶班长的胸部,把我肚子里的气一古脑儿发泄到他的身上:‘呜……都怪你,为什么不让我上?’”
班长一把紧紧地搂住我,任我在怀里又哭又打,一声也不吭,只有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淌个不停……
“不知过了多久,等渐渐安静下来,班长才疼爱地扳起我的脸,边抽泣边解释:‘健民啊,不是我不让你去,实在太危险啊!这种时个,我们党员不往前冲,哪个冲?’……”
打那以后,我开始崇敬起吴政委和班长这些共产党员了,从心眼儿里佩服他们……
这段途述文字中,人物间感情中的“崇敬”和“佩服”是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说是“崇拜心理”,又显得有些不够。说到“羡慕心理”似乎又弱了点。这就是说,在从“羡慕”到“崇拜”的心理距离间,有一种比较复杂而又有些难说清楚的心理过程。这也就是说:①崇拜和羡慕的心理距离是很大的,还有多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状态。②崇拜和羡慕之间的种种复杂心理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羡慕”还是“崇拜”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崇拜和“羡慕”是两种截然不能混淆的社会心理。
对于崇拜和羡慕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的认识,有助于对崇拜心理有一个多侧面、立体化的认识。这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清除人们将羡慕心理误解为崇拜心理,从而降低崇拜心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崇拜心理与嫉妒心理比较
如果说崇拜和羡慕是在同一向度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心理,那么崇拜和嫉妒则是在两个相对相反的向度上截然不同的社会心理。
嫉妒同崇拜一样,也是一种古老的心理,意识现象。在中外历史和现实中,对嫉妒心理的解释颇多。在我国的释义辞典中对其解释也颇多,其中就有:“嫉”的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嫉”是埋没贤良的人。弗兰西斯·培根则认为:“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要贬纸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大体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嫉妒就是因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别人的这种优越性,从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不服气到怨恨等组成的复合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含有很大成分的憎恨心理。
那么,崇拜心理和嫉妒心理在本质上的区别究竟有哪些呢?
可比性和不可经性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说,嫉妒心理是指由于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这种优越,从而产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中以怨恨为核心。嫉妒与被嫉妒者之间,是有可比性的。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显然不是太大的,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说来,嫉妒者如切实努力奋斗是可以赶上被嫉妒者的。但是,在嫉妒者看来,虽然有时明知道自己与被嫉妒者间有一定差距,由于强调种种菲须有的客观原因,看不见,或是根本不想承认自己与被嫉妒者之间的差距,嫉妒者便会产生怨根、不满,并千方百计地想以平空否定被嫉妒者的优越之处,而使自己的失衡心理得以平衡。而嫉妒心严重者,则不惜造谣中伤,甚至杀人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感。所以,英国哲学家休漠曾说:“不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反而是我们的相互接近。”这就是说,嫉妒心理的产生倒不是由于“差距”,反倒是由于“接近”。即嫉妒者只嫉妒地位与他相等,性质与他相同的人。
三国时曹操的主簿杨修聪敏过人。一次,曹操在梦中杀了侍卫,别人都以为曹操真是梦中杀了侍卫。只有杨修在埋葬那位侍卫时叹息地说:“不是丞相在梦里,而是你在梦里啊!”
曹操占领汉中之后,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是没有什么进展。要守汉中,又不会建树什么功业,进退两难。曹操发出的口令只是“鸡肋”二字。官员们没人知道这两个字是何意思。杨修说:“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味,扔掉又觉得可惜。曹公的意思是说撤兵的主意定了。”于是在军营私下告诉大家整理武器行装。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
杨修由于多次道破曹操的心计,遭到了曹操的嫉妒、愤恨。终因为曹植作“标准答案”而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