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爱情心理学
37442300000002

第2章 爱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密秘(2)

爱情的嫉妒心理,根源于私有制,是占有欲的一种表现。在嫉妒者看来,既然相爱,就应互属对方,一切以对方为核心,否则,就是对我不专。他们惯用恩格斯“爱情是排他的”这句话作为理论依据,为自己的嫉妒心理辩护。爱情当然必须忠贞专一,但忠贞专一并不等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爱情应与社会和事业紧紧地联在一起,如果离开了社会的大环境,离开了火热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爱人捆绑在自己的身旁,让他(她)整天围着“我”这个轴心转,这不仅实际上办不到,而且这种爱是苍白、没有充实的内容的。许多事实都说明,嫉妒是对爱情的一种破坏,是笼罩在恋人之间的一层阴影。嫉妒发作时,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悔之莫及的蠢事来。从古至今,有人因嫉妒而造谣诽谤他人,有人因嫉妒自杀或杀人。无理的嫉妒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实在有根除铲尽的必要。

无理的嫉妒是一种“私有心的变态”,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爱情的腐蚀剂。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并不排斥有理的嫉妒,但对于无理的嫉妒则要下决心加以克服,做到用平等代替奴役,用奉献代替自私,用理智代替冲动,用宽宏大量代替陕隘猜疑,尊重爱人的人格和自由,相信自己的爱情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两人以心换心,以情促情,就会让爱情之花开放得更加斑澜多彩。

爱情的水面,不可能波澜不兴,爱情的天空也不可能永远万里无云,恋爱中太平淡了,就会觉得乏味,就会失去对恋爱的兴趣,所以,恋爱中还需要一点嫉妒、猜测的游戏来点缀。比如,很明确地知道男友和另外一个女孩子的关系时,但不失时机地,恰当地表现出一点嫉妒的心理,不仅不会引起男友的反感,还会让他因为你的嫉妒而知道你对他的感情,而倍加珍惜你。

把握合理的嫉妒,拒绝无理的嫉妒,你就会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

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物件下,某些人的言行,给当事人产生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负向的要求和行动。也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一种相反的感知和体验,产生了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爱情的逆反心理就是这种心理状态在爱情生活中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的逆反心理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有的恋人之间,为了使恋爱及早成功,过早地、不适当地做出过于亲昵的行动,被认为轻薄之行,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使爱告吹;又如有的男人,对痴情追求自己的姑娘不愿理睬,他偏不喜欢爱慕崇拜自己的姑娘,相反却倾心于冷落慢待自己的姑娘,加倍地去爱并不爱他的人。还有的男女相爱,越是遭到家人的竭力反对和亲友的重重阻挠,就越是爱得炽热坚决,难分难舍,如逼之过甚时,则采取殉情的方式来对抗。西方心理学家对此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还有,正在恋爱中的男女,如果一方突然疏远了对方,对方反而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如果一方狂势地追求对方,对方往往会更加目中无人,漠然对之;两个恋人之间不时闹点小矛盾,争吵几句,事后,双方反而会感到对方更加可爱。

那么,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呢?

1.好奇心

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总是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没有解释说为他好或是不好,更没有分析他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人产生猜测,好奇心就会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弄清楚为什么。同样的,当周围之人都对一个人表现出热情和关注时,而唯独你不感兴趣,则这个人反而会对你产生兴趣,他会怀疑你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一样,想要探个究竟,因为你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2.自尊心

一些较有个性的女性朋友,在恋爱时受到朋友的冷落,或者是父母亲人朋友的阻碍后,往往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那种“越得不到的越想得到”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烈。恋爱中的人,都想自己的恋爱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得到别人的否定,她们的自尊心就会伤害,就会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她们为了表示不满,表示反抗,往往会做出一些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甚至很危险。某报刊上就曾登过,一个女孩因为家里面反对她与男朋友的恋情,为了表示反抗,在一个晚上从6楼的楼顶跳下来,当场就死了。

3.心理发展的必然

恋爱过程中,达到双方心理相容,就是在观点、信念、情感与感情的相一致,是恋爱成功的心理要素。未达到心理相容的程度,也就是感情没有达到那种亲密的程度,而过分地亲昵,或发号施令,都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利感情的培养。相反有可能达到一种逆反心理使恋爱遭到失败。如果已达到心理相容的程度,则恋爱更易成功,因为任何外界阻力干挠都会成为推动力。

恋旧心理

有人在讨论婚恋心理时,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测验题:如果让你在考古学者与记者之间选择恋人,你会选择哪一位?考古学者恋旧,能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性;记者追逐新闻,能使爱情保持新鲜感。

其实这只是一种缺乏根据的推测,只难作为一笑了之的玩笑。不过在婚恋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恋旧的心态。人是一种“印记”生物,以往的感情经历往往会在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生活的痕迹既可能是美好的回忆,也可能是难以平复的创伤,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的情感生活。

青年恋爱中的“恋旧”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映,它对青年人实事求是地选择对象是一种严重的障碍。许多大龄未婚青年的年龄越来越大,而仍未结婚,原因在于“恋旧”心理的干扰,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择偶良机,影响了幸福生活。

所以“恋旧”心理造成的危害得很大的,应当设法加以避免或克服。

首先,要把自己挑选恋人的条件弄明确,这是克服“恋旧”心理的前提条件,因为含含糊糊的条件,会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动摇,决心难下。而在确定条件的时候,首先要认准条件的主次。对一个人来说,思想、道德、人品等内在事物,应是主要的,而金钱、职位、财产等身外之物,应是次要的。其次,应当认识到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对方虽然暂时在经济上有些困难,但勤劳可致富。所以,在确定择偶条件时要抓住主要的、根本的东西。否则,条件越多,越容易脱离实际,越不易成功。再次,既要防止横向别人的对象比,又要防止纵向同自己过去相遇过的对象比,以免增加恋爱上的新的困难。对少男少女来说,应当从选择对象之初就预防这一点,争取初恋即选中自己理想的恋人。大男大女,如果已产生了“恋旧”心理,应及早调整择偶的条件,早日促成爱神的降临。否则,经过多次恋爱以后,不管是男方没看中女方,还是女方看不起男方,心理状态都会复杂起来。人总有长处,也有短处,十全十美的人在生活中是绝难找到的。最后,不要过多地回顾。过于沉湎于对过去的怀念,特别是对没能实现的幸福的追忆,或对负心郎情意过于深长的怀念,都会使你迈不开脚步和鼓不起新的勇气去寻觅新的幸福。有的女青年由于恋爱挫折,留下了心灵的创伤,于是对男性产生“不信任”感,使青春在伤感和惆怅中默默消逝。其实这大可不必,谁能说纯真的初恋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回顾是难免的,终不要为此找出一成不变的“标准”,那样会造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无穷哀叹,终将一筹莫展,好事难偕。从一般意义上说,男女相处久了,自然会相互了解,也就自然地萌发爱慕之情。这就要求青年人多参加些带有青年特点的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让友谊萌发,让爱情滋长。大龄姑娘接触的范围要尽可能地广一些,不必局限于自己所在的那个圈子里。当自己感到暂时难以摆脱失恋的痛苦时,最好从初恋的情人身旁“逃跑”。这是由于你心爱的人生活在你的周围,朝夕相处,未免产生怀旧心情。

恋爱中的恋旧心理既是难以摆脱的情感印记,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自我束缚。人有权选择爱与不爱,但是如果在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之前,拉着另一个人来一起背负这样的情感重负,至少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样对任何一个异性都是不公平的,是情感生活中的极端自私行为,这决不是爱情。

当然,事实上大多数青年男女都会对方初恋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的情感空间,而且大多数人一般都能把握好分寸。由于人们存在着一种普通心理:“失去总是最美好的”,所以最好把初恋的记忆收藏好,不要去做无谓的比较。其实记忆中的内容并不是事实,而是一个变形的幻象,与其说是他或她的形象,倒不如说是自己的想象和美化。恋旧者心目中爱着的是记忆中的幻象。

从众心理

从理论上看,恋爱是双方自愿的事,与他人无关,哥有情妹有意,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谁爱上谁,谁和谁好,那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只要自己满意,其它的一切都无所谓,别人的意见也只能是做个参考,但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女性在面对爱情的问题上,往往更注意于别人的评价,找了一个对象,如果别人都夸好,她听了也会高兴得不得了,并且看着也会越看越顺眼,感觉这个人是真正的完美,庆幸自己找了一个好对象。如果,别人的评价不好,说这个人哪有毛病,哪有缺点,她也会特别在意,并注意留心,看了也觉得真的有毛病。其实呢,什么也没有,那只是她自己的一种心理产生的错觉,再看别的吧!虽然别人没有说出来,但却看着这个人怎么不像以前那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可取的地方,全是缺点了。这时候,就不禁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埋怨起自己怎么会是这种眼光呢?

这种心理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外部的评价大大地影响着内部的评价,到最后可能会使两者达成一致,从而使个人的恋爱变成了众人的恋爱。

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的爱情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说我认准了他,就不会错,就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才会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这样的人大多数是没有主见的人。

2.为了保险起见,觉得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好,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大事,多听一些可以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幸福的机会更大一些,都说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很可能自己看不清的东西,别人能看清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别人能看得到。

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女性在恋爱中追求爱情总是带有一定的肓目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是从实际出发,不经过认真分析考虑,而只看到外界的评价标准如何,然而,事实上,外部的评价代表了惯例和世俗的偏见,如果一个女人过于注重这些外界的评价,也就难怪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因境了。

羞涩心理

恋爱中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虽然很想与对方有较亲近的接触,但却又不敢主动行动,并且也总是避免谈到双方都比较敏感的话题,诸如性等等,也很想说一说与彼此双方都有关的事情,如,现在的恋爱,有及今后的婚烟生活等等。但大多数的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很难说出口,都显得有些拘谨,不自然,最明显的表现则是脸红,说话语无论次,支支唔唔,或是手脚不知该怎么放……这些都是因为在恋爱中有羞涩心理所产生的现象。

爱情的羞涩心理,指的是男女在谈情说爱过程中,极力掩饰两性接触和亲昵温存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往往表现为既想与对方接触交往,又不敢主动采取行动;在谈论两人的恋爱关系时,表现得十分拘谨,很不自然;即使是和和所爱的人单独在一起,即使是在隐秘的环境里,也尽可能避免谈到有关肉欲和色情的事情。害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在人们情绪上的反应,不一应只表现在谈情说爱上,如平日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夸奖,心里高兴,在脸上往往有羞涩的表情,这是很正常的。但无可否认,在男女恋爱过程中,羞涩则表现更为经常,它是“心灵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一种“道德和审美的反射”,是“人高于动物的特定形式”,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性内容。

在恋爱中有这种羞涩的心理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很好的理象,虽然这种现象是很短暂的,它会随着交往的逐渐加深而消失,但却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表现,讲得明白一点,也就是说这个人有修养,有道德。有这种羞涩心理的恋爱,比起那些在恋爱中有急躁、狂妄的情绪,有放纵亲昵动作和轻佻不文明行为的恋爱要纯洁得多,真实得多。

羞涩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和消失,都比较迅速,停留的时间较为短暂。产生的原因,往往来某种特别的(如与陌生人会见、男女之间约会等)外部刺激,而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人们自身对于这些外部刺激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没有应付的经验,或者过份紧张等,因而,一旦某种外部刺激发生时,就会使人失去常态,感到局促不安,困窘不已,很不好意思,脸庞上也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红晕,并且不自觉地用手、衣物或其他东西掩盖身体的某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