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爱情心理学
37442300000007

第7章 爱情心理定律(2)

一年后,婷和军协议离婚。“不是你不好,但我受不了。”婷告诉军“我只要平等就满足了,但你却把我当敌人。”

社会大背景中人们给爱情制定了美丽的边框,惊世骇俗的爱情固然流传千古,但惊天地泣鬼神的轰轰烈烈有几人能真正背负?人们的爱情多数随了主流,属于个人的只有细节。社会要求男人强大,要勇武威猛;女人柔弱,要柔情似水、小鸟依人。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男女的两人关系。两人的世界里要强弱互补,刚柔并济,还须各司其位。否则,“妻管严”、“娘娘腔”、“悍妇”、“女强人”的称谓随之而来。

有人说在恋爱中的人,男人只看“你对我好就可以,对别人,是别人的事”。女人则说:“对别人好,那他对我是真好,对别人不好,那这不好不知会不会有一天落到我头上。”

这也是两性文化的差异。男人的社会角色要求男人要强要自信,所以男人有些自负,对我好就行。女人是弱势群体,打算要周全,所以盯着看一个人的全部。所以,拿破伦说男人因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因征服男人而获得世界。

社会的两种性别心理行为定位使恋爱中的女人格外温柔,说话的声音哪怕平时大嗓门也会降低八度,保持“柔顺”的印象。泼辣能干的女强人在商场上意气风发,而在情场上往往不能向在商场那样春风得意。

“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在爱情中表现最为明显。“我是女人,我是温柔的”,恋爱中的女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悍妇也会带上些许娇羞,向社会所要求的女人形象靠拢。据理力争没有用的话,暗自抽泣一定会赢得胜利。

恋爱中的男人会努力地最大程度地扯开自己的男人气质。恋爱中的男人锻炼自己的体魄,显示自己的雄健,“要哭就到我怀里哭”,“我愿为你撑起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实践诺言,男人一面做无畏的情人保护自己的女人周全,一面做冲锋陷阵的勇士为证明自己的真能打一分天下创一分事业。

情人眼里出西施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热恋中的男女所共有的体验,有一个姑娘下巴上的一颗小黑痣,在她情人眼里,竟被看作是锦上添花。

情人眼里之所以会出西施,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光环效应现象。心理学认为,当某个人被认为是好的时,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他好的品质赋于了他。男女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各自身上也会产生积极、美妙的、甚至是理想的光环。在这种光环笼罩下,不但恋人的外貌上、心灵上的不足被忽略了,甚至人为地被赋予很多美好品质。钟情的小伙子觉得她心爱的姑娘是无比皎浩的月亮,被爱陶醉了的姑娘觉得她爱恋中的小伙子简直是世是最热烈的太阳。就这样,双方笼罩上了完美的光环,就形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

恋爱中的光环效应,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其积极意义是由于恋人双方都把对方看成理想中的伴侣,因而能够促使爱情不断升华,使爱情之花结出甜蜜的果。其消极意义是由于这种光环笼罩,会使人产生爱情错觉,掩饰了恋人身上的缺点,特别是心灵上的缺点,这样可能造成一旦婚后这种光环消失,恋人的缺点暴露出来,在双方感情上留下阴影。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是屡见不鲜吗?热恋中互相觉得十分理想,可是婚后小伙子会发现皎洁的月亮上也有阴影,而姑娘也发觉热烈的太阳上还有黑子。如果双方能够正确对待这些缺点,从理想回到现实,爱情还是甜蜜的。而有些青年夫妇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对方的缺点,就容易导致感情上的危机。

注意避免恋爱中光环效应的消极形象,初恋时,恋人之间要加强相互了解,以理智控制感情;婚后,要互相谅解,真诚地帮助对方克服缺点。这样,爱情才能地久天长。

爱情中的补偿心理

人的成长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完美是人们潜意识中永远追求的目标。但现实总有不尽人意。

这种不完满困扰着你,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的风格或许会有所补偿,但这种缺陷却时不时地在你脑中闪现,导致你对具有某种与之相适应的特质的人青睐有加。当我们偶遇某人,他闪现这种特性时,就会被深深吸引。仰慕钦羡之情油然而生,直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似乎与他(她)在一起时,这种缺乏也随之消失,我们自己成了一个“完人”。骄傲和幸福洋溢在脸上。

因此,可以说爱情是一种补偿,对方的优点弥补了自我的缺憾爱情使恋人变得完美成真。

我们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老夫少妻、贫困与富裕的结合,可曾想到,年长者在少年身上找到失落已久的青春风采,贫困者在富裕处找到寻求已久的安定生活。爱情中的补偿更多体现一种深层的心理渴求。

性格上的互补往往可以成为牢固爱情的基石。我们经常看到,一家之中,夫妻两人一人外向活泼,另一半却是沉默不语的。快言者数落对方寡言的同时,却是用赞赏的眼光深情地注视对方。因为寡言不是缺点,在他(她)眼中,不多说话是善于思索的代名词。正好是滔滔不绝者所希望拥有的“深沉”,不语者往往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壮举,常是一言两语深深打动伶牙俐齿者的心。

也常常会见到粗犷的丈夫拥有温柔的妻子,谁说不是丈夫被温柔打动,妻子被勇武保护呢?

为了有一个长久的爱情,心理学家奉上箴言:“恋人们要兴趣爱好相似,性格上互补”。爱好相似可以容易地找到共同语言,在共同行动的过程中也易达成一致目标,而性格互补则可以取长补短。一个人制定行动纲领,另一个人可以补足细枝末节。好恋人也必会是好搭档。男主外,女主内,古已有之。

风风火火外向粗犷的人,需要一位沉静耐心的人来打磨。

稍带抑郁倾向的善感者应该有一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者来带动。

脾气暴躁也适合温吞水来中和,否则两个火药桶在一起不就炸了吗?

千万不要认为二人性格上的差异,会成为人们爱情之路上的绊脚石,其实,在你心中的这些差异就是闪光,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些差异就是你们完美恋情的根本。性格上互补的两人是稳定发展的前提,恋爱中的两人是四目相对的凝望交流,之后便是两人携手共赴目的,这时需要两人一起往前走,兴趣相投你们容易达成共识,性格互补的两人能相辅相成达到成功。

爱情的利他原则

在爱情中会伴随着一种十分高尚的利他心理。恋人们总是处处替对方着想,甚至时时作出自我牺牲。

为什么爱情中会有这么多的利他行为呢?利他是东方文化中推崇备至的一种信念,东方文化强调团队和谐,崇尚团结合作,恋人是最小的团队组合,出于对团队未来的良好预期,人们会不自觉地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利他可以造成良好的合作基础。

同时处于恋爱中的人们会体验到高兴、愉快、欣喜、激情兴奋等一系列积极的情绪,良好的情绪状态会激发利他的行为动机,我们在心情好时,十分乐意为对方做些什么。

正如心理学研究所指出的:任何一种利他行为,追根究底都会有自我报偿的结果。通过利他我们可以缓解过程中焦虑、等待、紧张、犹豫带来的不良情绪,有力地推动双方感情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在渴望爱的回流,期待良好的回应来强化自己的利他行为。

“我愿意为我所爱的人奉献一切”,这是一句高尚的誓言,有许多人曾挂在嘴边,但又有多少人曾在静夜下思索,细细咀嚼着其中的沉重。

爱的真谛不是简单的牺牲,更不是等价的换取,而是主动的给予。给予的既不是地位,更不是财富,而是一个生命自身所具有的欢乐、意趣、知识、理解、幽默、悲伤等等,可以用来印证其全部生命活力的一切方式。在给予对方和与对方一起分享中唤醒对方的爱。真正的爱是通过激发和碰撞产生的,利他是激发和碰撞之矢。

有人将两个人的感情很形象地比喻成银行,你存入的越多,获得的回报也就越丰厚;反之,感情的透支者,将无以为继。

爱情中的利他心理,利他是心理成熟的标志,人类的视线总是从自我关注到投向外界,人类爱的轨迹也是从接受父母之爱,到分享恋人之爱,最后向子女施爱。

心有灵犀一点通

爱情千变万化,让人难以琢磨。但是,纵观古今,横览中外,有一条不变的真理——爱情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这种选择从最原始的生物学意义到最现代的思维层面,无不闪烁着永恒的光辉,虽然恋爱中的大脑缺乏严密的逻辑,然而正如一句箴言所云:对情人的直觉评价有时惊人的透彻和准确——直觉是一种潜在的,十分“敏捷”的逻辑。恋爱中的人往往是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一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种默契时常以音韵为媒,传递着和韵共振的心声。中国自古就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也流传着司马如与卓文君以一曲《凤求凰》,喜结连理的千古佳话。当然情人们心情相通又岂止音韵,彼此相依相守,缠绵悱恻,四目相对,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激越;双手相握,则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

恋爱源于男女双方之间仪表性和相似性吸引。仪表包括人的面貌、头发、身材、体形、声音、肤色等,这说明蕴涵着遗传决定的生物学的特点。

在潜意识左右下,我们会在记忆的海洋中搜寻熟悉的碎片,将它重新组合成似曾相识的音容笑貌,或许是父亲的笑纹,或许是母亲的眼神,或许是某个亲切的声音,或许是某种悦目的色彩,一旦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感官的触角探及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我们的心弦就会被拨动,我们会浑身震颤,通体舒畅,这种放电的感觉会把我们带回到儿时某个愉悦的瞬间。这就是我们要找寻的生命密码,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道明,却会诱发你去锲而不舍地追求。

有一位女孩在谈及与恋人的初次相识时,这样说道:“我只是觉得他的眼睛特别亮,在黑暗中熠熠闪光,然后他的头微微侧着,向前探出小半个身体……”其实这个举止与女孩的父亲惯常的神态和动作颇为相似。

一位男孩这样描绘他的女友:“她扑闪的清亮的大眼睛,映着月光,特别柔和,一头秀发在微风中轻轻扬起,在她一转身中仿佛荡过了我的心池,撩拨起一片涟漪……”其实大眼、秀发正是男孩母亲年轻时的形象。

根据心理学研究,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对美丽的容貌疑视较长时间。原因是美丽的容貌更具有对称性,更符合人类的审美观。但是人们在行为层面上,更乐于接近那些与自己容貌相当的人,因为容貌相距太大的人在一起会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使较丑的一方产生自卑感,影响自信心。而与容貌相当的人在一起,人们会表现得轻松自如。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除了生物学因素以外,社会学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马克思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生命体,人从尝试呼吸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向社会人迈进的步伐。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社会化过程,即习得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爱情观、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