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尼采的智慧
37445700000013

第13章 理性的思考(4)

当你看到一张激动的脸时,自己的脸部神经不可能没有丝毫反应(倘使你留心,便能观察到,一个人假装打呵欠也会引起别人自然打呵欠)。模仿来的表情姿势把模仿者引回到这种表情姿势在被模仿者脸部或身体上所表达的那种感觉。人们便是这样相互理解的,婴儿也是这样学会理解母亲的。一般来说,痛苦的感觉是通过本身会引起痛苦的表情姿势(如扯头发,捶胸,脸部肌肉剧烈扭曲抽搐)来表达的。反之,快乐的表情姿势本身就充满快乐,因而很容易使人理解(笑原是快乐的呵痒的表现,又用来表达其他快乐的感觉)。

——人们一旦通过表情姿势相互理解了,表情姿势的一种象征就会产生。人们会就一种音符语言达成协议。虽然开始时是声音和表情姿势(象征性地做一下)并用,后来才只用声音。——看来从前也时常发生同一过程,这一过程如今在音乐,尤其是戏剧音乐的发展中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开始,没有说明主题的舞蹈和哑剧(表情姿势语言),音乐便是空洞的声音,在长期习惯于音乐和动物的配合之后,耳朵才训练得能够立刻分辨声音的形态,终于达到顿悟的高度,完全不再需要可见的动作,而能理解无动作的音乐。于是才有所谓纯音乐,即其中一切无需其他辅助手段就立刻被象征性地理解的音乐。

意识

按语:

意识是人类与生具有的秉赋中的一种,如同人的表情、言语一样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所作出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你行为的对与错。

意识是人类与生具有的秉赋中最晚也是最近发展的,因此也是最为粗略的。

无数的错误都源自于意识,它,诚如荷马所说的“不在乎命运”,常导致一个动物或一个人比其预期的还要提早崩溃。要是保护的本能不那么强而有力的话,就无法作到一个有如调节装置的功能;用乖张的判断,睁着眼做梦,肤浅和轻率,简单地说,只用意识,人类就必定会走向崩溃和毁灭,或者若是没有前者那些因素,人类早就比后来更糟糕!

在一个机能尚未完全形成与成熟之前,对有机生物是存在危险的,假使它能完全压制那最好不过!而意识就是这样完全地压制着一切,而且丝毫没有一点得意!人们认为这就是人的精髓,是人身上最高尚、最持久的、不变的与最原始的东西!意识被视为是既定与固定的,它没有“成长与间歇性”!它是“有机生物体的单独个体”!——这个对意识的可笑的高估及误解,也有其由于完成太快而阻碍其发展的巧妙效用。因为人类相信他们已经占有意识,他们在获得它时并没有给予自身增添什么麻烦——不过现在不同了,在人类的眼中,一个完全新的问题正在产生,而且还不容易清楚地辨认:使知识在我们身上具体化并成为一种本能。——惟有那些认清迄今为止只有错误在我们身上具体化,而所有我们的意识都与这个错误有关联的人才看得见这个问题!

让我们留心

按语:

让我们留心,不要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活的实体;不要相信宇宙是一部机器;不要假设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像日月的运行那么有规律;不要把无情和无理归因于它的自身或与它相对的一边;不要说生与死相对;不要认为这世界永远不断地创造新的文件,总之我们要留心这个世界的一切。

让我们留心,不要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活的实体。究竟它自身能扩展至何处?它以什么来给养自身?怎样来茁壮成长?

我们非常清楚有机体是什么,并且想要将地球表面上我们知道显然是派生的、迟缓的,稀少与偶然的一切重新论释为本质的、普遍的与永恒的,一如他们称这个宇宙的有机体,那真令人恶心。

让我们留心,不要相信宇宙是一部机器,无疑的,它并非只是为了某一目的而构建的,我们赋予“机器”这个字眼太过于崇高的意义了。

让我们留心,不要假设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像日月的运行般那么有规律。事实上对银河蓦然一瞥,都经常会引起我们的怀疑,在那里,是否甚少较天然或较对冲的运行,甚至那些一直被重力吸引而以直线绕行轨道的众星球也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天体排列是一个特例,这种排列以及为此排列所限定之相对的永久性,又可能成为特例中的特例与有机体的构成因素。从另一方面讲,这个世界的一般特性,便是赋予所有的永恒以混沌,这并非由于缺乏必然性,而是因为缺乏秩序、架构、形式、美丽、智慧以及其他称之为美学上人类属性的一切。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不幸的特征反而愈发是法则,特例并不是那个秘密的意图,而整个音乐盒一再地重复它那绝不能称之为旋律的调子——最后,这“不幸的特征”的表达已然是卷入非难中的人格化了。不过,我们又怎能擅自非难或赞美宇宙!

让我们留心,不要把无情和无理归因于它自身或与它相对的一边,它既不完美,也不美丽、高贵,它没有任何模仿他人的想法!它对我们的美学与道德上之判断视而不见!它既没有任何自己的本能,也没有其他的本能,甚至也不知道律则。

让我们留心,不要说大自然中自有规则,其中只有必然的事:没有发命令的人,没有遵从的人,也没有逾越的人。一个人没有意图,便不会有机会,因为只有在有意图构想的情况下,“机会”这个字才有意义。

让我们留心,不要说生与死相对。生不过是死的一种,而且是非常少的一种。

因此,让我们留心,不要以为这个世界永远在不断地创造新事物。实际上,并没有永久不灭的实体,物质正如伊里亚特之神,是另一个误解。但是,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以我们的留心与谨慎作一个了结?所有这些上帝的阴影要到什么时候才不再遮蔽我们?我们要到何时才会有完全不被敬如神明的本性?什么时候才能纯粹的挽回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祈祷的价值

按语:

祈祷是为心虚、懦弱胆小者、没有任何思想者专设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害怕生活中出现不幸,害怕遭遇险情,遇上灾难,因而他们有闲暇便会静下心来默默祈祷。这样的行为是可笑的,这样的举止是悲哀的,他们明知道祈祷并不能改变什么,而仍执意如此、只为心理求得安宁便逃避现实。试问,祈祷真的能改变什么吗,不能,所以祈祷毫无价值。

祈祷是为那些永远没有任何自己思想的人而设的,对于他们来说,灵魂的提升是不可知的,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在神圣的场所,或生命需要获得平静与某些尊严的重要场合,这些人会有什么举动呢?至少他们不会扰乱安静,那些宗教创始人的智慧均己借着祈祷的信条而灌输给他们,就如同嘴唇的长期刻板工作,并配合一种记忆的努力,加上一套制服,以及依照规定的手、脚和眼所摆的姿态,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他们会像僧人一样,嘴里不停地喃喃念着经文。或者有如见那拉斯(印度北部一城市,位临恒河,为印度教之圣地)。人们一边掐指,一边低诵神的名号。或者他们也会一边数念珠,一边祈祷。

总之,他们都会在某个时间里全神贯注地作一件事,并且表现出一副坚忍的态度,至于祈祷的模式则完全是为那些一心想要提升自己的虔诚教徒们的功德利益所设计的。不过,即使一连串庄严的字句和音声,以及呆板而肃穆的礼拜仪式能有益于他们,还是会有他们烦恼的时候。

就算这些少数人知道应该怎样帮助自己,但在精神上贫乏的大多数人则是一无所知的,若是强行禁止他们的喃喃祈祷,就等同于剥夺了他们宗教。因此,宗教乃带来了光明;而所有那些宗教之所以会接受这种人,则是因为他们在祈祷时会保持其手、脚、眼,以及各个器官的静止,使他们美化于一时——看起来更像个人!

最大的改变

按语:

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不管你要超越的对象是怎样的光彩夺目,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去超越他,尽管这很难办到,因为只有超越先者,社会才能进步。

一切的色泽和光彩都已发生了改变!我们已无法了解早期的人类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与接触最频繁的事物的。譬如,早上醒来,是因为他们对梦的觉醒有不同的看法,还是因为别的缘故。整个人生也是如此,通过对于死亡及其意义的思索,会蓦然发现,我们的“死”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死亡。上帝照射在一切文物上的光彩均不一样,所有的决心和对将来的展望亦然,因为人们得到神秘的启示,且相信预言。

相对于“真理”,人们则是以另一种极为不同的态度去接受,因为在较早的时候,疯子曾被视为它的代言人——一件常会令我们悚然或发笑的事。至于不公平,则又造成另一种感受,因为人们并不只是害怕法律的惩罚与受到耻辱,而更怕上天的报应。其实,在人类信仰撒旦的时光,曾有过多少欢乐!当人们看见魔鬼就在身旁的时候,也曾有过几许激情!而当怀疑被视为一种最为危险的罪恶、对于永恒之爱的侮辱,以及对于一切善良、纯洁、崇高与仁慈的不信任时,又曾有过怎样的哲学啊!

我们不断去刷新有色彩的一切,但是和从前的大师们(指有成就的古人)壮丽而叹为观止的色彩相比,我们又是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个人之上帝

按语:

一个人的成功总是和自我的辛勤耕耘分不开,当然,机遇有时从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人们误以为这是上帝在帮他,因而便产生了个人之上帝。

在生命的旅途中,会有某个极点,在那里,尽管有我们一切的自由,但我们依旧处在知识领域的险境中,并且必须去面对最艰难的尝试。

此时,由于个人之上帝的概念初次以其最大的说服力将自身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有最佳的倡导者支持它,因此当它明朗化时,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便都成了乃是为求至善至美而存在。每一天或每一刻,每一秒的生活似乎都只在渴望着这种境况的日新月异;一切都紧随它,不管是好是坏,疾病与毁谤会造成的伤害,信件的遗失,脚的扭伤,一次激烈的争论,一本书,一个迷惑的肇始,凡此种种,它自身均会立刻呈现出来,就像某些“不许缺少”的东西——它充满了极深的意义,且对我们非常有用!

祛除我们对某些平庸之神的信念,会是一个更危险的考验吗?谁会对巧言令色的态度不感到恶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撇掉上帝(以及经济实用的天才),同时希望能满足自己所作的假设:我们本身对每个事物的解释与安排,在理论和实际的运用上均已达到相当纯熟的地步。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把自身智慧的灵巧想得太厉害,有时我们会非常惊异于美妙的和谐乃是由玩弄我们的手段而造成的——那种和谐似乎太适合我们了,以致不敢将它归功于我们自身。

事实上,经常有人在伴随我们左右,那便是可爱的机运先生,他时常带我们起舞,助我们获取成功的果实。

人的个性

按语:

人的个性是人自身能力的反映,个性懦弱的人其行事为人总会畏手畏脚,而个性特立独行的人又很难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个人的个性是好是坏最起码得我们自己满意,因为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有因而更显崇高的艺术!

从一个人的优点和弱点去观察他的本性,然后依此本性拟定一套独创性的计划,直到一切都显得很有理性、也很艺术,甚至即便是弱点也使眼睛着迷——运用那令人羡慕的艺术。

此外,还有许多的第二天性在增加之中,相应的,部分第一天性则在减少,这是由于两者在日常工作与活动中的不同之故。不曾减少的丑陋则一直被隐匿起来,且被重新解释为高尚庄严的新形象。而不愿形式化的诸多暖昧也被保留着作为透视之用,意即给那些较为冷僻而不可测的一面一个暗示。最后,当这项工作完成时,我们会发现这根本就是对同一个尝试——将之组织或塑造成整体或局部——的抑制与压迫。不管这项尝试是好是坏,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尝试!这就够了。在自己的律令之拘束下而能体验到最高的愉快的,那便是他们强烈的傲慢之天性,而他们那强烈意志之激情在见到所有受过训练与被征服过的天性之后便会立刻为之大减;即使他们有宫殿可建或有花园可设计,也不想去作解放天性的尝试。

相反,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而且也憎恨风格的限制。他们觉得,倘使将这种讨厌的束缚加在他们身上,则定会使其变得粗俗不堪;只要他们受它使唤,他们就会成为奴隶,而他们憎恨受役使。这类知识分子(他们也许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总是关心对自己的塑造与诠释,这样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好,因为只有在这种态度下,他们才能令自己愉快!

有一件事是不可缺少的,那便是:人应当做到自己满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那不满于自己的人便为此而随时准备向自己施加报复;如果我们一直忍受他那丑陋的面目,则我们亦会遭受池鱼之殃,因为丑陋的面目会使人变得卑贱与可悲。

沉思者的幻觉

按语:

思想的巨人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比后者看得多,听得多,而且每天花在思考上的时间也要多,且均能细心体会。这一点同样是人和动物,思想巨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所在。

智慧的人和愚钝的人不一样,前者比后者看得多,听得多,而且均能细心体会——这也正是人和动物、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之间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