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37461700000012

第12章 佛看人生(3)

贪的范围也很广泛,论中称曰:“于是有具染着为性。”有是三有,即三界也;有具,是三有之因,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我们众生贪着的对象。比如我们贪执好看的色相,对美色贪着不舍,没有得到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由此产生种种痛苦。贪着好听的声音:清脆的鸟啼声,悦耳的音乐声,动听的恭维赞叹声,一个人听惯了这些声音,听不到时,他就渴望听到,如果听到逆耳的声音,他会感到不安,觉得难过。贪着美味:世有饕餮之徒,专以享受美食为快乐,他们吃尽山珍海味,美味佳膳,在欲望上得到极大地满足,但过度的饮食有伤肠胃,山珍海味吃多了造下无穷无尽的杀业,吃惯了难以适应清茶淡饭。从享受佳肴美味中得到快乐的人,一旦不能吃上佳肴美味,他的痛苦也就生起了。贪着妙触:触是接触的环境,人类的不断奋斗,除了为衣为食,还有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穷人可以在简陋不堪的地方居住,富人却要住别墅,住五星级宾馆。固然,这是人的福报不同所致,但是福报是有限的,福报也是无常的,当福报尽了,不能再有舒适的环境而又享受惯了,岂不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贪着事业、贪着地位、贪着居住环境、贪着财富、贪着睡眠、贪着美好的山水、贪着建立的人际关系、贪着一切的一切,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贪着,就有许许多多的挂碍,内心不得安宁,不得自在。又因为贪着进而就希望占有,于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仅仅是暂时的满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贪着是烦恼,贪着是痛苦。

与贪相反的一种烦恼就是嗔,嗔也是活动颇繁的一种心理,它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排斥或损害的心理。嗔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当你遇到人家骂你、打你、毁谤你、挖苦你以及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事过以后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嗔恨心又使你内心失去平静,使你坐立不安,使你恼羞成怒。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拥有嗔恨心是一种很遇痴的表现。你说你嗔恨某人,很烦恼,可是某人并不知道你对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没有诉诸行动,对他并不能构成伤害,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假如把嗔恨心变成行动,这种行动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为对他固然没有好处,而对你又何尝不是坏事。佛经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曰:“火烧功德林”,无不显示了嗔心的过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现。如果愤恨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还情有可原,那么,嫉妒的出现实在是莫名其妙了。尽管这种心理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但还相当普遍。一个人看到别人荣耀时,他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别人的这种荣耀,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利益,可他就是要嫉妒,没有办法。嫉妒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干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种人们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佛经特别宣扬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很廉价的,比如别人做了一件慈善事业,花费了十万百万财富,你一分钱也没有失去,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在实行此事过程中,你由衷的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鼓励他,赞叹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样。随喜是廉价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办到,但因为我们有嫉妒心时常作怪,随喜之心则难以生起,不过有了随喜,就能对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烦恼之一,它是抬高自己,夸大自我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慢的定义,是执恃自己为尊为大,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诸恶业,导致生死轮回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他人不论在哪方面,诸如道德、智慧、学问等确实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不相上下,这时慢心重的人,就会对不如己者加以轻视,说他样样不行;对于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会说他没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同我一样,有什么值得我尊敬呢?这叫慢。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但他却觉得自己超过他;或者有人不论在哪方面,确实超过自己,可是他却觉得别人并没有超过他,最多不过与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这样的慢心,未免太过一些,这叫过慢。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胜过自己很多,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但他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他人,听到别人对那人赞叹,自己就不服气,像这样的慢心自负,简直太过分了,这叫慢过慢。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本来是没有我的,但由于自己的妄见,支配着内心,以为其中有个我,这已经是不对了,可他还夸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现自我,轻视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别人都应该尊重我,都应该为我服务,都应该听我指挥和差遣,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应围绕着我行动,这叫我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中,稍微有了一点成就,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了不起的果位,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对别人学问渊博也不以为然,觉得他有学问是他的事,我虽然没有学问,但还不是一样的活着吗?没什么了不起,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会尊重别人的学问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沦,这叫卑慢。世间上有些人没有什么实际德行,但为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择手段地到处宣传自己,自欺欺人,以期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这叫邪慢。

一个慢心所重的人,他的学识很难长进。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具有慢心者,大多把自己看得过高,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需要再学了,因而轻视一切,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很难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去虚心学习,这就使他的学识永远停留在那个水平上,永远都不容易进步。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是因为慢心理的作用。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特别重,这主要是因为他有我慢的资本,同时又因为整天接受别人的恭维赞叹,无形中给他造成一种假象,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么了不起,那他自然就不会把他人的成就看在眼里了。

慢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很难处好关系。一个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随意伤害别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别人,倘若你瞧不起别人,甚至任意伤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自尊心强者,情感是很脆弱的,他只能适应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容易崩溃,因此,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4.造业

前面简单的分析了几种重要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烦恼使我们不得自在。烦恼又促使有情去造种种业,业是一种行为,在佛教中把人的行为从伦理的角度,大体分成三种:曰善,曰恶,曰无记。其中善与恶两种行为可构成业力,无记的行为是不能成为业力的。

那么,善恶行为是如何判断呢?惟识宗的核心典藉《成惟识论》说: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的有漏行法为恶。这里对于善恶分别是贯穿现在世及未来世来看,一种行为必对现在世及未来世都有利益才称为善。比如布施是一种善行,一个人修了布施行之后,能够克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修布施行,在未来生命里能招感无尽财富,是未来利益乐。相反的,对现在世与未来世都有损害的行为是恶法。比如杀人,一个杀人犯现世时时担心着他人的报复或法律的制裁,未来世必招受三途诸苦。杀人行为导致现在世及未来世的生命痛苦,称曰恶行。

与善恶不同的还有无记行。无记是不能记别它是善是恶,比如坐的时间长了,到山上走一走,口渴了喝几口水,肚子饿了吃两块面包,睡觉前洗洗脸,都算是无记行。又如人天的快乐果报,现世虽有利益,对未来世却没有影响,则不能称为善;恶趣的苦果,现世虽有损害,对未来世却不能造成后果,也不能称之为恶,这都是属于非善恶的无记行。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言善法者,谓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这是从结果上来比知行为的善恶,能够成就世出世间五乘果位的行为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声闻缘觉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萨乘的六度四摄行等,都是善的行为,而能招感三恶性道的十恶行,则是不善行。

善恶行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恶。先说十恶行:

1、杀生,是以恶心断有情命根的相续。具五缘成杀业道:

(1)故意有杀心。

(2)杀他有情。

(3)他有情想。

(4)作杀加行,比如具有杀他的一切准备。

(5)不是误杀。

2、不与取:也称偷盗,包括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等,凡是不与而取的行为。具足五缘成业道:

(1)故意起盗心。

(2)对于他物。

(3)起他物想。

(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与准备。

(5)不是误取。

3、邪行:又称邪淫,总有四种:

(1)非境:如对他妻子或父母姊妹等行淫。

(2)非道:于不正道行淫,即在自己妻口及余道行淫。

(3)非时:虽然是你的妻室,假如你在他怀胎时、儿饮乳时、受斋戒时与她行淫也成邪淫。

(4)非处:如在寺中或佛塔边行淫。

4、虚诳语,又称妄语。有自妄语、教他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以及通过表现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是凡达到欺骗目的,都是妄语。具四缘成业道:

(1)以违背事实的言论去欺骗别人,比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

(2)对方理解你的意思。

(3)有欺骗的心理。

(4)对方如实接受。

5、离间语:即挑拨离间,也称两舌。具足四缘成离间语染:

(1)有挑拨离间他人关系的意思。

(2)制造矛盾的语言。

(3)对方理解你说的意思。

(4)如实接受。

6、粗恶语:又称恶口。如毁谤、攻击、讽刺、尖酸、刻薄、挖苦等伤害他人的语言。具足四缘成粗恶语染:

(1)有心伤害他。

(2)发出非爱语。

(3)对方理解。

(4)如实接受。

7、杂秽语:又称绮语。具二缘成杂秽语染:

(1)有染污心。

(2)所发语是诲淫诲盗、情歌艳词、天南地北、戏论言词,以及不正见的邪论等。

8、贪欲:对于他人的财富起非理希求,想要占为己有,是贪业道。

9、嗔恚:对于有情起伤害心理,是嗔业道。

10、邪见:拔无因果,否定圣贤,不信前生后世,是愚痴邪见。

与十恶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不不与取,不邪淫,不虚妄语,不杂秽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

十善十恶都依身口意三业发出的。杀生、不杀生、不与取、不不与取、邪行、不邪行,是身业的表现;虚妄语、不虚妄语、杂秽语、不杂秽语、离间语、不离间语、粗恶语、不粗恶语,是口业表现;贪欲、不贪欲、嗔恚、不嗔恚、邪见、不邪见,是意业表现。

又十善十恶中身口业都根源于意业,由意业中烦恼心所才能引起身口业的不善行为。如贪心会引起杀生,通常人们因为贪肉食的美味,或者希望从杀生贩卖中得到利润而大造杀业;有时也为了占有别人的财富,而不杀掉他又得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造了谋财害命的恶业。至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多也是因贪心引起的,像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频,都还不是因为要吞并别人的土地?贪心也会引起偷盗,那些小偷或大盗之所以要不择手段地获得别人的财富,是因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了。贪心也会引起邪淫,男女之间因为互相贪爱故才出现淫邪的行为。贪心也能引起妄语,在商业界有许多人,为了能赚更多的钱都在说假话欺骗别人。因为贪心,促使我们众生造下了许多罪业。

嗔心导致有情造种种业:嗔心会引起杀生,人与人争斗都是因为有嗔心,随着嗔心的升级,争斗也会随之而升级。一个处在极愤怒中的人是很难保持理智的。因此,争斗时往往拔刀相见,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轻者重伤,重者一命呜呼;嗔心也会引起偷盗,有些人看到别人财产很多,内心十分嫉妒,因此就想办法把他的财物据为己有;嗔心也会引起邪淫,像日本侵略中国期间,那些日本士兵充满着嗔恨心到乡下去扫荡,遇到人家妻女总是先奸后杀;嗔心也会引起妄语,有时因为你对人家有嗔恨心,当别人请教你问题时,不愿意告诉人家事实真相,欺骗别人。嗔心使得我们造下种种恶业。

众生造了恶业都要招感果报的。这些罪业的感果情况取决于因缘,因缘具备了业果才能成熟。所以业力又分为现报业,即现生受报;生报业,即来生才能受报;后报业,是要等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更多生才受报;不定报业,是受报时间及受报轻重都没有一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长眼睛,善恶总无结果。其实不然,善恶并不是没有报应,只是时间没有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