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37461700000016

第16章 佛看人生(7)

3.息灭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归罪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经济落后,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实,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为心念上有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的错误观念:迷信、执着、贫嗔、邪见等烦恼,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失去平静的内心,妄想使我们永无止境地追求,妄想使我们坐立不安,妄想使我们忙于寻求各种声色刺激,妄想使我们干各种坏事……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息灭妄想。

如何息灭妄想呢?不住相能息灭妄想。经常听到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的时候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对治?我说办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很多妄想,一个人的心念有它前后的延续性,要想打坐使得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如何用心。打坐时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执着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视一切,保有一颗无住的心,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打坐时心自然清净了。

念佛能息灭妄想。念佛,人们往往错认为是老太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地念佛,被她孙子知道,有一天,她孙子拼命地叫:奶奶!奶奶!叫个不停。老婆婆听了之后就说:没完没了的叫干什么?这时她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表现出不耐烦,而你一天不停地念佛,佛也会生气的。这个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凡人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自作聪明,我们念佛难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吗?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所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佛号相续,息灭妄想,深入禅定。这是最佳的方法。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昆钵舍那汉译曰观,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小乘止观大多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妄想息灭,止观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的心念起灭。我们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概念组成,离开了经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时间上透视心念的实质。过去心不可得者,过去心已过去就让它过去,不要去追忆它,不要随它跑;未来心不可得者,未来心还没有到,不要去想它。前念过去,后念未来,保持中间这一段清明、干净的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还须磨。这是教我们从观心中如何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话头的种类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谁呢?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等等。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地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的人,当他话头参到得力时,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息灭妄想。当然息灭妄想还有很多好处:息灭妄想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息灭妄想就能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提高办事效率;息灭妄想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息灭妄想能使你的真心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息灭妄想就能正确地认识一切,这就充分说明了息灭妄想的重要性。

4.认识自己

人类文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在宏观上有能力去认识其它星球,可以乘飞船邀游于太空之中;在微观上,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直探物质的本质,发现物质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原子弹。遗憾的是,人类却没能认识自己,是否认识世界容易,而认识自己难呢?

不认识自己是生命痛苦的根源,要想解脱痛苦,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禅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里面,身体不是我们自己,因为身体乃是四大地假合;思维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思维是概念的延续。除了身体思维我是什么呢?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这是说我们除了妄想执着,还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我们认识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去认识?有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

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这里问的如何是佛,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叫佛性。佛性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的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有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得好: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去直下承担,但又不可住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着于是非得失的思想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所以禅师要远离妄想分别。如临济禅师上堂开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个僧人想了一下,师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什么乾矢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把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动,于是就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过了一段时间,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告诉我们了,要从离开思维中去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我们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见到自己心性和真正的生命。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到本性了,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了,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

凡夫众生无始以来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就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升沉于六道之中,倘能认识自己,就能息灭妄想,不随外境迁流,掌握自己的生命,开发生命中的种种智慧潜能,断除种种烦恼,完善人格,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