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80年代后女孩
37485800000028

第28章 关于冲突:我是我自己的(1)

女孩,与生她养她的爹娘冲突,与向她传授知识的恩师“顶牛”。可悲!无奈!烦恼纠缠着她使她不得安宁,也使她百思不得其解。

1.我长大了,我可以改变世界

她们是新时代的女孩,青春期的少女,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她长大了,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可父母、老师、身边所有的人却不那样看,他们对她依旧关心、呵护,他们可知她内心的独白?

青春期的少女,当她们迎来了性生理成熟的信号,便有了个人隐私的小天地。这时“自我”逐渐形成,内心深处激起巨大而微妙的“成人感”——“啊!我长大了。”她们渴望尽早摆脱一切束缚,与成人平起平坐,于是出现了青春期的“心理断乳”。

少女“心理断乳”的特征是独立意向十分强烈,开始尝试自己去驾驭这个大千世界。如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自我十分强壮,足以改造宇宙,足以吸收宇宙。”因而她们开始有主见,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喜欢大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希望爸爸妈妈和成人不要把她们当小女孩看待,并尊重和理解她们。为了与过去的“我——幼稚的小女孩”决裂,在行动上喜欢仿效成人,把自己也当做“成人”。此时她们骄傲地认为:我可以就这样单枪匹马地闯进大人的领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了。

爸爸妈妈对她们执意独自前行,不免感到孤独、失落或忧心忡忡,担心她们年幼不成熟,害怕她们一闪失摔个头破血流。他们的担心并不多余,帮助和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因这个时期的她们生理发育虽然接近成熟,并不意味着她们的心理发育成熟。她们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仍未摆脱孩子的稚气,还缺乏必要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在实际生活中仍没有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对父母十分眷恋和依赖。

我要大声呼唤:“我长大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这一位女孩做的小诗,写尽了少女既追求独立,又想要依存于父母的矛盾心情。

八哥评论:

父母对女儿百般爱护,只是女孩难以接受这种关心。正是这种“管教”和“关心”,抑制了女孩们性格的发展,刺伤了女孩的自尊心,离父母越来越远了。

2.给自己的抽屉上锁

新时代的女孩,当青春期来临时,她们腼腆、矜持、含蓄,渐渐失去了小女孩时的外露、直爽、单纯和天真。女孩的心思猜不着,“庭院深深深几许?”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春期少女的心理发展要经历“闭锁心理”的特殊过程,即少女心理活动具有内隐、含蓄的特点。女孩们的“闭锁心理”在日常生活表现得比较明显:她们心里装着许多秘密,而不轻易地告诉别人;她们做事喜欢避开父母独自悄悄地进行;她们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她们喜欢写日记而不许别人翻看;她们珍藏自己的心爱之物;她们寻找知心朋友。

女孩的“闭锁心理”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新的自我出现了,她们开始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她们在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里,任凭思想和感情自由翱翔,那些青春期少女独有的扑朔迷离、变幻不定的幻想和梦境,“幼稚的小女孩”从未有过的种种情感体验,使她们情感细腻、自尊和自爱,视自己的心理空间为神圣的领地,不愿别人窥探,也不愿向别人吐露心声。

给我一点空间好吗据有关资料显示,女孩较男孩的心理闭锁性更强,女孩经常与父母交谈内心秘密的比例比男孩低,而从不跟父母交谈的比例比男孩高。据对某中学几百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你是否不常向你父母述说心中的秘密”栏中,加重回答是的,男生占32.89%,女生占34.46%,女生比男生高1.57个百分点。

女孩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对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功效:一是她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心理空间驰骋,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她们通过窥探人生的奥秘,更好地驾驭人生和享受人生;三是她们可以使“闭锁心理”产生升华作用,成为刻苦钻研学业和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动力。因而她们的“闭锁心理”包含着一种积极适应环境和自我监督及发展的合理成分。

许多父母没有正面去理解女孩的“闭锁心理”,仅从外表看到女孩与自己的亲密度降低,担心女孩脱离自己的监护会出问题,总想掌握女孩的一切。一旦发现女孩有隐瞒的事情,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爸爸妈妈愈想弄明白,女孩瞒得愈加严密,结果闹得关系紧张、情绪对立。女孩,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八哥评论:

语言是个桥梁。它能沟通任何陌生的心、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你无忧无虑,快乐生活。

3.遭遇巅峰“对抗”

女孩们,跨入青春期的门槛,正逢情感在波涛中浮沉,远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风和日丽、山花烂漫。

她们觉得父母和老师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完美她们兴高采烈又烦闷无聊,她们得意洋洋又精神沮丧,她们顽强好胜又脆弱好哭……真是青春不胜情啊!她们在沉思、交往、娱乐中有了一种新的喜怒哀乐的体验,她们的情感渲染力竟是如此的强烈,她们已视它为生命之帆。

青春期的女孩由于神经活动异常的兴奋,情感的剧变是“疾风怒涛”,她们在遭受情绪困扰、激情冲撞时,与成人的对抗性反应也处于巅峰状态。

她们觉得父母和老师并非自己想像中的那般完美,并非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她们顶撞父母和老师,并通过对他们尖锐的评判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她们为了承受失去偶像的心理危机,力图通过展现“自我”来得到他人的尊重;想证明自己有无所不能、逢凶化吉的奇迹般的能量(即个人神话)来重塑自尊。这时她们心里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既有情感的直接宣泄,又有细腻入微的反省;与长辈的冲突和自我冲突交织在一起。

她们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有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决定好恶。有一位女孩说,她讨厌那位女老师,问何原因?女孩说:只是不喜欢她穿的衣服。她凭借直觉,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使情感的好恶趋向于绝对化。她们如果处在这样的情绪,怎能不产生心理冲突?

碰撞在此没有产生过火花她们的情绪最容易波动,有时很难自控。处于激情状态的时候,往往脾气火爆,只要有一丁点不如意,就会掀起阵阵狂澜。处于这样的情绪又怎能与父母老师和睦相处?

八哥评论:

女孩已长大,明白了青春期遭遇激情的她们,是否要学会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还是做情绪的奴隶?相信她们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4.坚守“亚文化”圣地

青春期的女孩,不甘寂寞,厌恶枯燥、乏味、单调的生活,却对求新、求异、求乐的“青少年亚文化”情有独钟。

她们与同伴们在一起喜欢说俏皮话、做打油诗、起绰号、说暗语,这些言语大都带有隐晦、简捷、戏谑性、趣味性强的特点。隐晦与她们的自我封闭心理相吻合;简捷使语言富于口语化;戏谑性则说明了她们快乐的天性,小伙伴们相互嘲笑或有意贬低对方当笑料逗乐开心;趣味性更是“青少年亚文化”富有特色语言的表达方式,如“侃大山”、“没治了”等鲜亮、活泼的语言在少女中广泛流传。有位记者问一位女中学生的年龄,她张口就说“一张半”,记者惊讶不已;她的伙伴却开怀大笑。原来在最新流行的语言中,青少年把10元面值的人民币称为“一张”,15岁便成为“一张半”了。

15岁便成为“一张半”了她们能以极快的速度学会韵律感极强的流行歌曲。“摇滚乐”、“爵士乐”;动感、节奏极强的“迪斯科”、“霹雳舞”,更是她们的拿手好戏……但在成人的眼里,她们酷爱的音乐舞蹈,太浅俗、怪诞、刺激、跳跃,这些都是成人难以喜欢的;但却与她们的身心吻合。尤其通俗歌曲的浅俗易懂,情感真挚最为她们喜欢。她们认为演唱者轻柔缠绵或沙哑粗犷的声音,自然流畅,也许歌手充满激情的宣泄,正是成长中的她们的情绪体验。

她们捕捉信息灵敏,传递迅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注意力不能保持长久,很快又被新的东西吸引。而成人与她们却恰恰相反。

她们的世界有自己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发型、人生理想、生活观、价值取向……五彩缤纷,闪耀着人生中瑰丽光辉、震撼人心的一面,她们在这片“圣地”享受着自由和快乐,她们不愿走进成人的世界,也不愿将自己的“圣地”向成人发放通行证。成人觉得她们陌生,怪怪的,大失所望。

八哥评论:

认真审视,在“多元化”的文化与生活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碰撞,新生代与成人代在需求、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摩擦,正是造成两代人隔阂的重要原因之一。

5.亲近同龄人

女孩,她们视离开家、离开父母和老师为一件极快乐的事。她们与同伴们在一起欢声笑语,快活得很,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

她们对父母冷淡,对同伴却非常亲热,很怕同伴与自己疏远,对同伴哪怕是芝麻大的事情也十分在意。父母喜欢的东西可能正是她们讨厌之物,而自己却要与朋友的服饰、发型以及说话的口气相一致,否则就会坐立不安。

父母喜欢的东西可能正是她们讨厌之物她们十分珍惜与同伴的友谊,宁可伤害自己父母、老师的感情,也不愿伤害同伴的感情。

这是为什么?其奥秘在于:青春期的女孩喜欢与同龄人交朋友,这不仅是心理发展的需求现象,也是摆脱自己对成人的依赖而走向彻底独立的必经之路。

女孩与朋友在一起有安全感。因为,正在长大的她们摆脱对父母、老师的依赖;与他们逐渐疏远的同时,不免会有些孤独和恐慌,她们需要同龄伙伴的友谊和帮助。尤其是她们的独立性,只有在群体同伴中才能充分实现。女孩在同龄朋友圈里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隶属关系,平等的身份有利于她们个性的发展,实现自尊自爱。女孩也不必担心遭到批评和惩罚,神情放松,心理平衡,安全感自然增强。

女孩与同龄朋友在一起有满足感。随着和同伴、朋友交往增多,从同伴那里看到了同龄人的思想行为特点,并确立了自己的角色,不会再盲目顺从成年人的要求。她们与同伴关系密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确立了自我的形象,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最大满足。

女孩与同龄朋友在一起有亲密感。她们对同龄朋友的情感依恋,是在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她们与同龄朋友亲密无间,她们把喜悦与烦恼都愿倾诉出来,孤独也离她们远去。一家杂志社对373名年轻女孩的调查表明:当她们遇到困难、挫折、苦闷,倾向于向同龄知己咨询的比例比向家长、教师咨询的比例高6.6倍。

我就在这里得到快乐女孩与同龄朋友在一起有归属感。她们与同龄朋友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目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同属一个群体,她们在他们之中找到了位置,得到了同伴的认同。她们把参加集体活动看得十分重要,会为自己所属的集体付出力量,没有比能归属于同伴群体更重要的了。自然,她们对与父母、老师的心理距离越来越不在乎了。

八哥评论:

父母们,女孩们与同伴有好的关系是必要的,她们远离你们,不是谁的错,好好想想,不难发现:跟她们做朋友其实也不错。

6.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青春期的女孩,好奇、活泼、喜欢交际,愈来愈觉得家庭的吸引力减弱。她们不喜欢单元式的住宅,它封闭得像个大铁笼,枯燥乏味,一点生气都没有。爸爸妈妈的权威也随着她们的年龄增长而降低,她们觉得他们除了对女儿穿什么吃什么的决定有效外,她们的学业、人际交往的范围、前程的发展,都要在社会中被选择决定,说明她们依附父母的程度已愈来愈小了。

大众传播媒介深深地吸引女孩,如影视、广播、书刊、网络等等。它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电视以特有的直观画面、动感的音乐、时空瞬间的变化,迸发出更强烈的趣味性、激发性和吸引力,使女孩在无限的联想中产生更大的兴奋感。在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影响中,女孩大开眼界,拓展思维空间,变得更聪明、羽毛更丰满了。相比之下,父母刻板的说教大为逊色。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东西,通过大众媒介都能得到,无形中使女孩越发有理由摆脱父母的控制。

精彩中的天真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女孩,厌恶父母以家长自居喋喋不休说教的老面孔。女孩要求家庭民主化,父母应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一旦女孩的希望破灭,产生的逆反心理更大。

女孩对社会的树立众多的成功榜样、人生观、新的价值取向,有着强烈的认同、模仿和追求。她们不愿像父母那样生活,也不愿按父母为她们设计的未来奋斗。她们要挣脱家庭的束缚,争做一个“社会人”。此时,个人的价值确实比血缘关系及财产的继承更重要,社会的魅力也远远超越了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