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奶牛高效养殖技术
37527700000024

第24章 奶牛常见病的种类与防治(1)

奶牛常见传染病

一、口蹄疫

本病是由1:1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唇、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烂斑为特征。本病一旦发生,则流行迅猛,在2~3天内,即可波及整个牛群,偶尔感染人类,是严重危害牛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疫病。

1.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的动物有黄牛、奶牛、水牛、猪、山羊、绵羊、鹿和骆驼等偶蹄动物。已被感染的动物能长期带毒和排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及淋巴液中。带毒动物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能经损伤的黏膜、皮肤和呼吸道接触感染。因为病毒类型、防疫制度和牛的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其流行形式也不同。当病毒的毒力强,防疫消毒差时,流行广泛,反之呈散发式流行。主要在冬季发病,春季减缓,夏季平息。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有的长达7天。

2.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流涎,采食困难,舌、齿龈有水疱及粉红色溃疡面,乳房及****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烂斑。挤奶疼痛,泌乳量下降,继发乳房炎。蹄部水疱多发生于蹄冠和蹄叉间,若被泥土、粪便污染,会使患部化脓、跛行,严重者可引起蹄匣脱落。恶性口蹄疫是由于病毒侵害了心肌,死亡率高达20%~50%。犊牛死亡率更高。

3.诊断

(1)临床诊断本病传播迅速,典型症状是发热、流涎、出现水疱和烂斑,据此可作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考虑本病病毒具有多型性特点,为了解本地区流行的口蹄疫类型,可以无菌操作采取病牛舌、乳房和蹄部出现的新鲜水疱皮5~10克或水疱液装入灭菌瓶内,加入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报送国家实验室作毒型鉴定。其目的是确诊和鉴定毒型,尽快扑灭疫情和使用同型疫苗进行防疫。如果感染毒型与疫苗毒型不符,就不能收到预期的防疫效果。

(3)鉴别诊断牛瘟有腹泻,口腔黏膜出现粟粒状灰白色小结节,以后形成溃疡面,不规则。****和蹄部无病变。传染性口炎,常在夏季和初秋发生。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

4.防疫

发生口蹄疫时,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疫情,严格划定和封锁疫区。

对病牛和与病牛接触过的牛一律扑杀、深埋或焚烧。应废弃污染的饲料,对活动场地及用具、车辆、圈舍等,应用2%火碱水彻底消毒。严格限制疫区内外的人、畜流动。现场工作人员用0.1%过氧乙酸洗手消毒。其他方面按疫病扑灭要求进行处理。邻近地区尚未感染的牛群,应立即接种疫苗,每半年接种1次,连续注射3~5年。

二、疯牛病

这是一种全新的、进行性的、具有致牛死亡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使受感染的动物神经系统产生空洞状和泡沫状变化,是几种动物的脑退化疾病。这种病使牛的大脑看起来像海绵。专家们将这种病命名为海绵状脑病(BSE),通称疯牛病。患这种病的动物是因牛吃了用羊骨及内脏制成的骨肉粉饲料,感染了羊的瘙痒病病毒。

专家们将这种病毒命名为原病毒,人吃了这种含有原病毒的牛肉后,被感染发病,称为克雅氏脑病,感染这种病100%死亡。目前这种病是严重威胁养牛业的新型传染病。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生命的安全。

在我国,疯牛病被列为牛的一类疫病。此病虽在我国没有发生,但仍应引起高度警惕。

1.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的牛均可感染,多发生于3~11岁的母牛,尤以3~5岁的牛最多。公牛、绵羊和羚羊也易感,野生反刍动物也可感染。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患痒病的绵羊、种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本病与其他饲养管理因素无关。病例零星出现,或呈地区性暴发,潜伏期长达2~3年,甚至更长。

2.症状

由于脑部组织空泡样变性,神经细胞消失,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行为怪异、难以控制的攻击性,似发疯样。后期步态蹒跚、瘫痪、衰竭死亡。放牧时,可见病牛离群站立;驱赶时,病牛掉队;在牛栏中,可见其冲撞围栏,或随意攻击其他牛或人。反应敏感,当触摸乳房及后肢时,极度不安;按其头部,则强力反抗。病程较长,从16天到6个月。

3.诊断

根据饲喂由牛、羊制成的蛋白饲料生活史,临床症状(发病牛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持久病程经过,特殊神经症状及100%死亡)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大脑海绵状变性和神经元空泡化)来确诊。

4.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几种脑炎性传染病相区别。狂犬病,是以疯狂攻击人并用头撞击障碍物、共济失调、角弓反张为特征。伪狂犬病,有与猪接触的病史,是以发热、奇痒、极度狂暴为特征。李氏杆菌病,头、颈一侧性麻痹,以圆圈运动,头抵障碍物不动为特征。疯牛病表现神经行为反常,不协调。

5.防疫

本病没有治疗办法,主要是进行防疫。首先,加强海关检疫,禁止从发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活牛,包括胚胎、冷冻****和饲料等。

其次,禁止使用由反刍动物加工制成的蛋白饲料添加喂牛。第三,发现疫情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严格封锁疫区;追踪调查病牛来源和发生原因,强迫扑杀全部牛只,并进行焚烧处理;对疫区进行全面消毒,长期观察。第四,人的克雅病预防,主要是不吃被原病毒污染的病死牛肉;现场工作人员要防止外伤感染。

三、炭疽病

本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高热、黏膜发绀、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为特征。在我国,此病被列为二类疫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在畜群中多为散发,流行性炭疽较少见。但发病后蔓延比较迅速。本病主要在夏季雨后发生。在发生过炭疽病的地区,炭疽杆菌芽孢在土壤中可以生存二三十年。因此,如不进行预防注射,就有可能年年发病。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天然孔流出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病菌,是危险的传染源。人及各种家畜均易感染,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潜伏期1~5天,有的长达14天。

2.症状

牛患炭疽病多为最急性,病势凶猛,突然发病,狂叫,蹦跳倒地,呼吸困难,黏膜为紫色,肌肉发抖,口鼻流出混有血液的泡沫,****和尿道孔流出不凝固的黑红色血液,约数小时内死亡。急性病例,体温升高至39~42℃,呼吸困难,脉搏弱而快,黏膜上有出血点,粪尿带血,部分病畜在颈、胸及外阴部发生水肿。多数于发病后2~5天内死亡。

3.细菌学检查

可疑炭疽的病例严禁剖检,可取耳静脉血或水肿液制成抹片,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如发现具有典型的淡红色夹膜、菌端平整的粗大杆菌,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

①急性中毒体温不高,有中毒史。

②巴氏杆菌病(出血性败血症)常无血凝不良现象,镜检有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

③气肿疽(黑腿病)是在肌肉丰满处有气性肿胀,取水肿液镜检,无夹膜但中央有梭形芽孢的粗大杆菌。

④焦虫病血红蛋白尿,血液镜检可见虫体,用专用杀虫药治疗有效。

5.防疫

①在我国,每年春季都要定期给牛预防接种炭疽域号芽孢苗或无毒炭疽芽孢苗,并做好牛场防疫消毒工作。

②对不明原因的病死牛,未经实验室检验不能剖检,也不能食用。

③对已发生炭疽病的牛场,应立即隔离封锁,并向上级报告疫情;对患炭疽病的奶牛连同排泄物、褥草及残存饲料集中焚烧或深埋;对被污染的场地,如牛棚、运动场、食槽及其他用具等,可用10%漂白粉或5%火碱水杀菌消毒;全场牛要逐头测温,凡体温高者要及时隔离观察并用抗炭疽血清和青霉素进行治疗。对与病牛同棚饲养或所有接触过的牛,要先注射抗炭疽血清,每头牛100~200毫升,过8~12天再注射炭疽芽孢苗免疫。疫区工作人员要注意自身防护,及时注射疫苗,以防感染。解除封锁必须在最后一头病牛处理或痊愈后14天,并经彻底消毒,报请上级批准。

四、副结核病

本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慢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顽固性腹泻、极度消瘦和肠黏膜增厚形成皱襞为特征。在我国,此病被列为二类疫病。

1.流行特点

病牛及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哺乳期犊牛最易感,绝大多数感染后造成永久性排菌或发病。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更长,犊牛往往2~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特别是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易出现临床症状;高产奶牛的症状较低产母牛严重。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胎儿也可能经子宫内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常见于春秋两季发生。妊娠、分娩、寄生虫病、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等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2.症状

病牛初期呈间歇性腹泻,排稀薄而带恶臭的粪便,三大指标正常;后期为持续性腹泻,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稀粪,混有多量气泡和小而硬的粪块,有时带有血丝,病畜食欲减退、贫血、消瘦、后躯形成“狭尻冶,泌乳下降,胸垂和腹下等处出现水肿。一般经3~4个月,有的拖至半年到2年,终因高度衰弱而亡。

3.副结核变态反应诊断

将牛副结核菌素在牛颈部皮内注射0.1毫升,经过72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红肿皮厚差逸4毫米时,判为阳性;皮厚差逸2毫米的,判为可疑。若按口岸检疫标准,则皮厚差逸2毫米的也判为阳性。

4.剖检诊断

对病死牛剖检可见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前段的肠壁比正常增厚5~20倍。形成坚实而纵横交错的皱褶,很像脑回样,黏膜呈黄白色或灰黄色,附有黏液。肠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肿胀、变粗。

根据这些特殊的病理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5.鉴别诊断

①肠结核特征为肠黏膜溃疡和肠系膜淋巴结干酪化。

②沙门氏菌病主要为急性、出血性肠炎。

③冬痢稀便呈棕黑色,常伴有血液和血凝块。

④寄生虫可经粪便检查。

6.防疫

无特效疗法。虽然对症治疗可使病状缓解,但不能治愈和阻止排菌。病牛不能用于产奶和屠宰食用,因此,应作销毁淘汰处理。

加强口岸检疫,严禁引进带菌病牛。定期进行牛群检疫,发现病牛应立即扑杀。目前,仍无有效菌苗,因此更应搞好牛场防疫卫生消毒工作。

五、布氏杆菌病

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母牛流产和不孕、公牛****炎和不育以及关节炎等为特征。人感染此病后,表现波浪热、关节痛、****肿大、神经衰弱等症状。在我国,此病被列为二类疫病。

1.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主要有羊型、牛型、猪型三种,均可感染人类。牛型布氏杆菌主要侵害牛,故病牛及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分泌物、流产的胎儿、胎水、胎膜、乳汁、粪尿及公牛的****中。其传播途径一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牛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初产母牛敏感。病牛于流产1~2次后,很少再发生流产,它有自然康复和产生免疫的现象。但被感染的牛将终身带菌。

本病无季节性,一个奶牛场,若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防疫消毒差等皆可促使本病流行,呈一个牛场或地方性流行。潜伏期从2周至6个月不等。

2.诊断

本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因而不易确诊。奶牛流产的原因较复杂,有的是因感染布氏杆菌而引起,但也有感染布氏杆菌而不流产的情况。因此,如果怀疑发生本病时,只能通过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病牛的****分泌物、乳汁涂片,染色镜检,发现红色小球杆菌,即可确诊。

(2)血清学诊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是诊断布氏杆菌病牛最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若受检血清在4分钟内出现凝集反应现象,判为阳性。

3.治疗

对已确诊的病牛要及时淘汰处理。对其他母牛,流产后继发子宫内膜炎的或胎衣不下经剥离的要及时用0.1%********溶液或者0.02%呋喃西林溶液洗涤****和子宫。严重者可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4.防疫

本病以春秋两季预防性检疫为主。在健康牛群中,对检疫阳性牛要及时清群扑杀、深埋或火化,消灭传染源。对被污染的产房、饲槽及其用具要用10%石灰乳或5%来苏儿溶液消毒,污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现场工作人员要注意自身防护。在已确诊为大部分感染的牛群中,对检疫阳性牛及可疑阳性牛要分群隔离饲养,分批淘汰阳性牛,逐步净化牛群。对6~8月龄检疫阴性牛可用布病19号活菌苗进行预防注射,同时要搞好牛群防疫管理工作。

六、流行性感冒

本病又称牛流行热、暂时热、三日热等。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困难、四肢关节疼痛和后躯运动障碍为特征。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在我国被列为三类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