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葛纤维的脱胶漂白是采用煮练捶洗法。葛藤采回后即挽成网,急火煮成烂熟,并随时用指甲剥看,待纤维发白不沾青时,即可剥取,然后将剥好的葛纤维在流水河边捶洗干净,风干,再露一二宿,纤维即成白色,置于阴处,就可以绩纺织造了。
随着麻、苎纺织业的发展,开始出现某些专业分工。虽然直至清代,在不少地区,从麻苎种植、绩麻纺线到织造成布,都在同一家庭内完成,除某些性别分工外,不存在专业分工。如广东鹤山一些地区,农户“多以绩麻织布为业”,有的麻布名称就叫“古劳家机”;四川荣昌,“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但是,也有许多地区出现了专业织麻匠。农妇只绩麻纺线,织布由专业织匠承担。如江西宁都,“俗无不缉麻之家”绩纺成线后,再请织匠织成布。四川隆昌,也是请织匠织布,按麻线重量付给工钱。
在广东一些地区,麻、葛纺织业内部的专业分工也十分明显。顺德有绩麻、织布之间的专业分工。这种分工同时也是性别分工,当地绩麻为女子,而织布多为男子。即所谓“女绩于家,而男则具麻易之。亦有男经而女织者”。其他一些地区,麻类纺织内部专业分工更细一些。雷州、东莞、阳春等地,不仅纺绩麻线与织布有专业分工,织葛与织苎、织麻也有专业分工。这些地区都有专门织葛的织匠,其中以雷州、东莞织葛匠的技术最为高超。雷州半岛上产于高凉、硇洲等地的葛麻,都在雷州(今海康)织布。好的雷葛布,1尺要100文铜钱。东莞的织葛匠与寻常织苎麻者不同,被称为“细工”。增城的织葛业很发达,但织匠多来自东莞。织葛匠内部又有粗细之分。在雷州,织细葛布与织粗葛布的工匠,住在不同的村子里。东莞“细工”织成的葛布,薄如蝉翼,重仅数铢。葛麻的采集和加工也都很有讲究。采集时只采蔓生在地面上的嫩藤。1天只能采1斤左右,采者自己或家里并不进行纺绩织造,而是卖给城里人加工。妇女绩葛时都是用针尖破析,干拈成线,而不用水绩,恐留下痕迹。用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葛纤维,“细入毫芒,视若无有”。用它织成的葛布,自然也就薄如蝉翼了。
在织造工艺方面,明清时期在广东地区出现了苎、葛、蕉和丝的交织织法。用苎麻纱和蚕丝交织成的织物,轻薄、柔滑而白净,如同鱼冻一样,故名“鱼冻布”。潮阳出产的称为“凤葛”的葛布,是以葛纱为经、蚕丝为纬的交织织物,亦名“黄处布”。增城也生产这类葛、丝交织品,但结构不如纯葛织物紧密,下水洗涤则“葛自葛,丝自丝,两者不相联属,纯葛则否”。长乐同时,生产葛、处和蕉、丝两种交织织物。由于这种交织布的产量很大,当地养蚕缫丝,全都是用作这两种织物的纬纱,而不织绸。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福建生产的蕉布,极其轻细,价钱虽贱,但太稀薄,不能用来缝衣服。而广东生产的蕉布,尤其是蕉、丝织物,似乎没有这些问题。蕉布不但受到广东人的重视,而且远销长江流域诸省。这些地区的商人运去棉布,从广东换回蕉布或蕉丝布。增城的女儿葛则是一种加银织物。它在织造时衬有银丝。因此,织物银光闪烁,“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卷起来可以放人笔管。但是,这种葛布有一个大缺点,日晒即发绉,水浸则顿时收缩,而且很不结实,不可久穿。据说雷州葛则没有这些问题,那里经过特殊加工的上等葛布,细滑而坚牢,色自如象牙,被称为“锦囊葛”,用它缝制袍褂、直裰,十分高雅。因此“雷葛盛行天下”。从上述情况看,锦囊葛在织造时,很可能嵌入了某种加强丝。
此外,还有一种“罾布”,产于新安(今宝安)县南。它是利用破旧鱼网的苎麻丝作纬、以棉纱为经的交织品。这种旧网麻缕经过石灰煮练、溪水洗漂的特殊处理后,洁白如新。罾布分为双、单两种,双者表、背两面都有大小絮头,单者只一面有。絮头以长者为珍贵。摩擦时间长了,好像西洋的起绒氇毯。如将这种罾布染以薯莨,纤维劲爽,可作夏服;不染则纤维柔软,可作御寒冬服。当地传闻,渔夫穿上罾布,不怕风浪;小儿穿上,可避邪魅,被称之为“奇布”。
苎丝布、葛丝布、蕉丝布、苎棉布和加银织品的大批生产,说明我国很早就已熟练地掌握了交织工艺技术。
夏布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工艺技术
近代时期,夏布生产的专业分工有了明显的发展。
夏布生产,如果不算治麻,为分绩麻、织造、练染3个阶段。近代时期,这3个阶段发展成为彼此独立的专业。在夏布生产比较集中和发达的地区,绩麻的乡村妇女自己不织夏布,而织布机户自己不绩麻,织好后也不练染。练染有专染夏布的染坊。
各地的大致情形是,苎麻在产地加工成麻皮(片麻或丝麻)后,由商人运往夏布织造区,绩麻妇女向麻商购买麻皮,将其撕细、拈绩成麻线,绕成球状,俗称“麻纱”。每缝市集,妇女将绩好的麻线拿到集市兜售。四川夏布生产区有麻线专业市场,称为“麻线市”,机户在市上选购条纹、色泽相近的麻线,织成各种夏布。因为这些麻布尚未练漂,称为“生麻布”。机户将生麻布卖给夏布庄,再由庄号委托漂浆房练漂、拆叠后,才售与顾主,或运销他处。
织麻的上述3个阶段,不仅有明确的专业分工,而且出现了相应的地域分工。在四川,隆昌长于绩、织,产布特多;而荣昌长于练染、精制。隆昌、内江所织的夏布,通常都运往荣昌进行练染、印花、浆扎等整理加工。
绩麻是织造夏布的第一阶段。其手续因白麻、青麻而繁简不同。白麻在拈绩之前和绩成之后,要利用日光和硫磺加以漂白,使织出的夏布颜色白净;青麻因刮制不净,不可能用日光或硫磺漂白,省去了漂白工序,仍保持其本色,加工较为简单。
绩麻本身也有精粗之分。如果绩麻时只将麻缕头尾拈绞相接,而中段仍保纤维原有的扁平状态,这种粗加工的麻纱,称为“扁纱”。通常商品夏布所用的麻纱即是这种扁纱。如果麻缕拈接后,再置于膝上,用手掌搓过,使其通体圆紧,这种精绩麻纱称为“圆纱”。一般家机自用夏布所用的麻纱,都是圆纱。圆纱织成的夏布,美观、紧密、结实,但加工手续较繁、费工较多,因而价格较贵。商品夏布因其成本过高,都用扁纱而不用圆纱。
绩麻的劳动生产率,固然因扁纱、圆纱而不同,与夏布的精细也有很大关系。夏布越细,所绩麻纱的单位时间产量越低。在四川,普通绩工每人每月的绩麻产量,专销北京的“京庄布”(经纱600根)麻线为45两;中粗的“四八布”(经纱960根)麻线为32两;精细“千头布”(经纱2000根)麻线为16两;而特细“千六头布”(经纱3200根)麻线仅10两。
麻线绩好后,还必须络线,在四川称为“挽麻线”。根据经、纬线的不同用途,络成适当的形状。经纱络成球形,俗称“麻团”;纬纱络成枣核形,俗称“麻缨子”。但在四川一些地区,绩麻户,出售麻线,往往不分经纬,一律络成麻团。机户买回后,通常须雇人另络纬线。
近代时期,在夏布生产的集中地区,除大量农家妇女以绩麻为家庭副业外,还有不少绩麻专业户。如湖北,1920年有麻线户129户,男女工322人。四川夏布区则多为副业性质。1934年,隆昌、荣昌、内江、江津、中江五县约有绩麻户3.6万户,从业者5.92万人。以隆昌最多,达3.4万人。
织布阶段大致分为准备、织造、整理3个步骤。
准备步骤包括牵经、浆经、整经、穿筘和结综5项。其中浆经是为了增加经线的强力、弹性和光滑度,使在织造的过程中,能经受竹筘的摩擦,而不致断头。浆经又分“刷浆法”和“排浆法”两种。刷浆法在四川俗称“刷布”,即将牵好的经纱绑于刷架上,用草根制成的芦刷将大米糨糊均匀刷于经纱上;排浆法在四川俗称“排布”,具体作法是牵经时,另置直径3-4寸,长6-7尺的竹筒挖槽、横卧作为浆筒,内贮浓淡适宜的米浆,再在竹槽两侧各钻600个小孔,牵经时使经纱穿孔而过,带出米浆,再穿过排架上的排板小孔,使其均匀。两种方法中,刷浆法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效率较低,但质量好。
织造是夏布生产的中心环节。织造夏布所用的织机,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是老式投梭布机,全属木制。在四川等地,这种布机分为“高机”和“矮机”两类。其主要区别是,高机机身较高,经线梭口较平,卷布方木固定于机身;矮机机。身较低,经线梭口呈坡形,卷布方木绊于织布者一腰际。这种构造上的差异,给织布操作及其速度、产品质量带来不同效果。高机织布时,因卷布方木已固定,不需腰力调节,织布速度较快,劳动强度小,较易持久,但因织筘和打纬方向较平,力量较小,而且卷布方木已经固定,经线松紧无法自由调节。所以,织出的布欠均匀和紧密。而矮机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因而高机逐渐被矮机取代。在荣昌,原来高机非常盛行,因产品不佳,渐被淘汰,到三四十年代,仅剩数部。
老式布机所织的夏布,幅宽一般只有1.3-1.4尺,虽然有的“改良夏布”,幅宽达到1.5尺左右,但数量不多。织工的日产量也只有1匹多,大约25尺左右。
夏布织好后,还要进行漂白、染色(或印花)、浆扎等整理加工。
夏布的漂白,十分讲究和严格。虽然在织造前,麻和麻线都曾经练漂,但不彻底,且织造时必然沾附杂质、尘埃,所以织好的夏布仍带淡黄色或褐色,且多斑点。在四川,除运销朝鲜的部分夏布(如“尺三布”、“四八布”等粗布)外,无论是否染印,都必须漂白。
夏布漂白要经过酸液处理、石灰处理、碱液处理和漂粉处理等4道工序。酸液处理是将夏布放在米汤、淘米水等酸性溶液中浸泡。浸泡一夜,取出沥去酸液,再进行石灰处理。即在石灰溶液中浸泡,然后放入木甑热蒸8-12小时,使其绵软。蒸完后,将布放入急流水中冲去灰分,再到河里用清水洗净、晾干,再浸石灰、再蒸、再冲、再洗。如此三四次,分别称为“头灰”、“二灰”、“三灰”、“四灰”。石灰处理后,将夏布放人装有纯碱(碳酸钠)溶液的缸中浸泡。碱缸一般为石缸或石坑,或大木桶,能容布数10匹乃至300-400匹。浸泡后仍须用木甑热蒸,然后冲洗、晾晒。碱处理的次数,起初三四次,后因出口商极力求白,于是逐渐增加到七八次乃至10余次。在漂白过程中,一般先由漂坊施碱处理六七次,用草酸将污迹刷去,运到河里洗净,绞去污水,搭在竹竿上晾干,送交货主鉴定。如货主不满意,则须再施碱工,谓之“翻碱”。翻碱也可能多达数次,直至货主满意为止。最后还得用漂白粉浸泡1小时,用清水洗净,绞干,搭于竹竿晾晒干透,漂白工作才算完结。
印染和浆扎的技术、程序与棉布大致相同。夏布所染的颜色以蓝色和玉色最为普遍。印花主要有色底白花、白底青花两种。前者所用方法和原理类似棉布的蜡染,后者不经染缸,而用显色染料浇淋,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印花图案以花卉居多,其中又以松、竹、梅、兰等最为常见。
已经漂白、染色或印花的夏布,还要上浆,以增加硬度,四川俗称“骨力”,并填充经纬纱之间的细孔,称作“倒子眼”。然后与本色布同经砑踹,以平子眼,增加长度、宽度和色泽。最后折叠为卷,缚上商标,更用彩绳系结,用布榨压紧捆牢,整理加工才算完结,方可载运上市。清代和近代时期,四川隆昌、内江、荣昌,江西万载、宜黄和湖南浏阳等地,经过上述严格加工的精细夏布,曾远销世界各地。
近代夏布业和麻织业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