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跬古鉴
37993100000011

第11章 虚心求教知错必改(1)

我们中间很多人,往往因为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傲气冲天、自以为是,不能听进任何建议,最终导致畸形发展,将本来取得的成绩化为乌有。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古训,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点滴小事做起等,这些都是成就大事者必备的品质!

第一节虚心求教的太子击

无论贵贱,人与人之间,都应平等相待。

魏文侯治国时,尊田子方为师。一日,魏文侯的太子击外出,遇到田子方,太子击赶快下车施礼,而田却傲慢无礼、视而不见。太子击很生气:“人生在世,是富贵者有资格对人如此傲视呢,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对人如此傲视?”

田道:“当然是贫贱者可以在人前显其高傲,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国君如果傲慢待人,就可能失掉国家;卿大夫若傲慢待人,就可能失去其家族。亡国之君,没听说人们仍会以对待国君之心那样崇拜他;家族败落的卿大夫,人们亦不会像对待大夫那样尊敬他。而贫贱之人,主张如不被采纳,行为如不合人意,哪会有什么损失!”

太子击听罢,连连向田子方道歉。

话虽如此,达官贵人,固然不应傲慢待人,因为人格是平等的,谁也无权对人傲慢。但是贫贱者也不必傲慢无礼,以不卑不亢为好。傲骨虚心,此乃能成大事的大丈夫。

第二节知错能改的秦王

贤才难得,遇到时就要好好珍惜。

秦将王贲攻打楚国,已占领了十余座城池。秦始皇问将军李信:

“攻取全楚,你估计需要多少军队?”

李信说:“20万已足。”

秦始皇又问将军王翦,王翦说:“非60万不可。”

秦始皇说:“将军年事已高,所以胆怯了!”

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军20万攻楚。

王翦因此托病辞职回故里频阳。

李信进攻平与、鄢、郢,蒙恬进攻寝城,初战告捷,大败楚军。李信西去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乘机尾随其后,三天三夜不停宿,将李信军队打得大败并折其将7名而回。

秦王大怒,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我轻信李信,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使秦军蒙受损失和耻辱。将军您难道忍心丢下我不管?”

“如果非任用我不可,则非60万大军不行。”

“听凭您的要求。”

王翦带领60万大军出征楚,趁机请求秦王赐给田地、房屋。秦王说:“将军快放心去吧!为何如此担心贫穷呢?”

王翦说:“我担任大王的将领多年,立下许多功劳,却始终未能得到封侯,所以趁着大王信任我的时侯,请求赐给我田地和住宅。”

秦王大笑。

王翦行军至武关,又接连5次派人请求赐给良田和住宅。有人对王翦说:“这未免太过份了吧!”

王翦说:“秦王粗暴,不信任人。他将军队托给我,我不请求多赐良田和住宅,他就会无缘无故怀疑我的。”

王翦进入楚国先攻下陈邑和平与后,即按兵不动。楚军大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理,守卫陈地,让士兵休息、洗浴。楚军见无法交战,撤军东去。王翦乘机追击,大败楚军。

葛洪有语:“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虽然秦王起初对王翦弃而不用,造成了大败。但秦王能及时认识错误,及时改正,并亲请王翦出马,终于出其不意,打了胜仗。如果没有秦始皇知错能改的精神,就不会有后来统一全国的事业。

第三节虚心求教的韩信

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人,莫向人前满自夸。”(冯梦龙《警世通言》)“不以前辈轻(轻视)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王安石)。”虚心求教才能成就事业。

君子纳言以达明(魏源《然觚·治第十二》)。

韩信被刘邦和萧何称赞是人中奇才,然他却不妄自尊大,不自以为天下第一,不骄横傲慢,不耻下求广武君赐教。这大概也就是韩信雄才大略之处吧!

刘邦派韩信和张耳领兵攻赵时,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到消息后,在井陉口集结部队,以图抵抗。广武君向成安君献计:“韩信、张耳乘胜来攻,锐不可挡,然而,千里迢迢运送粮食……临时打柴做饭,军队往往腹不能饱。他们从狭窄山路来攻,只能单行行走,数万军队就要拉开距离。他们的运粮队伍必定在大部队之后。请暂拨我三万人马,袭击送粮队伍。您则在此坚守阵地,不与交战。如此不出十天,我就可以将韩、张两人的头呈在将军面前。”

陈余认为韩信军队人员少,且已疲惫,我等退避不与交战,岂不使各国视我们为胆小鬼?

陈余不采纳广武君计策,使韩信和张耳一举攻下赵地,大获全胜。有人抓获广武君交送韩信。韩信随即亲自为其解开绳索,以尊师之礼相待,请教广武君:“我下一步将北向攻燕、东向攻齐,请问先生,如何取胜?”

“我乃亡国之奴,岂有资格谋划国家大事?”

韩信说:“如果陈余当时听从您的计策,我韩信必定早被俘获。由于他傲慢轻敌,所以我今天才能向您求教,我诚心诚意地尊重您,务请不要推辞。”

广武君说:“现在百姓劳苦,战士疲惫,军队已难继续作战,善于用兵的人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

韩信说:“您看应该采取什么计策?”

广武君回答:“不如暂时按兵不动,先安抚民心,那么,就会有人每天都送来牛肉美酒慰劳你们。到那时,您再大造声势,摆出要向北进攻的姿态,然后派出说客劝降,燕国一定听从。燕国降服后,再派说客东去齐国劝降,这时,虽有聪明的谋士,也不知道该如何为齐国出谋献策了。这样,以后天下的大势就定了。”

“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的策略。我能向您提出的策略就是如此。”

韩信说:“您说的实在太好了。”于是听从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去燕国。燕国一听到这个消息就降服了。

广武君的计谋,对汉王和韩信事业上的成就帮助很大。看来,人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不可一世的全才,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人还有云: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所以,只有谦虚之人才可能成就事业,韩信确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第四节受辱纳谏的汉高祖

古人云:“虚己而乐闻”(刘禹锡《魏生兵要述》)。汉高祖刘邦就是亲身实践这一格言的典范。

齐人娄敬被征去守边,途经洛阳,身穿破袄,想通过齐国人虞将军请见刘邦。虞将军以他模样儿难登大堂,想给他换上新衣。娄敬说:“我原本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勿需换衣。”

虞将军报告皇上:“娄敬求见。”皇上同意。

娄敬问高皇帝:“您定都洛阳,难道想与周朝比强盛?”

“是如此!”

“您所走之路与周朝不同。周朝祖先从后稷被唐尧封于邰开始,积累德政善行十余代,至成王继位,始建洛阳城,各地诸侯来京交纳赋税。”

“所以周朝强盛时,天下和谐融洽,诸侯都敬贡朝拜,表示服从天子统治;四方外族亦皆表示归顺,献出贡品和赋税。至周朝衰落时,天下再无人敬贡朝拜。这不仅是天子德行的衰落,也是整个形势的衰落。”

“如今陛下起兵,大战70次,小战40次,始获胜利。这一百余次战役中,百姓尸骨遍野,不计其数,您却想与周成王、周康王时代比美,这太不相称了,请陛下居安思危。”

“秦地依靠华山,面临黄河,四面皆可做屏障。一旦紧急,上百万军队即可紧急动员。凭着原有基础、肥沃土地和天然府库,如果陛下建都于此,即使崤东发生****,秦国旧地仍然完整。如果陛下据有秦国内地,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喉咙。”

高皇帝询问大臣们意见。大臣们均为崤东人士,皆回答:“周朝建都洛阳数百年,秦朝建都咸阳,经历两代就亡了。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北靠黄河,南向伊水、洛水,坚固可靠。”

高皇帝问张良意见。张良说:“洛阳方圆不过几百里,一旦四面受敌,此处当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南有巴、蜀的丰富资源,北有草原畜牧利益。可依靠西、北、南三面险要地形防守,只需注意在东方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叛乱,可顺流而下转运足够军队和军需物资,这真可谓千里铜墙铁壁、天然府库般的国家。娄敬建议有理。”

娄敬虽以轻蔑语气指责汉高祖,但经张良分析,其意见合理,于是汉高祖气度恢宏,忍辱采纳娄敬建议。由洛阳迁都长安,并对娄敬予以赏赐,任娄敬为郎中。

“诽谤之言不诛,而后良言不进”。“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意即迷路的人是由于不问路,溺水的人是由于不问可涉水的途径,败亡的人则是由于刚愎自用)(《荀子·大略》)”。君主有德行就容易为王,无德行就容易灭亡。正因为刘邦甘愿受辱,躬身求教,虚心纳谏,他才能成就一番帝业。

第五节依法办事的汉文帝

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欧阳修《答李翔第一书》)。

有周公之才之美,如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不值得一看)(《论语·泰伯》)。

张释之被任命为廷尉。一次,文帝出行,途经中渭桥,有人突从桥下跑过,使文帝车马受惊。文帝令随从追捕,将其抓获送交廷尉处理。

张释之奏报皇上,将此人处以重金。

文帝大怒,认为此人惊吓皇帝车马,岂不罹祸?怎能仅判以罚金!

张释之说:“法律必须天下人共同遵守。廷尉肩负全天下公平执法之责,判刑一旦偏离法律,就将使天下执法不公,人民怎有存身之地!请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许久,说:“你的判决是对的。”

又有一次,有人偷盗了高帝庙中的玉环被抓住,文帝勃然大怒,令押交廷尉判处。

张释之依法判处死刑。文帝发怒说:“此人竟敢偷盗先帝庙中器物,应予灭族。而你竟如此轻判。”

张释之叩头请罪说:“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已定。如今天因偷盗宗庙一件器物而诛杀其全族,而后如果有人挖掘高帝陵墓,陛下又将如何判处?”

于是文帝报禀太后批准张释之的判处。

汉文帝认真采纳了张释之的意见,而没有任由性情,擅改法律,可见其胸怀广大,性情兼容。要成大事者,当是如此。

第六节知错就改的汉元帝

都说做人要知错就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汉元帝听说琅琊人王吉、贡禹二人皆精通儒学,行为廉洁,于是派使者征召他们前来长安。王吉不幸在途中死去。贡禹到后,则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元帝曾多次向贡禹虚心请教政事,贡禹上奏说:“古代圣明君主注重节俭,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税,而没有其他赋税、徭役,所以民众都很富足。高祖、文帝、景帝时,宫女不过十几人,马百余匹。但是后世君主却竞相奢侈,越来越奢华,大臣们群起仿效。愚臣认为,陛下应当仿效古代君王自我节制之道。现在宫室已经建成,但其他方面则应尽量减少开支。以前设在齐地的二服官,每年输送衣服不过十竹筒,而如今齐地的三服官,却各有工人几千名,一年的费用达几亿钱,连吃粮食的御马也有上万匹。武帝时又广泛收取美女几千人,待其去世时,大量收藏的金钱、财物、鸟兽和鱼鳖等共计190种,又将后宫女子全部安置于圆陵中。至宣帝时,又继承先帝奢侈之风,致使群臣也都遵照先例竞相奢侈,令人深感痛心。结果使整个社会风气深受影响,大肆娶妾,没有限度,有的诸侯娶妾多达数百人,豪富吏民养歌女数十名,所以内多怨女,外多鳏夫。平民死后埋葬,也都穷尽资财,随尸埋入地下。这种作法实是所谓风行草偃,罪责全在大臣们因循旧例。”

“请陛下深思一下古人的做法,追随古人实行节俭:大量减少车马、衣服、器物;人员减去三分之二:从后宫女子中选择贤惠者20人留下,其余遣返回家,奉守各园林的女子,无子女者,也应全部遣返;御马应不超过几十匹,并养在长安城南的苑囿中,作为田猎场所。现今天下饥荒,陛下应力求节俭以拯救百姓,顺从天意。上天创造圣人,是为了万民,而不是让君主一人独自享乐。”

元帝感到自己的确做错了,同时下令:凡是皇帝很少前去的宫馆,不再进行整修;太仆减少吃粮的御马,水衡都尉减少食肉的野兽。

身为一个独统天下的君主,汉元帝能够做到知错就改实属不易,现代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发现错误,承认它,并且努力改正,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如果你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有可能成功就和你擦肩而过。

第七节不耻下问的周武帝

你能做到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吗?你有这个勇气吗?

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并赐给延年杖。

一次,武帝驾临太学,于谨进门,武帝迎拜于谨,于谨则答礼对拜。

又一次,有司设三老席于中堂,向南设座。于谨入席,面南靠桌而坐,武帝则上堂面西而立。

有司摆饭,武帝跪上酱豆,并亲自解衣坦臂割牲备食。于谨吃毕,武帝亲自跪呈杯爵请于谨漱口,从头至尾毕恭毕敬。

武帝面北站立向于谨求学问道,于谨起立,于桌后说:“木以绳墨裁割则方正,帝王接受劝谏则圣明。圣明君主虚心接受劝谏而知得失,天下才能得以安宁。”

“去食去兵,信用不可去,愿陛下守信不失。”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只有这样才能善人日增、恶人日减。”

“另外,言行乃立身之基,愿陛下三思而后言,熟虑而后行,不要轻易犯错。如果天子犯错的话,是逃不过群众的眼睛的。”

周武帝再拜谢教,于谨答拜。

从上不难看出,周武帝作为统治者,深深懂得重用人才的道理,对老臣尤其尊重,这是有利于社稷的行为。引申开来,人们都应该虚心听从老一辈的教诲,有俗语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并且我们也该有不耻下问的勇气。“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想成大事之人应当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