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跬古鉴
37993100000015

第15章 虚心求教知错必改(5)

第十九节珠联璧合的圣主贤臣

魏征,出身贫寒,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反隋,跟从李密,后被窦建德所俘,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入唐为唐高祖李渊太子洗马。太子欲杀李世民未成,反为李世民“后发制人”所杀。后魏征为李世民所用,提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条,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从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等著名治国之道,誉满朝野。

后来,魏征病重,唐太宗派遣前往探视和赐送药饵的使者络绎不绝,又派遣中郎将李安俨长住魏征府内,令其随时汇报病情。皇上还与太子、公主一同前往魏府探视病情,并指着衡山公主对魏征说:“将她许配给你的儿子叔玉为妻。”

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逝世,终年六十三岁。皇上命令九品以上官员都来送丧,又赐予仪仗、乐队,并让魏征陪葬于昭陵。

魏妻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简朴,今天用一品大员之礼来安葬,并非亡者之意。”全部辞去不受,而以布幔饰车,载着灵柩入葬。

唐太宗登上御苑西楼,望着灵车放声大哭,又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

唐太宗思念魏征不止,对侍臣们说:“人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病故,使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要是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恢宏气度,也就没有魏征的知无不言,犯颜极谏;没有魏征知无不言,犯颜极谏的胆识,也就没有李世民的大唐盛世,两人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好一个英明的唐太宗,身边不但有魏征这样的直臣,身后更有长孙皇后这样的贤内助,大唐能如此兴盛,不是没有道理的。要成大事的人,要是身边也有像魏征这样的能人作帮手,又何愁大事不成呢?不过也一定要善待他们才行,不然的话失去了就后悔莫及了。

第二十节广开言路的司马光

宋神宗38岁去世,司马光即赴朝奔丧。当时太皇太后询问司马光什么是朝廷当务之急,司马光上疏说:“近年来,许多士大夫因提意见被治罪,致使朝中再无人敢直抒己见,因而百姓的痛苦忧愁,上面无法知道。皇上在朝廷忧虑勤奋,可是下面的民众却有苦无处诉说,这个责任本在于诸位大臣,但是百姓不了解,就完全归罪于先帝。”

“依臣愚见,当务之急在于公开颁下诏书,广开言路,不论有无官职,凡知道朝政过失和民间疾苦的,都应据实上奏。奏章予以密封,以便畅所欲言。”

“因此,要向诸路州军颁发诏书,公开贴出,广而传之。在京都上书的,可投于登闻鼓院,派主判官按时收取送入宫中;在外地上书的,就投入当地衙门,派主官每天交付驿递上报朝廷。无论京内京外都不许官吏索取副本,更不许威逼阻止或退还上书。诸大臣中若有存心为难者,此人正是有奸恶之事,因此害怕别人举报,一心想混淆视听,此点不能不明察。”

太皇太后很赞同司马光的意见。

正所谓“君所以明者,兼听也;所以暗者,偏信也。”关于广开言路的问题,一直是影响各朝各代帝王统治的重要因素。太皇太后之所以同意司马光的意见,是因为司马光使她明白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要成大事,就必须时刻虚心听取身边的直言,并且要兼听,否则就会不全面,影响自身对客观事物正确性的判断。

第二十一节善纳谏言的秦始皇

想必大家都知道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吧?他的成功在哪里呢?

秦王嬴政即位时,因年纪尚小,太后就时常与文信君吕不韦私通。眼看秦王逐渐长大,吕不韦害怕奸情败露召来大祸,就将门客缪伪装成宦官进献给太后,自己则完全断绝与太后的私通关系。太后非常宠幸缪,与他生下两个儿子,并封缪为长信侯,将太原封给他做封地,国家大事都由他来决定,很多人都要求做他的门客。

一天,秦王左右有人与缪发生争吵,告发说缪并非宦官,于是秦王将缪交给司法官吏查办。缪十分害怕,假借秦王的玉玺征调军队,打算进攻秦王居住的蕲年宫,发动叛乱。秦王派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军进攻缪,在咸阳进行战斗,斩首数百。缪兵败逃走,被抓获。秦王灭缪三族,其同党被五马分尸,宗族也遭诛灭。罪行较轻的门客四千余人流放蜀地。将太后迁居雍城萏阳宫,其与缪所生二子被杀。秦王下令说:“凡胆敢以太后之事来规劝我者,立即斩首,并砍断四肢,将尸体堆放于宫门外示众。”有27人因此被杀。

有个齐国宾客茅焦递上名帖要求向秦王进谏。秦王派人对他说:“你难道没有看到宫门外堆积着的尸体?”

茅焦回答说:“我听说天上有28星宿,现在才死27人。我这次来就是想凑足28人,我不是个怕死的人。”

秦王派的人回去向秦王报告了这一情况,他听了大怒,说:“此人竟如此大逆不道,故意来冒犯我,应立即将他处以烹刑,不能让他的尸体堆放于宫门外。”

秦王手按宝剑,怒发冲冠,让使者叫他进来。茅焦慢吞吞地走到秦王面前,拜了两拜起身说道:“我听说拥有生命的人,不讳言死;拥有国家的人,不讳言亡国。讳言死的人,此人不可能因此而增加其寿命,讳言亡国的人,国家也不可能因此而不灭亡。生死存亡之事,圣贤的君主都是急于想知道的,大王想不想听听这方面的道理?”

秦王说:“此话何意?”

茅焦说:“大王,你有狂妄乖戾的行为,为何自己竟不知道?您五马分尸了您的仲父,用口袋装上被您杀死的两个弟弟,把母亲迁居于雍城,屠杀规劝您的好人,连夏桀和纣王的暴行也没有您这么残酷。现在天下人都已得知您的残酷暴行,您的声誉随之土崩瓦解,再没有人向往秦国了。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我的话说完了。”随即解开衣服,伏在受刑的米甚板上。

秦王走下殿台,亲自将茅焦扶起,并说:“先生起来吧,把衣服穿上,现在我愿听从您的指教了。”当即封他为上卿。秦王亲自驾车,留出车之左座,前往雍城迎接太后。回到咸阳,母子和好如初。

秦王虽为人残暴,但对言之有理的意见,即使辱骂,也能忍受和改正,并对骂者待之以礼,授之以高官,可谓尚有帝王恢宏之气度。

能做到虚心接受意见,并能及时改正,是为欲成大事者必备的一个重要品德。嬴政能一统六国,是不无道理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听不进去,固执己见,那么他做什么事情都只会考虑自己,是成不了大器的,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第二十二节因势利导的齐襄王

凡成就霸业者,大多都懂得利用身边的能人。

田单被任命为齐国宰相后,有一次,他经过淄水,见一位老人涉水而过,因天气寒冷,冻得无法行走,就立即将自己的皮袍脱下,给这位老人穿上。

襄王知道后,十分反感,并说:“田单施恩惠于民,是不是企图收买人心以篡夺王位?如不及早铲除,恐有后患。”他说完后,环顾左右,看到殿檐下恰有一位珍珠穿线工,襄王将其叫过来问道:“我刚才说的话你听见没有?”

工匠说:“听到了。”

襄王说:“你认为我说的对不对?”

工匠说:“我认为,大王最好是因势利导,变田单的善行为您的善行。所以,您应当对田单予以表彰,并下令:‘我忧人民饥馑,田单就给他们饮食;我虑人民寒冷,田单给他们穿皮袍;我念百姓劳苦,田单亦牵挂在心,所以他非常称我的心意。’反正田单有善行,大王就予以嘉奖。如此一来,田单的善心就变成了您的善心,岂不两全其美?”

襄王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啊!”于是就赏赐他牛和酒。

过了数日,穿线工又来进言说:“在朝见群臣那天,您最好把田单召到面前向他长揖致谢,亲自给予慰劳,并令他查访饥寒交困的百姓并予以收留抚养。”

于是襄王又采纳这一建议,并随即派人到街头巷尾察访民情,果然听到人们纷纷议论:“噢,田单如此爱护人民,原来是大王叫他这样做的!”

齐襄王是聪明的,他懂得接纳贤言,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使自己得到了民心。可见要做大事,如果你一味固执己见,而不听别人的良言,必定会损失一些东西,有时甚至是你的前途。相信没有人愿意这样。

第二十三节开明舍私的魏帝

北魏尚书令古弼为人忠厚谨慎,淳朴耿直。他曾认为上谷的皇家园林面积过大,应减去大半,赐给贫民,即入宫晋见魏太武帝,打算奏明此事。当时,魏帝正与给事中刘树下围棋,没有理会古弼。古弼陪坐很久,始终未得开口机会。忍无可忍之下,他突然怒气冲天一跃跳起,抓住刘树的头发将其从床上拉了下来,继而揪住刘树狠狠地殴打他,说:“朝政不好,我看都是你们这些人的过错!”

魏太武帝见状大惊失色,随即推开棋盘说:“不听奏报,是我之过,与刘树何关?放了他!”

古弼这才说明来意,魏帝体恤民情,一一准奏。

古弼这时才自觉借刘树发火,打在刘树身上,痛在魏帝心上,于是赶快请罪说:“臣子身为朝廷大臣,却如此无礼,实在罪大恶极,我自请处分!”

古弼出宫后又去公车署,脱帽赤脚请求治罪。

一次,魏太武帝召古弼入宫,对古弼说:“我听说兴建神坛时,大家都赤脚露臂地干活,但神坛修好后,大家则衣冠整齐地去祭神。神灵也一样地降福于他们,不会怪罪赤脚露臂干活的工匠。你也一样,无罪可言,罪在于我。快穿戴整齐去处理政务,只要是对国家有利、能方便百姓的事,就尽力去做,勿需顾虑。”

又一次,魏太武帝去西河狩猎,尚书令古弼留守京城。魏帝下诏,命古弼送去壮马供打猎之用,但是古弼却送去了瘦弱不堪之马。

魏帝大怒,说:“这个笔头奴(古弼头顶尖削,故魏帝喻他为笔头),竟敢更改诏令。待我回宫,必先砍掉他的头!”

古弼下属官吏闻后,皆惶恐不安,生怕受牵连被杀。古弼则说:“我作臣子,不让君主沉溺于游猎乐趣之罪小,不防备紧急事变、导致军国大事所用物资缺乏之罪大。当前北方蠕蠕国(亦称柔然)势力正强,南方敌寇尚未消灭,我以壮马供军用,瘦马供打猎用,是为国家长远打算,因此而死也无憾。而且此事是我一人所为,诸位不必担心受累。”

魏帝听后,怒气顿消,感叹道:“如此大臣,才是国家之宝!”反而赏赐古弼官服一套、马两匹、鹿十只。

又一次,魏帝去山北打猎,射杀麋鹿数千头,下诏尚书令派500辆车前往运鹿。

持诏使节派出后,魏帝对左右说:“笔公肯定不会派车来,你们不如用马先将鹿运走。”于是起程回宫。行至半路,古弼奏表送来,说:“今秋谷穗已下垂黄熟,桑麻豆类亦长满田野,但山猪野兔常来偷吃糟蹋,鸟雀飞雁亦来啄食,晚上收获比早上收获得失相差三倍。请求暂缓运鹿之事,以便运载所收庄稼。”

魏帝看过奏表后说:“果然如我所料,笔公真可称得上是国家栋梁之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尽管古弼为了国家和民众利益,敢于违抗皇命,也多亏这位虚怀若谷的魏帝,为了国家和民众利益,能够开明舍私,放下皇帝架子,虚心纳谏。要成大事,就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不然的话,只能面临失败。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