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积跬古鉴
37993100000022

第22章 遵纪守法以身作则(1)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遵纪守法,人人之必须。洁身自好,做社会文明之人,均须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改掉小毛病、坏毛病,日积月累,积劳成疾,成大事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彰明法纪的齐威王

做官不可偏信近臣,应不为惑言所迷。我们来看看齐威王是如何做的吧。

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召到都城,对他说:“自从先生治理即墨以来,说你坏话的人天天都有。但我派人考察了一番,那里人民富足,齐国东方因而得以安宁。这说明先生之所以口碑不好,是由于不肯送礼以求美言的缘故。”

于是,齐威王封赏即墨大夫10000民户的城邑。

齐威王又将东阿大夫叫到临淄,对他说:“自你治理东阿以来,我天天都能听到对你的赞美,然而当我派人去视察,却看到田地荒芜;赵国进攻鄄城时,你不去救援;魏国攻取薛陵,你竟不知,你是靠重金贿赂,以求得为你说好话啊!”

当日,威王就下令将东阿大夫和接受其贿赂而吹捧他的朝臣,一律施以烹刑。齐国朝野皆为之震惧,官吏再不敢欺上瞒下,皆踏实工作。齐国因而大治,成为天下强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国之君也许会被近臣吹捧得不知所处,也许会因为这些而迷失自我,破国亡家。幸好,齐威王懂得这些道理,做出了精明的决策。严惩了奸佞,震惧朝野,可见彰明法纪的重要性。

第二节奉公守法的赵奢

法乃国之准绳。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奉公守法的。

赵奢征收租税,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不肯缴纳,赵奢便处死了平原君家的管事9人。平原君大怒,欲杀赵奢。

赵奢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公子,如果您家随意逃税抗税,法律的权威就会削弱。权威被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就会衰落,国家的力量衰落了,其他诸侯国就会加兵于我们,赵国就会走向灭亡,那时您还有什么富贵可言!像您这样地位崇高的人,若能奉公守法,国家上下才会祥和,国家才能富强,赵氏政权才能稳固。”

古人云:“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法律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犯法人的特殊身份,就降低了法律的效力。由古推今,这对于依法治国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见识长远的赵太后

爱子不如使子建功,权大不如于国有功。

秦国攻赵,夺取了三座城池。赵孝成王决定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条件:必须将赵王弟弟长安君送来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于是齐国也按兵不动。大臣们都劝太后应允,太后说:“谁要再劝我让长安君去充当人质,我就对谁不客气。”

太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应允。触龙碎步慢跑来见太后,请罪说:“我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故长久未来拜见。担心太后身体,所以今天特来拜见。”

太后说:“我也行动不便,外出都要坐车。”

触龙说:“饮食如何?”

“只吃点稀饭。”

触龙寒暄后说:“我有个儿子叫舒祺,最没出息。我很疼爱他,但我怕不能为他做什么,所以今日特来求太后能补一个宫廷侍卫的缺给他。”

“可以。他多大了?”

“十五岁了。”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很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更疼爱。”

“不对。女人比男人更为疼爱小儿子。”

触龙说:“依我看,太后爱女儿甚于爱长安君。”

“你说错了,我爱长安君远甚于爱女儿。”

“我看不然。父母爱子女,就会对他们的将来多做考虑。当年太后把女儿嫁给燕国国君时,您觉得她嫁得太远了。但送走之后,太后却祈祷说:‘你千万不要回来。’太后是为了她的将来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当燕王,不是吗?”

“是这样的。”

触龙说:“往前推算,赵国国君的子孙中封王侯的,其继承人还有没有在位的?”

太后说:“没有了。”

“不是说君王子孙封侯的都不成器,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待遇丰厚,致使人心不服。现今太后要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土地珍宝,但这一切都不如让他为国家建功立业重要。否则,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长久立足呢?”

太后说:“我明白了,但凭先生根据国家的需要派遣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侍从车队,去齐国充当人质。随即齐国派兵救赵,秦国只好撤兵。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珠。可是这份爱要如何表示?爱子要为子谋划将来。从长远考虑,让孩子受些磨难,未尝不是件好事。赵太后深得其中三昧,不愧是位英明的太后。

第四节注重教化的汉文帝

古人有语:“法者,天下之公器。”治国固然要用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国民,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化,用仁德来治理国家。

淳于意被判处死刑,汉文帝下诏将其押解至长安。淳于意小女儿缇萦上书:“我父亲为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我愿入官府为奴,以赎父罪,使父亲能重新做人。”

汉文帝极为怜悯她,下诏说:“如今有人被判重刑,想再改过自新已不再可能,对此我甚感怜惜。刑罚何以残酷至此?应该废除酷刑,以其他刑罚取代。犯人只要不逃跑,服刑期满,均可重新为民。”

丞相御史大夫制定新法报文帝批准。新法规定:“凡是过去判罚剃去鬓发的男人,改罚筑城劳役,妇女改罚舂米;过去判罚割鼻者,改罚杖打三百;判罚砍去左脚者,改罚杖打五百;判罚砍去右脚者、杀人后主动自首者、官吏受贿枉法者、官吏监守自盗者、已经判罚而又重犯者,一律斩首示众。已判处筑城和舂米,刑满可重新为民。”

从此,汉文帝以身作则,清静无为,将军、丞相也厌恶浮华,崇尚质朴,议论事情力求宽厚,不强调别人的过失,这一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互相攻击告发之风。从此官吏安心为官尽职,百姓安居乐业。

《诗经》有言:平易慈祥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当官要为民做主,要爱民如子。用严格的法律约束国民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爱惜百姓,体恤民情,用仁德来施行教化。这在我们依法治国的今天,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正国纲纪的申屠嘉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因为国君的近臣而降低了法律的权威。

汉文帝认为皇后弟弟窦广国有才能,欲任其为相,但又担心天下人指责他偏爱外戚。于是选任关内侯申屠嘉为相,并改封为故安侯。

邓通甚受文帝宠爱,文帝曾多次在邓通家宴饮。

一次申屠嘉入朝奏事,邓通正在文帝身旁,态度傲慢无礼。申屠嘉奏事完毕,对文帝说:“陛下对所宠爱的人,可以让其富贵,但朝廷礼义,却不能不使其遵守。”

文帝说:“我会私下告诫他。”

散朝以后,申屠嘉回丞相府,书召邓通,不来即斩。邓通甚为害怕,入宫禀报文帝。文帝说:“你先去,我随即下令将你召回。”

邓通入丞相府,向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不予回礼,指责说:“你邓通不过是一小小朝臣,竟敢在殿堂上嬉戏。来人!将邓通拉出斩首!”

文帝估计丞相已对邓通教训完毕,即派人召回邓通,并向丞相道歉说:“邓通只不过是供我娱乐的弄臣,请放过他!”邓通回来后向文帝哭诉:“丞相几乎将我斩杀!”其他奸佞宠臣都闻之丧胆,从此再不敢傲慢无礼、搬弄是非,朝廷法纪得治。

上自将相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应遵纪守法,特别是作为执法者,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要因为违法之人的特殊身份而降低法律的权威。在我们今天的法治国家,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六节宽厚仁爱的汉文帝

古语说:“仁者爱仁”。汉文帝便是这样的一位爱仁的国君。

因匈奴入侵,各军备战,文帝亲往慰劳军队。其他军营文帝及随从均可径直驰入,惟独到达细柳军营,将士盔甲在身,弓持满,箭上弦,门卫不许进入军营。前导说:“天子驾到。”

军门都尉回答说:“将军下令:‘军队只听从将军命令,不服从天子诏书。’”

不久,文帝来到,亦被挡驾。于是文帝派使节命令将军说:“陛下要进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

守卫说:“将军下令:军营之中不得奔驰。”于是文帝放松马缰,慢步行进。

到达大帐门前,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甲胄在身的武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走出军门,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灞上和棘门的将军,可用突击的办法将他们俘获;至于周亚夫,谁敢冒犯他!”文帝对周亚夫赞赏不已。不久,文帝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堂堂一国君主,竟被部将使了个下马威。不但没有气恼,反而对其大加赞赏,由此可见其宽厚仁爱之心。得一骁勇之将不易,但有一位赏识良将的国君更是不易。汉文帝有宽大的胸怀,长远的见识,善查的头脑,所以才会成就帝业。古今成就大事者,必是如此。

第七节杜绝错案的宣帝

宣帝成长于民间里巷,了解民众生产、生活之艰难困苦。他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机要部门周密,各类制度齐备,上下相安。

宣帝经常说:“百姓之所以能安心生产、生活,就在于法令公平、判案无冤。与我一道努力者,当是那些优秀郡守和诸侯国相。”